03.05 這位大臣為了救國不惜“尸諫”,本想以血醒君,不料遺書卻被調包

諫諍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臣子匡扶君主的本分。古人云,“父有諍子,不亡其家,君有諍臣,不亡其國”。關於諫諍,歷史上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君臣故事,比如,商紂和比干、唐太宗和魏徵、嘉靖和海瑞等等。今天我們講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王鼎尸諫,或者叫做王鼎死諫。

這位大臣為了救國不惜“尸諫”,本想以血醒君,不料遺書卻被調包


努力進學,寒門貴子

王鼎1768年,生於陝西蒲城。王鼎家境貧寒,《清史稿》中記載其“常衣食不濟”,但是王鼎自幼聰慧,酷愛讀書。嘉慶元年,29歲的王鼎進士及第,四十年宦海沉浮,最終宣麻拜相,官至一品銜署戶部侍郎,授軍機大臣。

這位大臣為了救國不惜“尸諫”,本想以血醒君,不料遺書卻被調包

秉性耿直,不附權貴

王鼎為人頗為正直,《清史稿》說他“清操絕俗,平生不受請託,亦不請託於人”。比較有名的例子是說,王鼎考中進士之後,待吏部分派官職,時任大學士的王傑,認為王鼎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且二人有同鄉之誼,急於將其納入自己麾下,所以想徇私提拔他。王鼎知道後,斷然回絕了上官的美意,說我憑實力來。王傑驚愕之餘,不禁感嘆道“觀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繼吾後”。

這位大臣為了救國不惜“尸諫”,本想以血醒君,不料遺書卻被調包

勇於任事,政績斐然

王鼎為官頗有政績,比較突出的表現在平反冤案、管控財政、整頓鹽政、治河禁菸等幾個方面。

史書記載,王鼎任戶部尚書之時,“綜核出入,吏莫能欺”,掌管刑部之時,“總覽鉅細,閱常牘必竟,多所平反”。地方上官吏有疑案不能自決時,他經常下地方陪審,“先後歷九省,讞獄三十餘,多得其實,有所彈劾,雖大吏無少瞻徇”。因而受到民眾“王青天”的讚頌。主持鹽政事務之時 “就舊章大加釐剔,使射利者無可藉端,欠課者無可藉口”,並擬定章程十五條,建議裁撤兩淮鹽政,改歸兩江總督辦理,“準綱自此漸振,鼎之力也”。使當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得以銳意改革。

治河,是指王鼎對黃河開封段決口的治理,1841年王鼎以七十四歲高齡,監理治河工程,日不入室,夜不解衣,不到一年時間就疏浚了河道,使得“決口大堤合龍,河水悉歸故道”。王鼎治河因工期短,工程質量高,花費少,而備受讚譽。

道光年間,中國鴉片流毒非常嚴重,已構成了重大的社會問題。在禁菸問題上,官場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以大學士軍機大臣穆彰阿為首的“馳禁派”,一個林則徐力主的“嚴禁派”,王鼎支持林則徐的禁菸主張,極力勸諫道光皇帝運用強有力的手段,嚴禁鴉片。

這位大臣為了救國不惜“尸諫”,本想以血醒君,不料遺書卻被調包

孤直剛烈,廷爭面折

林則徐虎門硝煙之後,英國軍隊“叩門挑釁”,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腐朽闇弱的道光朝廷,沒能把握戰機,組織起有力抵抗,致使戰爭形式節節敗退,然而在戰局尚未分明之際,道光皇帝便和朝中主和派官員沆瀣一氣,準備貶黜林則徐,以求同英軍議和。

王鼎堅決反對議和,多次上疏道光皇帝,保護林則徐、鄧廷楨等主戰派大臣,痛斥投降派。為了保護林則徐,王鼎上疏,力諫林則徐襄助自己治河,希冀通過“將功贖罪”的辦法,免林則徐戍邊之難,不期朝廷出爾反爾,在治河大功告成之際,道光皇帝下旨,仍遣林則徐戍伊犁。

王鼎甚為激怒,星夜兼程入京,再向道光皇帝肯諫赦免林則徐,說棄用林則徐是“自毀長城”之舉,不可和英軍議和,不可割祖宗領土,又面叱穆彰阿為禍國殃民的嚴嵩。幾天之內,王鼎數次諫諍,道光皇帝不但不聽,幾欲拂袖而走,鼎牽衣苦諫:“皇上不殺琦善,無以對天下;老臣知而不言,無以對先皇!”道光皇帝大為光火,最終甩袍下殿。

這位大臣為了救國不惜“尸諫”,本想以血醒君,不料遺書卻被調包

義憤難平,以血醒君

經歷了廷爭面折,跪諫、淚諫、牽衣諫之後。絕望中的王鼎,決定效法春秋時衛國大夫史魚之義,“以尸諫迴天聽” 。1842年6月8日夜,王鼎懷揣寫有“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等千餘言的遺疏,自縊於圓明園官邸

。時年75歲。

這位大臣為了救國不惜“尸諫”,本想以血醒君,不料遺書卻被調包

忠臣喋血,佞臣猖獗

王鼎死節之後,弔詭的一幕幕發生了,先是穆彰阿的親信、軍機章京陳孚恩上門,將王鼎的泣血遺疏,換成了普通的,告病謝恩遺疏,後又要挾王鼎之子王沆,令其假稱王鼎暴病而亡。至於道光皇帝究竟知不知王鼎的真實死因,正史中語焉不詳,只記載其,下詔憫恤優撫,追贈太保,諡文恪。

林則徐得知王鼎尸諫的消息後,萬分悲痛,賦《哭故相王文恪公》詩兩首,其中有“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的肺腑之句。

這位大臣為了救國不惜“尸諫”,本想以血醒君,不料遺書卻被調包


“生以身諫,死以尸諫”王鼎選擇這種極端方式,表達政見,確實和他過於倔強剛硬的性格分不開,但是,《

紅樓夢》中,曹雪芹曾借賈寶玉言“有昏君,才有死諫之臣”。道光皇帝在執政過程中,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中表現出的畏葸不前、苟且偷安,“親小人,遠賢臣”等做派,足矣擔得一個“”字。

在王鼎尸諫後的第81天,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香港被迫離開祖國的懷抱15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