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諸葛亮和司馬懿被視為是一時對手,其實這裡面也有《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前期的對手是曹真,到四伐和五伐才輪到了司馬懿。在這兩次戰爭中,司馬懿打得也不算好看,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說,對孟達我重拳出擊,對諸葛亮我唯唯諾諾。其實司馬懿在諸葛亮四伐中的表現比還是比較主動的,不過四伐中的交手的情況卻成為一個歷史迷案。因為不同史料中的記載不同,有說法是諸葛亮獲勝,有說法是司馬懿獲勝。那麼二人究竟誰勝利了呢?我們應該怎樣來看這些史料中的矛盾之處呢?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諸葛亮四伐過程概述

為了方便閱讀,小編首先對諸葛亮四伐進行一個簡單的概述。在蜀漢建興九年、曹魏太和五年(即公元231年),諸葛亮率軍進攻祁山,並且聯絡北方的鮮卑大人軻比能出兵呼應。曹叡令司馬懿督張郃、郭淮、費曜、戴陵等人抵抗諸葛亮。諸葛亮進行了分兵,一部分圍攻祁山,自己率領一部分繼續北上進攻上邽,搶先割取上邽的麥子。司馬懿迅速趕到上邽,但是沒有趕得上。諸葛亮已經擊敗郭淮、費曜,成功割取上邽熟麥從而全身而退。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司馬懿繼續向南追擊,期間派遣部將牛金對諸葛亮騷擾,但是諸葛亮沒有應戰,而是選擇進駐祁山以北的滷城,佔據有利地形。司馬懿繼續進攻滷城,擊敗諸葛亮,諸葛亮率軍隊與之前的分兵匯合,共同圍攻祁山。這個時候司馬懿不敢輕易進攻圍攻祁山的蜀漢軍隊,但是部下的怨氣已經非常大了。司馬懿沒有辦法,對諸葛亮發動進攻,令張郃進攻固守南圍的王平。結果張郃被王平抵擋住,諸葛亮令魏延等人逆擊司馬懿,並且取得勝利。司馬懿潰敗之後,諸葛亮又將戰線向北推進,但是很遺憾,當時由於連天霪雨,後方糧食運輸極為困難,李嚴給諸葛亮寫信要求前線的軍隊撤退。諸葛亮回撤的過程中,司馬懿派張郃追擊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射殺於木門道。這是小編結合《裴注三國志》以及《晉書》兩種史料梳理了一個諸葛亮四伐的大概過程。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漢晉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

《晉書·宣帝紀》:“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漢晉春秋》:“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

《三國志·蜀書·王平傳》:“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三國志·蜀書·李嚴傳》:“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李嚴)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喻指,呼亮來還。”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漢晉春秋》與《晉書》的記載

大家都知道,陳壽在為諸葛亮立傳的時候,對他的軍事上的履歷的記載簡直可以用少得可憐來形容。尤其是在諸葛亮四伐中的對手還是晉朝的奠基人司馬懿,作為晉臣的陳壽肯定是相當避諱。所以《三國志》對諸葛亮四伐的記載非常少,看這次戰役的歷史,是必須要參照《漢晉春秋》和《晉書》的記載的。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漢晉春秋》與《晉書》

首先來說說二者的可信度。《漢晉春秋》從名字上來看,就知道它的立場是不承認曹魏,偏向於蜀漢的。它在《三國志》為司馬氏避諱的基礎上,補充了很多褒蜀的史料,是很合理的。當然《漢晉春秋》並非正史,但一來《漢晉春秋》成書時間比較早,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作品,接觸的資料有一定可信度;二來習鑿齒也是東晉人,想來不會為了吹諸葛亮而故意偽造黑司馬懿的史料,也就是說“甲首三千級”在當時應該有確實的史料,才會被習鑿齒採用。

《晉書》被承認是正史,但是也有很多的弊端。《晉書》成書於唐朝,從時間上來看不如《漢晉春秋》可信。而且《晉書》中的內容在取捨上非常雜亂,甚至還有一些明顯存在問題的筆記小說被收錄在內。但《晉書》畢竟是正史,經過很多史學家的修撰,而且《宣帝紀》也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認可。總的來說《漢晉春秋》與《晉書》的記載都有很高的價值,但都不能按照完全的信史來看。

“甲首三千”與“斬俘萬計”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現在關於諸葛亮四伐的最大爭議之處,應該就在於《漢晉春秋》和《晉書》這兩處史料。《漢晉春秋》中記載諸葛亮大破司馬懿,獲得“甲首三千級”的大勝;而《晉書》中則記載司馬懿在“滷城之戰”中對蜀漢軍隊獲得“斬俘萬計”的大勝。平心而論,這兩者之間倒是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戰役不同,諸葛亮破司馬懿的地方未必是滷城。但是這兩個戰績也確實有些驚世駭俗,“甲首三千”有點難以理解,根據個人的立場(諸葛亮吹黑或者司馬懿吹黑)能夠理解成從三千到一萬以上(甚至還有理解為超過五萬的);司馬懿的“斬俘萬計”倒是很好理解,但是不科學。在狹義的三國時期戰損一萬人是一個什麼概念?可以參考同期的東吳和曹魏的“石亭之戰”,陸遜擊潰曹休,導致曹魏發生一萬以上的減員。曹休回去直接被氣死了,孫權也憑藉“石亭之戰”的勝利正式稱帝。諸葛亮減員一萬,回去屁事沒有,在三年後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北伐,是很不符合情理的事情。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如何看待諸葛亮四伐

小編認為,諸葛亮在四伐中一度擊潰司馬懿,《漢晉春秋》和《晉書》都有參考價值。但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都沒有完成對對方的大量的有生力量的殺傷。這一點要從謊報軍情、戰後封賞和“甲首”概念幾個方面說起。

謊報軍情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在三國時期,謊報軍情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無論是出征的人數還是失敗後的戰損,都會被統治者或者參與者進行刻意的誇張或者隱瞞。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號稱百萬;諸葛亮一伐號稱二十萬;再比如在“洮西之戰”中,《蜀書》的記載是姜維殺傷幾萬的曹魏士兵,而在曹魏官方的詔書中卻宣稱傷亡幾千。這種衝突想來是人為的修改造成的,史家無法確認孰是孰非,也就直接照搬過來。

同理,謊報軍情也出現在上計軍功的事情上。比如說一個將領在一次戰役中殺敵一千,他在上捷報的時候很有可能聲稱殺敵一萬,來達到宣揚武功的目的。這種不成文的舊例在《三國志·魏書·國淵傳》中有明確的記載。所以我們看史料,包括《晉書·宣帝紀》中經常會出現“萬計”這樣的字眼。上面小編也說過了,真的對諸葛亮殺傷一萬並不合理,如果《晉書》所載屬實,那就只能用謊報軍情來解釋。即司馬懿進攻滷城的時候殺傷了蜀漢千餘的士兵。

《三國志·魏書·國淵傳》:“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

戰後封賞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有人認為《晉書》中的“斬俘萬計”是合理的,原因是在諸葛亮四伐之後,曹魏對一干人等進行了封賞。如果沒有軍功,怎麼會封賞呢?然而這並不能說明《晉書》記載合理。第一《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中明確說明,進行封賞的原因是“以亮退走”,只提到撤退,全然沒提到具體的殺傷;第二之前的諸葛亮一伐、二伐之後曹魏都進行了封賞,四伐並非是特例。所以曹魏對司馬懿一干人等進行的封賞並不能印證《晉書》的記載。而且小編只找到了司馬懿和張郃的封賞,其中司馬懿作為主將抵擋住了諸葛亮;張郃則是戰死於木門,對他的封賞很難說不帶有撫卹的味道。而同樣參與諸葛亮四伐的郭淮就沒有明確的封賞。不過既然曹叡總歸是進行了封賞,表面在諸葛亮四伐中,司馬懿雖然一度被擊潰,但還沒到慘敗的程度。

“甲首”概念

有人根據披甲率或者“甲首”一詞的下級軍官的含義算出諸葛亮殺傷司馬懿超過一萬甚至好幾萬的士兵,取得諸葛亮北伐中絕無僅有的大勝,這也是不合理的。首先說說“甲首”一詞,小編更傾向於“被甲者首”的含義,甲士的首級,共有三千多級。因為有實際的繳獲,另外還有五千玄鎧,三千張角弩,這麼多戰利品擺在這裡,應該不存在在數量上謊報軍功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按照披甲率計算的話,三千甲首真的有一萬甚至好幾萬士兵那麼多嗎?小編以為並不是這樣。因為三國時期的披甲率是很模糊的。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在狹義上的三國時期,東漢末年,士兵的披甲率可能會比較低,因為經歷長年的戰亂,裝備消耗嚴重,而且民不聊生,生產力極低。比如在曹操的《軍策令》中說,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擁兵十萬,只有一萬套鎧甲,曹操更是少得可憐,只有二十套;再比如說公孫瓚與袁紹的“界橋之戰”中,麴義擊潰公孫瓚的兩萬步兵、一萬以上的騎兵,只獲得甲首一千多級。可能很多人用這個所謂的披甲率來計算諸葛亮四伐中的“甲首三千”,才得出一個好幾萬的結論(說實話按照這個計算只能得出三萬或者十萬這個嚇人的數字,不知道五萬和七萬五等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

但是到諸葛亮四伐的時候,各個政權的秩序已經重新建立起來,經濟生產也較東漢末年強了很多。這個時候的披甲率還是找不到確定的數字,不過可以參考其他朝代的披甲率,一般在60%左右,根本沒有到《軍策令》或者“界橋之戰”中那樣低的程度。而且這個“甲首”雖然在數字上不好注水,但質量還是可以的。曹魏軍隊潰敗,為了提升逃跑的速度,很有可能將一些盔甲、兵器丟棄在路上,玄鎧和角弩就是這個道理。蜀漢軍隊斬首三千,然後用曹魏軍隊遺棄在路上的盔甲套在上面,得出“甲首三千級”的結果,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聊一聊諸葛亮四伐的“甲首三千”和“斬俘萬計”

小結

綜上所述,小編同時採信《漢晉春秋》和《晉書》的記載,只不過對《晉書》記載的數字抱有很大的懷疑;另外《漢晉春秋》中的“甲首三千級”也不能確定蜀漢殺傷的數字有多麼大。總體來說,小編認為諸葛亮和司馬懿在諸葛亮四伐中有兩次交手,分別佔到了一些便宜,但總體來說諸葛亮還是取得了勝利,可惜受限於後勤的不足無奈撤軍。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英雄記》、《太平御覽》、《太白陰經》、《中國歷史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