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藍鯨的祖先是陸地上的嗎?它們是如何進化又回到水裡面去了呢?為何要逆向進化?

用戶96347536692


所有鯨豚類的祖先都是來自於陸地的,這個結論已經得到了證實。

在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相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在古生物學家的研究下,發現鯨豚類的祖先印多霍斯獸就生活在當時的印度板塊。(當時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相撞之前)

這種動物類似於體型巨大的老鼠。為了繁衍和生存,當時陸地上的兇獸越來越多,而且競爭壓力也增大,食物獲取也逐漸成為問題,而逐漸擴張的海洋,範圍變大,且更加安全。於是長期下海躲避危險的印多霍斯獸,就逐漸進化出在海中生存的能力。

再往後,四肢也逐漸退化了。

有一種觀念,說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都是從陸地來的。

當時的印多霍斯獸因為跑的慢,耐力不夠,不能長途奔走,只能靠伏擊等技巧。當時擺在它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逃離或者往更加兇猛的方向進化。

現在的結局顯而易見。


不入流的大劉


藍鯨的祖先是陸地上的,這一點已經經過了科學確認,而且我們也都知道藍鯨雖然外觀以及生活環境與海洋生物區別不大,但藍鯨卻是妥妥的哺乳動物。但要說藍鯨的進化屬於逆向進化,卻有些說不過去。先了解一下藍鯨的進化過程,藍鯨的祖先最開始只是陸地上小型的有蹄動物或者獸類動物(具體沒有準確科學依據),外形與現在的狼、鬣狗有點類似,一般稱之為中爪獸。大約在5000萬年前,一隻中爪獸可能出於躲避被捕而逃到了淺海生活,也可能是一群中爪獸逐漸由陸地向海洋淺灘過渡,最終發現海洋淺灘獲取食物比陸地要簡單,所以逐步適應海洋習性,從而向著鯨魚進化。
之所以問題會說鯨魚的進化屬於逆向進化,可能是出於地球生命源自海洋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其實生物的進化都是在弱肉強食的過程中,逐漸去匹配自身的最佳優勢,以適應優勝劣汰的生活環境,不管是海洋動物進化為兩棲動物,還是進化為哺乳動物都匹配這一過程。那麼中爪獸從陸地向海洋生物進化的過程其實也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並且最終進化的藍鯨體型巨大,屬於海中霸主,這根本就不算是逆向進化。逆向進化的準確含義應該是優勢技能倒退,逐漸被自然所淘汰,顯然鯨魚進化過程不屬於這一範疇。另外進化論的準確翻譯其實是“演化論”,生物根據周邊環境,不斷自我演化的過程,從人類與動物的區別上其實就能看出,雖說人類是高級動物,但是人類的高級更加體現在頭腦智慧,而相比於獵食動物,人類的四肢不但沒有進化,反而是退化了,由此可見鯨魚的產生只是順從了自然環境。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1693年,約翰·雷根據鯨魚與陸地哺乳動物的相似性,將鯨魚描述分為哺乳動物,達爾文前期的科學討論主要圍繞著鯨魚是陸地哺乳動物的後代還是祖先。1859年達爾文提出,鯨是由熊進化而來的,由於某種選擇性壓力可能導致熊進化成鯨,但由於廣受到批評並感到尷尬,他把這個假想從《物種起源》後來的版本中刪除了。1883年,弗羅爾認識到鯨具有陸生哺乳動物特有的持續性的退化特徵,從而確認了鯨的進化方向是從陸生物種到海洋物種,還在形態學的基礎上,還將鯨與有蹄類動物聯繫起來。

最近幾十年發現的許多鯨魚進化中間物種化石都是偶蹄目動物和現代鯨類動物之間的過渡形態

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幾塊化石,是陸生哺乳動物的,但與鯨類動物有許多共同的骨骼特徵。這些化石包括1983的Pakicetus和1994年的Rodhocetus,都具有鯨和偶蹄目哺乳動物所特有的骨骼特徵,偶蹄目包括鹿、羊、豬、野牛和河馬。偶蹄目動物和化石鯨有一個共同的獨特的腳踝骨骼特徵,一個有助於踝關節的“雙滑輪”結構。此外,鯨化石和現代鯨類動物的耳朵周圍也有獨特的頭骨特徵稱為鼓泡,與其它所有哺乳動物都相比是獨一無二的。

2007年,科學家發現了Indohyus的骨骼,一種距今約4800萬年的偶蹄類動物,生活在印度克什米爾地區,Indohyus是一種狐狸大小的哺乳動物,看起來有點像一隻小型鹿。Indohyus的骨骼外層很厚,這一特徵經常出現在水生涉水動物中,比如河馬。牙齒的化學成分的氧同位素比率與水生動物相似,意味著Indohyus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中度過的,如下圖。

大約在鯨魚進化中間物種化石發現的同時,基因分析也增加了額外的證據,支持偶蹄目動物和鯨類動物之間的親緣關係,目前的所有證據都表明,鯨魚現存的近親是河馬。

鯨魚祖先為什麼又回到水裡

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鯨魚向水裡生活進化是為了利用一個未被填滿的生態位,生態位是指生物體在生態系統中所需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恐龍滅絕後,陸生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在增加,但海洋中卻很少或根本沒有。而早期的偶蹄目動物鯨魚祖先,如Indohyus和Pakicetus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水邊捕食和繁殖。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適應了海洋中的生態位,到Rodhocetus(下圖)時,已經顯示出了游泳能力的明顯證據,尾巴變平,後腳變大,此外為了呼吸鼻孔從臉的前部轉移到頭頂。

向水生棲息地的遷移使這些物種得以開發陸地哺乳動物無法獲得的資源,從而減少了對資源的競爭,使更多的個體得以生存和繁殖。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如海豹或海牛,也進化利用了其他生物無法填補的生態位,表現出許多適應性,使它們能夠生活在水中環境中。

從陸生到水生,藍鯨為什麼體型變得越來越大

體型較大的動物通常代謝效率更高。一隻貓的體重是老鼠的100倍,但新陳代謝大約只是老鼠的32倍。海洋大型動物食物稀缺,所以體型更大更有效率。

增加身體尺寸有利於維持體溫。對於溫血動物來說,體型越大,與周圍環境接觸的質量單位面積就越小。這與較大的物種經常在較冷環境中發現,而體型較小的物種通常在較暖的地區被發現是相同一個規律。


科學閏土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藍鯨是鯨類的一種,鯨的祖先確實是生活在陸地上的。

先貼一張鯨的演化圖。

根據研究,科學界主流觀點認為,鯨起源自有蹄類動物……算起來和鯨關係最近的動物是河馬,沒想到吧!

說幾個在鯨的進化過程中比較關鍵的時期吧。

有一種有蹄動物,中爪獸,被認為很可能就是鯨的祖先。鯨可能是從小型中爪獸演化來的。中爪獸是正八經的陸生動物,最早只是在淺水區捕魚,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變成了水陸兩棲動物,然後又慢慢演化成了鯨類。

鯨的演化過程中,還有一個時期的形態最經常被人提起——巴基鯨(因被發現在巴基斯坦而得名)。巴基鯨被認為是最古老的鯨類,距今5000萬年左右。

巴基鯨其實長得一點都不像現在的鯨魚,反而更像狼或者是狗。根據科學家復原出樣子,巴基鯨有四隻腳,有尾巴,有毛,頭是長長的有點圓錐形的形狀。如果只看文字描述,分明就是狼。

雖然巴基鯨的身體結構還是陸生動物的樣子,但是科學家們從它的化石發現,巴基鯨已經有內生的耳骨,可能已經有了水面下的聽覺,所以很可能能夠水陸兩棲生活。現代鯨類漫長演化史的篇章也因此從巴基鯨開啟。

巴基鯨之後,古鯨類繼續演化。

出現了陸行鯨,整體樣子和巴基鯨變化不大,仍有四肢,但四肢和口鼻結構更適應水中活動,可以水陸兩棲。

又有了羅德侯鯨,此時身體已經初現流線型,四肢短,更加適合游泳。

再之後,在4000萬年左右之前,龍王鯨(古蜥鯨)和矛齒鯨出現了。龍王鯨體型大而修長,體長長達18米左右,矛齒鯨則更加較小,體長只有5米左右。這個時候,鯨類已經在海洋定居。

龍王鯨並不是現代鯨類的祖先,它屬於古鯨亞目,已在3400萬年前因為氣候變化而滅絕。

但體型更小的矛齒鯨存活了下來,鯨類的演化仍在繼續,現代鯨類也陸續登場:齒鯨亞目和鬚鯨亞目。齒鯨體型大小不一,但都有牙齒;鬚鯨無牙,進食需要過濾,通常體型龐大,藍鯨就屬於鬚鯨。

嚴格來說,鯨類從陸地走向海洋並非是逆向進化,而是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為了生存而出現的物種演化。

巴基鯨“下海”的時間大約是在5000萬年之前,而在公元前5500萬年左右,正出現了地球歷史上一次著名氣候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這段時間地球迅速變暖,海平面升高。有一些熱帶的植物消失了,並且植物葉子變硬,營養流失,對於食草和食肉動物有影響。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也勢必會因生存環境和植被的變化而做出一些適應環境的改變。當時的鯨類祖先可能也是為了獲取食物,才踏足水中的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覺得有用的話就點個贊吧~歡迎評論關注轉發。


不吃腸的大腸


現在大家都非常清楚鯨魚並非真正的魚類,鯨魚屬於哺乳動物。科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鯨魚的祖先來自於陸地,是類似於狼一樣的陸地上食肉動物。以下是古生物學家發現的現代鯨魚祖先-巴基鯨的骨骼化石,完全看不出來鯨魚的模樣,它們的頭部呈長圓錐形,四腳著地,有一條細長的尾巴,全身長有毛。

古生物學家因為其其內耳的特徵非常確定這就是早期的鯨魚,因為它們已經進化出一套單獨的聽力系統,能夠察覺水下聲音的震動並且通過下頜傳遞到耳朵,但是同時需要在陸地上活動所以也保留著用於陸上聽覺的外耳道。

這種水陸兩生的巴基鯨魚成為了陸生哺乳動物和現代鯨類動物之間的過渡型,這也成了支持進化論的完美證據。

至於說“逆向進化”這個詞根本不存在,生物任何的改變都是為了更加適應環境,甚至說是被環境所選擇。如果海里有足夠的食物,誘惑著鯨魚的祖先,它們去海里捕魚就多了一項生存技能,陸地上環境劇變食物短缺的時候這類可以在海中捕食的動物就被自然選擇了下來。其他的就被淘汰了。



科學黑洞



鯨魚和海豚(鯨目動物)是海洋哺乳動物的代表。 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幾個化石,這些化石顯然是陸地哺乳動物,但與鯨目動物有許多骨骼特徵。這些化石有鯨魚和偶蹄目動物共有的骨骼特徵。偶蹄動物包括鹿、羊、豬、野牛和河馬。偶蹄目動物和鯨魚化石有著一個獨特的腳踝骨骼特徵,叫做星狀神經節,是一種“雙滑輪”結構,有助於踝關節運動,這種特徵在其他哺乳動物中不存在。



鯨魚化石和現代鯨目動物在耳朵周圍也有著獨特的頭骨特徵,叫做鼓室泡。儘管所有哺乳動物都有,但鯨類化石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是獨一無二的。已經發現的許多化石是連接偶蹄目動物和現代鯨目動物的過渡證據。 大約在化石發現的同時,基因分析增加了證據來支持偶蹄目和鯨類之間的關係。儘管早期的基因分析技術不如今天強大,但許多基因研究已經支持並完善了現代存活的鯨目動物的親屬是河馬。


為什麼鯨魚的祖先返回海洋?最有可能的解釋是5000-5500萬年前鯨目動物進化來開發未填充的生態位或者適應由於環境變化而形成的新生態位。生態位是生物體生存所需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資源。儘管陸地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在增加,海洋中卻很少或根本沒有。基本假設是早期鯨類偶蹄目動物是陸地哺乳動物,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水邊。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適應了海洋中的生態位。

化石清晰顯示鯨魚祖先游泳能力的證據有扁平的尾巴和加大的後腳。此外,鼻孔從臉的前部轉移到頭頂,我們稱之為氣孔。 向水生棲息地的轉移使得這些動物能夠開發陸地哺乳動物無法獲得的資源,從而減少資源競爭。競爭的減少促進更多的個體生存和繁殖。 類似的情況很可能發生在其他海洋哺乳動物身上,如海豹或海牛。它們進化來利用其他生物沒有填補的生態位。這一基本概念是進化過程的一個共同結果,它不斷髮展以填補現有的生存空間。



鯨目動物和其他水生哺乳動物對海洋的適應可能類似於河馬。河馬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水裡,它們表現出許多適應能力,使它們能夠生活在水生環境中。河馬的眼睛和鼻孔位於頭頂上方,這使得它們幾乎完全被淹沒,但仍能看見和聞到。 河馬足夠重,可以在河底行走,而河馬則在水下交配分娩。河馬可以在水下哺乳。顯然,河馬似乎是另一種“迴歸水”的哺乳動物。鯨目動物必須經歷類似的過程才能適應海洋棲息地。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對於藍鯨的祖先是陸地上的嗎?它們是如何進化又回到水裡面去了呢?為可要逆向進化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藍鯨的階段性祖先的確是一種陸生的哺乳動物物種,它們能返回在海洋中進行求生存,是一種環境變化之生存適應性的充分體現。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一方面,依據解剖學家對藍鯨骨骼的解剖情況可以說明,藍鯨的骨骼結構是與陸生的鹿類動物基本相似,這能充分說明,藍鯨是由原來陸生的鹿類動物進化而來的情況。


二方面,人們應該明白,地球上的陸地,從整體來看,都是一個個被海洋液態水圍封的島嶼,在地球地殼物質運動漫長演化的過程中,島嶼會有上升與下陷兩種現象的自然發生,上升的島嶼其陸地面積會顯得越來越大,下陷的島嶼其陸地面積會顯得越來越少,這是自然界無法改變的事實。


三方面,藍鯨的階段性祖先,是生存在島嶼持續下沉的鹿類動物,由於陸地面積會越來越少,逐漸打破了陸生動物形成的食物鏈,陸地上生長的食物量會變得越來越少,無法適應種群的可持續生存,這種自然環境的大變化,它們為求生存,不得不在海岸邊進行取食,久而久之,增加了水生的生存功能。由於島嶼繼續下沉並接近水平面,它們為了適應這種環境的變化,並從陸生動物向水生動物過度轉變,已對海洋產生生存活動的種種適應性,形成一種能在海洋中進行求生存活動的哺乳動物物種,隨著漫長時間之箭的不斷推移,才演化形成現階段的海洋藍鯨物種。

由此可見,藍鯨的階段性祖先的確是一種陸生的哺乳動物物種(鹿類),它們能返回在海洋中進行求生存,是一種環境變化之生存適應性的充分體現。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擊關注我,可閱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近二千道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歡迎轉發。)


地外天使


我們都知道鯨魚並不是真正的魚,而是一種哺乳動物,這種動物最早和我們常見的牛馬羊豬狗等都有4條腿和尾巴等,體型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然而這種動物不知什麼原因卻選擇了進入海洋生活,漸漸進化成了幾乎完全和魚一樣的體型。

鯨魚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的鯨目,在鯨目下又分為齒鯨亞目、鬚鯨亞目和古鯨亞目。其中最大的藍鯨也是地球生命史上已知最大的動物,其體長可達30多米,重達100多噸。可是誰能想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卻是由一種4條腿的,像羊或狼一樣大的哺乳動物發展而來的呢?



古生物學家們通過生物遺傳學的角度來看,鯨類與有蹄類動物關係較近,且化石證據記錄也支持鯨類是由偶蹄類動物演化而來的,現在普遍認為鯨類的祖先極可能是陸棲有蹄類動物——中爪獸(尚有異議)。


早期中爪獸的體型大小,和羊與狼的體型差不多,這種肉食性的哺乳動物後來有一段時期可能喜歡在淺水區捕魚,時間大概發生在5500萬年前,之後逐漸轉變為水陸兩棲的生活形式,再於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變成的各種鯨與海豚。

最早出現的鯨類為古鯨亞目原鯨科,出現在5000萬年前,生物學家對於在現今巴基斯坦被發現的巴基斯坦古鯨(又名巴基鯨)的瞭解較多,這個動物已經初具鯨的形態,頭部噴氣孔(鼻孔)已移向後方,具有狹長腦室,仍然保留了一些哺乳動物的特徵,比如仍具有後肢。後來出現了械齒鯨科,這種動物大約存活在3800-4500萬年前,接著又有硬齒鯨亞科,它們有較窄小的上顎,可能為濾食性,再後來古鯨亞目漸漸走向滅絕,但是須鯨亞目與齒鯨亞目已經進化出來,這兩類至今已衍生出17科近百個物種。



我們都知道動物的進化發展經歷了一個水生到陸生的過程,比如從魚類發展到兩棲類,再發展到爬行類,正是一個從水生到陸生的過程。然而鯨這種動物卻又由陸生回到了水生,好像又是逆向發展進化了。其實生命物種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逆向進化,它們只是為了適應環境獲取食物而選擇的一種生存之路,進入水中生存和獵食,使他們更好的選擇,所以他們才選擇重新下了水。當它們已經完全適應了水中的生活,所有的食物又都在水中,生存活動可以完全在水中進行的時候,它們還為什麼要回到陸地上來呢?



其實不單是鯨魚,像現在的海豹,海獅,海象,海牛,海豚等,本來也都是陸生哺乳動物,然而如今它們的生活習性基本和鯨魚乃至於和魚類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了。生命進化的奇妙真的讓人歎為觀止。


人類的方向


首句給出答案:進化一詞有誤導,用演化更為貼切。演化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邁步的那一刻,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樣,自己選擇的方向對不對。

藍鯨祖先在5000萬年前從陸地跳進海洋,同時期的其他陸地動物依然奔跑馳騁在陸地上,它們演化的步履都是適應當下的變化,沒有優劣之分。5000萬年前的道路有千萬條,直到現在我們才看到哪些道路是死路,哪條道路是通途。從陸地到海洋,不能說是“逆向進化”,因為演化沒有預定的方向。自然的演化,我們能做的只是事後總結回顧,沒有能力去預測指導未來。


生活在陸地上的藍鯨祖先--陸行鯨

5000萬年前,在恐龍剛剛滅絕的久遠年代,鯨魚的祖先和河馬的祖先是同一個。那時候,古鯨魚還生活在陸地上,屬於偶蹄類動物,我們管它叫做陸行鯨。

陸行鯨身披毛髮,長著細長的四肢和鋒利的牙齒,捕獵吃肉。陸行鯨跑得慢,耐力不夠,不能長途奔走,它只能依靠伏擊捕獵。陸行鯨的個頭大小跟金毛、哈士奇差不多,在陸地哺乳動物中間,其貌不揚。陸行鯨最大的特點是有一口利齒,它的每一顆牙齒都能咬碎骨頭,總咬合力超過了包括鬣狗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

陸行鯨生活的森林邊緣有片淺海,某天它為了躲避大型猛獸的追殺,逃進了海洋。剛下水的陸行鯨跟其他四條腿的動物一樣,四肢撲騰,狗刨式划水前行。

下圖是挖掘出來的陸行鯨骨骼。


從陸地到海洋的演變--遊走鯨

陸地上跑不快的陸行鯨,下水後遊得也慢,它細長的四肢和小小的腳巴掌並不適合划水。不過陸行鯨緩慢的游泳速度沒有拖累它在水裡的捕食活動。跟在陸地上一樣,陸行鯨不去追捕魚蝦,它潛伏在淺海,等待魚蝦主動游過來。陸行鯨的伏擊捕獵足以讓它果腹,海洋裡的食物比陸地上更加豐盛,更重要的是在海洋裡陸行鯨沒有天敵。

初下海的陸行鯨白天在海洋裡捕獵,夜晚回到陸地睡覺。

後來游泳和捉魚本領更加嫻熟的陸行鯨呆在水裡的時間也逐漸變長,水陸兩棲的陸行鯨換了個新名字,叫做遊走鯨

遊走鯨的身體結構在海洋裡逐漸變化。為了划水方便,遊走鯨細長的四肢開始縮短,小腳掌變大了,趾間長出了薄薄的腳蹼。

為了換氣方便,遊走鯨的鼻孔從鼻子的尖端開始往上移動,從眼睛前面移到了眼睛後面,一直移到腦門的最高處。現在遊走鯨不用抬起頭來吸氣,只要浮上水面上就能水平換氣,換氣效率的提高讓沒有魚鰓的遊走鯨在水裡也能自由生活。

為了推進擊水,遊走鯨的尾巴變得又粗又長,另外它還學會了蝶泳,通過上下襬動腰背部來推動身體前進。蝶泳比狗刨式泳姿要快上很多,遊走鯨越來越適應海洋生活。

轉換了身體形狀的遊走鯨屬於古鯨的一個過渡形態,體現了古鯨從陸地走回海洋的變化。

下圖是挖掘出來的遊走鯨骨骼。

古鯨魚花了1000萬年的時間,完成了從陸地到海洋的轉變,它再也沒法回到陸地上了。


進入海洋後越長越大,終成巨獸--藍鯨

進入海洋的哺乳動物,個頭會快速增長,因為大個的體型有助於維持體溫。在海水中,動物身體熱量的揮發要比在空氣中快,下海以後的鯨魚長了個頭,並且增加了更多的脂肪來抵抗低溫海水。

而藍鯨長成海洋巨獸的最重要原因是:充裕的食物。

下到海洋的鯨魚分支發展,分為齒鯨和鬚鯨兩類。

有牙齒的齒鯨比如海豚和虎鯨,個頭都不算大。齒鯨的主要食物是烏賊和魚類,齒鯨追逐捕獵時會消耗它們體內的一部分能量,導致它們沒法用全部的能量來長個頭。

沒有牙齒的鬚鯨,比如藍鯨和座頭鯨,它們的食物是磷蝦和其他小魚小蝦。鬚鯨不用追捕獵物,只要張開像口袋一樣的大嘴把磷蝦兜進嘴裡就行。決定鬚鯨個頭大小的因素不是捕獵水平的高低,而是食物的數量。

一直生活在海洋的魚類,遵守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的食物鏈層次。新進海洋的藍鯨打破了食物鏈等級,不去吃大個的魚類,而是跳過了好幾級,直接搶佔數量最大的底層食物--蝦米。

藍鯨吃磷蝦,是它在演化路上的不走尋常路。只要維持平衡的生態循環,海洋裡的磷蝦數量足夠供應給藍鯨消耗。

不愁吃喝的藍鯨在海洋裡無限發展,終成巨獸。


藍鯨的演化之路

5000萬年來,從陸地到海洋,藍鯨的演化之路並不是阻力最小的一條路。

回顧藍鯨歷史,因為知道了最終結果,我們替藍鯨畫出了一條演化路徑。不過畫演化之路時,我們是從迷宮出口開始逆向反推,從出口到入口,只有唯一的一條路,沿著路直接走就到起點了,不用做選擇。

但是演化的發展路程不像逆推那麼簡單,演化沒有預知的目光,它看到不到未來。演化從迷宮的入口出發,在每一個轉彎處都很多可供選擇的路口。生物的演化走了每一條道路,只是千萬條道路中,並不是每一條都能走到出口。很多道路走著走著就走到頭了,最後能走通的那條路只能用“運氣”來描述。

在演化的路上,演化只是摸著石頭過河,每一條路都走上一走,它沒法自主選擇,它不知道哪條路走不通,或者哪條路能走通。

回到陸行鯨的始新世時期,海岸邊有一個隊列,排列著其貌不揚的陸行鯨,和其他四條腿的走獸,你沒有辦法猜出誰是5000萬年後的贏家。

在藍鯨的演化路程中,每一個時期的古鯨魚和其他生命一樣適應著它當時的生活環境。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鯨魚跟周圍的夥伴相比,並沒有突出的優勢。只是最後藍鯨走通了演化之路。

演化沒有預知的目光,它看到不到未來。演化道路千萬條,通暢的路途只佔少數,而上路時誰也不知道結果,只能把結局留給後人總結。


法蘭西is培根


藍鯨及所有鯨豚類(鯨目,Cetacea)的祖先的確是來自於陸地上的,時間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地點則是印度。

下面是一張5000萬年前的世界地圖,大家仔細看,當時的印度板塊還在印度洋之後,它將會向北與亞歐板塊相撞,相撞的結果就是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

圖注:在青藏高原上,古生物學家發現了鯨類祖先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印度板塊在與亞歐板塊相撞之前,其北面臨海,這片海域名為特提斯海,特提斯還正是鯨類祖先下海之地。古生物學家在印度發現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鯨類祖先,它就是印多霍斯獸(Indohyus)。印多霍斯獸看上去就像是一隻長腿的耗子,體長約半米,腦袋尖、四肢長,身後還有一條長尾巴。

圖注:印多霍斯獸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印多霍斯獸的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印多霍斯獸為什麼要下海呢?古生物學家推測這種以植物為主食的小動物平時生活在茂林的叢林中,但是經常受到猛獸的威脅。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印多霍斯獸跳到水裡逃命,再加上在水中覓食,時間長了身體上就出現了水生生活的變化,證據就是其頭骨耳道有類似聽泡的結構,這個結構只有今天鯨類身上才有!

圖注:印多霍斯獸的生存環境,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印多霍斯獸的頭骨,圖片來自網絡

以印多霍斯獸為起點,原始的鯨類越來越適應海洋中的生活,它們的身體結構也出現了變化,比如毛髮褪去,四肢變短成為鰭狀肢,尾巴上長出尾鰭等等。經過了5000萬年前的演化,今天的鯨類成為海洋中最常見的哺乳動物,而藍鯨更是更為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

鯨類從陸地返回海洋並非逆向演化,演化從時間廣度上看是沒有方向的,生命只是想辦法生存和繁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