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培養這新的五虎上將,蜀國未來不可限量

五次北伐其實只是個戰略方向,而並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並且五次北伐受損的不僅是蜀漢,對曹魏也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一言以蔽之,蜀漢不北伐,安心發展內政和培養人才,蜀國會更加的興盛。我們今天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下當時情況。

很多學者都認為蜀國之所以滅亡得這麼快,完全是人才的青黃不接,在第一代將領紛紛死去,加上劉備的夷陵之戰損失的將領,後期蜀漢很難有一個像樣的大將了,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五次北伐時期,都有哪些將領吧,諸葛亮每次北伐帶的將領是不同的,但是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帶的將領是最多的,也是諸葛亮準備最充分的一次,戰果也是很明顯的。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孔明受詔歸府,喚諸將聽令:趙雲、魏延、張翼、王平、李恢、呂義、馬岱、廖化、馬忠、張嶷、劉琰、鄧芝、馬謖、袁綝、吳懿、高翔、吳班、楊儀、劉巴、許允、丁鹹、劉敏、官雝、胡濟、閻晏、爨習、杜義、杜祺、盛勃、樊岐、樊建、董厥、關興、張苞。——以上一應官員,都隨著平北大都督、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知內外事諸葛亮。分撥已定,又檄李嚴等守川口以拒東吳。選定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師伐魏。

那麼諸葛亮數次北伐中,哪些將領死了呢?其中比較出名有趙雲、魏延、馬謖、關興、張苞

馬謖、馬岱,這幾名將領除了趙雲,其他幾位都是有成為五虎上將的潛力,魏延最後被楊儀聯合馬岱殺死了,馬謖被諸葛亮親自斬了,張苞摔死了,關興是病死的。再加上一個最重要的人物,諸葛亮事必躬親把自己給累死了。

再來看看五次北伐的戰果呢?直至諸葛亮死後,蜀漢並沒有獲得多少實質性的東西,反而把蜀漢這邊的人才都費完了。

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培養這新的五虎上將,蜀國未來不可限量

第一次北伐:馬謖丟街亭錯失機會

其實從這份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年輕將領還是很多的,加以培養,成為新的五虎上將也是可能的,但是卻在羽翼未豐的情況下,就死的死,傷的傷。如果培養起來之後再選擇北伐未必不能爭奪天下,但是諸葛亮是個明白人,明白蜀漢越拖,越不太可能打出去,由於等曹魏的所有佈署進行以後,就是曹魏選個時間來打你了。

01 諸葛亮北伐真的是“窮兵黷武”嗎

我們先從諸葛亮給蜀漢的規劃來談談,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出師表了,可能很多人背得滾瓜爛熟了吧。

節選自《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我們來看看諸葛亮這篇出師表之前蜀漢發生了哪些大事:

公年221年,夷陵之戰,劉備敗亡白帝城,蜀國精兵強將八萬葬身火海,蜀漢政權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那時候,諸葛亮40歲了。

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培養這新的五虎上將,蜀國未來不可限量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久攻不下陳倉,被迫撤軍

公年227年,諸葛武侯花了七年的時間,整肅紀律,近伐遠交,勢必躬耕,一步步把蜀漢拉回了正軌。這時候,諸葛亮47歲了。

每次看到這裡,心中就不由自主的感慨,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明確說過諸葛亮可以代之,可是諸葛亮還是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得不為諸葛亮惋惜,耗費自身的精氣神,力挽狂瀾,實在是悲哉!如果沒有諸葛亮這7年的作為,可能蜀漢在劉備敗亡後會頃刻間瓦解。

話又說回來,如果諸葛亮再花幾年時間,為蜀漢大力培養人才,蜀國的綜合實力一定會更上一層樓,也不至於後來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反觀曹魏,那人才真的是連綿不斷,這和曹操施行的唯才是舉也是有關係的,再看東吳,周瑜死了有魯肅,魯肅死了有呂蒙,呂蒙死了有陸遜。再看蜀漢,諸葛亮死後,沒了。

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培養這新的五虎上將,蜀國未來不可限量

克服中原的理想

02 是繼續發展內政還是以戰養戰?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在蜀漢國力剛剛有好轉的時候,便急於的要去北伐呢?我們再看看出師表裡是是這麼說的:

節選自《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這一句話中有3個意思要說明:

第一,是說明了先帝,也就是劉備的志向,那是要匡扶漢室的,這是蜀漢的立國之本,但是先帝還沒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先一步離去了,目標沒有實現。

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培養這新的五虎上將,蜀國未來不可限量

第三次北伐:取得兩郡

第二,諸葛亮是知道蜀漢的情況的,儘管現在是三分天下,並且自己也通過這幾年時間把蜀漢穩固住了,但是蜀漢所在地益州,不管是交通還是人才,都是三國中最爛的,四川盆地那時候都是山林居多。

第三,目前的蜀漢人應該繼承先帝的遺志,厲兵秣馬,報道先帝的知遇之恩。

肯定到這裡大家都有疑問了,既然諸葛亮也知道蜀漢的國力弱,跟曹魏和東吳差遠了,沒有多少勝算,但為何還要硬著頭皮要去打?

再看看《隆中對》中的語句:“自董卓造逆至今,天地英豪並起。三國曹操勢不如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和,抑亦人謀也。”

諸葛亮不顧蜀漢的劣勢條件,還是要堅持去北伐,在隆中對的時候就解釋過了,在曹操還是一個弱小的諸侯的時候,是如何一步步戰勝袁紹從而統一北方的,那是人謀,人定勝天。實際上,蜀漢的每一次北伐,都讓曹魏非常的擔心。

其實還有一個傳聞,就是七這個數字是不吉利的,在劉備夷陵之戰敗亡後,上天給了諸葛亮7年的時間去恢復蜀漢國力,第二個七年上天的意思是讓諸葛亮再接再厲,繼續鞏固蜀漢的政權的

但是諸葛亮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也就是逆天而行,選了以戰養戰,花了7年時間去北伐,最終燈枯油盡,命隕五丈原,壽終五十四歲,讓自己沒有辦法再去開闢出第三個七年。這一年,他的孩子諸葛瞻也才七歲。

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培養這新的五虎上將,蜀國未來不可限量

司馬懿堅守不出,活活耗死了諸葛亮

公年263年,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犯了致命錯誤,綿竹淪陷,蜀後主劉禪開啟大門,向曹魏繳械。同一年,諸葛亮愛徒,姜維勸導鍾會謀反,欲意復蜀,事兒東窗事發後,與張翼一同被殘害。五百年大漢,此後完全畫上了句號。

03 五次北伐實屬無奈

蜀國做為三國中最若的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堅持那麼久的時間,除了有諸葛亮的功勞外,還有他們的一個氛圍,在蜀國的局勢之中,從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這四任最大掌權者可以看出,雖然權傾朝野,但是在朝堂上並沒有安排自己的親戚之類的。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人人都是胸懷天下的,先公後私,沒有窮兵黷武,也沒有扼殺人才,都是為了理想而努力的人,就算自己身死,都還要五次北伐的諸葛亮,身上的那一份頑強與忠實,使人敬佩!

就算諸葛亮選擇第二個七年培養人才,但是難保曹魏和孫吳不會來找麻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守當然可以守,但是都有兩面性,出蜀的道路很多條,但是已經沒有太多時間給諸葛亮了,蜀道難一樣遏制住了諸葛亮出去的道路,讓他不得不出祁山。

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培養這新的五虎上將,蜀國未來不可限量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在五丈原身死

人才的斷層非諸葛亮之過,武廟十哲就能說明這一切,做為失敗的人的諸葛亮縱然沒有兵聖韓信,武聖劉邦等創建不世之功的名臣將相,卻依然坐落於武廟左列,受萬世敬仰。可惜至今還有很多人在詆譭諸葛亮,無可奈何。

總結

針對蜀國而言,山峻之險毫無疑問是一道純天然的天然屏障。這有相對,曹軍攻不進去,但蜀漢也殺不出來,縱然你有很多的人才,不能有實際帶兵經驗,也只能是下一個馬謖而已,如果能夠發展自身的經濟,擴大部隊,進可攻退可守。蜀漢當時的情況就是他人傷不上你,你也傷不上他人。

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培養這新的五虎上將,蜀國未來不可限量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

如果兩軍形成僵持局面,蜀漢絕對會被拖死的,兵力補充不上,無資源,人心渙散,最後只能投降,所以諸葛亮決策北伐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以戰養戰。曹軍是塊肥肉,時不時的去搶劫點資源。

事實上,諸葛亮五次北伐,並沒有獲得什麼地盤。司馬懿帶兵時,把蜀漢的情況看得非常透徹,所以一直很果斷地推行“防禦”戰略,諸葛亮一直都佔到什麼便宜,最後還把自己給賠進去了,從戰略上而言,是魏國取得成功了。

因此,不管諸葛亮選用哪些戰略,都無法讓蜀漢的運勢有全局性的轉變。除非魏國自己亂了,比如司馬懿叛亂了,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產生,但是曹丕、司馬懿、曹叡都不傻,不可能發生這種事的。所以終歸到底,蜀漢都是不可能統一三國的,諸葛亮選擇北伐只是為蜀漢再爭取了一段時間的延續。

倘若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培養這新的五虎上將,蜀國未來不可限量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實際上諸葛亮的“隆中對”早就說過了,一個是佔有荊襄,一個是協同吳國,但這2個標準是有矛盾的,由於吳國想要發展,勢必也是需要荊州的,劉備佔了荊州,吳國就不可能和你同心同德,兩者缺一,荊州丟了後,基本就宣佈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沒法實現了。

而培養出新的五虎上將,需要的是時間,蜀國青年才俊始終比不上曹魏和東吳,如果再慢慢花時間培養,其他兩國也要大力發展,此消彼長,蜀漢的最終結果也不外乎是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