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孩子總喜歡打斷別人講話,屢屢插話?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

案例分享

媽媽正在跟朋友坐在客廳中講話,4歲的笑笑總是會出聲打擾,不是讓媽媽給她洗水果吃,就是讓媽媽給她倒杯水,看到媽媽跟朋友聊得正開心時,笑笑還幾次三番的插話,最後媽媽不耐煩的說了一句:“快回你的房間去,我跟阿姨說會話”!

笑笑立馬就不樂意了,抱著媽媽撒嬌道:“我不嘛,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什麼不讓我聽你們講話”!媽媽看到女兒撒嬌的模樣,哪裡還能生得出什麼氣,只能無奈地對笑笑說:“打斷別人說話是不禮貌的行為,快點回房間吧”。笑笑說道:“想讓我回房間也可以,除非你答應給我買最新款的玩具。”

孩子總喜歡打斷別人講話,屢屢插話?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

媽媽聽到後不樂意的表示:“媽媽正在跟阿姨講話,你怎麼可以趁機提條件,你這孩子到底怎麼回事”!聽到媽媽這句質問的話,笑笑立馬委屈地大聲哭了出來,邊哭邊說:“媽媽不愛我了!媽媽不愛我了”!

這個時候客人也非常的尷尬,很快就告辭了,送別了客人之後媽媽轉身回到客廳,發現笑笑已經止住了哭聲,媽媽問道:“怎麼不哭了”?笑笑說了一句:“不想哭了”。

其實媽媽一直都知道,笑笑有愛插嘴的壞習慣,經常打斷別人講話,幼兒園的老師也反應過這種情況,笑笑雖然是一個女孩,但是性格也特別的調皮,在老師講課的時候,笑笑總是會頻頻打斷老師講課,然後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問題,最後弄的老師也實在招架不住,才給笑笑的媽媽打電話,希望家長可以重視一下這個問題。

孩子總喜歡打斷別人講話,屢屢插話?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

笑笑的媽媽一直很重視這個問題,只可惜她跟笑笑多次強調過別人講話的時候不要插話,可是笑笑根本不聽,有時候還會“戲精附體”,就像笑笑非要哭鬧著讓媽媽給自己買玩具這種行為一樣,只要客人一走,笑笑就會立刻恢復正常。笑笑的媽媽也陷入了疑惑,笑笑為何總喜歡打斷別人的講話呢?

案例分析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做出的某種行為,背後一定會有動機,也就是說笑笑總是喜歡打斷別人的講話,背後也一定有合理的動機。所以家長在看帶孩子問題的時候,不能只單純地看孩子做了什麼,而是應該認真地思考一下孩子做了這件事情之後能夠得到什麼。孩子最終得到的東西很可能就是孩子的動機。

單從這個案例中來講,淘淘看到媽媽跟別人講話的時候,總是幾次三番的打擾,而且還多次強調:“媽媽,不愛我了”!等到客人走了之後,淘淘也就停止了自己的“戲精”行為。除此之外淘淘在課堂上也經常出風頭,頻頻打斷老師講課,結合種種行為來說淘淘很可能是表現欲過強導致,也有肯定是淘淘太缺愛了,所以才會過度表現自己,讓大家都關注她。

孩子總喜歡打斷別人講話,屢屢插話?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來說,對於四五歲的幼兒來說,孩子的表現欲強是一種過度關注自己的表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積極的表現自己,也是一種心理健康的信號,證明這個孩子非常的自信開朗。

只不過家長們要注意的是,孩子頻頻打斷別人的講話,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極其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很容易會引起大家的厭惡。

舉個例子:班級裡的所有同學都在認真地聽講,這個時候有一個同學總是打斷老師講話,假設你是老師,你會喜歡這樣的學生嗎?我相信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假設你是在場的學生,你也可能不會喜歡這樣的同學,因為他浪費的是所有同學的學習時間,禍害的是全班人。

孩子總喜歡打斷別人講話,屢屢插話?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

孩子總喜歡打斷別人講話,家長應如何引導?

1.不要溺愛孩子,做權威型父母

從兒童發展學的角度來說,3到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常會以自我為中心,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很難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所以孩子才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頻頻打斷別人講話,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種行為看上去有些自私,不過只要合理的教育,這種自私的行為會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逐漸消失。不過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家長採用不合理的教育,比如說溺愛孩子,那麼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自私這種行為就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著兒童的社會性、情感和智力的發展,家庭環境對兒童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總喜歡打斷別人講話,屢屢插話?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

2.讓孩子合理地表現自己

如果孩子比較喜歡錶現自己,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對孩子因材施教。

舉個例子:孩子特別喜歡打斷別人的講話,然後發表自己的觀點,家長可以順勢培養孩子對文學的興趣,引導孩子多讀書,然後把自己的觀點經過“加工”之後再寫成文字表現出來。

3.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多跟孩子溝通你的內心想法

前面也提到過,孩子在3~6歲這個年齡段會過度關注自我感受,忽略他人的感受,這裡說的忽略是指孩子無法主觀性地察覺他人的感受,也就是無法意識到這種行為會讓別人不開心或者厭惡。

孩子總喜歡打斷別人講話,屢屢插話?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

這個時候就要家長主動的告訴孩子你的內心想法,比如在開頭講述的事例中,媽媽可以對淘淘說:“寶貝,我知道你想要表現自己,但是媽媽跟阿姨正在聊天,你隨意打擾我們會讓客人難堪的,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客人覺得不舒服媽媽的內心也會很難過,最讓我難過的是,寶貝你這種行為非常的不尊重人,媽媽討厭不尊重人的孩子,但是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那麼你可以改正嗎?”

家長多跟孩子溝通你的內心想法,孩子在得知自己的行為會給家長帶來困擾的時候,也會主動的約束自己的行為。

孩子總喜歡打斷別人講話,屢屢插話?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

總結:孩子喜歡過度表現自己,喜歡打斷別人的講話,從兒童心理學來說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家長們反映不用太過激,不要總是斥責孩子,可以多跟孩子溝通你的感受,培養孩子同理心,幫助孩子改正這個壞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