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非遺之美,匠心築夢——訪省級非遺武山木雕傳承人康向陽

非遺之美,匠心築夢——訪省級非遺武山木雕傳承人康向陽

武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武山人”遠在3.8萬年前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武山地處秦嶺隴山之交、煌煌渭水上游、古“絲綢之路”繁華要道,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祈福聖地,大福武山。分佈在渭水南北的仰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遺址達36處,有水簾洞、木梯寺、狼叫屲、聖壽寺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武山旋鼓舞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山夜光杯雕、木雕、磚雕、柳編、嗩吶、道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遗之美,匠心筑梦——访省级非遗武山木雕传承人康向阳

武山縣龍臺鎮青山村有一處古老的舊宅。幾百年前,這裡曾是當地一位大戶人家的廳房。古色古香的四門八窗浮雕精美、雕工精湛、手法細膩、設計獨特。裝飾圖案充滿吉祥的寓意,寄託著主人的喜好和情懷。精良的雕刻,玲瓏精巧、生動愜意,充滿了人文氣息,使整座大院古典莊重。也是在青山村,還有一處當地人稱為“青山王”的府邸,殿堂雖已陳舊,梁枋雕刻卻很精美,牡丹寓意富貴,蓮花寄託和諧,暗八仙形象生動。

非遗之美,匠心筑梦——访省级非遗武山木雕传承人康向阳

省級非遺武山木雕傳承人康向陽就生活在這片氤氳著文化氣息的古老土地。五十年前,康向陽十六歲的時候,因為父親是黃埔生的緣故,不能繼續學業,走上了木匠的行當。康向陽拜鄰村的馬應祥為師,學習三年,掌握了農村木活:民用建築、民用傢俱的製作。康向陽跟著馬師傅在馬村幹活,自己無法記工分,影響生計。他又拜本村龍泉康家莊木匠康新正為師。康新正與馬應祥同出師門,康向陽為藝依然以農村活為主。康新正與馬應祥師從馬智賢,馬智賢師從魏清雲。武山清代武進士康岐的康進士大院、王家大院、“青山王”府以及龍泉寺等武山數一數二的建築,都出自魏清雲之手。1974年,武山縣成立龍泉大隊建築隊,其時,康向陽所在的康家莊是武山縣龍泉公社龍泉生產大隊的下屬生產隊。已經幹了幾年木活的康向陽進入建築隊,做了木工。甘肅省地質部門的一支水文隊駐在武山龍泉。龍泉大隊建築隊成立後的大業務就是給水文隊建設蓄水設施和庫房。康向陽因此結識武山水文隊的木雕師傅趙國祥,並向其學習木雕技藝,趙國祥成長於河南木雕世家。木雕是個辛苦活,不僅要耐性,還要有天分。“既然想學木雕,就得從各方面下功夫鑽研,美術、書法都得會。”康向陽說。1992年,他又隨武山縣一中美術教師、後為中國美協會員的康雲海學習現代美術畫法。至此,藝道渾成,美術畫法與木雕技藝融會貫通,逐漸形成美觀大方、厚重淳樸的技藝特徵。

非遗之美,匠心筑梦——访省级非遗武山木雕传承人康向阳

古建築、古傢俱,都有精密的魯班鎖。所有榫卯之間的奧秘,既是木匠匠藝領域的訣竅,也是國粹。康向陽學藝、走藝的過程中,碰到了很多難題。一次,在拆除一座廟宇時,門臉部分的木結構嚴絲合縫、環環相扣、無人能解,拆除過程面臨難度。最後,挑頭的人只能下令用纜繩拉倒整個木結構。這次拆除過程令康向陽十分心痛。勤奮好學成為康向陽開啟木雕藝術大門的一把鑰匙,在幾代木雕師傅的精心傳承及自己的努力下,他最終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手藝人。

非遗之美,匠心筑梦——访省级非遗武山木雕传承人康向阳

康向陽老家洛門鎮向北5公里,坐落著世界最大的摩崖浮雕——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這個建於公元559年前後的渭州仙崖,浮雕面積約1000平方米,高40餘米,是絲綢之路大佛東漸一顆璀璨的明珠。1987年,政府啟動對摩崖浮雕的保護工程,在浮雕頂部加裝一組遮雨棚。工程投入只有兩萬多元,康向陽當時所在的武山縣第三建築公司不想接這個活。康向陽抓住機會主動出擊,接了人生第一單屬於自己的公家活,“三建支持設備,我以私人名義幹。”康向陽打了“第一桶金”以後,辭掉了三建的工作,從此轉入仿古建築行業。1992年起,他開始組建團隊,先後承接了張家川宣化岡、麥積區馬跑泉清真寺、華亭縣玉佛寺、平涼崆峒山、蘭州法幢寺等仿古建築的木工工程。

非遗之美,匠心筑梦——访省级非遗武山木雕传承人康向阳

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是國保單位,聞名遐邇,在設計混元門的時候,他就考慮了它的影響力,大手筆設計,兩層雙重簷,其中稱絕的當是八仙賀壽、牡丹、蝙蝠、葡萄、松鼠等木雕構件,涵蓋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意蘊。藝術創作,並不是閉門造車,始終是要走向大眾,面向市場的;更要留下經典,走向未來。他的雕刻工藝與時俱進、日趨精湛,面對每一份材料,都要精心構思設計,儘量體現觀賞性和實用性,在設計和雕刻中融入自己的藝術感觀,大到桌椅、屏風實用類,小到工藝微雕觀賞類,盡力做到造型美觀,讓群眾喜聞樂見。

非遗之美,匠心筑梦——访省级非遗武山木雕传承人康向阳

手握刻刀五十年,從木雕學徒到省級非遺傳承人,他深刻懂得傳統文化藝術在傳承上的艱難。默默堅守幾十年,他盡情施展鏤雕、透刻、浮雕和鏤、刮、鏤空等雕刻技法,眾多木雕作品還原著歷史的風貌,讓人們重溫著燦爛的文化,在觀賞的同時,給人以美的享受,並將精湛的技藝傳授給徒弟。匠藝認真,為人和善,技藝和人品都為康向陽贏得了好口碑,大半個縣城的寺廟、牌坊、殿宇都被這位老木匠承包了,康氏木藝在武山木雕行業獨樹一幟,成為武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一張響噹噹的名片,康向陽的藝名早已遠播隴上。

非遗之美,匠心筑梦——访省级非遗武山木雕传承人康向阳

傳統木雕工藝精雕細琢,耗時耗力,“我前前後後修建的仿古建築大大小小不下220座,其中民宅20餘座,也就收了20多個徒弟,因為這門手藝太費精力,而且出活慢。”作為武山木雕省級“非遺”傳承人,康向陽深感責任重大,他的兒子從小學了繪畫,一直做仿古建築彩繪,這幾年進入木雕領域,進步很大。兒媳婦倒是對木雕很感興趣,全程跟著他學木雕。“年輕人不願意學這個,我就讓兒媳女兒女婿學,我們作為傳承人,有責任將這門技藝一代代傳下去。”對於武山木雕的保存與發展,康向陽有著自己的深刻理解:無論是何種民間文藝,大多是與“傳統”這個關鍵詞相掛鉤,“口口相傳和父子師徒相承”的方式,是這些文藝最原始,也是當前仍在延續的傳承方式。新時代,文藝的傳承模式、發展方式,都面臨著加快轉變的境遇,如果還是抱著傳統的方式和模式,勢必使民間文藝越來越走向封閉與沒落。抱著這一堅定的想法,康向陽積極投身於民間文藝的搶救、保存、傳承事業中。

非遗之美,匠心筑梦——访省级非遗武山木雕传承人康向阳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