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安徽桐城:“殯改”5年來山清氣象新

從山火經常有,到5年零事故;從有人負債返貧,到基本零花費;從偷摸抬棺上山,到全部火葬入公墓……這是安徽桐城殯葬改革5年來的轉變。有人說,“殯改”是一件大難事,難在它是一項觸及歷史文化、經濟社會、思想道德等多層面的深刻變革。對此,桐城是如何趕考答題的?清明節之際,人民網記者走進桐城探訪其殯葬改革的背後。

安徽桐城:“殯改”5年來山清氣象新

八臺山公墓目前建成一期和二期共9000多穴位

“沒有殯葬改革,這片山林沒有燒光也要被砍光”

“大火撲面過來,高溫裹著濃煙,十米外就睜不開眼,根本沒法救。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險。”回想起2013年冬至期間的那場山林大火,桐城市範崗鎮高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桐林仍然心有餘悸。

相隔不久,那年的除夕夜,又是山林大火,讓周桐林一直忙到晚上8點多才回家吃年夜飯。誰知道,剛把碗端起來,電話再次鈴聲大作,又一起山火。老周趕忙丟下碗筷,一邊向上級彙報,一邊召集村民救火,一直忙到12點,才把火勢控制住。

這樣的情形,對周桐林來說,已見怪不怪。久而久之,他還積累了豐富的救火經驗,“消防車上不去,水引不過去,最好的一招是以火點為中心,在10幾米開外,清除雜草灌木,開出一條寬4-5米的隔離圈,阻擋火勢蔓延。”

“周邊的這幾座山,之前經常都被燒得光禿禿。”周桐林痛心又無奈,“咋回事?還不就是祭掃惹的禍。”按照當地習俗,每年清明、冬至、春節,都要祭奠先人,燒紙錢。而墓地都在山上,所以山火無法杜絕。

上山土葬帶來的問題還不止山火,“以往家裡窮,墳頭堆個土堆就行了,現在還要砌上水泥,一鋪開佔地幾十平方米。炫耀攀比下,一家比一家大,墓碑越來越高,還有了‘活人墓’,青山望過去白花花的。”呂亭鎮雙龍村村民汪國成說,如果沒有殯葬改革,這片山林沒有燒光也要被砍光。

桐城當地還有“厝棺”的習俗,即死者入棺後,家人把棺材停放在自留地或山上待葬,一般3到5年,最長7年後再下葬。屍體腐爛後帶來的異味、病菌汙染給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環境帶來很大風險。

“這些危害,老百姓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想改變,只是礙於傳統習俗觀念作怪。”周桐林說,2014年推行的殯葬改革,為改變這些陋習提供了契機。“我認為殯葬改革之所以能成功,根本原因在於它是一項得民心、惠民生的工程。”

安徽桐城:“殯改”5年來山清氣象新

草坪葬生態安葬區

“殯葬改革是一次對政府執政能力的綜合考驗”

殯葬改革是覆蓋“殮、殯、葬、祭”各環節的全面改革,“低碳、綠色、文明、節儉”是改革的最終落腳點。

換句話說,“對於不低碳、不綠色、不文明、不節儉的殯葬行為,都要改。”安徽省殯葬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亞平說,“任何改革都是硬碰硬,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一往直前的勇氣,尤其是殯葬改革這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難度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更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綜合考驗。”

2014年6月1日,伴隨著“殯改”走馬上任的桐城市殯葬管理所所長桂斌對記者說,“改革之初,作為一線的員工,我們頂著巨大的壓力,一開始很多人對火葬不理解不接受,把我們當成出氣筒,而殯儀館往往成為喪屬情緒的發洩點。”

為了改革大局,殯葬所專門設立了“委屈獎”,要求員工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周桐林作為村幹部,是這次改革的親身經歷者,他和其他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反對聲音最大的是老年人,老年人思想難以轉變,我們就和他們的子女溝通,年輕人還是能理解和接受的。”周桐林除了和他們講大道理,要節地生態,保護好綠水青山;更主要的是和他們算算民生賬。

按照過去的習俗,老人去世後,擺三天流水席,“厝棺”3年或5年後,再擺一次酒席,除了這些花費,還有買墓地、各種喪事費用等,沒有五六萬不行,有的人家為此負債返貧。而改革後呢,火葬後入公墓全程基本零花費,很大程度地減輕了群眾的負擔。

桐城市實施各項殯葬惠民政策:免除遺體接送、3天內遺體冷藏、普通爐遺體火化、1年內骨灰寄存四項基本費用。城鎮“三無”戶、農村五保戶、特困對象等重點救助對象去世後,在免除殯葬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費用的基礎上,免費提供價值300元的普通骨灰盒。

一方面,桐城“殯改”,對自覺遵守殯葬改革政策、自願火化併入葬公墓的,每年由財政撥付1400萬元,政府全額埋單;另一方面,對於違規土葬的,一律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一名黨員幹部曾趁著夜色,給骨灰盒來個“狸貓換太子”,偷摸抬棺上山,被舉報後給予黨紀處分和行政處罰;還有人在親人去世後,明知故犯,實施土葬,被村民舉報,最終還是火葬入了公墓,一個個案例彰顯了桐城“殯改”的決心,給當地百姓震動很大。

“殯改的關鍵在於配套設施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要跟上”

“殯葬改革是一項複雜的工程,不能一堵了之,重在疏導,不讓亂葬,那就要提供好葬的地方。改革的關鍵在於配套設施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要跟上,通過殯葬服務質量的提升,來增強社會認可度、政府公信力,提升行業形象。”張亞平說。

改革啟動之初,桐城市統一規劃建設11個公墓,其中一個市級公墓198畝,其餘每個鄉鎮建有一個公墓,各佔地50畝,公益性公墓主要以荒山瘠地為主,按照節約土地的原則選址建設。統一採用臥式碑,墓穴佔地面積單穴不超過0.5平方米,雙穴不超過0.8平方米。墓區綠化面積約75%。公墓建設以來,截至目前桐城市財政已投入資金近4000萬元。

“現在村裡有人去世,只要打個電話,村幹部就會全程跟蹤服務,陪同喪戶親屬辦理殯葬所、公墓等相關手續直至入葬。同時簽訂責任狀,堅持每天人員死亡零報告制度,確保一例不漏,服務執行到位。”呂亭鎮民政辦主任夏純靜介紹。

桐城市殯葬管理所對公墓全區域統一定價,實行分批放號、摸號入葬的選墓方式,確保公共資源的合理公平配置。在加強行風建設上,堅持“一包煙、一瓶酒”下崗制,明確要求每名職工不得以任何藉口向喪戶索要或變相索要財物。從今年初以來,一共處罰違紀職工6人,辭退4人。

殯葬所選址上也充分體現便民利民的特點,不僅在功能佈局上規範合理,還運用風險管控平臺開展殯儀信息化建設,裝設空氣淨化系統實現館內清潔環保,有效保護周邊生態環境。

“必須勇於探索,敢於創新,以維護群眾殯葬權益為宗旨,以推動殯葬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提高殯葬服務水平為抓手,以完善殯葬管理體制為保障,不斷深化殯葬改革,促進桐城市殯葬事業持續科學發展。”桐城市民政局長李都旺表示。

“踐行綠色殯葬、文明祭祀,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

“剛開始是有些不能理解,現在大家都已經能夠完全接受,因為確實減輕了很大的經濟負擔。”2018年12月,汪國成的母親去世後,第二天一早殯葬所的車子就免費運去火化,當天就入葬到呂亭鎮龍鶴陵園公墓,前後只花了120元骨灰盒安葬費。

這次清明節到了,汪國成兄弟姐妹們一起早早地來到公墓,買了幾束花放在母親墓碑前,未帶明火上山。

“現在桐城基本實現了殯葬改革全覆蓋,山上再沒有發生過火災事故。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倡導綠色殯葬、踐行文明祭祀,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李都旺說。

安徽桐城:“殯改”5年來山清氣象新

桐城“文明祭掃”簽名行動

3月31日,一系列倡導“文明祭掃,平安清明”的移風易俗活動在桐城市八臺山公墓拉開序幕,活動現場開展了“塑料花換鮮花”和“文明祭掃”簽名行動。志願者們向前來祭掃的群眾發放文明祭掃倡議書,引導群眾主動將自帶的塑料花、紙錢和鞭炮兌換成鮮花,現場共免費兌換鮮花3000枝,發放文明祭掃倡儀書1000份。

生態綠色殯葬也在桐城市大力推行下悄然興起。八臺山公墓等墓區設有花葬、樹葬、草坪葬、江葬紀念區等節地生態安葬區域, 2017年該公墓為6位江葬者設立紀念碑,目前共舉辦了2屆節地生態安葬儀式,讓36位逝者回歸自然,以此倡導文明綠色的安葬方式,樹立文明節儉、生態環保的殯葬新理念。

“今年我們村裡準備流轉幾畝地種上鮮花。”因為八臺山公墓就坐落在高黃村,村主任周桐林的想法馬上得到了村民的響應,“文明祭掃了,明年清明節,鮮花怕是會供不應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