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北京市互金協會:警惕“虛擬貨幣”的大騙局


北京市互金協會:警惕“虛擬貨幣”的大騙局



來源 |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

近期,部分媒體、社交平臺、研究團體以“金融創新”為噱頭,發幣攬財為目的,交易炒作升值為利誘,利用“研究”、“論壇”之名,宣傳 “ICO”、“IEO”、“STO”、“穩定幣”、“積分幣”、“數字貨幣”等,以此進行培訓、項目推介、融資交易等不同形式的線上、線下活動。此類活動並非真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是藉機炒作區塊鏈概念,嚴重擾亂正常的金融經濟秩序,帶來社會風險隱患。(詳情見《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ICO”“STO”“穩定幣”及其他變種名義進行非法金融活動的風險提示》)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幾位專業人士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北京市互金協會:警惕“虛擬貨幣”的大騙局

胡繁

透明時代(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看懂經濟評論作家

十年前,中本聰發明比特幣時引入了區塊鏈技術。十年時間,這項技術展現出建立社會信任關係基礎設施的潛力,為跨境支付、金融、鑑權、公共事務等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發生交互的所有領域可能都將看到區塊鏈技術。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還處於區塊鏈應用的早期,各項技術的完善、大眾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接受、傳統領域的改造以及與新技術之間的磨合都還需要熱心者付出一定的耐心。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警惕少數投機者並非真正地發展和應用新技術創造社會價值,而僅僅是利用新技術的概念和部分人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心理進行的斂財行為。發行各種形式的數字貨幣是其中最典型的斂財行為。由於缺少必要的監管,絕大多數數字貨幣都缺乏合理的價值支撐,甚至完全沒有價值,只是消費大眾的心理預期,屬於徹底的“割韭菜”行為。

北京市互金協會:警惕“虛擬貨幣”的大騙局

王碩

平安金融壹賬通董辦負責人、看懂經濟評論作家

當前,以眾籌、ico為名義發行各種所謂的“虛擬貨幣”充斥市場,並輔以各類數字貨幣、代幣等概念吸引客戶募集資金。然而,此“幣”不是真正的幣。

從概念上看,廣義數字貨幣包括數字法幣與虛擬貨幣兩大類。根據歐洲中央銀行的定義,虛擬貨幣是非央行、信用機構、電子貨幣機構發行的,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作為貨幣替代物的價值的數字表現。按照這個維度,比特幣、萊特幣等均可視為虛擬貨幣,也被視為廣義數字貨幣的一部分。

但從狹義上看,數字貨幣一般認為是由各國央行主導發行的、中心化的數字法幣模式。從發行和流通環節來看,比特幣等更多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貨幣,並沒有一個權威的發行中心,而且貨幣為全匿名形態,是一種基於算法共識的信用體系。

而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是一種中心化的發行過程,或是由中央銀行直接面向公眾發行,或是遵循傳統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模式。而現在市場上充斥的各種偽“幣”,都不在這個範疇體系,更多是一種騙局,大家務必擦亮眼睛,避免受騙。

北京市互金協會:警惕“虛擬貨幣”的大騙局

肖旭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看懂經濟評論作家

提到虛擬貨幣,大家肯定都會想起比特幣。儘管比特幣幣值在2017年12月達到2萬美元峰值後便開始出現過山車式地下跌,但是並沒有影響到全球資本市場對於虛擬貨幣的熱情。對於虛擬貨幣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在創造大量虛擬財富的同時,也提高了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對於虛擬貨幣的監管,中國曆來保持嚴厲的姿態。最早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可以追溯至2009年6月文化部、商務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網絡遊戲虛擬貨幣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發[2009]20號),指出“虛擬貨幣的使用範圍僅限於兌換髮行企業自身所提供的虛擬服務,不得用以支付、購買實物產品或兌換其它企業的任何產品和服務”。

從本質上看,虛擬貨幣仍然被用於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角色,具備貨幣的職能。與法定貨幣的區別在於,虛擬貨幣沒有國家信用的背書,其流動範圍僅限於特定的網絡組織內部。

隨著比特幣的出現及其野蠻生長,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先後印發《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2013年12月)、《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年7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2016年4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2017年9月)、《關於開展為非法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支付服務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2018年1月)等文件,不斷加強監管。

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也加強行業自律,發揮行業自律機制在規範從業機構市場行為和保護行業合法權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2017年9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風險的提示》;2018年1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境外ICO與“虛擬貨幣”交易風險的提示》;2018年8月,互聯網金融舉報信息平臺將“代幣發行融資”納入舉報範圍。

作為一種新興技術,虛擬貨幣在支付與融資等方面為實體經濟創造了便利。然而,虛擬貨幣尚處於發展初期,在應用中仍然存在諸多難題,其本身具有匿名性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極易被用於洗錢和非法融資活動,對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也帶來巨大的風險。

根據虛擬貨幣的發展趨勢,全球監管可以將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無監管(2008年10月至2013年11月),弱監管(2013年12月至2017年8月),強監管(2017年9月至今)。加強監管約束,控制風險,維持金融環境的穩定,在抑制投機行為的同時,引導虛擬貨幣更好地服務於本國經濟的發展,是當前全球各國制定監管政策的主要思路。因此,面對虛擬貨幣,我們應該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

北京市互金協會:警惕“虛擬貨幣”的大騙局

陳波

中央財經大學區塊鏈共識經濟學課題組負責人、看懂經濟評論作家

互金協會公告在區塊鏈圈子裡引起了一陣騷動。從內容來看,監管部門頭腦非常清醒,繼續敲打各種變形的非法融資和詐騙活動。被禁止發幣之後,幣圈仍在繼續“創新”,不斷推出新的名詞,其實質都是一樣的。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的花樣名詞出現在這個名單裡。

當前區塊鏈失去了融資功能之後,尚未找到清晰的落地場景,這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金融犯罪的空間。監管部門對這些行為的堅決打擊,會讓區塊鏈逐步迴歸正常,變成一種技術工具,而非場外融資套現工具。

北京市互金協會:警惕“虛擬貨幣”的大騙局

王昭彧

金融數據挖掘者、看懂經濟評論作家

貨幣是流通手段與價值尺度,是對實際製造、生產的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大小的標度,金融的本質是信用,任何金融產品都是對實際產品與服務價值的度量,科技手段僅是實現這一度量的工具。資產證券化的基本邏輯就在於此。

如果盲目相信信息科技的力量,而忽視了各類金融產品與實際產品與服務間的對應關係,認為金融產品可因科技的先進性而產生無限溢價,甚至完全脫離實際產品與服務的真實價值,這種火中取粟的想法只能是以自身資金的慘重損失為代價,投資者教育仍任重道遠!



< end >

如果您對本文有好的想法,就留下您的寶貴建議吧!


看懂經濟熱文

1、美聯儲弱化加息預期,全球貨幣政策或將持續放鬆

2、深度透視央行購買黃金的玄機

3、7000元網貸3個月變成50萬, “714高炮” 要錢更要命

4、華為:自有操作系統,我們準備好了

5、去英國也能到處掃支付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