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自己文章不想读二遍,可是硬着头皮读完感觉也没很糟,是啥原因?

蕴音


其实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契合度。当我们读一篇觉得非常好的文章的时候,读完以后会觉得酣畅淋漓,回味无穷。甚至有的时候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可是当我们推荐给别人的时候,他可能一边都没读完就不想读了。这就是他和这本书的契合度不高,甚至没有。这个契合度从哪里体现,就从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当你读一本说觉得非常好的时候说明作者的想法,所要表达的三观跟你是很接近的,所以你才会有兴趣读下去。我们上学的时候,一个非常不爱学习的学生,上语文课的时候不用两分钟就能睡着,但是他却可以在课堂上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去看网络小说。更有甚者会熬夜去看。你能说他不爱学习吗?可是他熬夜也要看的东西在老师眼里就是垃圾,是耽误孩子学习的毒瘤。再比如有的人写的文章,喜欢用一些华丽的辞藻来点缀文章。再有的看看来这是文字功底较好,词汇量大,可在另一部分眼里就又成了附庸风雅。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跟一篇文章的契合度高低,跟我们对这文章的好恶成度有关。那么我们在看自己的文章的时候感觉也没很糟就好解释了。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写的文章,我们在文章里表达的观点、想法和我们所要传达的价值跟我们自己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契合度是很高,所以才会觉得不是很糟。但是也有我们写完一篇文章的时候会觉得写的不好,甚至会很糟。这是因为我们当时写作时想要表达和传达的东西跟我们再次阅读时的想法有了出入,所以才会有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糟的感觉。个人观点多多指教。


化作尘


不想读二遍?感觉很糟?

不想读二遍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小学生时代的命题作文。

小时候语文作业会留下命题作文的题目,没什么生活经历的小学生要绞尽脑汁思考,努力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

于是千奇百怪的作文被小学生“无中生有”。

终于用力过度,在题目“有意义的一天”下,“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个桥段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六年级,一共出现38次。

试想这样应付作业的心态写出来的文章,谁会想读第二遍?是不是跟题主说的情况就很相似了?

生硬编造只因没有材料,肚里没货才会“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有意义的一天就只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吗?

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几点睡也不尽相同,每个人在一天里做了什么事也都是不一样的。

可为什么大家提到“有意义的事”,就只剩下“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一件事了?

有意义的一天,它就不能是跟着爸爸组队排位,爸爸玩的太菜被队友骂小学生,身为小学生的自己反而带领全队反败为胜?

有意义的一天,它不能是抗疫在家隔离期间,王老师网课直播因网速太卡形同鬼畜,小学生录屏投稿B站获得过万点赞,视频收益全部捐给武汉,反而获得了王老师的表扬?

有意义的一天,它不能是因疫情隔离不能拜年,小学生遂发视频拜年,家里长辈压岁钱发微信红包,这些压岁钱又被小学生投入股市,恰逢牛市3000点,赚得盆满钵满?

为什么有意义的事儿只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呢?上面说的事儿不比过马路更有意义么?

而且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作文,就能发现三个异乎寻常的坚持。

首先小学生很坚持,其次老奶奶也很坚持,最难得的是这个作文题目它也很“坚持”,甚至都到了“坚挺”“屹立不倒”的程度。

“有意义的一天”作为作文题目,它可不只是从小学三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它坚持了三年这么简单。

而是作为一个必考题,前前后后出现在几代人的求学路上,堪称史诗级的一道作文题。

这么说吧,在中国没见过这个作文题的人,几乎等于说他还没上过学。

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年一度的年终工作总结,活脱脱成人版“有意义的一天”。

夸公司夸领导夸同事,千篇一律。

谈业绩谈奋斗谈努力,年年进取。

横批:工资少提。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写不好“有意义的一天”的小学生,毕业后把绝对不会看第二遍的耻感满满的作文本一撕,以为自己成功逃离了命题作文的鞭打,却没想到,成年工作后一头撞进了年终工作总结的泥潭。

对于那些你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文章,我相信你绝对是不想读第二遍的。

谁要不信就拿出小学作文本出来,反正我的早找不到了。


用心是吉


自己写的小文无论怎样,我都会看好多遍,自己觉得还行就多写写,学习吗,只有不断的练习写作,才能在文笔的熟练上取得进步吧。

自己写的东西为什么要硬着头皮读哪?不相信自己的人才是个傻蛋。多写文,动动脑,练练手,精神好就行,业余爱好写点文者和专业文者不会相同的,普通人上头条写作只要觉得开心就好。

自己写的小文,有千百个人看看高兴,有几个人看看也高兴,总归文作是自己写的,要紧别做瞧不起自己的人。

就谈到这里,谢谢。



老头哥儿


创作的激情与严谨

首先,我们来拆解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自己文章不想读二遍,可是硬着头皮读完感觉也没很糟,是啥原因”。

  1. “自己的文章”系指作者原创的作品,是作者有感而发,继而搜肠刮肚、精雕细刻不断完善后的成品,一定不是抄袭拼凑的敷衍,否则作者不会如此在意。
  2. “硬着头皮读完”可见 作者对作品还是不甚满意的,如果作品达到了作者当初预设的理想程度,也不会这么纠结了。
  3. 透过作者这一细微的心态也可以看出,作者辛勤创作时痛苦的心路历程。重新读一遍自己的作品, 再次回味一遍当时的苦涩,确实需要硬着头皮。



“自己的文章不想读二遍”,是作者不想再去回味创作时的煎熬与寂寞。我想说的是,这就是创作,创作过程历来如此。写一篇文章如此,画家画一幅新画、设计师新创一款服装样式、木匠打造一种新的家具风格同样如此。虽然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一而同,但创作时的崎岖困难却都是一样的。这是创作的必经之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凡人而不是天才。我们没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飘逸才情,也没有穿越古今的天赋灵动,只有脚踏实地的去为“推”还是“敲”而拈断数根须。《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先生,历经十年笔耕,查阅考究一百多部典籍终成巨作。完成的当天,先生把誊写完成后的原稿一股脑扔出窗外,再没回头看一眼。其中的滋味,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笔者是一名影视剪辑领域的从业者。虽然很少爬格子码字,但经常要熬夜找素材、剪辑、调色,处理特效,有时需要一帧一帧地拼接(一秒画面约24-30帧)。时常为最终的作品不能完全表达意愿而苦恼,反复地调整撤销重做。

作品完成了,总是会有遗憾或需改进的地方。但是走心的作品,一定是我们想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想表达我们自己的态度,是有感而发。所以再次看起来也就没有那么丑陋了。

粗浅的见解,看官莫要见笑,领会精神就好。如能点赞关注小小地鼓励一下,将我一壶老酒下肚,沧海一笑跨马提剑斩酋首。


好剧新说



红河小卖菜


说说自己的真实情况。

写作本来就是个一气呵成的东西,可能你上一秒还在思考,下一秒就会忘记。又或者在某个时间段写出来的东西在当时时间看,很完美,等这个时间段过去之后,就会觉得很糟糕。

一般我看自己写完的东西,只在写完之后的这个时间段,感觉很完美,过去之后我就不会再去看。

因为人没有完美的,写作更不可能完美,总会有新的想法,新的创意,不必苛求,走心就好。❤️

最后用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结束: 有些时候写作,真的是3天憋出一个字,很不容易。



Feir爸爸


首先说经典的文章必须反复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

第二,一定要用心的,深入的去读,边读边思考。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如果读不出来,不妨一开始先读一读名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自己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篇文章的精妙在这里啊。回过头去再去读,感觉完全不一样。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你比如我们读《水浒传》中的宋江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从当时世俗眼光下来分析宋江;也可以从中国自古以来儒家文化忠君层面来分析宋江;也可以从大历史的角度来批判宋江。经过我们多角度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宋江接受朝廷招安,是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的。他跳不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当时那个文化背景,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认知局限性。所以他的最后悲剧结局是注定的。

第三,自己读不出经典文章的精妙,实际上是自己的文学修养不够,文学素养不够,文学积累不够,只有多读多思多悟方有提高,一点一点积累;另外,有时候有些文章不愿意读,读不进去,也与自己的年龄、阅历有关。年龄,阅历不够有时候真的理解不到精妙的那一层。

就像我们小时候读鲁迅的文章一样,觉得很难懂,没意思。但到了自己四十多岁时,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时,理解了或者看透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的时候,看透了这个社会的真相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去读鲁迅的《孔乙己》《故乡》《祝福》时,就会觉得鲁迅的文章写的那真是好啊!就像现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少年时我们以为我们是鲁迅,长大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才是闰土。这就是我们对鲁迅文学价值的再认识。只不过,当我们读懂鲁迅时,都已不再年轻。

总之,好的文章不厌百回读。如果你实在读不进去,你可以先放一段时间再去读,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文笔山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34a309031a74719aa4927273e903e63\

仲山大王


我觉得一个好的文章,就是把自己真实的经历,感受或者对事物的理解写下来,引起共鸣,或者供人借鉴,参考!无所谓好与不好,只要真实!



不在那年不说那事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是因为刚写完,还处在作者的视角看待问题,再读第二遍的时候视角就会变成读者,视角不一样,看问题的方向就不一样,所以,得出来的结论就不一样,就像演员演戏,会出戏,或者陷入角色里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