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合群?想让孩子变开朗,家长可以这样做

上小学一年级的天天在学校里总是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玩,每次有集体活动时都是一个人躲在一边,不管同学怎么叫,老师怎么劝说就是不愿意加入其中。为此老师多次和天天父母进行了沟通,虽然父母在家也经常鼓励天天多交际,但是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这让天天父母非常焦虑,觉得孩子的性格太内向了。

然而这种行为仅仅用内向或者是胆小这样的词语就能够解释吗?当然不,因为这很有可能是孩子社会能力退缩的一种表现。

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合群?想让孩子变开朗,家长可以这样做


什么是社会能力退缩?

社会能力退缩表现在孩子身上,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下,或者是在同伴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跨时间情境的各种行为。

简单来说,如果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或者是和熟悉的人待在一起的时候,依然不愿意融入其中和他人交流,那么就是很明显的社会能力退缩。这和孩子的胆小或者害羞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胆小害羞的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遇到熟悉的伙伴还是会非常积极主动的交往,这也许就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合群?想让孩子变开朗,家长可以这样做

造成孩子社会能力退缩的原因

1、亲子依恋的原因

亲子依恋关系一般分为三种,包括安全性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如果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非常融洽,那么自然会形成安全型依恋,这种依恋下的孩子性格比较开朗,而且有着很强的安全感,所以他们充满着自信,愿意去探索去尝试,同样也愿意和伙伴们交流交流,喜欢玩,喜欢热闹。

但是如果亲子关系处理的不好,孩子很容易形成回避型或者反抗型依恋。这样的孩子在性格上往往会有一些缺陷,他们的依赖性较强,做事缺乏主动性,同时会时常选择逃避,把自己和外界人为地砌起一座墙。

2、遗传等天生原因

社会能力退缩和遗传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父母携带这样的基因,或者是父母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性格。那么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照葫芦画瓢,变成和父母一样的人。

3、家庭教育的原因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父母只知道让孩子死读书,不给孩子任何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会丧失,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反正如果父母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带着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孩子等社会能力自然不会退缩,而是非常愿意积极主动的和他人交往。

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合群?想让孩子变开朗,家长可以这样做

如何帮助孩子拥有社交能力?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

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让孩子尽量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这样孩子必然能从中找到乐趣,从而变得越来越开朗,喜欢和其他孩子交往。多让孩子和那些积极向上的人接触,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自然会有一定的帮助。

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有时非常希望参与到小伙伴的游戏之中,但是总是在一边畏畏缩缩不敢上前表达。这时父母不能置之不理,而是应该耐心的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开口交流,让孩子勇于尝试,迈出社交的第一步。这样当孩子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之后,自我效能感也能明显提高,再也不会有最初的退缩行为了。

帮助孩子克服焦虑情绪

对待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父母不应该采取命令的口吻,强行控制他们交往的权利,当然也不能够用言语讽刺孩子,嘲笑他们的胆怯。而是要学会和孩子沟通,真正做到尊重他们,同时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让孩子社交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尝试着和他人交往。

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合群?想让孩子变开朗,家长可以这样做

尽早发现孩子的社会能力退缩,并且及时的进行干预,这样才能让孩子重新变得开心快乐,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