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Pattern223


阳明心学最主要是知行合一,唯心只有心没有行,或者准确的说是虽有知有行但没有合一。唯心是理论,阳明心学是知行合一的修行


龙灵葵酒


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唯心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

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可以类比洛克的“物质的第一性质,物质的第二性质”理论)。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派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陆九渊和王守仁,英国的贝克莱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

1、王阳明建立的心学更像是朱熹理学的一种继承和创新。他通过将心和理割裂,即将认识论归于“心”主宰,将客观世界归于“理”主宰。其实质是分别对于意识和物质建立一套体系,并尝试将两者平衡的一套哲学学说,即二元论。而主观唯心主义则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

2、王阳明提倡的是“心学”,“知行合一”。虽然前人已经有提倡“心学”,但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将“心学”体系构建如此完整的第一人,他毕生也是将他的“心学”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而唯心主义哲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总之,二者还有其他许多区别,但从本质上讲,我觉得主要表现为上述两点。


华军abc


王阳明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有哪些本质区别?

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如他心学的观念“心即理”,就体现了这一点。说他唯心,是说其脱离实践基础,脱离客观认知,仅以自心玄学思维(形而上)得出此结果。众所周知,“理”(天理,指儒家道德伦理)是外在学问。

“理”的存在,早在孔子时就有。孔子以儒家“六经”授徒,“六经”要义,即仁礼观念。其时,尚无“理”之观念,至西汉时,儒家学者方以“天理”观念解为儒学“仁义礼智”等观念,及礼乐刑政制度。而至王阳明心即理,认为天道在人之本心存在,天理就是本心。客观存在的道德观念被王认为是本心自生,此种认识,完全脱离认识的真实来源,陷入主观唯心思维。

唯心思维的另一种是客观唯心思维,如宋明理学的主流代表程朱理学观念就是。

它的代表观点是“性即理”。此等观点认为,天道,天理呈现在人或万物上的表现就是“性”;人性及万物即涵天理,天命谓之性,人及万物秉承天理之性而存在。而“理”是性的条理,是性的具体样态 。如此,则理不在本心,理存在于外。求理,即向客观事物求,“天理”在客观事物中。虽然天理是客观存在,但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仍是“形而上”,唯心思维,但是,它由于认为“理”是客观存在,所以它是客观唯心思维。而王阳明的“心即理”,认为人之本心就是“天理”,天理就是本心,因此他是主观唯心思维。


企业办主任陈尘


阳明心学应该这样来看,首先从王阳明先生的经历来看。从龙场悟道,到出将入相。其心学指导了他的人生成长与发展。和黑格尔晚年总结,或尼采,叔本华等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心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历史的经验教训就是人们永远记不住历史的经验教训。

换句话说,成功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但模仿成功的道路却可能是失败的。

所以阳明先生的心学是知行合一。德国唯心主义心学,只是单纯的唯心主义而已。

当然一个理论,也许践行不行。但不能说其本身就是错的。但即使不是错的,其价值也是有限的。

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那么,有哪些人根据黑格尔的哲学成功了呢?

当然,世间有无数的大师,声称他们继承了和发扬了黑格尔的哲学。但其本身的心学写出来了吗?和黑格尔的一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现代加尔文教下的人依然分不清楚是谁创造了世界。这是心学吗?这不是心学,仅是宗教而已。

心学是每个人的心学。就像一个道理有两面一样。我们总持有道理的,偏执的一面,去践行我们的生活实践。

同时我们会考虑道理的另一面,去焦虑的反思我们的过错。这便是我们容纳两种不同的道理,道理无所谓对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当我们持有道理的一面时,我们总以为是意气用事。但恰恰就是意气用事而已。

世间的利益是永恒的。但世间的义气却是偏执的。我们持有的正义,仅是去守护我们要守护的人而已。任何守护都要付出代价,不是我们就是别人。当然我们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去将对别人的影响降到最低,保佑世间的和平与繁荣。


花间流风


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典型的二元论观点持有者。


王阳明建立的心学并没有否认其基础,也就是朱熹的理学,更像是一种继承和创新。他通过将心和理割裂,即将认识论归于“心”主宰,将客观世界归于“理”主宰。最典型的是《传习录》(下):“先生(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末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这里,认识,就是对于客观实际的反应来源于认识主体的“心”,如果“心”无花,则认识不到花,自然就是他所说的“同归于寂”。其认识论上,接近于主观唯心,但又存在差异。根本区别就是他的心学中意识中的“花”与客观的花同时存在,认识是接触到客观“花”时,“意识”中的“花”的反应。这有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意识的“花”存在,所以客观的“花”存在这一观点。同时,在这里他并没有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于自身的主观态度而产生,也就不能归为主观唯心主义。由于他将客观世界的存在归于“理”,也就是近似于一种客观唯心的处理方式。同时,他认为花是本来就存在的,也就是意识不先于物质,因而观点似乎趋向于唯物主义。总的来说看起来态度模糊,在客观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之间摇摆,实际上仍然是二元论的体现。这实质上,他的观点是任何被认知物或概念的“心”和“理”同时存在,并重新定义“认识”为被认知物或概念的“心”与“理”的一次相互作用,或者说映射。其实质是分别对于意识和物质建立一套体系,并尝试将两者平衡的一套哲学学说,即二元论。


天天读诗


王阳明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就是知行合一,唯心主义是让人守善良的心,随机应变。这位在当时的各种社会体系结构上的切入点非常到位,什么事用什么人,上通下达真让现代人羡慕嫉妒恨,只能是神交。道非道,非常道!





生活多美好建民


我个人是从3年前开始学习阳明心学的,一路学习下来,最大的收获是:

第一个阶段: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阳明先生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在自己的心中。我个人认为阳明心学在这个层面是学会了认识自己。

第二个阶段: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在经历了种种事情的磨练,如江西平乱等之后,认识到了内心的认知要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反复验证,反复磨练。

第三个阶段:致良知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有良知,阳明先生曾用这种发现良知的方法教导过一位土匪,最终他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

第四个阶段:吾心光明

这个阶段是阳明先生晚年的领悟。

所以总结起来,阳明心学讲的是:心上学,事上练,达于道,致良知。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与实践体系,这是与唯心主义最本质的区别。


苗学思


唯心主义者重视自我内心的变化,守心。他们懂得社会上各种人的心理乱象。以自己心不动为原则,但是有大部分人有抵触唯物者或者为了…而心动的人,导致越陷越深。心学可以帮助他们开悟,从察觉别人心理的状态中走出来,好好干事,没有什么阶级之分。其中有几个重要的阶段,明心见性,大慈悲之心。找回自己


等我放假看看书


取众家之所长,补己之短,有区别,但是都有可借鉴之处,王阳明主导的是修心开始自己更加完善,是不断升华的过程,唯心主义是一个以自己为出发点去看待世界,所以两者大体上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是实际区别天差地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ed3ba447521a4ee4bba54aa1e2cc1dcf\

感谢万物


最彻底就是:王明阳心学是主观主义,而唯心主义是二元论,最后变成客观主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