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喜欢行书应该学习谁的字帖?需要先练习楷书吗,为什么?

书法影响力


行书是使用最广泛的书体,实用性强,深受大众的喜爱。



一、学习行书最常见的途径是从二王入手

“二王”可以说是行书的源头。刘德昇被认为是“行书之祖”,而二王则是在前人基础上,增损古法,裁成新体,创造了行书今体。后世行书,皆源于此,故从二王入手绝对是学习行书的正途。


二、学习二王宜入怀仁集《圣教序》入手

有人或许会问,《兰亭序》不是“天下第一行书”吗?为何不从兰亭学起?

正因兰亭是天下第一,故学习起来较强,只有具备一定行书基础后,才能临习《兰亭序》。



而《圣教序》是怀仁从1500多件王羲之法帖中拼凑而成,是王字的精华。且《圣教序》近2000字,相当于一部王羲之字典,学习起来更方便。

三、是否能从赵孟頫学起

赵孟頫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法家,他简化了二王笔法,让王字学起来更容易,因此有人主张,学二王应从赵孟頫学起。

我曾就此问题向一些名家请教过,大多数人认为,赵字有很多习气,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沾染了这些习气,再去学二王则很难纠正。


所以他们认为,初学行书,还是应从《圣教序》入手,赵孟頫的作品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但不宜从赵字入手。

四、学习行书之前应该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

注意,在这里,我没表述为必须有楷书基础,凡是有一些笔法和结体的知识都行,也就是练过一点正书就行,必须具备一定的临摹能力。

当然,楷书的笔法丰富,行书与楷书的结体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具备一定楷书基础,那学习行书会更容易。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抱庸当初未经楷书系统习练而直奔行书,就是被行书的洒脱俊朗给迷醉了。王羲之以一篇《兰亭序》冠绝今古折服天下,享誉书圣之名,不是没有道理的。行书虽不能算书法正宗,但在书法领域的地位亦是举足重轻,因此晋代以来长盛不衰、风靡千年。



行书名家很多,像二王、赵孟頫、宋四家、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王铎等等,哪一个学好了学出来了,你都会成成为了不得的人物。


要说从历代各位行书大手中选择一个来重点学习,究竟哪个最好很难说,各有所长、各具千秋。个人认为二王笔法最见风骨,赵孟頫文征明步其后尘,赵的偏于峻,文的偏于圆。宋四家与董王更随于形而重于意。可以根据不同的书家特点和个人兴趣偏好,有针对的选择。



受个人水平能力的制约,我个人更重于形而上,或者说是笔法中透析的风骨,对“宋意”之深尚难参透,也不太有兴趣。因此,我最先临写的是二王,主要是王羲之;而后是赵孟頫,文徵明,王伯远,祝允明,今人的临过一段启功老师的字。会觉自己的字稍拘谨,筋骨打不开,又看了一些魏碑。



无论是赵文董王,还是宋四大家,至今天下行书脱不了二王的粉底,即便有风格上的拓展开新,也都是形意上的舒展与变通,万变而未离其宗。因此初学行书之人,我的建议还是应该寻根溯源,原滋原味地取法祖宗。王羲之王献之的名帖传世虽不算太多,但基本囊括了常用的汉字,够啃的。如果悟性好,尚不能解渴,可以看看文徵明。对二王笔法的传继融塑,我认为最好的就是王伯远和文征明,文征明的行书比赵孟頫更耐看、也更圆润稳健。


我没的贬抑董王的意识,形与意的确是不同风格的美,但在习练的顺序上,要先形而后意,结字风格都没出来,就去琢磨书法的意,我觉得这就无异于自入巢窠、误入歧途。




抱庸詩書


学习行书首先还是要学习王羲之的行书,因为“书不入晋,终归野道”。而学习行书之前要不要练习楷书,这个要分情况,不能一贯而论。下面我们分别说明情况。

行书字帖的选择方面

行书的学习只有一个方向,就是二王,或者就是王羲之。王羲之的行书是所有行书之祖,古今众多的行书大家,都是在王羲之的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好比“天下武功出少林”一样,可以说“天下书法出羲之”。

王羲之的行书是具备书法当中的“中和”之美,在这种“中和”美的基础之上,每个书家结合自身的性情,可以发展出无数的变化。王献之学习家传,发展出更加姿妍、秀美的书风;颜真卿学王,融入篆籀笔法,形成了自己雄强、奇拙的书风;宋四家在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尚意书风;赵孟頫学王,形成了自己圆润、秀美的风格;董其昌学王的意境,打造出秀丽、萧散的书法风格等等。


王羲之的行书更像是现在的“创业孵化平台”,它是书法的“孵化平台”,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可以孵化出不同风格的书风。所以他的书法有很强的包容性,未来发展的方向会比较开阔。

学习王羲之的行书,选择字帖首先建议还是《集字圣教序》,《兰亭序》要放到最后学比较好。因为《兰亭序》虽然是王羲之行书最好的作品,但是里面的笔姿多变,初学者很容易掉进一些细枝末叶当中,而失去对整体的把握。

《集字圣教序》可以说是一本王羲之的行书字典,但因为是刻版,因此一些用笔的细节会有损失,对于笔法的学习不利。那么在学习《集字圣教序》的时候,如果有个好的书法老师指导一下是最好的,如果没有也可以多去网上参考一些书法老师的教学视频。推荐你加入“嘉禾书社-书法交流圈子”,里面有众多的书法教学视频资源,对初学行书会帮助很大。

另外就是学习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还可以参照赵孟頫临摹的《圣教序》,赵孟頫可以说是对王羲之的笔法继承最好的一个书法大家了。他临摹的《集字圣教序》是墨迹本,细节丰富,与刻本的《集字圣教序》互相参考学习比较好。

还有就是日常多看看王羲之其它的一些行书作品,对学习王羲之的行书很有帮助,例如《丧乱帖》等等。

学习行书要先练楷书吗?

如果是中、小学生的话,我还是先建议从楷书学起比较好,因为这样可以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楷书的笔法完备,结字规范,中小学生从楷书学起更有实际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国画爱好者,为了题款想学学书法,那么直接练行书也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你的性格就是喜欢行书,不喜欢比较安静的楷书,想从行书学起也是可以的。学习书法未必都是先从楷书学起。

楷书这种书体的完备时间甚至还没有行书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是非要从楷书学起。但是我是建议,学习一段行书之后,还是要练练楷书的。一个书家,楷书和行书是必须要掌握的两种书体。学习楷书反过来也能加强对行书的认识,特别是点画的形质能加强。一味学习行书,容易流于浮滑。楷书行书都学学,互相还有促进作用。

以上是翰墨今香的一点拙见,欢迎指正。欢迎大家加入“嘉禾书社-书法交流圈”一起学习,交流书法知识。


翰墨今香


沈尹默毕生研究二王法书,结体秀雅,運筆精到,下面是我的临摹,请指教。



乐平7O


古人虽然有直接从行书入手的例子,也有相应的学习方法。但要想写好行书,自唐以后的主流经验,还是先要练好楷书。

先楷后行地循序渐进,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楷书是集笔法大成的书体

楷书发展到唐代,才真正定型为一种独立书体,它集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的各种笔法为一体,既有坚实稳健的篆书行笔,又有隶书蚕头燕尾的飘逸,既有行书藏、逆、出锋的变化,又有草书点、挑、钩、折的灵动。减省了有些学者提出的以书法发展轨迹来练习的繁褥冗长。


二、楷书是形成行书风格的基础

练习楷书另一个优势就是能夯实字形结体的各种变化规律。我们能从楷书中寻找到适合自己或者喜爱的风格,如颜体的外拓,欧体的内擫,又或褚体的仪神隽秀,柳体的骨雋颜清,赵体的滋绮飘逸等。每练习一种楷体,都可对以后的行书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三、楷书是稳健行笔的关键

行书易于“放”而难于“收”;易于“粗泛”而难于“精巧”;易于“虚浮”而难于“稳沉”……。因此这些弊端都可从楷书中得以补充,做到张驰有度、收放自如的行书韵律感。



四、楷书能提高学习效率

由楷书入门再专涉各种书体,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习书顺序。初学者通过楷书训练,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笔法、结构;正确规范执笔与书写姿势;感受书写的节律,以及提高书法审美判断能力。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则可不断回头从楷法中汲取营养,以充实自己笔端。


然而,学习楷书既不能死学,又不能学死。要在楷书基础上触类旁通,最终表现出自己在艺术上的取舍与判断。


至于学习行书要选择谁的字帖?个人认为还得依从自己的审美兴趣来择定。有的人喜欢飘逸娟秀书体,有人又喜爱狂放粗豪书风;既可以宗二王法,也可抱守宋四家,以至于古今任何一法,不一而定,兴趣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在择帖方面,也有两点须注意:

(1)取法要高

有直接取法二王而获成功的;也有是从宋元行书得笔法,然后上溯晋唐的。但这些都皆要以唐楷为基础。比较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直接取法于晋,但资料,尤其是墨迹,流传太少,加之晋书以韵胜,变化多端较难上手,所以此方法适合于天分较高者。取法宋元行书,墨迹资料丰富,学书者可从中观察到很精微的东西,且宋元字比二王容易上手,十分适合广大学书者采用。不过宋元字写熟之后,再写王字,很难脱尽宋元人痕迹。

我们提倡取法乎上,并不是越古越好。苏黄米蔡,智永、陆柬之、杨凝式、李建中、赵孟頫等人书法成就极高,直逼晋唐,因为他们不但各家有各家面目,而且他们所用法则也非常一致。而赵孟頫以后的明、清书法,大都不适合作为初学行书者的范本。



(2)版本精良

陆维钊先生曾指出:临摹之版本,如为墨迹必易于碑版;如为清晰之碑版,必易于剥蚀之碑版。所以选择精良版本,是学习者最重要环节之一。

挑选碑帖总原则是:选择历代名家真迹或最接近真迹的帖子。在照相技术发达的今天,应该首选真迹的影印件。现在印刷精良的本子基本上都能完整地保持原作的风貌。清代蒋骥《续书法论》指出:墨迹之贵于石刻者,以点画浓淡、枯润无微不显;用笔之法,追寻易为。如《万岁通天帖》中王献之《廿九日帖》,因是唐代摹本墨迹,故笔法、墨法、章法都非常接近原作;而宋代《淳化阁帖》中的《廿九日帖》,它在各方面都远逊于墨迹本。



其次,我们应选择碑版中早期拓本影印件。古代大多数的作品是刻石后,再以拓本、拓片形式流传。但石刻再好,也只能表达原作的结体,而无法表达用笔缓急与墨的浓淡枯湿。所以米芾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当然,那些质量很高,但真迹已不存在的碑刻,如字口清晰、内容完备的拓本也是弥足珍贵的。学习书法应选用早期拓本的影印本,而不应选择字口模糊、损缺严重的拓本。


综上概括:学习行书要本守兴趣为主,取法宋元以上经典字帖,版本精良,墨迹为先;练习行书要以楷为本,方是捷径。最重要是多思多写,持之以恒。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学习行书最好先练习楷书,再习二王书风,这是学习行书的最佳路径!

楷书是行书的重要构成,行书不可脱离楷书!

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讲 ,行书是五体书中形成最晚的书体 ,它是今草和楷书相结合形成的 。张怀瓘《书议》中说 :“夫行书,非真非草,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渭之行草 。” 从唐代张怀瓘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行书是最有包容性的书体,非真非草,又兼真带草 。一件行书作品可以有行楷部分 、行书部分 、行草部分 、小草部分 。行书的兼容性也使得行书的创作难度成倍增加,这需要一个书家楷书要好,行书要好,小草要好,才能实现行书和楷书、草书的互通、兼容。

蔡襄论书中所说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

止语道破了蔡襄自己学习楷书 、行书并相互融合的天机 。先楷后行 、草,不离楷正,蔡襄行书的风格也依托颜体的楷书而形成。

现在的一些人往往急于求成,创作行书时一心专注于行书,把最初学习的楷书抛之脑后,且楷书功力也尚浅,楷书与行书不能互相补充,行书的风格亦不知何求,蔡襄的书法成功案例应能对时下的书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

米芾在一篇《自叙帖》中说到自己的学书经历:“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宜官。” 从米芾学书经历能看出其学书是由唐入晋,由楷入行。初学颜真卿后学柳公权 、欧阳询,学褚遂良最久,最后直追二王。

行书的风格往往由楷书的风格决定

通过蔡襄、米芾所学楷书对行书的影响,可以验证楷书作为行书基础的重要性。其实还有很多书家都是通过先楷再行的这一步,如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大家。

汤临初《书指》中说:“夫行草不离真以为体,真不能舍篆隶以成势,习尚不同。精理无二。”

很多人学习行书中感觉行书与楷书无法互相转换,就觉得是楷书的问题,其实是问题看的不通透。或者盲目追求自我风格、刻意拼凑、格调不高,这些都是在楷书上出了问题。

要知道,众多大家的行书风格都是从他们所学的楷书中生发来,楷书相对于行书而言易于学习者把握,楷书的笔画及结构律性明显,行书则多变,规律不易发现。我们在创作行书时,行楷部分自然能体现出我们所学楷书的影子,为了和行楷部风格统一,也自然带有所学楷书笔法、结构的特点,行草部分亦然,只是楷书的影响比例更小。

苏轼曾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辙放言,无是道也。”这段话,正适于当下。


云隐


楷书为书法艺术之基础大成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苏东坡)。意思是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站立是一切的基础。

楷是楷模、典范之意。楷书点画分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最适合奠定基础,是书法首要基本功之首。

2、直接练行书的弊端

行书的点画是以楷书点画为基础,进而使用飘逸、连笔、简省等多种处理方式而成。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常常忽略书法的基本点画、结体的训练,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笔力不刚劲,疏密不匀称,结构不安稳,比例不适当等弊病。

孙过庭曾有言:“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也曾说过“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习草,如人未学立而欲走,盖可笑也。”

3、直接习练行书只要得法并下得苦功,同样能取得成就,但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所走路程的远近曲直会大相径庭了。所以,书法习练宜从楷入。

书法自传是以答缪子之间的形式而展开的,主要介绍作者的书学宗旨。叙述书体的发展过程,称“古文而为篆籀,篆籀变而为分、小篆,小篆变而为隶兼篆,隶变而为今正书,正书变而为行书、章草,章草变而为草书,诸体之中惟正书最为切要焉”。继以“凡例”分条而具体说明编纂之旨,如选录书论之意在“书家之书,所引用者最苦于不肯全载。余读虞永兴《笔髓》、孙过庭《书谱》……诸书,皆字字珠玉,资助后学不浅,故全录不遗”。选录名家依据在“古今书家不知凡几,不能全载,特取尤当熟悉者”。选录书迹依据在“晋唐名迹所无几,后代翻刻,不可胜计。拟核其真赝,溯其存亡……以便稽考也”。其编著之旨为“非紧要者一语不载,所关切者宁屡见焉”





9元9古电子书铺


从书法历史演变过程来看,行书学习自然是从二王开始,所谓晋韵就是古人在追求道和自然的基础上获得的成就。从书法实践经验看,成人直接学习《圣教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从理论的角度说,好的楷书基础是有利于行书和草书的学习的。楷书行书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辅助的,楷书强调明确的笔画和结体,而行书则在楷书的基础上突出笔画连接,造型生动。反过来,行书的生动连结可以帮助我们的楷书克服死板,静中寓动。

另外,行书比楷书更容易上手,像骑自行车一样,动态平衡要比静态平衡容易把握一些。

所以,从《圣教序》开始,没有问题。同时逐步学习楷书可以相辅相成。


老陈聊书法


喜欢行书应该学习谁的字帖?


你好,这是许多学习书法的朋友常问的问题。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一条“正确的学习途径”进行学习,避免不必要的弯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古代优秀经典的作品作为自己学习的范本。

字帖的挑选,出自于本能的喜欢。和欣赏人的美是一样的。谁长的美,谁长的好看,不需要别人的指点。甚至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自己看着有感觉的书体,学习起来才会更加的投入。



那么学习行书需不需要有楷书的基础?楷书是做为练习笔法的基础。行书的书写速度明显要快于楷书。如果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书法,笔法中的折转提按,蹲驻顿挫,是要一步一步来磨练的,不从慢速的楷书学习开始,直接就练行书,很难理解笔法精微的分寸。


是不是一定要把楷书写好了才能学习行书?当然不是。首先好的程度无法确定。而有的笔法,是在快速的运行中才能达到要求。有的人楷书十分僵硬,其原因就是没有速律变化所造成的。所以呢,楷书在运笔稳定以后,便可以结合行书一起同时学习。但要在字帖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同一个人的楷书和行书。不能是楷书一种风格,行书又是另外的风格。这对笔法的理解会造成混乱。学习阶段,以专一为好。


子衿书法


很抱歉我是写标语出身,想当然地写,怎么好看怎么来,没有正经临过帖。

据我的愚见,练行书之前最好先练楷书,因为楷书的笔法比行书丰富。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严格的楷书学习能够掌握书法法度和笔法,加快书写速度,简化一些笔法,行气外化,就是行楷了吧?

要学行书,首先应该学习书圣的《兰亭序》,那是天下第一行书。

其次学怀仁集王字的《圣教序》。

其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其四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你最最喜欢的书家。

喜欢则练起来更有动力。

如杨凝式、黄庭坚、米芾、赵孟頫……。

如他们的名帖《韭花帖》、《松风阁》、《多景楼》……。

“世人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是黄庭坚赞美杨凝式的诗。

黄庭坚还批评有些人学王羲之没有学到精髓,不得法走错了路,搞得“如妇人绣花”,虽则这是他的一己之见或一孔之见,但可以看出他学王很有主见很有心得。他的字长枪大戟,任情适性,似乎更合现代人的口味。当然,黄庭坚的行书艺术是无法和王羲之比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