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喜歡行書應該學習誰的字帖?需要先練習楷書嗎,為什麼?

書法影響力


行書是使用最廣泛的書體,實用性強,深受大眾的喜愛。



一、學習行書最常見的途徑是從二王入手

“二王”可以說是行書的源頭。劉德昇被認為是“行書之祖”,而二王則是在前人基礎上,增損古法,裁成新體,創造了行書今體。後世行書,皆源於此,故從二王入手絕對是學習行書的正途。


二、學習二王宜入懷仁集《聖教序》入手

有人或許會問,《蘭亭序》不是“天下第一行書”嗎?為何不從蘭亭學起?

正因蘭亭是天下第一,故學習起來較強,只有具備一定行書基礎後,才能臨習《蘭亭序》。



而《聖教序》是懷仁從1500多件王羲之法帖中拼湊而成,是王字的精華。且《聖教序》近2000字,相當於一部王羲之字典,學習起來更方便。

三、是否能從趙孟頫學起

趙孟頫被稱為中國書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書法家,他簡化了二王筆法,讓王字學起來更容易,因此有人主張,學二王應從趙孟頫學起。

我曾就此問題向一些名家請教過,大多數人認為,趙字有很多習氣,在學習過程中一旦沾染了這些習氣,再去學二王則很難糾正。


所以他們認為,初學行書,還是應從《聖教序》入手,趙孟頫的作品可以作為參考資料,但不宜從趙字入手。

四、學習行書之前應該具備一定的書法基礎

注意,在這裡,我沒表述為必須有楷書基礎,凡是有一些筆法和結體的知識都行,也就是練過一點正書就行,必須具備一定的臨摹能力。

當然,楷書的筆法豐富,行書與楷書的結體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具備一定楷書基礎,那學習行書會更容易。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抱庸當初未經楷書系統習練而直奔行書,就是被行書的灑脫俊朗給迷醉了。王羲之以一篇《蘭亭序》冠絕今古折服天下,享譽書聖之名,不是沒有道理的。行書雖不能算書法正宗,但在書法領域的地位亦是舉足重輕,因此晉代以來長盛不衰、風靡千年。



行書名家很多,像二王、趙孟頫、宋四家、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王鐸等等,哪一個學好了學出來了,你都會成成為了不得的人物。


要說從歷代各位行書大手中選擇一個來重點學習,究竟哪個最好很難說,各有所長、各具千秋。個人認為二王筆法最見風骨,趙孟頫文徵明步其後塵,趙的偏於峻,文的偏於圓。宋四家與董王更隨於形而重於意。可以根據不同的書家特點和個人興趣偏好,有針對的選擇。



受個人水平能力的制約,我個人更重於形而上,或者說是筆法中透析的風骨,對“宋意”之深尚難參透,也不太有興趣。因此,我最先臨寫的是二王,主要是王羲之;而後是趙孟頫,文徵明,王伯遠,祝允明,今人的臨過一段啟功老師的字。會覺自己的字稍拘謹,筋骨打不開,又看了一些魏碑。



無論是趙文董王,還是宋四大家,至今天下行書脫不了二王的粉底,即便有風格上的拓展開新,也都是形意上的舒展與變通,萬變而未離其宗。因此初學行書之人,我的建議還是應該尋根溯源,原滋原味地取法祖宗。王羲之王獻之的名帖傳世雖不算太多,但基本囊括了常用的漢字,夠啃的。如果悟性好,尚不能解渴,可以看看文徵明。對二王筆法的傳繼融塑,我認為最好的就是王伯遠和文徵明,文徵明的行書比趙孟頫更耐看、也更圓潤穩健。


我沒的貶抑董王的意識,形與意的確是不同風格的美,但在習練的順序上,要先形而後意,結字風格都沒出來,就去琢磨書法的意,我覺得這就無異於自入巢窠、誤入歧途。




抱庸詩書


學習行書首先還是要學習王羲之的行書,因為“書不入晉,終歸野道”。而學習行書之前要不要練習楷書,這個要分情況,不能一貫而論。下面我們分別說明情況。

行書字帖的選擇方面

行書的學習只有一個方向,就是二王,或者就是王羲之。王羲之的行書是所有行書之祖,古今眾多的行書大家,都是在王羲之的書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就好比“天下武功出少林”一樣,可以說“天下書法出羲之”。

王羲之的行書是具備書法當中的“中和”之美,在這種“中和”美的基礎之上,每個書家結合自身的性情,可以發展出無數的變化。王獻之學習家傳,發展出更加姿妍、秀美的書風;顏真卿學王,融入篆籀筆法,形成了自己雄強、奇拙的書風;宋四家在王羲之書法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尚意書風;趙孟頫學王,形成了自己圓潤、秀美的風格;董其昌學王的意境,打造出秀麗、蕭散的書法風格等等。


王羲之的行書更像是現在的“創業孵化平臺”,它是書法的“孵化平臺”,通過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可以孵化出不同風格的書風。所以他的書法有很強的包容性,未來發展的方向會比較開闊。

學習王羲之的行書,選擇字帖首先建議還是《集字聖教序》,《蘭亭序》要放到最後學比較好。因為《蘭亭序》雖然是王羲之行書最好的作品,但是裡面的筆姿多變,初學者很容易掉進一些細枝末葉當中,而失去對整體的把握。

《集字聖教序》可以說是一本王羲之的行書字典,但因為是刻版,因此一些用筆的細節會有損失,對於筆法的學習不利。那麼在學習《集字聖教序》的時候,如果有個好的書法老師指導一下是最好的,如果沒有也可以多去網上參考一些書法老師的教學視頻。推薦你加入“嘉禾書社-書法交流圈子”,裡面有眾多的書法教學視頻資源,對初學行書會幫助很大。

另外就是學習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還可以參照趙孟頫臨摹的《聖教序》,趙孟頫可以說是對王羲之的筆法繼承最好的一個書法大家了。他臨摹的《集字聖教序》是墨跡本,細節豐富,與刻本的《集字聖教序》互相參考學習比較好。

還有就是日常多看看王羲之其它的一些行書作品,對學習王羲之的行書很有幫助,例如《喪亂帖》等等。

學習行書要先練楷書嗎?

如果是中、小學生的話,我還是先建議從楷書學起比較好,因為這樣可以打下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楷書的筆法完備,結字規範,中小學生從楷書學起更有實際意義。

如果你是一個國畫愛好者,為了題款想學學書法,那麼直接練行書也是沒有問題的。或者說你的性格就是喜歡行書,不喜歡比較安靜的楷書,想從行書學起也是可以的。學習書法未必都是先從楷書學起。

楷書這種書體的完備時間甚至還沒有行書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也不是非要從楷書學起。但是我是建議,學習一段行書之後,還是要練練楷書的。一個書家,楷書和行書是必須要掌握的兩種書體。學習楷書反過來也能加強對行書的認識,特別是點畫的形質能加強。一味學習行書,容易流於浮滑。楷書行書都學學,互相還有促進作用。

以上是翰墨今香的一點拙見,歡迎指正。歡迎大家加入“嘉禾書社-書法交流圈”一起學習,交流書法知識。


翰墨今香


沈尹默畢生研究二王法書,結體秀雅,運筆精到,下面是我的臨摹,請指教。



樂平7O


古人雖然有直接從行書入手的例子,也有相應的學習方法。但要想寫好行書,自唐以後的主流經驗,還是先要練好楷書。

先楷後行地循序漸進,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楷書是集筆法大成的書體

楷書發展到唐代,才真正定型為一種獨立書體,它集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的各種筆法為一體,既有堅實穩健的篆書行筆,又有隸書蠶頭燕尾的飄逸,既有行書藏、逆、出鋒的變化,又有草書點、挑、鉤、折的靈動。減省了有些學者提出的以書法發展軌跡來練習的繁褥冗長。


二、楷書是形成行書風格的基礎

練習楷書另一個優勢就是能夯實字形結體的各種變化規律。我們能從楷書中尋找到適合自己或者喜愛的風格,如顏體的外拓,歐體的內擫,又或褚體的儀神雋秀,柳體的骨雋顏清,趙體的滋綺飄逸等。每練習一種楷體,都可對以後的行書風格產生深遠影響。

三、楷書是穩健行筆的關鍵

行書易於“放”而難於“收”;易於“粗泛”而難於“精巧”;易於“虛浮”而難於“穩沉”……。因此這些弊端都可從楷書中得以補充,做到張馳有度、收放自如的行書韻律感。



四、楷書能提高學習效率

由楷書入門再專涉各種書體,是人們經過長期實踐而總結出來的習書順序。初學者通過楷書訓練,可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掌握筆法、結構;正確規範執筆與書寫姿勢;感受書寫的節律,以及提高書法審美判斷能力。有一定書法基礎的,則可不斷回頭從楷法中汲取營養,以充實自己筆端。


然而,學習楷書既不能死學,又不能學死。要在楷書基礎上觸類旁通,最終表現出自己在藝術上的取捨與判斷。


至於學習行書要選擇誰的字帖?個人認為還得依從自己的審美興趣來擇定。有的人喜歡飄逸娟秀書體,有人又喜愛狂放粗豪書風;既可以宗二王法,也可抱守宋四家,以至於古今任何一法,不一而定,興趣就是最好的學習動力。

在擇帖方面,也有兩點須注意:

(1)取法要高

有直接取法二王而獲成功的;也有是從宋元行書得筆法,然後上溯晉唐的。但這些都皆要以唐楷為基礎。比較兩種方法,各有利弊。直接取法於晉,但資料,尤其是墨跡,流傳太少,加之晉書以韻勝,變化多端較難上手,所以此方法適合於天分較高者。取法宋元行書,墨跡資料豐富,學書者可從中觀察到很精微的東西,且宋元字比二王容易上手,十分適合廣大學書者採用。不過宋元字寫熟之後,再寫王字,很難脫盡宋元人痕跡。

我們提倡取法乎上,並不是越古越好。蘇黃米蔡,智永、陸柬之、楊凝式、李建中、趙孟頫等人書法成就極高,直逼晉唐,因為他們不但各家有各家面目,而且他們所用法則也非常一致。而趙孟頫以後的明、清書法,大都不適合作為初學行書者的範本。



(2)版本精良

陸維釗先生曾指出:臨摹之版本,如為墨跡必易於碑版;如為清晰之碑版,必易於剝蝕之碑版。所以選擇精良版本,是學習者最重要環節之一。

挑選碑帖總原則是:選擇歷代名家真跡或最接近真跡的帖子。在照相技術發達的今天,應該首選真跡的影印件。現在印刷精良的本子基本上都能完整地保持原作的風貌。清代蔣驥《續書法論》指出:墨跡之貴於石刻者,以點畫濃淡、枯潤無微不顯;用筆之法,追尋易為。如《萬歲通天帖》中王獻之《廿九日帖》,因是唐代摹本墨跡,故筆法、墨法、章法都非常接近原作;而宋代《淳化閣帖》中的《廿九日帖》,它在各方面都遠遜於墨跡本。



其次,我們應選擇碑版中早期拓本影印件。古代大多數的作品是刻石後,再以拓本、拓片形式流傳。但石刻再好,也只能表達原作的結體,而無法表達用筆緩急與墨的濃淡枯溼。所以米芾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當然,那些質量很高,但真跡已不存在的碑刻,如字口清晰、內容完備的拓本也是彌足珍貴的。學習書法應選用早期拓本的影印本,而不應選擇字口模糊、損缺嚴重的拓本。


綜上概括:學習行書要本守興趣為主,取法宋元以上經典字帖,版本精良,墨跡為先;練習行書要以楷為本,方是捷徑。最重要是多思多寫,持之以恆。

[臨池管窺]謝謝閱覽!


臨池管窺


學習行書最好先練習楷書,再習二王書風,這是學習行書的最佳路徑!

楷書是行書的重要構成,行書不可脫離楷書!

從書法發展史的角度來講 ,行書是五體書中形成最晚的書體 ,它是今草和楷書相結合形成的 。張懷瓘《書議》中說 :“夫行書,非真非草,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渭之行草 。” 從唐代張懷瓘的評論中可以看出行書是最有包容性的書體,非真非草,又兼真帶草 。一件行書作品可以有行楷部分 、行書部分 、行草部分 、小草部分 。行書的兼容性也使得行書的創作難度成倍增加,這需要一個書家楷書要好,行書要好,小草要好,才能實現行書和楷書、草書的互通、兼容。

蔡襄論書中所說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 。”

止語道破了蔡襄自己學習楷書 、行書並相互融合的天機 。先楷後行 、草,不離楷正,蔡襄行書的風格也依託顏體的楷書而形成。

現在的一些人往往急於求成,創作行書時一心專注於行書,把最初學習的楷書拋之腦後,且楷書功力也尚淺,楷書與行書不能互相補充,行書的風格亦不知何求,蔡襄的書法成功案例應能對時下的書家有一定借鑑意義 。

米芾在一篇《自敘帖》中說到自己的學書經歷:“餘初學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宜官。” 從米芾學書經歷能看出其學書是由唐入晉,由楷入行。初學顏真卿後學柳公權 、歐陽詢,學褚遂良最久,最後直追二王。

行書的風格往往由楷書的風格決定

通過蔡襄、米芾所學楷書對行書的影響,可以驗證楷書作為行書基礎的重要性。其實還有很多書家都是通過先楷再行的這一步,如蘇軾、黃庭堅、董其昌等大家。

湯臨初《書指》中說:“夫行草不離真以為體,真不能捨篆隸以成勢,習尚不同。精理無二。”

很多人學習行書中感覺行書與楷書無法互相轉換,就覺得是楷書的問題,其實是問題看的不通透。或者盲目追求自我風格、刻意拼湊、格調不高,這些都是在楷書上出了問題。

要知道,眾多大家的行書風格都是從他們所學的楷書中生髮來,楷書相對於行書而言易於學習者把握,楷書的筆畫及結構律性明顯,行書則多變,規律不易發現。我們在創作行書時,行楷部分自然能體現出我們所學楷書的影子,為了和行楷部風格統一,也自然帶有所學楷書筆法、結構的特點,行草部分亦然,只是楷書的影響比例更小。

蘇軾曾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轍放言,無是道也。”這段話,正適於當下。


雲隱


楷書為書法藝術之基礎大成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蘇東坡)。意思是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站立是一切的基礎。

楷是楷模、典範之意。楷書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入矩,最適合奠定基礎,是書法首要基本功之首。

2、直接練行書的弊端

行書的點畫是以楷書點畫為基礎,進而使用飄逸、連筆、簡省等多種處理方式而成。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書或草書,常常忽略書法的基本點畫、結體的訓練,寫出的字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

孫過庭曾有言:“圖真不悟,習草將迷。”

明朝書法理論家豐坊也曾說過“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學真而先習草,如人未學立而欲走,蓋可笑也。”

3、直接習練行書只要得法並下得苦功,同樣能取得成就,但其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會大相徑庭了。所以,書法習練宜從楷入。

書法自傳是以答繆子之間的形式而展開的,主要介紹作者的書學宗旨。敘述書體的發展過程,稱“古文而為篆籀,篆籀變而為分、小篆,小篆變而為隸兼篆,隸變而為今正書,正書變而為行書、章草,章草變而為草書,諸體之中惟正書最為切要焉”。繼以“凡例”分條而具體說明編纂之旨,如選錄書論之意在“書家之書,所引用者最苦於不肯全載。餘讀虞永興《筆髓》、孫過庭《書譜》……諸書,皆字字珠玉,資助後學不淺,故全錄不遺”。選錄名家依據在“古今書家不知凡幾,不能全載,特取尤當熟悉者”。選錄書跡依據在“晉唐名跡所無幾,後代翻刻,不可勝計。擬核其真贗,溯其存亡……以便稽考也”。其編著之旨為“非緊要者一語不載,所關切者寧屢見焉”





9元9古電子書鋪


從書法歷史演變過程來看,行書學習自然是從二王開始,所謂晉韻就是古人在追求道和自然的基礎上獲得的成就。從書法實踐經驗看,成人直接學習《聖教序》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從理論的角度說,好的楷書基礎是有利於行書和草書的學習的。楷書行書是可以相互借鑑和輔助的,楷書強調明確的筆畫和結體,而行書則在楷書的基礎上突出筆畫連接,造型生動。反過來,行書的生動連結可以幫助我們的楷書克服死板,靜中寓動。

另外,行書比楷書更容易上手,像騎自行車一樣,動態平衡要比靜態平衡容易把握一些。

所以,從《聖教序》開始,沒有問題。同時逐步學習楷書可以相輔相成。


老陳聊書法


喜歡行書應該學習誰的字帖?


你好,這是許多學習書法的朋友常問的問題。大家都希望能夠通過一條“正確的學習途徑”進行學習,避免不必要的彎路。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完全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古代優秀經典的作品作為自己學習的範本。

字帖的挑選,出自於本能的喜歡。和欣賞人的美是一樣的。誰長的美,誰長的好看,不需要別人的指點。甚至是情人眼裡出西施。自己看著有感覺的書體,學習起來才會更加的投入。



那麼學習行書需不需要有楷書的基礎?楷書是做為練習筆法的基礎。行書的書寫速度明顯要快於楷書。如果從零基礎開始學習書法,筆法中的折轉提按,蹲駐頓挫,是要一步一步來磨練的,不從慢速的楷書學習開始,直接就練行書,很難理解筆法精微的分寸。


是不是一定要把楷書寫好了才能學習行書?當然不是。首先好的程度無法確定。而有的筆法,是在快速的運行中才能達到要求。有的人楷書十分僵硬,其原因就是沒有速律變化所造成的。所以呢,楷書在運筆穩定以後,便可以結合行書一起同時學習。但要在字帖的選擇上,儘量選擇同一個人的楷書和行書。不能是楷書一種風格,行書又是另外的風格。這對筆法的理解會造成混亂。學習階段,以專一為好。


子衿書法


很抱歉我是寫標語出身,想當然地寫,怎麼好看怎麼來,沒有正經臨過帖。

據我的愚見,練行書之前最好先練楷書,因為楷書的筆法比行書豐富。

蘇東坡說:“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嚴格的楷書學習能夠掌握書法法度和筆法,加快書寫速度,簡化一些筆法,行氣外化,就是行楷了吧?

要學行書,首先應該學習書聖的《蘭亭序》,那是天下第一行書。

其次學懷仁集王字的《聖教序》。

其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

其四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書。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學你最最喜歡的書家。

喜歡則練起來更有動力。

如楊凝式、黃庭堅、米芾、趙孟頫……。

如他們的名帖《韭花帖》、《松風閣》、《多景樓》……。

“世人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是黃庭堅讚美楊凝式的詩。

黃庭堅還批評有些人學王羲之沒有學到精髓,不得法走錯了路,搞得“如婦人繡花”,雖則這是他的一己之見或一孔之見,但可以看出他學王很有主見很有心得。他的字長槍大戟,任情適性,似乎更合現代人的口味。當然,黃庭堅的行書藝術是無法和王羲之比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