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樓宇烈:沒有文化自覺,中國不可能有所謂的崛起

樓宇烈:沒有文化自覺,中國不可能有所謂的崛起


樓宇烈,男,浙江省嵊縣(今嵊州)人,1934年12月10日生於杭州。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5年9月起);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12月起)等。


我想強調的是:中國要崛起,沒有文化上的準備,很難實現。或者說,一個沒有文化自覺的國家,一定不可能成為大國,更不能有什麼所謂的崛起。


文化沒有“自覺”,經濟發展方向就會搖擺不定


樓宇烈:沒有文化自覺,中國不可能有所謂的崛起


我們常常講,文化是經濟發展的產物。這話不錯。但同時,還應看到,當文化“產生”以後,文化也起著指導經濟發展方向和特色的作用。因為文化裡,凝聚了一個地區、民族的價值觀念、思想方式、生活樣式,以及信仰習俗。這些力量,會反過來影響國家、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世界各國都會面臨文化抉擇,面臨著如何繼續發展、何去何從的問題。


《論語》裡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和弟子周遊列國,跑到衛國一看,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弟子就問了,人口那麼多,下一步怎麼發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就是說,要讓人們的生活富裕起來。弟子又問了,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該怎麼辦、怎麼前進呢?孔子一句話,“教之”。就是說,要“教育”。


樓宇烈:沒有文化自覺,中國不可能有所謂的崛起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感到與今天的國情有點相似。中國人口世界最多。長期以來,人多地少,物質貧乏,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生活獲得了很大改善,甚至在許多外國人看來也“富”起來了。下一階段怎麼辦?我想,就需要“教之”,要加強教育,提升人們的文化素質。


很多人覺得,在經濟上,現在的中國發展相當了不起,但在文化上,中國是否夠得上一個大國呢?“富之”以後,怎樣“教之”:是繼續沿著西方文化所指引的道路走下去,還是迴歸本土文化的傳統?在我看來,後者,才是我們走向世界的關鍵。


不要因為全球化,就要消除我們的民族文化特性;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具有世界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文化也越來越趨同了。一首歌、一支舞,儘管出現在某個地方,但很可能立即風靡全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文化是不是也要一體化?許多國家因此出現了一股“文化尋根”的潮流。還有人提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這裡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樹立起一種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因為,文化完全西化,那是不可能的。上世紀20年代,土耳其曾經這樣“西化”過,結果呢?到上世紀50年代,西方依然不認同其屬於西方文化圈。因為這需要許多條件:需要政府的主導、社會精英的認同,還需要社會大眾接受,當然,更重要的是,對方文化也要認同你。


其實,文化根子不可能徹底剷除。上個世紀發生的“五四運動”,傳統文化備受批判的一條,就是宗法血緣制度。到現在已接近百年。然而,100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不是依舊講一句“血濃於水”的話嗎?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民族的和世界的,並不對立。不要因為全球化,就要消除我們的民族文化特性;恰恰相反,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義。文化要交流,就要有許多不同特色的文化。否則,都一樣了,還交流什麼?


樹立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要從瞭解開始,繼而認同、尊重,產生文化自信。


沒有文化自覺,很大原因是在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缺乏自信,就缺乏尊重;缺乏尊重,就沒有強烈的認同;而沒有認同,瞭解自己文化傳統的願望也就越來越淡薄。


要樹立起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就要把這個順序,顛倒過來。首先,要讓民眾瞭解我們的文化傳統,瞭解了,才會認同它。有了認同,才會尊重它,才會有自信。


前幾年,曾有人提出,把中醫從醫療保障體系中清除出去,因為有一種看法,認為中醫不科學。相關部門還成立了課題組進行社會調查,結果發現,大約70%的人反對。而問到“如果你有了病以後,首選是否為中醫”時,卻只有20%的人回答“是”。這個看似矛盾的調查說明什麼?前一個回答,可能是出於情感,而非自覺的認同;但碰到實際問題呢,還是把它放到一邊去了。


樓宇烈:沒有文化自覺,中國不可能有所謂的崛起


我們對文化傳統瞭解得實在太少了,而且這少有的“瞭解”中,還充滿了誤解和曲解。這些天,媒體報道“山東近日發行了以‘孔子’為主題的福利彩票——孔子彩票”。孔子也能做彩票?德國《世界報》也有個報道,說“孔子所獲得的尊敬對電影《孔子》沒有幫助”,說一些觀眾並沒有被電影中的哀傷情景觸動。在放映大廳裡,有些人拿著手機大聲打電話,與此同時,銀幕上正在播放孔子和他的那些飢腸轆轆的弟子們,分吃一碗稀粥。


孔子走向世界,國內對孔子的認同夠了沒有?如果我們國內的基礎沒有打堅實,就拿出去,的確要慎重。怎樣真正拿出我們特色的東西,去和世界文化交流,需要我們對中國文化傳統進行重新審視。


中國對西方近代文化發展曾起過重要作用。很好地繼承發揚,我們將會在世界文化價值觀的交鋒中佔據優勢。


反過來,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中國文化對世界其他的地區、民族和國家曾起到過怎樣作用?


許多西方學者已經指出,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羅盤傳入西方,為歐洲文藝復興創造了重要的技術條件。不僅如此,在政治、思想、文化上,中國也對西方近代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樓宇烈:沒有文化自覺,中國不可能有所謂的崛起


西方從中世紀走向近代,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從神本主義走向人本主義。李約瑟講,18世紀西方思潮多源於中國,當時啟蒙運動的哲學家都深受孔子學說影響,把中國看作是一個理想的國家。伏爾泰也說,他不僅讀孔子的許多書,做了筆記,還覺得孔子所說的只是極純粹的道德。


上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西方思想家們都因此檢討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人文精神的資源只能到東方、特別是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


樓宇烈:沒有文化自覺,中國不可能有所謂的崛起


為什麼呢?因為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所謂的人文精神,簡單地講,就是既不聽命於神,也不淪為物的奴隸。這在西周時期就開始形成。總結起來很簡單:“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天道是經常變的。你有德我就幫助你,你沒有德我就不幫助你。自我的品德、德行的提升是關鍵,命運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民為邦本”,“王者以民為天”。天命,這個命就是民給的,是民決定的。


所以,如果很好地繼承發揚這些優秀思想成果,我們將會在世界文化價值觀的交鋒中,佔據優勢。要想更好地走出去,首先還是應該找回自我。

載自《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記者呂紹剛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