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隴南山鄉春來早——西和坦途說春記


隴南山鄉春來早——西和坦途說春記

歷來春倌的活動情況春倌的活動,主要是每年冬至前後至來年立春前的這段日子,只有短短的四十餘天。

隴南的春倌群體中,要數西和縣石峽坦途關的知名度最高。在這個山莊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男子都會說春,而且說得字正腔圓,有聲有色。他們受祖祖輩輩口耳傳承,口齒流利,才思敏捷,音域寬廣,內容極其豐富(參見後面春倌歌詞采選部分),甚至連一些家庭婦女也受到了薰陶,都能隨口哼唱很多歌謠出來,不但音樂藝術極強,而且文學色彩很濃。人們長期稱譽此村為“春倌村”,看來一點也不誇張。

壇途關春倌的宣傳活動範圍十分廣闊,走到哪裡,唱到哪裡,節氣表也發送到哪裡。無論街頭市面,生意攤點,還是農家庭院,凡是有人生存活動的場所,無處不有他們的足跡和即興的演唱。就改革開放之前來說,他們主要活動在隴南、天水等地,有。的還北上蘭州、青海、寧夏,有的便東走秦州,有的也南下四川等地。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科學種田家喻戶曉,人人懂得節氣時令,誰也不再擔心會發生有種無收的現象。因此,刻板印製的節氣表早已被農曆和農書之類所替代,失去了傳承的應有價值,充其量是古俗中的一種遺留而已!春倌的應有職能在變,其說唱藝術並沒有在變中減色,反而異彩紛呈,絢麗奪目,更加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歡迎,引起了民俗學家的關注。

隴南山鄉春來早——西和坦途說春記

西和春倌歌演唱,早已列入市、省級非遺保護名,要想繼續努力申報國家、乃至世界級非遺產保護,也是有可能的。小而言之,不會為期太遠。春倌說春,過去是很受人敬重的,甚至連地方官府對他們也是另眼相看,備加保護。

春倌說春,歷史悠久,組織嚴密。春倌有春倌頭。過去,每年說春前,春倌頭先要拜見地方官,在縣衙登記,並取得“執照”後,方能活動,同時,縣衙也劃定了春場,任其暢行無阻。正如坦途關人的春倌歌裡所反映的,“造起皇糧十三本,傳與天下十三省;卅傳府,府傳縣,縣官傳給春倌人。春倌上前領執照,領上執照往前行;上山不問山頭路,過河不問擺渡人。”(見《二十四節氣歌(一)》)由此可見,春倌不但受官府保護,有著特殊的使命,而且走路有人主動向導,過河受人優待,連擺渡費也不掏,人們的賜贈也在想象情理之中了。春倌說春結束,“打春”這一天,春倌頭還要受到縣太爺的邀請,先看戲,再參與“打春”活動。 關於“打春”情況,我曾有過專篇文字,這裡再不贅述。再說說春倌歌中的“傳與天下十三省”,這“十三省”就很值得我們玩味,“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明初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將元代的十一省增加為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包括現在的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十三省,後又改稱‘十三承宣佈政司’,清康熙以後增為十八省……所以說,‘十三省’乃是明初的概念,是指的全國。”(摘引自柯楊《“花兒”溯源》)從此也可得出結論,隴南春倌活動的產生,至近在明朝的初年,這和前面所考並不矛盾。

隴南山鄉春來早——西和坦途說春記

春倌頭是由德才兼備的優秀春倌擔任的,也是由眾多春倌們推選產生的。如今鄉村演社戲,會頭也是推選輪流做的,並不固定。春倌活動的路線,是很有講究的:在春倌出行說春之前,春倌頭在家裡擺設香案,供奉“三皇爺”的同時,供奉一隻木雕春牛,召集本地區的春倌們開碰頭會,共同商討春倌們今年的說春事宜,並向春牛(代表三皇爺)舉行祭禮。同時,年輕春倌還要拜師傅;經師傅認可後,方能成為三皇爺門下的正式弟子。儀式結束,春倌頭將另一隻纏繞五彩絲線的桑木雕就的小春牛和二十四節氣表交給外出領頭春倌。他們行裡稱春倌頭叫“官相”,領頭春倌叫“代相”。“代相”多少因路分而定。路分多,則“代相”多;路分少,則“代相”也少。說的更明瞭點,其實“代相”之職,是位居“官相”一人之下,一路春倌之上的小頭目。讓他分派春倌到各路說春。人員分工明確,路線一旦商定後,就各盡其責,誰也不能自作主張亂走分配給別人的路線,或者避遠就近。誰若違反了協定,就會受到行規譴責。縣與縣之間的春倌活動範圍,也是通過春倌頭的互相聯繫來解決的。如果鄰縣沒有春倌,春倌頭可與鄰縣衙門聯繫,徵得許可保護後,也可跨縣說春。當然不排除給縣太爺送禮。

隴南山鄉春來早——西和坦途說春記

以上情況,何至如此?顯而易見,一是為了春倌行自身的聲譽;二是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在短短月餘時間裡,這個春倌剛出門,哪個春倌又進門,走馬燈似的,使人們忙不暇接,老百姓負擔加重,自然會引起反感,好事辦出了壞結果。為此,春倌行規中明確規定:“春倌每年說春只說一次。倘若誰誤走了重複路線,只要看到村中任何一家貼著一張春倌帖(即二十四節氣表),便主動退出此村。”據坦途關唐東亮老人說,有時也有換帖子的習俗:若誰偶爾誤走了路分,便主動換下前面春倌的帖子,以示提醒;若兩路春倌碰頭,互相交換一下帖子,表示相互間要尊重。筆者幼時所見春倌,這種現象碰到過幾次,老輩人更經見的多了。尤其坦途關春倌,至今還遵守著這一古訓,在人們的心目中地位不減當年。立春前,各路春倌陸續迴歸本村,向春倌頭陳述說春情況,並按份交納賞品。倘若誰違犯了說春路線等,春倌頭便罰他下年不讓出外說春,同時也免不了受到同行們的譴責和鄙視。

隴南山鄉春來早——西和坦途說春記

坦途關有點特別之處,給春倌頭(官餉)交納的賞品不是說春結束,而是說春開始的第一天,他們通常稱作“採官餉”。啥叫“採官餉”?開完碰頭會的第二天,各路春倌便出外開始說春,當天所獲的酬謝錢物,分文不留,粒米不剩,全部統繳春倌頭一人,以後再不答謝。據唐東亮回憶,他爺爺在時就是這樣的。

春倌頭並非一家一人獨攬,或一家世襲,每年公選輪流。輪到誰家,誰家必須接過春牛,供奉“三皇爺”。下一年,他將責無旁貸地負責核對新的“節氣表”印板,並主持春倌活動的一切事宜。尤其節氣表,一年一個樣,刻板上不能出絲毫差錯。“節氣表”由“代相”各自刻板印製,依據是來自官方的農書。

“六月裡的春倌——沒說(雪)了”,“過時的春倌——淨胡說”。這是流傳在西和一帶的兩句歇後語。由此可見,更證實春倌活動是有特定時效和季節性的。否則,失了季節過了時,人們的評說就不恭了。

隴南山鄉春來早——西和坦途說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