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新晃柳寨歷史 話滄桑

楊昌坤

柳寨,位於平溪河流域下游,臨舞水河5公里距離,原屬洞坪鄉,現屬波州鎮。禾灘至步頭降公路過境,穿寨而過的滬昆高速2018年在柳寨設出站口,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這裡山環水繞,人傑地靈。古往今來沉澱著厚重的人文歷史,是新晃縣少有的人文資源發源地。

新晃柳寨历史 话沧桑

翻開柳寨的歷史,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會讓人如痴如醉。明洪武年間(1366年)晃域吳氏始祖吳世萬的後裔吳富闌從新龍(新寨的龍寨)遷居入此,原這裡森林茂密故始稱柳林村。吳富闌生吳總全、吳總幹二子,從此分房繁衍迅速發展,在清乾隆年間起各立祠廟,各取字派。大房總全佔西北方,專司培養人才。修有文昌閣、觀音閣、坡邊祠、楊公廟、巴公庵、邦寨庵,主修建石板路。晚房總幹佔東南方,專司創業發展富裕主,建有泰伯家廟、楊公廟、昌聖廟、天王廟、老庵坡庵堂等,主修花階路。發展為富裕主的有吳尚忠(仁重)和吳尚志(德重),他們管理組織有方,出工勞作、吃飯、休息以擊鼓為號。由於他們的奮力發展,致使他們把距此地30餘里的便水、新店坪一代的糧田買盡。他們四處捐資修橋、修路,吳尚忠、吳尚志捐修的便水柳林花橋,並修條2公里大路從其田壩中過,還捐60石田給便水作渡作基金。吳尚泰共修有小石橋14座、捐造渡船6只;吳祖祥捐修有波衝溪拱橋,族人在東巖山蕩的懸崖峭壁處鑿修的100餘米石道成為千古奇觀。

新晃柳寨历史 话沧桑

由於大房的朝習文發展,在清乾隆5年(1740年),經芷江府廳知事袁守定請準省撥銀在晃州的涼傘、柳林首建義學,成為晃州地域最早辦學地之一,後由於嘉慶22年(1817年)從芷江直隸廳分出6裡設晃州直隸廳才將柳林義學遷到舞陽書院(現新晃一完小)。由於柳林義學的開辦致使人才輩出,考起文庠、武庠、監生、貢生、癝生、國子監太學生等分佈全國各地。柳林也發展成晃州地域最鼎盛的域地,當時清政府擬選其址為晃州府據地,是由於柳林人怕設府後多事不安寧,才重選為龍溪口(原機械廠處)。

新晃柳寨历史 话沧桑

但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盜匪蜂起,柳寨成了獵狩的重點,特別是1931年柳寨被黔軍放火,全寨300多棟民房化為灰燼。後經吳氏族人艱苦奮鬥、重整家園,柳寨又才得以發展,續寫歷史輝煌。

新晃柳寨历史 话沧桑

由於柳林的快速發展,致使人丁興旺、宅居繁榮。柳林名稱也逐漸被柳寨名稱替代,為滿足生活需要,修有五路上山、七弄下河,修有公共吊井六口(堡上、蛤蟆井、牌坊邊、三房院、六甲院、一甲院等),再加之各家自打吊井,共有吊井四十八口,與當時的玉屏縣城吊井同數,目前仍留有五口吊井。從吳姓繁衍開始,這裡又相繼遷入楊、周、譚、李、張、劉、關、向等姓氏人群,致使柳寨得以迅速發展。

新晃柳寨历史 话沧桑

鼎盛時期的柳寨古樹參天,沿岸垂柳,寨西頭、中段、下段均駕有木橋,有渡船輪渡。所有寺廟、祠宇、橋頭、交叉路口、井口均有綠樹遮陰,加上廟宇、祠院、庵堂、閣樓星羅棋佈,平溪河西來向南轉北繞寨而過,大桐坡似巨龍從南向北蜿蜒起伏東騰,登上南岸蔚龍崗的金子堡或仙人背劍等處觀柳寨風景錦繡如畫、美不勝收,好一個世外桃園、人間仙境。

新晃柳寨历史 话沧桑

1959年波州、步頭降兩公社曾遷入柳寨合併為柳寨人民公社,加上各機關的遷入,這裡成了新晃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兩公社又於1961年分設),1997年由當地群眾和外地的原籍柳寨人共同捐資修建了柳寨大橋,使柳寨的交通更為便利,2014年又在橋上加修了風雨橋,為柳寨的風景增添了異彩。柳寨曾於1961年被評為“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先進單位”,1980年被評為“湖南省愛國衛生運動先進單位”,2002年柳寨被新晃縣定為全縣第一個“現代生態農村小康示範村” 2016年被湖南省評為“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2018年被評為“湖南省文明村寨”,2016年家家戶戶均掛上了警世、家風、家訓的警句與楹聯,一個嶄新的柳寨呈現在世人面前,柳寨曾有著波瀾壯闊的歷史,經過現代柳寨人的努力,相信柳寨會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誠謝!本文獲吳可亨老先生提供大量歷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