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五分音


古代君王作为一个国家的九五至尊,万金之躯,倘有损伤,便是国之大殇。往往,君王要调动军队时,都是有战乱或者大事发生,因此为了自己身家性命乃至国家大局计,很多时候是不便亲临调兵作战的。所谓兵贵神速,一路车马劳顿贻误战机不说,自己养尊处优之躯也未必受得了。再退一万步,战乱之际,乱军丛中擒贼擒王乃兵家常事,稍有不慎,被暗杀,那就呜呼哀哉了。显然不划算。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调兵命令传出去自己好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呢?

虎符这种调军信物便诞生了。


虎符的诞生,天才般地解决了皇帝亲临前线所面临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化繁为简,简单粗暴地让皇帝把大量精力从原本亲历亲为调兵征伐的局面中抽取出来用在选将与用兵大略的运筹帷幄上。这样从调兵、发兵到战争,由于有了虎符的存在,显然在效率与胜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保证。毕竟兵贵神速,调兵效率提高了,皇帝也把主要精力用在任将选将上。胜率自然就高了。各司其职是最好的。春秋之前,君王既要调兵,还要统兵打仗,你很难想象其中困难。

虎符自诞生以来,就是铜铸的,为伏虎状(虎兆杀伐),左右各一半,上雕刻凹凸不平符文以防伪制。左在君王最信仰的统兵大将手里,右在君。

它自诞生以来,就是君王拿来代替自己的调兵信物,换句话说就是见它“如朕亲临”,而并非说军队只认虎符不认君王。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君王,只要你在军中还有君威,皇帝做得不太孬,愿意亲临军中调兵,那么即使有人拿着完整虎符企图调兵谋反,也是白瞎。

总之一句话,君王权力高于一切,高于虎符。虎符是君王权威的象征物,但永远不能成为代替物。这是一个简单的附属问题。

因此,也并不能完全说只认符不认人。这句话只在君王之下有效。

按照规制来说,君王之下,确实理当认符不认人。但是自古兵乱还是会有很多复杂情况。一般情况下执符之人都是皇帝亲信代表皇帝行事,因此执左符的将军确实见符就行。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事出反常,执右符之人要么与君王关系疏远要么所行之事与君王平素作风背道而驰,碰上刚一点的将军,人家绝对有理由怀疑你右符的合法来源了。除非你再有君王手诏,否则恐怕不好善后。比如我们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信陵君让为魏王姬妾的姐姐偷来了魏王右符命魏国持左符的将军晋鄙发兵攻秦援救赵国时,当时的晋鄙就觉得事出反常不像魏王作风就硬刚没有听调,表示要见魏王手诏,结果让信陵君当机立断砍了,这才解了赵国邯郸之围。


相反,倘若一切来得都顺风顺水合情合理,符合君王利益,那左符将军自然是乐意听调马首是瞻了。

因此,要是随便一个人都想拿着一块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右符要调兵造反,左符将军要是没有见到君王手诏,你看他干不?!

不过,古代君王也有一件烦心事儿,那就是手下兵多将寡,只能长期仰赖某人持符作战,日子一久,就很难避免其在军中与将士长期生死与共且屡战屡胜所建立起来的军威问题。这个问题要是处理不好,那虎符与君威也仅仅是摆设而已。比如玄武门政变后向李渊逼宫的李世民,人家就没有虎符,还得反过来让尉迟敬德伸手去向李渊要虎符,但是人家军威高,天策上将的名号实至名归,唐军没有虎符也愿意跟着他干,你有什么办法?


又比如西汉窦太后,文帝死后,汉朝国政长期仰赖她的运筹帷幄得以维稳,倘若不是她觉得武帝羽翼渐丰交回虎符,否则刘彻有啥办法,只能干瞪眼罢了。再比如秦惠文王嬴驷之于太傅公子虔。始皇帝嬴政之于吕不韦。

朝廷元老,托孤大人,你是架不住人家德高望重,军威悍立的。

但是,放在普通没有大背景资历的人身上则不同了。除非那个长期执符之人是龙子龙孙还且罢了,倘若是外姓人,你要么自污以消主忌,要么自己病死或者自抹脖子了事,否则一个功高盖主的帽子盖下来,脑袋总是保不住的。

这也能解释那些执符平乱的王侯将相为什么要在战事结束后屁颠屁颠第一时间上交虎符了。只迟半晌,君王狐疑心起,便是灭顶之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