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是原罪还是精神压制?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人性善恶之分

是原罪还是精神压制?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人性善恶之分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之中,人性本善是基本的思想观念,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的一些利益诱惑以及成长环境促使人们在不断地向恶的方面发展,这就是人性本善论。

而与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思想观念里边提倡的是人性本恶论,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因此在西方基督教里边,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带着罪孽而来的,即使是没有做过坏事也要每天为自己的罪过祷告赎罪,基督教认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原罪的。这是中西方对于人性善恶论的一种认识差异,这体现的其实是中西方的一种伦理道德观方面的不同之处,这种差异的不同不仅仅影响了中西方的文化思想观念的发展,同时也对中西方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有一部分是因为这种伦理道德观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是原罪还是精神压制?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人性善恶之分

儒家思想中的人性的思想控制?

当宗教形成与君权思想的普及,精神控制也是大势所趋,君权专制者形成于秦始皇,这个暴君的工作是埋葬一切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强迫天下人当自己是神,对自己崇拜,不过这反而更刺激了亡国者的精神,最后秦帝国在反抗的洪流中毁灭。儒学在汉唐都是家学,宋是书院,皇权兴科举然后配套一系列政治措施,把儒学的家学传统慢慢破掉(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掉),这是出于政治考虑,防止威胁集权统治的世家出现,到了明清,官吏彻底分流,只读四书五经的寒门士子被科举八股大量克隆出来,才让这种八股类的书呆子具有了集权意义下所谓思想控制;

根据《孟子》记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以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批儒家思想家所推崇的是人性本善的伦理观念,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治理国家的主流文化思想。中国传统的礼教制度都是根据人性本善的道德观来构建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人们在出生之后所要做的并不是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要把这种本性的潜能激发出来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学习等把这种原有的本性继续保持下去。

道德准则

运用儒家学说所创造出来的礼教制度讲究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套思路。对于儒家学者来说,他们认为人性中善的成分是人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它并不需要通过其他的社会行为来获得。这一点也是在和西方的人性本恶的伦理道德观比较中最大的不同之处,人性本善的理论认为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都是把这种善端继续保持下去的一种社会手段。

是原罪还是精神压制?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人性善恶之分

恻隐之心

孟子所推崇的恻隐之心就是人性本善的具体表现,仁义礼智是孟子认为的人人皆有的品德,同时这四种品德也是用来验证孟子的人性本善论的主要证据。孟子认为人性之中恶的成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逐渐丢掉了自己原来的本性中善的成分所导致的结果,当然除了孟子这种纯粹的认为人性中只有善的成分的儒家思想家之外,包括孔子在内的其他儒家学者都不认为人的本性全都是善的成分,对于孔子这部分儒家学者来说,人性中确实存在善但在这些善之中也存在着一些恶的成分,只是人性中的善大于这些恶,所以才会生出了人性本善的伦理道德观念。

价值观念

认为人性中善恶都在的儒家学者占绝大多数,只是根据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即人性本善的理论来说,这些认为人性中善恶都存在的儒家学者拥有的也都是善的成分占大多数的观念。其实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的理论主要源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仁,儒家思想的文化核心是仁者爱人,所以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就是在一些还没有形成价值观念的孩子的心中种上善的果子,而能够种上这种善意果子的工具就是人性本善的理念。

是原罪还是精神压制?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人性善恶之分

教化工具

除了单纯认为人性本善的孟子之外,其他的儒家学者坚持的人性本善其实是一种教化人的工具,对于孔子来说,坚持人性本善的理论可以保留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这是孔子教化众人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仁德爱人就是体现了人性本善的一个主要理念,这种思想理念是支撑儒家思想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的主干。同时人性本善的这种理论也是促成后世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一种主要观点,正是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一些应该明确规定到法律体系当中的条文反而成为了公众所熟知的道德规范且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些道德习俗的行为规范比一些法律条文更令人敬畏,这就是人性本善理论对于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影响。

因为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几乎所有的百姓都把礼义廉耻看的特别重要,在他们看来人性中善良的成分是值得发扬和传播的,即使是在现代,一些善人善事也会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会激起很大的反响并得到广泛的认同,不过现在在赞扬善的同时,人们因为这种人性本善理论的影响所以对于恶的容忍是非常小的。人们对于一些仅仅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不规范行为给予了绝对的恶意和批判,就像是现代一些微不足道的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也会引起广泛民众厌恶的情况一样,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西方性恶论的思想价值观念及影响

从古希腊思想文化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家开始注意到了人性中善恶兼具的一面,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本善观念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思想家往往认为人性中恶的成分占大多数,所以他们推崇的是人性本恶的价值观念。对于他们来说人性本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为了遏制住人性中恶的成分,必须要用法律的手段对其进行约束才可以。

是原罪还是精神压制?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人性善恶之分

是原罪还是精神压制?

在这种存在于古希腊哲学之中的人性本恶论还衍生出了基督教这个最高产物,基督教所推崇的就是人性本恶论,它认为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带有原罪的,人的一生都需要为自己带来的这种原罪赎过,每个人从出生都会产生一种利己主义思想,即使是人在婴幼儿时期做出的一些无意识的举动也体现了绝对的利己主义思想观念,趋利避害从来都是人的天性,而就是这种天性造就了人性本恶论的产生。

根据《人性何为》一文可知:“圣保罗在《罗马书》第五章中说:“这就如罪 是因一人而入了世界,死又是由罪而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了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又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在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圣保罗认为人类始祖亚当经不起诱感(罪之一:贪婪),偷食了智慧之(禁)果(罪之二:知欲),而与人类女始祖夏娃犯了奸淫(罪之三:性欲),并因此产生了后代。后人生出之日起就生活在原罪的阴影之中。”人们带有原罪而生所以人性本恶。

基督教的人性本恶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百姓的思想,基督教在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不仅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就连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和行为模式也开始逐渐受到这种人性本恶理念的影响。当时有很多基督教大神学家都提倡原罪说,他们认为贪婪、欲望等一系列带有负面因影响的情绪都是人的原罪之一,人降生在这个世上的时候都具备足够理智来控制自己这一种原罪的进一步加深,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条例来制止人们的具体行为的话,每一个人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为了抑制这种犯罪的发生,所以才会产生法律这种遏制原罪继续泛滥的武器。

是原罪还是精神压制?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人性善恶之分

西方人的道德限制

因为西方人深信人性本恶的道德观,所以为了遏制这种由人性本恶所产生的不端行为,西方的思想家们一直在追求一种超越人的武器用来制止这种人性中产生的恶,而这种武器其实就是法律制度,这种追求超越人的法律制度的思想观念造就了西方绝对的法律思想。这种法律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建设,它还影响了西方人的行为模式和日常习惯,现代西方人的法律意识之所以这么强也是受到了这种人性本恶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于西方人来说,一切不平之事都可以运用法律途径来解决,相比于道德规范方面的限制来说,他们更相信法律对于保障自己所有权益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都会受到一些舆论或人情世故方面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西方法律方面却完全不起作用。西方人性本恶论促进了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性化,而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论则是促进了道德规范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

中西方主流文化中关于人性善恶的不同观点理论代表了中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的不同之处,中国的人性本善论和西方的人性本恶论在推动本地区的思想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和民众的行为习惯,这种变化看似无关紧要,但其实它已经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轻易地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之中发现这种思想观念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孟子》、《人性何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