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你或许会背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却未必懂得下片2个字的内涵

自从陶渊明创建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之后,就成为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梦中所追求的栖息地。一旦他们在现实的世界当中受到挫折,就会渴望归去,在山林之中、田野之中,寻求到精神的真正超脱。

旷达的苏轼也是如此,但是也仅限于渴望。

你或许会背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却未必懂得下片2个字的内涵

​苏轼40岁之后,经常遭遇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是他印象最为伤深刻的三个地方。身为戴罪之人并没有太多的公务可以处理,他们的日常,就是吟诗作赋。而对于苏轼来讲,最少不了的就是在这些无聊的时光当中,有陶渊明诗歌的陪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在这首宋词的夏天当中,有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的是苏轼酒醉被大雨淋透,而后被春风吹醒。回望酒醉之时走过的路,写出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或许会背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却未必懂得下片2个字的内涵

​初读诗词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苏轼和陶渊明的归隐联系在一起,以为苏轼也想像陶渊明那样,在现实当中受到挫折之后选择归隐田地。但是对比陶渊明归隐的决绝,苏轼一直都没有明确表示,即便是最后年迈,也从未真正下定决心。

从诗歌的内在逻辑来讲,这两个字“归去”承接的是“回首向来萧瑟处”,暗含的是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人生坎坷,要把这所有的一切所有的逆境顺境都消融在“也无风雨也无晴”之中。

所以这是苏轼的达观。试想一下,苏轼在酒醉遭遇瓢泼大雨,淋成落汤鸡的状态之下,尚且能够“吟啸且徐行”,如何仅仅是为了现实中的不如意而选择归隐呢?在苏轼看来这些风雨,包括之前经历的人生坎坷,都不过是人生的常态而已,只需要去经历去感受就可以了。

这才是真正的乐观。

你或许会背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却未必懂得下片2个字的内涵

​所以这里的“归去”两个字并非陶渊明笔下的归隐,而是直到回到真实的人生境遇当中去。不管经历什么都能够平静对待,随遇而安。况且苏轼他自己的经历丰富,不管是朝堂之上还是农田之间,都曾经亲身经历过。看透了人生,了解了世间百态,对于人生也就无所谓追求。

所以从这里我们更能够看得出苏轼的真实。他并不回避自己之前的尴尬处境,也并不回避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坎坷。他是在这些尴尬和坎坷之上,提炼出更真实的更高境界的生活态度。

你或许会背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却未必懂得下片2个字的内涵

​陶渊明的归去田园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桃花源依然令许多的文人魂牵梦绕。但是,还有很多的诗人和词人选择接受现实,选择改变自己的内心,在这个世界当中坚强地活下去。相对于陶渊明的相对逃避,苏轼的人生选择显然更为积极。

所以这里的“归去”,不是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而是苏轼式的人生新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