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時為何“長嘆一聲,淚如雨下”?

小說《三國演義》對曹操去世時的原文描述是:

囑畢,長嘆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死。壽六十六歲。時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

古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一生戎馬生涯的曹操,臨死前為何會“長嘆一聲,淚如雨下”,值得咀嚼!曹操的“嘆”、曹操的“淚”,對我們今人、如我等芸芸眾生,在面對生死時又有何啟示?

曹操的“嘆”和“淚”,我想主要是來自4個方面的。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時為何“長嘆一聲,淚如雨下”?

1.臨死前身體的疼痛。

常年伴隨曹操的病是偏頭疼,只至他死前,這個病都還一直在折磨他。

因此病而引發的著名故事有2個,一個是陳琳寫檄文罵好了曹操的偏頭疼,一個是神醫華佗被曹操所殺。

長年累月的征戰生活是異常辛苦的,更何況曹操兢兢業業工作了30多年,基本上一輩子都是在打仗,直至去世前還親自領兵征戰樊城。沒有規律的作息,即便人是鐵打的也遭受不了艱苦條件的摧殘。

因此,身體的病痛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縱然曹操是一位鐵骨錚錚的英雄,但是在瘋狂的病魔面前,一副血肉之軀也是吃不消的,定會從身體至心理帶來深重的傷害。

也許,曹操會嘆自己身體在茫茫大自然前的渺小,會哭自己再也無福消受這殘酷世道里的榮華富貴

,不想與世界道別再見。

其生也苦,死也苦。

在生死麵前,曹操和我等芸芸眾生一樣,都要面臨生死的掙扎與煎熬。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時為何“長嘆一聲,淚如雨下”?

2.對自己一生罪孽的懺悔。

在這個世界上,鮮有人不會懺悔,尤其是對一個即將離世之人。要不世人也不會常說,我最想吃的是後悔藥。

躺在病床上的曹操,閉上眼睛,腦海裡的冤魂苦鬼一幕幕地向他傾訴,我們死得好冤啊,快快還我命來!

是夜,操臥寢室,至三更,覺頭目昏眩,乃起,伏几而臥。


忽聞殿中聲如裂帛,操驚視之,忽見伏皇后、董貴人、二皇子,並伏完、董承等二十餘人,渾身血汙,立於愁雲之內,隱隱聞索命之聲。


操急拔劍望空砍去,忽然一聲響亮,震塌殿宇西南一角。操驚倒於地,近侍救出,遷於別宮養病。


次夜,又聞殿外男女哭聲不絕。

一代功成萬骨枯。

無奈曹操又身處兵荒馬亂的年代,沒有人生來就喜好殺戮,但為了統一天下大業,他又不得不大開殺戒,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但難保沒有錯殺的,有的甚至是無辜者

畫面回到了多年前,我刺殺董卓失敗,轉瞬間成了全國通緝的要犯,就在窮途末路之際,伯父呂伯奢一家收留了我,我卻因一時誤判錯殺了他們全家。

自那以後,我曹操已不再是曾經的那個曹操。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成了我的座右銘。

為了自己和家族能夠存續下去,我已沒有了退路。當我立下鴻鵠之志,結束軍閥割據,還生民一個太平天下時,就只能犧牲更多的人了。

總之,殺人實非我願,都是政治的需要、現實的需要。

也許,世人並不會相信我的心聲,反倒會說這是我為自己的罪孽找尋開脫之辭。總而言之吧,殺了就是殺了,錯了便是錯了。我這一輩子做的事情太多了,是非功過,任由後人去評說吧。

深知自己得罪的人太多,死後都不得安寧,於是交代後代“設立疑冢七十二”,目的是“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說來也算可悲了,中國人一生的夙願就是“求得好死”,可是曹操不是平頭百姓,還不得不為自己身後的事憂慮,心中的嘆眼中的淚可想而知。

在許多方面,如果可以選,我想他寧願不做魏王,能做個尋常百姓反而倒好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時為何“長嘆一聲,淚如雨下”?

3.對未競“統一天下”大業的遺憾。

曹操曾對自己的志向,有過一番闡釋和回顧。說自己年輕時,一開始只是想為國家效力,努力做個好官。只可惜時代不濟,好官甚至連芝麻官都做不成了。所以他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也很高興,在這亂世之中能做個奸雄也好,總比什麼都做不成要強。

後來隨著隊伍越拉越大、事業越做越強,就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了。曹操毫不客氣地說,要不是我曹某人在北方鎮住的話,不知當今之下有多少人要起來稱王稱霸,一旦四方軍閥割據,國家會陷入更大的混亂,人民會陷入更加難過的水生火熱之中。

因此,他曹某人有必要有義務有興趣統一天下,還百姓一個太平。可是“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

劉備、孫權未滅,自己就不算完全成功,心願就還沒有達成。可是“孤今病危”,是再也沒有機會去繼續實現這個心願了,

只能帶著深深的遺憾赴九泉了

縱觀曹操的一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追求事業上面,很少留有空閒時間給自己。直至病危前,都還親自統兵前往樊城、襄陽解曹仁被困之圍,最後算是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

熱愛工作的曹操,能夠倒在工作崗位上,我想他是沒有遺憾的,唯一要遺憾的便是,工作目標任務還未完成便要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了。

他恨,恨老天,為何不多給他一點時間!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時為何“長嘆一聲,淚如雨下”?

4.對後代的擔憂。

可憐天下父母心!

普天之下,有多少做父母的,辛辛苦苦操勞一輩子,心甘情願都是為了子女。

曹操也不例外。而且,曹操對後世家事的處置,成了後人對他評價爭議最大的一件事。因為,曹操一下子讓世人看不懂了,原本那個奸詐兇猛的曹操,怎麼一下子變得婆婆媽媽、溫情脈脈了?

孤今病危,不能再與卿等相敘,特以家事相托。


孤長子曹昂,劉氏所生,不幸早年歿於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


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卿等宜輔佐之。

首先,算是把最大的一件事給交代了。自己流血流淚打下的江山,一定要讓它存續下去啊,把它交給最有能力最合適的一個兒子,這沒啥可講的。

但是,他擔憂啊。雖然曹操知道,自己這些兒子也都很優秀,可是在這個殘酷的亂世,他們還是比不上自己這麼“老道”,還是不放心他們、尤其不放心身邊那些別有用心之人啊。

也許是曹操有先見之明,通過一個夢預測到了未來的悲痛結局。

操病勢轉加。


忽一夜夢三馬同槽而食,及曉,問賈詡曰:“孤向日曾夢三馬同槽,疑是馬騰父子為禍;今騰已死,昨宵復夢三馬同槽。主何吉凶?”


詡曰:“祿馬,吉兆也。祿馬歸於曹,王上何必疑乎?”


操因此不疑。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時為何“長嘆一聲,淚如雨下”?

賈詡那麼聰明蓋世的一個人,唯獨在這件事情的判斷上出現了失誤。是真的失誤,還是有意不說?

後人有詩曰:“三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晉根基。曹瞞空有奸雄略,豈識朝中司馬師?”

人世間最大的可悲,就是空為他人做嫁衣裳吧。曹魏集團的革命果實,後來果真為司馬家族所竊取。

所以一想到這裡,曹操如何不悲不嘆不哭呢?就算已意識到了危機,可是一切都晚了,有心無力了!

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賜諸侍妾,且囑曰:“吾死之後,汝等須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


又命諸妾多居於銅雀臺中,每日設祭,必令女伎奏樂上食。

這麼大一英雄人物,臨終前居然不忘閨閣之事,這是令世人最為大跌眼鏡的。所以,牛人的舉動,是不能用我們常人的眼光去看待、去評判的。

因此,後人有《鄴中歌》一篇嘆曹操雲:“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鉅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總體而言,曹操是不信邪、不迷信的。他很冷靜地接受了自然規律對他的宣判、很平靜地接受了生老病死。

至曉,操召群臣入曰:“孤在戎馬之中,三十餘年,未嘗信怪異之事。今日為何如此?”群臣奏曰:“大王當命道士設醮修禳。”操嘆曰:“聖人云: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孤天命已盡,安可救乎?”遂不允設醮。(不信神、不信邪,只怪自己命短、命苦)

一生征戰沙場的曹操,生離死別對他而言已是司空見慣,可是臨到頭真的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時還是會嘆會哭,是對紅塵的留戀,還是對生而為人不易的嘆息?

面對生死,我等凡人又會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