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谁知道刘姓的历史?

历史文武君


刘姓是百家姓里的一个大姓,中国自古就有刘天下之说,无论是建立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刘姓都远多于其他姓氏,传说刘氏与黄帝一脉相承,乃华夏正宗族氏之一,其姓氏地位首屈一指。汉又是第二个大一统的朝代,延续了三百多年,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程度只有唐可以比肩。战乱年代称帝的为了塑造自己的正统形象也往往追溯自己祖先到某个朝代的皇帝,刘姓自然有优势。

在中国历史上,刘氏族人可谓占尽风光。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劈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历史上刘氏称帝者共有六十六人,先后建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传说刘姓的正统来源主要有两大分支,

第一支出自祁姓,为帝尧的后裔。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祁姓刘氏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第二支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弟弟姬季子的封地,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这就是河南刘氏。姬姓刘氏的历史有2600年。

纵观刘姓发展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于这三大块地区,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直至今日,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当代刘姓中,除少数成员明确属于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汉字姓刘氏之外,绝大部分都自称源于汉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创造过两汉文明的古老丰沛刘氏一脉发派繁衍而成。《中华姓氏源流史》作者何光岳介绍:“加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刘氏人口有9800万。”相当于中国一个人口较多的大省份。

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刘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此外还广泛地分布世全世界各地。在海外的刘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


历史冷知识研究所


说到刘姓,我们马上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开国元勋中的刘伯承,再进一步我们还会想到明朝的军师刘伯温,可是你知道最早的刘姓始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吧。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宋郑樵的《通志 氏族略》当代上官言灵编的《中国姓氏》记载,刘姓的先祖有三个来源:祁姓,姬姓和外族的刘姓。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形成于夏朝后期,祖地是河南鲁山。再说祁姓,又分为两支。一支是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另一支是刘累的后裔士会,形成于是春秋初期。我们再说我们重点说说刘累。他被认为是刘姓历史上的第一位名人。国内外刘姓所信奉的刘姓始祖,尧的后代。

刘累的故事被记载在《竹书纪年》《左传》中。据说,在黄河中下游,夏朝的君王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龙,听说刘累曾学养龙,就命刘累养龙,因他养龙有功,孔甲就赐他“御龙氏”,后来其中的一只龙死了,刘累将其肉羹献给了孔甲帝,孔甲觉得味道鲜美,就命令刘累再献,而刘累因为惧怕龙死的事情暴露,就举家迁到了中岳嵩山南侧的尧山,就是现在的河南鲁山县昭平湖地区,从此世代在此生活繁衍,而后代便以刘为姓,这就成为了我国刘姓的最早起源。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姬姓的刘氏,姬姓,也就是周文王的后代。应该是分封的诸侯王中以。以邑为氏。出自今天的河南偃师。

再说外族的改姓。也就是这是后来的有一部分人本来不姓刘,改姓的刘。这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因鸿门宴护刘邦有功,刘邦赐其家族刘姓。刘邦还赐给娄敬刘姓,因为他提出了定关中的建议,定都长安。再有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王室女嫁给冒顿单于,然后,匈奴随母姓,也就姓了刘。

在十六国时期,匈奴的一支自称是冒顿的后代,他们先后建立了三个政权,汉后赵和夏,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

再有就是北魏迁都,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汉化改革,把独孤氏也改成了刘氏。

另外还有一支,那就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突厥的一支,也自称是冒顿的后代 ,自然也姓刘,建立了后汉,北汉政权。这也是刘氏的一支。

每个国家都有人数最多的姓氏,如日本是铃木、佐藤、田中、渡边;韩国是金、朴、李、尹;英国则是史密斯、琼斯、威廉斯;美国则是杰克、詹斯、威廉斯。而中国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这说明刘姓是一大姓。为什么是大姓呢,我们可以看出,这除了历史的原因,也少不了国家政权的作用。

好了,关于刘姓的始祖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刘姓的历史源流一、刘姓的祖源1、刘姓的根从字形结构看,“刘”字是个形声字,它“从金、从刀,卯声”。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构成“刘”字的这3个偏旁部件中,“卯”是刘字的声符,代表刘字的语音;“金”和“刀”才是刘字的义符,代表刘字的字义。

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 “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战斧。在现在最古老的汉语传世文献《尚书》中,就有关于刘这种兵器的记载。

《尚书》的《顾命》篇有“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句。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选用刘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做自己血缘的徽记(姓氏)呢?原来,斧钺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为人的重要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 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刘,又正是原始的斧钺中的一种 (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粗糙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

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来披荆斩棘、砍伐森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人们也是靠着这种石器才得已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原始人类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这时,斧头因用于战争又被称做战斧,刘就是战斧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来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 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你瞧,那原始的巨斧----刘,是多么的神圣而伟大有力啊!原始汉语部落从中亚向昆仑山播迁,后在甘肃与藏缅分家,东向占领汾渭流域,最后占领华北平原西部,使当地土著(蒙古群)臣服。

这些汉族先民中的一支氏族定居刘邑(今河北唐县),在征服自然和社会阅历中,充分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氏族的图腾,开始对它顶礼膜拜起来。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该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认同。

2、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神农氏(首都淮阳)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蟜氏。 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 有牛氏与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 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 炎帝八世孙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 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黄帝的史官仓颉创制了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后世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黄帝有25个儿子,建立12个姓氏。

其中,黄帝正妻嫘祖生两子:长子玄嚣(青阳),被分封,居住在江水;次子昌意,也被分封,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黄帝死后,由孙子高阳继位,即颛顼帝。颛顼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 颛顼的后裔舜在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颛顼都帝丘,死后亦葬于帝丘。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 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

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写成丹陵。 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

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 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特别长。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

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有10子,其中第九子继承源明(监明),号丹朱,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

尧当上天子后,为便于统治天下,统治也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胁,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 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活儿。

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后来,尧老了,认为儿子丹朱的德行,做刘邑陶唐氏族首领还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够了。

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荐了鲧。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

鲧后来东迁,返回中原,被尧封于崇(嵩山)。后鲧因治水失败丧失了继承天子的资格。后来四岳又推荐了虞舜。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

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的理顺五伦之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虞舜参与百官的事,亦有条不紊。

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 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尧帝在位长达98年,于辛巳年去世,享年118岁。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

部落首领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重登天子之位。


一花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刘姓”是我国的大姓之一,根据2018年国家发布的新百家姓排名,“刘姓”排名第四位,户籍人口数量超过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1%。

追溯“刘姓的历史”,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刘姓的起源,刘姓的发展繁衍,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和梳理“刘姓”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一,刘姓的起源

1,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中华刘姓始祖苑(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根据历史记载: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人的改姓。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二,刘姓的发展繁衍

1,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

2,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

3,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

5,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

6,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从“刘姓” 的起源到刘姓在古代各个时期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刘姓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姓氏,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封建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南风未至时


关于百家姓中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

  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

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

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

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90后的最后曙光


“刘”从字面上来看,是文字加上一把刀,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要追溯刘姓的来历,应该从繁写的“劉”字开始。

“刘”字较为晚出,它是从卯、金、刀的会意字为刘的异体字。作为名词,它指的是一种兵器,样式接近斧钺一类,但是柄比较长,既可以砍,也可以刺;作为动词有由兵器意义引申出来的杀戮、或者征服的意思,不管是杀戮还是征服,都要用上金属制的刀具。所以刘字从金从刀。

“刘姓”是我国的大姓之一,根据2018年国家发布的新百家姓排名,“刘姓”排名第四位,户籍人口数量超过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1%。

追溯“刘姓的历史”,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刘姓的起源,刘姓的发展繁衍。,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希望能帮助到你。

新年大吉大利丫。


花之舞kasha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刘姓大约有3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7%,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1%。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7%,刘姓占江西省总人口的7.6%。全国形成了赣浙闽、冀豫鲁、川湘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为明朝第五大姓。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经历宋、元、明600年,刘姓人口增长同样地缓慢,刘姓人口纯增加率仅仅10%,净增加了40万。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湖南、陕西、江苏和湖北,这六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刘姓人口约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3%,仍为刘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6.7%。全国形成了赣浙苏、鲁冀晋陕、湘鄂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块地区进行,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6456万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口的5.5%和6%。全国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刘姓人群也大批向东北地区移民。

2013年4月15日,新华社电文公布了姓氏人数排行榜,刘姓人口有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示: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7%,刘姓人口大约2718万;10.5—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l0.5%,刘姓人口大约1143万;3.5—l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3%。刘姓人口大约2273万;不足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5%,刘姓人口大约322万。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刘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什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在青海以东、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4.2%—7%,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6%;在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大部、台湾、广东中部、海南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东部、新疆西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1.4%—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5%;在其他地区,刘姓分布频率不足1.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

郡望堂号: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记高祖本纪》,大历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谓刘氏世居于沛,移在丰。应邵曰:“沛,县也。丰,其乡也。” 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沛者,本秦 泗水郡之属县。丰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苏铜山所属。” 西汉初期改泗水郡为沛郡。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藜照堂:是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刘姓宗族中,另一个用得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堂号;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藜照堂及与此相近的堂号,不只在刘向后裔彭城刘氏宗派中,在中国南北各地各宗派刘氏后裔中都被广泛使用,该堂号已成为刘姓的标志之一。

3.中山堂:是刘姓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是刘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

4.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5.墨庄堂:是一个典故堂号。主要在江西刘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迁他省的刘式后裔仍沿用这一堂号。


feiguogong


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仙眚小宝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中华刘姓始祖苑(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根据历史记载: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淡墨青衫16


刘姓

一、姓氏源流

刘姓源出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河北省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史称刘氏正宗。

2、出自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其后裔以地为氏,便成姬姓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一、汉高祖刘邦为解除匈奴的威胁,将公主嫁给匈奴人领袖冒顿和亲。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于是公主所生子孙,便为刘姓。 二、齐人娄敬因多次向刘邦献策立功,刘邦赐其姓刘;又刘邦为了感谢项伯曾多次救助他,赐他刘姓,并对项伯的遗族多人封侯,皆赐姓刘氏;还有东汉的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在昆阳之战中立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迁徙分布

刘姓历史悠久,源自帝尧的刘氏,源地在今河北省唐县。源自周太王的刘氏,源地在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据史书记载,初期之刘氏,发见于陕西、甘肃,至西历纪元前三百年始向河南、江苏移动。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三、历史名人

刘 邦:即汉高祖,江苏沛县人。于公元前211年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

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 向: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刘 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

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 一了全国。

刘 备: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

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公园221年

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

刘 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 大单于,后改称汉

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所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辨证

法哲学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