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石碑官莊村位於沂水縣四十里堡鎮駐地東北9公里處,村北與莒縣洛河鎮皇莊村接壤。相傳明萬曆年間鄭姓已在此居住,初稱鄭家疃。村前原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古道,西到博山,東至石臼港,經常有駱駝隊、商隊從這裡經過,熙來攘往,繁華一時。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村路悠悠

及至清康乾年間,社會穩定,朝廷鼓勵墾荒種地,官府遂招募了許多流民,安置在這裡,使村莊規模不斷膨脹。由於所耕種土地系官府的“官地”,這樣的村莊習慣叫“官莊”。正巧某年大雨,暴發了大洪水,從村南沖刷出一塊古碑,一直衝到了村西,村人頗以為奇,為了紀念這次事件,便把村名改稱石碑官莊。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寬綽通達的街道,記取了多少人來人往

該村早居者鄭姓,因人丁不旺,約在1800年他遷,現在村內仍有鄭家溝子、鄭家林兩個古老的地名,向今人粗線條勾勒著鄭姓曾落居於此的悠悠歲月。繼鄭姓之後,石碑官莊又有單、崔、範、石、邢、王、郭、楊、魏、趙、辛、周、郝、侯等姓來居,現有人口1022人。在解放前長期屬莒縣管轄,1943年至1949年屬沂東縣管轄,1949年8月起劃歸沂水縣。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富裕的人們率先在臨街蓋起樓房

清康熙中期,崔姓一支由莒縣桑園鄉里莊村遷來,居住在村內立莊古槐的周邊,被稱為“槐樹底崔家”。經過一百餘年的繁衍,已是瓜瓞連綿,人丁昌盛。其中,有位年輕人名叫崔為,他迎娶了莒縣果莊鎮大崖頭村的朱氏為妻,當時朱氏虛歲21歲。婚後小兩口恩恩愛愛,但是一直沒有生育。沒成想在他們結婚第三年的時候,崔為染上了天花病(俗稱生痘子)。那時天花病治療沒有特效藥,一旦延誤,很難挽回生命,結果崔為不治而亡,朱氏年紀輕輕就守了寡。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老房與新房,也像隔輩的人一樣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即便老舊如斯,仍用心植幾株花草裝點

古時講究“從一而終”、“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思想,尤其明清時期,特別重視“節孝”,家中出了節婦孝子,是全家族的光榮,反之如果女人結婚後,男人亡故,女人不經夫家同意就隨意改嫁,那對夫家來說就是奇恥大辱的事。崔為亡故後,朱氏強忍悲痛,她遵從封建禮教,立志守節終身。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捐建連心橋,有名有姓

崔為有兄弟五人和兩個妹妹,崔為是長子,其他四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年齡都還小,尤其是五弟崔京信在崔為去世時,才剛出生不久。朱氏毫不猶豫地承擔起了長嫂的義務,幫助婆婆照看孩子,操持家務。在崔京信斷奶的時候,她就把最小的妹妹和幼小的崔京信,抱到自己房裡代婆婆撫養,白天照看,晚上摟著兩個孩子睡覺。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簡陋的製作,卻彰顯著對傳統的執念

朱氏平時極守婦道,終生不出大門;極盡孝心,對公公婆婆伺候飲食起居,恭謹有加。公公婆婆也對朱氏非常疼愛,經常感嘆她的命運不濟。她與其他幾個兄弟及妯娌之間,團結和睦,從無閒言隙語。

待崔京信長大,由於他是朱氏一手帶大的,所以他對朱氏如生母般敬重。兄弟分家時,崔京信將朱氏接到自己的宅子里居住,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朱氏,朱氏分得的18大畝(1大畝合3市畝)耕地,他也為朱氏代耕。1868年,他將剛出生的長子崔寶琳過繼給朱氏為子,讓她延續後嗣,贍養餘生。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百年柞樹,枝繁葉茂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廕庇在綠樹叢林中的水利設施

由於朱氏守婦節、盡孝道,事蹟突出,由鄉紳眾議上報朝廷旌表,經禮部部議後,經皇帝批准,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春三月,為朱氏建造起“節孝兼全”碑。該碑由三部分組成:碑帽、碑身、碑座,碑帽系雙龍戲珠聖旨碑帽,碑身兩邊框飾有云龍紋,上端飾雙龍戲珠圖。碑身正中刻“節孝兼全”四個遒勁大字,以表彰朱氏守節盡孝的感人事蹟。碑身兩側刻“欽加尚書銜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福(即福潤,字少農,蒙古正紅旗人,光緒十七年八月任山東巡撫)為崔為之妻朱氏立,嗣男寶琳”。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石碑的背後,有無盡的故事

據村人介紹,朱氏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河南臨漳縣進士彭九齡擔任莒州知州時,就已獲得朝廷旌表,但當時沒有為朱氏建造“節孝兼全”碑。

時隔二十年後,由朱氏一手養大的崔京信,勤儉持家,精打細算,日子越過越紅火。他陸續購置田產,擴大家業,鼎盛時達到160大畝,約合480市畝耕地,成為村裡第一富戶。此時,朱氏已年近古稀。崔京信為了報答朱氏的恩情,拿出300塊銀元,到沂州府請人刻制了“節孝兼全”碑,僱傭馬車運回村裡,立於村西大路北側,供來往行人瞻仰。立碑時,許多人前來圍觀,為了討個好口彩,讓圍觀的人多說吉利話,崔家拿出平時積蓄,向圍觀的人拋撒了五升小銅錢,一升大銅板。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沂水三十里石碑官莊村史

▲淳樸的鄉親

這幢碑樹立後,成了村裡的一道風景,崔家不但倍感光榮,也為其帶來了福運,崔家此後50餘年家業興旺,人丁繁衍,人才輩出,崔京信的四個兒子(寶琳、寶珍、寶瑞、寶琦)成為方圓皆知的“槐樹底四大門”,出嗣朱氏的崔寶琳,於1929年被委任為莒縣羅米莊鄉鄉長,一直到1939年6月日本鬼子第二次侵佔莒縣城為止,主持一方政務達10餘年。

1966年“破四舊”時,“節孝兼全”碑被運到村東準備架橋,後因故沒有使用。2015年春村“兩委”為了保護這一重要文物,將碑樹立在了村志碑的後面,並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遺憾的是“雙龍戲珠”碑帽長期掩埋於地下,至今沒有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