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神話中的神獸異獸

四象

青龍

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

東方七宿亦名蒼龍,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就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白虎

白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因西方屬金,色白,故稱白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主殺伐,色白,總稱白虎。

朱雀

朱雀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上古四大神獸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紅色,代表的季節是夏季。

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的總稱。

朱雀為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亦稱"朱鳥"。

玄武

玄武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黑色,代表的季節是冬季。

在中國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其形象龜,亦稱龜蛇一體,位於北方,屬水,色玄(即黑),總稱"玄武"。

龍之九子

一說: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鴟尾

另說: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其他:螭、犼、貔貅

囚牛

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

睚眥(yá zì)

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嘲風

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yá zì),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suān ní),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贔屓(xi),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bì àn),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屓 ,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蒲牢

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狻猊

(suān ní)

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贔屓(bì xì)

又名霸下,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狴犴(bi'an)

又名憲章,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又相傳它主持正義,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負屓(xì)

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或兩側。

螭吻(chī wěn)

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民間也稱鰲龍

(hǒu)

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獅",常立於華表和房頂.

貔貅(pí xiū)

也被稱為辟邪。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但流傳下來的都沒有分為雌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一角和兩角的,一角的稱為"天祿",兩角的稱為"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在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

四大凶獸

渾沌

《神異經》雲:"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 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窮奇

"窮奇"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為"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檮杌táo wù

《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也就是說有本記載楚史的書,名字為《檮杌》。

饕餮(tāo tiè)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páo xiāo),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其他

(kui)

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裡,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禺疆

"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像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猰貐(yayu)

又稱為"窫窳"(yayu)。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後來被複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禍鬥

"禍鬥"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說法稱禍鬥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鬥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九頭鳥

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只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虛耗

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鬱。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鍾馗。

五通神

中國傳說中的妖鬼。其說法不一,在宋代,五通神是重要的財神,但其亦被視為獨角山魈,"是名獨角五通,蓋魈類也。"而在當時,五通神也被認為是人牲血食;明清時代,關於五通神的來歷,有說指唐時柳州之鬼,有說是明太祖所祭戰死者之亡靈,此說影響最大。

鑿齒

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后羿在崑崙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三足鳥

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后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后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

白澤

號稱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通過去,曉未來。不過能說人言,曾應黃帝所求作鬼神圖鑑(內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絕對神獸中的No.1《軒轅本紀》、《抱朴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英招

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隻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玄蜂

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蜇人,有毒,能殺人。《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呲鐵

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洩物利如剛,可作兵器。《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

山神,人臉猴身,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火鼠

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烷布"(如果髒了用火一燒就可變乾淨)。《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商羊

一足鳥,招大雨。《說苑(辨物)》有載。

訛獸

別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民鳥(此為一字)

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御火。《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欽原

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蜇獸獸死,蜇樹樹枯。《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鉤蛇

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遠飛雞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洞冥記》有載。

腓腓

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應聲蟲

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

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小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為此。《管子(水地)》、《太平預覽》有載。

並封

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述蕩則是左右有頭。《山海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夫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當康

有牙的小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

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南部新書》有載。

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嶺南異物志》有載。

幽(安鳥)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因叫聲得名。《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狸力

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馬交

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御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胡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搜神記》、《晉太康地誌》有載。

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於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搜神記》有載。

九嬰

水火之怪,為羿所殺。《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飛廉

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說其為風伯。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楚辭(離騷)》有載。

飛誕鳥

鳥,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膠,用其灑在樹上粘取飛禽食用,亦有時用其噴射,百發百中。《廣博物志》有載。

九尾蛇

巨蛇,體有鱗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鐵碰撞之聲。尾端有小孔,會噴射,如槍彈,中者非死即殘。《續子不語》有載。

奚鼠

巨鼠,居於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製衣被,為禦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里,它的毛髮可以召集鼠類。《神異經》有載。

傲因

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為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獨角獸

傳說中的神獸名。麒麟類,為瑞祥之物,天下一統則至。

《文選·劉琨》:"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徵者,蓋有百數。"李善注:"《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王者不剮胎,不剖卵,則出於郊。"

人面鴞

傳說中怪鳥名。其形如鴞而人面,雉身犬尾,其現尾旱災之兆。其說始見於秦。

人馬

傳說中異魚名,狀似魚而具人之手足耳目鼻。其說始見於晉。一作"馬人"。

晉·崔豹《古今注·魚蟲》:"人馬,有鱗甲,如大鯉魚,但手足耳目鼻與人不邑耳。見人良久乃入水中。"

人蛇

傳說中異蛇名。狀似蛇耳具人手足,食人,能直立行走。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九十九引《蛇譜》:"人蛇,長七尺,色如墨。蛇頭、蛇尾、蛇身,尾長尺許,而人手人足,長三尺。人立而行,出則群相聚,遇人輒嘻笑,笑而已即轉噬。然行甚遲,聞其笑即速奔可脫。"

九耳犬

傳說中的獵犬。有九耳,其耳動則主人獵有所獲。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神語·雷神》:"陳時,雷州人陳鉷無子,其業捕獵,家有九耳犬,身靈。凡將獵,卜諸犬耳,一耳動則獵一首,動多則三四耳,少則一二耳。一日出獵,而九耳俱動。鉷大喜,以為必多得獸矣,有荊棘一區,九耳犬圍繞不去。異之,得一巨卵,徑尺,攜以歸,雷雨暴作。卵開,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

九尾狐

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傳說中的異獸。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說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徵王者興。又,天下太平則現,象徵王者子孫繁息。

九尾蛇

傳說中異蛇名。形體巨大,有九尾。

九尾龜

傳說中的神龜。徑尺餘,有九尾。

三足鱉

亦稱"三足能(nai,音同"奈")"。傳說中的異鱉,三足。其說始見於先秦。又傳人食之則體化而亡。

《庚巳集》:"太倉民家,得三足鱉,命婦烹,食畢入臥,少頃,形化為血水,止存發耳。鄰人疑其婦謀害,訟之官。時知縣黃廷宣鞠問不決,乃取三足鱉,令婦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獄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獄。"

三角獸

傳說中瑞祥之獸名。頭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則此物至。帝王儀衛有繪其像之旗。

《元史·輿服志二》:"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髮,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色。"

大風

傳說中一種兇惡得鷙鳥。堯時為害於民,被羿射殺於青丘之澤。因其大,振翼則起風,故又說為風伯。其說始見於漢。

山犭軍

亦稱"犭軍子"。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為大風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山膏

傳說中怪獸名。其狀如豬,好罵人。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

王餘魚

亦稱"吳餘膾"、"吳王膾餘"、"膾殘"。傳說中魚名。其形如常魚身之一面。相傳越王勾踐(或雲吳王闔閭,又傳吳王孫樌)膾魚未盡,棄其殘半於水中,遂為此魚。

《異聞記》:"東城池有王餘魚,池決,魚不得去,將死。或以鏡照之,魚看影,謂其有雙,於是比目而去。"

天狗

傳說中神獸名。可禁兇害。其說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兇。"

天狐

傳說中有通天之術的仙狐。

《玄中記·說狐》:"狐,五十歲,能變化謂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

天鹿

一說"天祿"。傳說中奇異之獸名。其形似鹿而一角。為祥瑞之物。漢代有石雕像。

《宋書·符瑞志下》:"天鹿者,純靈之獸也。無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

天雞

傳說中的神雞。居東南桃都山大桃樹上,又傳居東海岱輿山扶桑樹上,率天下之雞報曉。漢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

夫諸

傳說中異獸名。狀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現為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元仙

傳說中異獸名。形似鹿而五、六頭。

明·鄺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羈縻州,似鹿而兩頭,食香草。其行如飛……亦有五、六頭者,是名元仙,敬之終吉,射之悔亡。"

木客鳥

傳說中鳥名。狀如鵲。俗雲木客所化。其說始見於漢。

《異物志》:"木客鳥,大如鵲,數千百頭為群,飛集有度,不與眾鳥相廁,人俗雲'木客'。"

五足獸

傳說中異獸名。狀如獅,有五足,為解形民之手所化。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因樨國獻五足獸,狀如獅子;玉錢千緡,其形如環,環重十兩,上有'天壽永吉'之字。問其使者五足獸是何變化,對曰:東方有解形之民,使頭飛於南海,左手飛於東山,右手飛於西澤,自臍以下,兩足孤立。至暮,頭還於肩上,兩手遇疾風飄於海外,落玄州上,化為五足獸,則一指為一足也。"

日及

傳說中異牛名。生於西域大月氏國,其肉割掉而復生。其說始見於晉。

《玄中記》:"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瘡愈。漢人入國,示之以為異珍。"

毛龍

傳說中龍之一種。大禹治水,曾乘之。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虞舜》:"南潯之國,有洞穴陰源,其下通地脈。中有毛龍、毛魚,時蛻骨於曠澤之中。龍、魚同穴而處。其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故置牶龍之官;至夏代養龍不絕,因以命族。至禹導川,乘此龍。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納。"

化蛇

傳說中異蛇名。人面、豺身、鳥翼。其現為大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丹魚

傳說中的神魚。出入又赤光環繞。以其血塗腳可步行水上。其說始見於北魏,後又傳為祥瑞之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網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不行水上。長居淵中。"

丹雀

傳說中的神鳥。神農曾得其所銜九穗禾。

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丹蝦

傳說中的巨蝦。身長十丈,須長八尺。其說始見於漢。

《洞冥記》:"有丹蝦,長十丈,須長八尺,有兩翅,其鼻如鋸,戴紫桂之林,以須纏身急流,以為棲身之處。馬丹嘗折蝦鬚為杖,後棄杖而飛,須化為丹,亦在海傍。"

六足獸

傳說中祥瑞之獸名。生六足。其說始見於南北朝時期。

《宋書·符瑞志中》:"六足獸,王者謀及眾庶則至。"

比肩獸

傳說中祥瑞之獸名。

《宋書·符瑞志中》:"比肩獸,王者德給矜寡則至。"

巴蛇

傳說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說始於先秦。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玉雞

玉雞是指傳說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率天下之雞報曉。其說始見於漢。《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世樂

傳說中鳥名。為祥瑞之無,王者有道則出。

《駢雅·釋鳥》:"重精、世樂,皆靈鳥也。"

石雞

傳說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引天下之雞報曉。

《神異經·東荒經》:"蓋扶 桑山有玉雞,玉雞 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 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冉遺魚

亦作"髯遺魚"。傳說中異魚名。魚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兇,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兇。"

犰狳

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為蝗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峩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鷙目而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糾,見則蝀蝗為敗。"

玄魚

傳說中的神魚。為鯀所化。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夏禹》:"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鯀自沉於羽淵,化為玄魚,時揚振須鱗,橫修波之上,見者謂為河精。四時以致祭祀,常見玄魚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鯀之靈化,其事互說,神變猶一,而色狀不同。玄魚黃能,四音相亂,傳寫流文,'鯀'字或'魚'旁'玄'字也。"

耳鼠

傳說中異獸名。如鼠,兔頭,能以尾飛。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丹燻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吉光

傳說中異獸名。出於西域。毛皮製裘,不懼水火。

《海內十洲記·凰麟洲》:"武帝(漢武帝)天漢三年,帝幸北海,祠恆山。四月,西國王使至,獻此膠(續絃膠)四兩、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沉,入火不焦。"

老蹇

傳說中惡龍名。常為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註《神異記》:"蜀守李冰降毒龍蹇氏,鎖之於江上,水害遂息。"

地狼

亦稱"賈(gu)"。傳說中居於地中的狗。其說始見於先秦。

《屍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朱厭

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為戰爭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朱獳

傳說中怪獸名。如狐有魚翼。其出現為國家發生使人畏懼之事的徵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獳,其鳴自糾,見則國有恐。"

赤鱬(ru音"如")

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卻火雀

傳說中異鳥名。其狀如燕,能滅火。其說始見於唐。

唐·蘇鶚《杜陽雜編》捲上:"順宗皇帝即位歲,拘弭國貢卻火雀(一雌一雄)、履水珠、常堅冰、變書草。其卻火雀純黑,大小似燕,其聲清亮,殆不類尋常禽。鳥置於火中,火自散雲。上嘉其異,遂盛水精籠,懸於寢殿,夜則宮人持燭炬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

卻塵犀

亦稱"闢塵犀"。傳說中海獸名。狀如犀牛,其角可以避卻塵埃。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捲上:"卻塵犀,海獸也,然其角闢塵,致之於座,塵埃不入。"

何羅魚

傳說中異魚名。一首而十身。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希有

傳說中異鳥名。形體巨大。其說始見於漢。

《神異經·中荒經》:"崑崙之山……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

含利

傳說中異獸名。能吐金。此稱始見於漢。

《文選·張衡》:"含利颬颬,北為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薛綜注:"含利,獸名,性吐金,故曰含利。"

角端

傳說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其說始見於漢。

《宋書·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沉石明雞

傳說中的瑞鳥。狀如燕,生於地下,天下太平則出。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魏》:"建安三年,胥徒國獻沉石明雞,色如丹,大如燕,常在地下,應時而明,聲能遠徹。"

冶鳥

傳說中的鳥名。生南方山林中。狀如鳩,能變化人形。其說始見於晉。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二:"越地深山中,有鳥大如鳩,青色,名曰冶鳥。穿大樹作巢,如五六升斗器,戶口徑數寸,周飾以土堊,赤白相分,狀如射侯。伐木者見此樹,即避之去……此鳥白日見其形,是鳥也;夜聽其鳴,亦鳥也;時有觀樂者,便作人形,長三尺,至澗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越人謂此鳥是越祝之祖也。"

長右

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猴而四耳。其現為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南山經》:"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神話中的神獸異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