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不才讲史


历史上最被严重高估的人,我认为非李广莫属。

唐朝才子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揣测王勃的意思,他似乎在给李广鸣冤,他认为李广这个人功劳很大,只不过不走运,最后连个侯都封不上。可是,如果我在王勃的立场来看,他何尝不是在用李广来比喻自己呢?

李广本事很大,小学课本里有讲他一箭射穿石头的课文。虽然李广不一定真的射穿了石头,但是李广确实有本事。据史料记载,李广起初以良家子弟的身份抗击匈奴,由于其善于骑射,作战英勇,杀了不少匈奴人,被朝廷封为中郎。

李广与匈奴交战,匈奴人见他身手敏捷,骑马的时候身体飘忽不定,让匈奴人找不到箭靶,匈奴人便称呼他为“飞将军”。李广打起仗来也确实十分英勇,常常将生死置之度外,这股不怕死的劲头让匈奴人对其十分恐惧,李广逐渐声名远播,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让其做了太守。

太守可是个大官,李广开始有点飘了,他自认为天下无敌,再加上匈奴人十分害怕他,便开始藐视匈奴人。可是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揣而锐之,不可长葆,老子说的)。

李广打仗虽然身先士卒,勇猛过人,但是他太过于自大轻敌,除了有很高的战力之外,却不懂得什么谋略兵法。说白了,李广只知道以勇猛获胜,只不过是一介猛夫,肚子里没有太多的真材实学。可惜那时候匈奴人不懂什么我们汉人的兵法,但凡略懂一二,李广很可能就要栽跟头了。

虽然匈奴人不懂兵法,可是李广还是栽了跟头。有一次李广出雁门关狙击匈奴,由于轻敌冒进,李广与匈奴人的大部队遭遇了。敌众我寡,李广也不傻,设计逃脱了,可是一起去兄弟们大多都战死了。

李广回来之后,按照汉朝的法律本应该被斩首,最后功过相抵被废为庶人。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李广有勇无谋,其不擅长于以寡击众,只要对方兵一多,他就歇菜了。

皇帝也不是傻子,李广的真实才能,他心里还是有数的。但李广不能封侯,绝不是这一件事决定的,这与李广的智商和情商有很大的关系。

汉景帝时期,李广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李广的功劳很大,排名前三,可是他却没有得到皇帝的封赏,为何?因为他的政治觉悟不够高。

原来李广私自接受了梁王赐给他的将军封印。大家都知道,封官是皇帝干的事情,接受一个王爷的官印这算怎么回事。再说了,那时候窦太后正筹谋让梁王作为汉景帝的接班人,为这事,汉景帝十分上头。李广这个时候去接受梁王的官印,岂不是自毁前程么,汉景帝没处罚他已经算不错的了。

除此之外,李广还做过不仁之事。

有一次李广独自一人骑马外出,饮酒到很晚才回来,看城门的是霸陵亭尉也喝酒了,他平时有点看不惯李广,便趁酒劲对李广说:“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便没有给李广开城门。李广没办法,只好找了个亭子将就了一晚上。

霸陵亭尉虽然喝了酒说了点重话,但是也算是秉公办事,可是李广却怀恨在心。后来李广做了右北平太守,得了势,想起了上次羞辱自己的霸陵亭尉,便派人将其召入军中,将其乱刀砍死。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是个不仁之人。

总结一下,李广是个怎样的人。勇猛有余,智谋不足;睚眦必报是为不仁;轻进冒失,丢下战友,是为不义;站队错误,违背皇权,是为不智。这样的人要是封侯了,那真的是没天理了。汉朝的侯还是很有含金量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封的,皇亲国戚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