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鄂州首例“人工肺”成功上機,貴州醫療隊員記錄下全過程


貴州援鄂醫療隊1分鐘前

經過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團隊10個小時的努力,湖北鄂州中心醫院首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人工肺成功上機。

鄂州首例“人工肺”成功上機,貴州醫療隊員記錄下全過程


鄂州首例“人工肺”成功上機,貴州醫療隊員記錄下全過程


這是鄂州市開展的首例“人工肺”

也是當地用在新冠肺炎患者上的首例“人工肺”

目前,患者病情穩定

鄂州首例“人工肺”成功上機,貴州醫療隊員記錄下全過程


救治患者過程驚心動魄

3月5日傍晚6點,在鄂州市中心醫院RICU病區門口,來自遵義醫科大學的兩支戰隊會師。

第一支是遵醫附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鄂州市中心醫院醫療組組長傅小云,重症醫學二科梅鴻、胡杰副主任醫師帶領的“重症先鋒隊”;

第二支是遵醫二附院副院長、遵醫附院胸外科主任徐剛,遵醫附院胸外科副主任宋永祥,遵醫附院心血管外科、體外生命支持中心田仁斌醫師為主要成員的“科技救治隊”。

兩支戰隊,分屬貴州援鄂第一批、第六批醫療隊。在鄂州市中心醫院,他們的“戰區”相隔只有20米,但在各自分秒必爭的戰場,咫尺亦是天涯。

患者楊爹爹(化名)在鄂州市中心醫院住院有35天,8天前轉診RICU,老人的雙肺變成了“大白肺”,貴州醫療隊先是給予面罩吸氧,病情持續惡化;接著上無創呼吸機,病情一度好轉;可新冠肺炎的危重症的病情變化瞬息萬變。

3月5日一早,醫師在為楊爹爹進行無創進通氣治療時,發現他體內二氧化碳排不出,急劇升高,達到137mmHg,是正常人的3倍多,老人出現了意識模糊,心率減慢,“我們緊急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仍然未能改善他的呼吸衰竭加重的情況。”

楊爹爹病情告急,考慮已併發肺性腦病。

貴州醫療隊立即與鄂州市中心醫院多學科討論,又與前線指揮部再次對楊爹爹的病情研判,一致認為,用ECMO去創造生命奇蹟。

鄂州首例“人工肺”成功上機,貴州醫療隊員記錄下全過程


13位專家身著厚重防護服,通過一根插管把股靜脈血引流出體外,經過ECMO轉變成動脈血,然後回到病人體內。

遵醫附院心血管外科、體外生命支持中心醫師田仁斌說,回體內的通道有兩種,一種是回到動脈(VA模式),一種是回到靜脈(VV模式),“楊爹爹是VV模式,即單純進行肺支持。”

鄂州首例“人工肺”成功上機,貴州醫療隊員記錄下全過程


ECMO上機成功

為患者帶來了生的機會

在這背後

是貴州醫療團隊的不懈努力

鄂州首例“人工肺”成功上機,貴州醫療隊員記錄下全過程


醫療隊員記錄ECMO成功上機經歷

時間:2020年3月6日

記錄人:貴州省第六批援鄂醫療隊隊員、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一科楊朝金

“ECMO上機成功”

“流量正常”

“病人生命體徵穩定”……

今天是我來鄂州的第20天,也是最為興奮的一天。

當穿上外套從鄂州市中心醫院RICU病區離開時,門口的電子鐘已經顯示為23時25分,原本5個小時的班,我卻連續堅持了10個小時,沒有一絲倦意,更多的是在回顧過去十個小時裡,我所經歷的緊張、忐忑、開心與興奮。

3月5日下午13時,還在從駐地趕往醫院的路上,我就接到了通知,將要為72床患者做ECMO治療,這一刻我是緊張的,也是有底氣的。2017年時,我曾赴北京參與《中國體外循環生命支持ECMO專科實踐能力》培訓並順利結業,回到遵醫附院後,我又自己獨自護理這類病人超兩個月,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大腦中,我開始不斷的回想ECMO上機的每一個操作要點,好讓我在實際操作中,更熟練的去配合醫生。

下午14時,我熟練地穿上了防護服,準備進入戰鬥。RICU病房裡收治了鄂州最為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這段時間以來,72床患者的病情一直不太好,肺上的情況很糟糕,病變一直沒有明顯減少,ECMO成為了最後的救命可能。

鄂州首例“人工肺”成功上機,貴州醫療隊員記錄下全過程


可能有很多人還不知道什麼是ECMO,簡單的說一下吧,ECMO就是體外膜肺氧合技術,也被稱為“人工肺”或“魔肺”,是通過ECMO裝置替代患者的肺部,讓患者的肺得到很好的休息,被業內視為新冠肺炎患者最後的救治手段。

我親手為72床患者行右上肢橈動脈穿刺置管術,進行有創動脈血壓監測(ABP),這也是在RICU病區首次做有創動脈血壓監測,對後期血氣採集能提供很大的便利。從下午17時開始,工作節奏就變得很快,我需要協助醫生行床旁麻醉、行床旁氣管切開術,同時還要準備穿刺物品,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

好在準備過程還算順利,同行的田仁斌老師是遵醫附院心外科的醫生,也是貴州省ECMO領域的專家,在他手上累計開展ECMO次數多達100多次,對ECMO技術非常的熟練。

在下午18時左右,整個團隊開始進行ECMO上機預衝,田老師則對患者行股靜脈穿刺置管和頸內靜脈穿刺置管,穿刺是ECMO最為關鍵的環節。穿刺過程需要藉助一定的經驗進行“盲刺”,但和平時不太一樣的就是,這次的穿刺是在隔離病房,大家都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還戴著手套,對穿刺操作影響很大。雖然心裡還是很忐忑,但整個ECMO團隊裡不少人都是重症醫學專家,都有著ECMO治療的經驗,這樣的ECMO團隊讓人充滿了信心。

整個操作過程,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護目鏡下彼此的眼睛,正是眉眼間熟悉的信息傳遞,各自手上配合很密切,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汗水漸漸浸溼了防護服,蒸騰的霧氣也模糊了護目鏡,但大家有的就是一顆赤誠之心,這讓一切都完成得很順利。

晚上21時30分左右,ECMO上機成功,患者的生命體徵也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流量正常、氧合正常、ECMO運轉正常。”離心泵引出的暗紅色血液,經膜肺化為鮮紅的血液,流回患者體內——患者缺氧狀況顯著改善,搶救性治療成功!這一刻,所有人的忐忑都落了地,取而代之的是搶救患者成功的高興和興奮。

鄂州首例“人工肺”成功上機,貴州醫療隊員記錄下全過程


“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這是所有醫護人員共同的心聲。72床患者是鄂州市開展的首例ECMO,也是用在新冠肺炎患者上的首例ECMO。在協助醫生完成ECMO後續的護理操作後,已是深夜,我一層又一層地脫下了3件防護服、兩副手套、期間完成15次快速手消毒、脫下貼身溼透了的衣褲、衝了20分鐘的澡後,準備趕回駐地……

今天上午,接班的同事告訴我:“72床病情穩定。”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同為醫務人員的愛人,帶著愛人的勉勵和支持,我相信,來年再來鄂州,定是滿城春暖花開!

來源:綜合天眼新聞、動靜貴州、貴州都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