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病毒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杀死宿主还是和宿主共生?

民间非知名评论工程师


从自然进化的角度来说,病毒虽然没有自主意识,没有思想,但根据生存法则,我认为病毒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和宿主共生。就拿任何一个生命来说,没有谁愿意把自己作死,或者作灭绝。你可能会认为病毒并不是生命,没有所谓的生命特征,但一个东西是不是生命也是我们人类定义的。下面我就说下我的观点:

病毒和细菌有着不同的生存策略

自然界的任何有机体,在生物的层面上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细胞,也就是说,不管是任何一种动物、植物只要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而我们也认为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们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器等一系列完整的细胞系统,可以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获取食物或者能量,供自己生存并且繁衍,当然吃东西也要排泄,这听起来就跟一个生命是一样的。

而细菌获取食物或者能量的方式也比较广泛,它们可以在适合的环境下独立的存活并且繁殖,它们也可以选择寄生在生物体内与之共存,例如,我们人体中就含有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在我们身体内获取能量,繁殖自己,但也帮助我们身体正常运转。就像我们雇佣的长工一样。

因此这种具有生命的单细胞生物,对我们来说比较温和,它们不会主动迫害我们身体内的细胞,无非就是我们给它们分点能量就行。但是也有部分细菌性子比较烈,它们在我们的身体内不干正事,反而排泄分泌一些有害物质,而且为了大量繁殖自己疯狂索取能量,那我们的免疫系统肯定就不会放过这样的细菌,于是就开始了一场保卫战,我们的身体就生病了。但细菌作为一种生命体很容易被杀死,只要一些对它们来说有毒的物质只要切断其细胞内任何一个生化反应,细菌都会死亡,因此细菌对我们危险不大,而且有益细菌还比较多。

而病毒这种东西,天生就是个穷光蛋类型的强盗,它不是细胞,不具有细胞的整体特征,只是一个DNA或者RNA的遗传片段,外面再包裹一层蛋白质外衣。它们不消耗能量、不用吃饭、没有新陈代谢、当然也不排泄,就是什么也不会!因此不能独自生存和繁衍,在外界环境很快就会失去活性,因此我们认为它就是一个物质颗粒,没有生命特征。但是只要它找到合适的受体细胞后,就会利用自己的蛋白质外衣骗过细胞,与细胞受体结合,然后将自己的DNA或RNA释放到细胞内,并劫持细胞功能,为其所用。来复制更多的病毒。

也就是说,它们什么也不会干,也懒得干,自己一穷二白只能当强盗,只能去劫持宿主的细胞(蛋白质工厂)来繁衍自己。等这些病毒充满单个细胞后有些病毒甚至会撑破细胞直接将细胞杀死,有些会产生溶解酶分解细胞膜,跑出去感染其他正常细胞。而这些病毒在感染生物体后,生物体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炎症因子)来激活免疫系统和调配免疫细胞大量的聚集在受感染的地方,免疫细胞会吞噬受感染的细胞,而感染的后期会发生极端的免疫系统攻击就是“细胞因子风暴”,让免疫系统对身体发出强烈的攻击,这是一种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的攻击方式,最后就导致了生物体的死亡。当然生物体死后,病毒没有了宿主,也会死亡。

可问题是,病毒为何要这么干?它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好好的和宿主细胞共生不好吗?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细菌和病毒这两种东西的生存策略不同,但它们都是在生命早期阶段进化出来的,只是走了不同的进化方向。细菌选择保留更多的细胞特征来独立完成获取能量和复制的过程,而病毒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更极端的寄宿细胞的方式来生存和复制。

我们说病毒在脱离宿主后没有生命,在寄宿后却变现出了生命的特征,这就跟植物的种子一样,你拿一粒豆子会认为它没有生命,但你将它种在土里或是寄宿在土里,它就能发芽变成植物,它就有了生命。因此我认为病毒是一种没有被我们准确定义的生命。

还有我们认为病毒是有害的,它们可以快速的杀死宿主,而脱离宿主后就是死亡,那病毒存在了几亿年为何现在都没有灭亡呢?这只能说明,病毒现在依然大量存在于各种野生宿主身上,并和它们已经和平共存了。任何一个能迅速杀死宿主的病毒,都不利于繁殖和传播。这点好理解吧,也就是说一个病毒感染宿主,它要为自己的繁殖和传播争取更大的有利条件,当然它们没有思想,想不到这一点,那它们是怎么做的?

我们直到病毒的遗传物质有DNA和RNA,这两种遗传物质中,RNA更具有优势,这种病毒最狡猾,传播性最强,因为单链的RNA很容易在复制的过程中发生错误,错误就以为着变异,变异就意味这种病毒能够逃避生物体免疫系统的攻击,有更长的潜伏时间甚至可以和生物体在繁衍的过程中相互适应。

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病毒存在于它们的天然宿主身上一点事都没有,而到了人身上就变得凶神恶煞,直接要命,因为我们机体内的免疫系统之前就没见过这玩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应急反应。当然在人身上进化最成功的病毒就是艾滋病,它们潜伏的长,而且和我们共存的时间也长,宿主活的时间越长病毒活的就越久,并且传播出去的可能就越大。这不正适应了进化的方向么:活下去、繁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