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CKD患者尿常規中尿蛋白陽性的治療原則?

關於尿常規中尿蛋白陽性的臨床意義,之前的頭條科普文章《CKD1期--如何正確認識此期尿蛋白?

》,大家已經對蛋白尿定義有了初步認識,尤其是蛋白尿的檢測方法及其產生常見原因。實際上,不同疾病產生蛋白尿的蛋白含量的亦有所差別。本文根據尿蛋白含量多少進行分類,介紹不同的蛋白尿定量水平治療原則。

①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小於1g/天

可見於生理性蛋白尿、腎小管性蛋白尿、高血壓或糖尿病所致的微量白蛋白尿等。主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降壓、降糖、控制體重、運動、低蛋白飲食、調脂等綜合治療,均對降低尿蛋白有益處。另外,有條件患者,及早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多帶有**普利,如洛汀新、蒙諾和雅施達等)、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藥(多帶有**沙坦,如安博維、奧坦、代文和科索亞等)可降低尿蛋白水平(使用此類降壓藥本質上不是用來降血壓的,而是降蛋白的)

②24小時尿蛋白定量1-2g/天

可見於早期腎小球性蛋白尿,部分腎小管性蛋白尿,常伴血尿、水腫、高血壓等,小部分患者存在腎功能不全。排除禁忌症,建議行腎穿刺活檢術,

請看好大夫科普文章《腎活檢穿刺術究竟疼不疼?副作用大不大?》,以瞭解腎小球和腎小管損傷程度,間質和血管纖維化程度等,以達到明確診斷、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後。

針對腎小管性蛋白尿,由於腎小球濾液中的蛋白質重吸收減少造成蛋白尿,蛋白尿特點為以小分子量蛋白為主。常見疾病:腎盂腎炎、鎮痛藥腎病、痛風、抗生素腎損害、重金屬中毒、先天性多囊腎以及各種先天性腎小管疾病等。治療上停用抗生素、鎮痛藥,停止接觸重金屬等非常重要,主要針對病因治療為主。

針對早期腎小球性蛋白尿,如能取得病理標本前提下,進行精準化、個體化治療,爭取達到完全緩解。

③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2g/天

當腎臟損害時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高、足細胞、基底膜和系膜細胞損傷,使大量蛋白質濾過到腎小球濾液中,遠遠超過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蛋白質進人終尿中造成蛋白尿,通常是以白蛋白為主。常見疾病:各類原發性或繼發性腎小球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相關性腎損害和缺氧等。治療上除祛除缺氧,控制高血壓,避免感冒、勞累等誘因外,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強的松、美卓樂、尤金等)進行治療。為減少激素的不良反應,當今主流觀點建議早期聯合免疫抑制劑(他克莫司、環磷酰胺、環孢素、驍悉和雷公藤等)進行治療,

既可以減少激素的用量(減少面部痤瘡、滿月臉、骨質疏鬆症、胃潰瘍等併發症發生率),又可以早期達到腎炎緩解(當前,中國流行病學提示,由於空氣和水源汙染,中國慢性腎炎疾病譜轉變為膜性腎病為主,恰恰原發性膜性腎病II-III期需要激素和免疫抑制劑聯合治療)。

④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3.5g/天

多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腎病綜合徵,常伴低白蛋白血癥、浮腫、高脂血症。治療上主要是腎上腺皮質激素為主,根據情況加用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他克莫司、環孢素、驍悉等),務必加用鈣爾奇D、奧美拉唑腸溶片和阿法迪三等綜合治療。此外,因於白蛋白丟失過多,需注意飲食補充優質白蛋白(雞蛋、淡水魚和牛奶等優質蛋白質)、控制水腫、抗凝等對症治療。腎病綜合徵危害,請查閱好大夫科普文章為什麼腎病綜合徵的併發症如此可怕?,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使用注意事項,請看科普文章

肺部感染是腎病綜合徵治療過程中最可怕的併發症》和《腎病綜合徵治療期間生活指導建議。治療期間,在沒有到達蛋白尿的完全緩解前,建議最好跟自己主管醫師定期隨訪-至少1次/月,務必戴口罩、預防勞累、腹瀉和感冒等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