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病害是导致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而玉米大斑病则是其中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害。玉米大斑病不仅对植株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对种子产生为害,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都会受到玉米本身抗病能力以及耕作栽培制度、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抗病能力较强的杂交玉米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使得大斑病有了进一步的控制,但仍需要进行研究与治理。基于此,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策略。详情如下: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一种较为普遍且具有传染性的病害,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病地段可能会导致玉米减产20%~30%,若受气候、种植方式、玉米抗病性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导致病情较为严重时,减产率则能够达到50%甚至更高。该病害自玉米出苗期直到抽雄后都可能会发生,而后者则更为严重,会从玉米下方叶出现病变现象,并逐渐自下而上蔓延。玉米大斑病的暴发和传播主要原因是玉米品种抗病性低、田间病菌过多、环境较为适宜病菌生长等。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一、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在玉米的所有生长阶段都可能会暴发,但一般在苗期出现的概率较低,多数会在玉米生长阶段的中期和后期发生,特别是在抽穗期以及之后,症状会特别明显。患玉米大斑病的植株主要是叶片发生病变,而若未能及时治疗,则会不断向上蔓延,危及玉米苞叶。玉米大斑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叶片中出现较大的梭形斑点,在患病初期通常呈灰绿色,或是小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斑点会沿着叶脉扩散。不同的玉米种类在抗病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也会在发病症状方面产生一定的区别,病斑的颜色和大小等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形态。在植株患病后,通常都会出现逐渐向外扩散的病斑,病斑也互相融合形成不规则形状,其长度能够长至整个叶片甚至玉米整个植株。若处于玉米大斑病的大流行时期,那么叶片可能会迅速枯萎,导致植株死亡,或是玉米的雌穗出现黑色的籽粒,严重降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二、玉米大斑病的影响因素

1)玉米品种。在不同的玉米品种中,强盛3号、先玉335等发病率普遍较高,一些严重区域甚至能够达到38.6%,最高可高达80%以上。结合往年山西省阳曲县玉米种植实况分析,强盛3号品种玉米发病率达到了85%,并且发病时正值玉米的授粉期,减产率约达80%。2)气候。温度和湿度都是大斑病发生的主要条件,而一些区域在干旱天气下,大斑病发病率则明显降低。例如,山西省阳曲县2013年7月阴雨不断,正好玉米生长至抽穗期,导致1.5万公顷的玉米大斑病患病率高达75%。3)患病期。大斑病常发生于玉米吐丝之前,这时患病则可能会导致减产50%,若由于天气等原因使得病害发生较晚,那么减产率则会进一步降低。4)种植密度及土壤肥力。若种植密度较大,那么大斑病的流行将会更加迅速,而肥力不足则会导致玉米植株抗病力有所下降。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

3.1 玉米品种抗病能力较弱

玉米的品种不同,在抗病虫害能力方面也会出现较大的区别。抗病能力较弱的自交系或同一品种大规模栽培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大面积暴发的主要诱因,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尽量避免玉米大斑病的产生。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3.2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影响玉米生长的重要条件,但同时也是大斑病病菌活跃和传播的主要诱因。一般情况下,气候较为湿冷的气候条件最容易暴发和流行玉米大斑病。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大部分病菌生长和繁衍,而玉米大斑病菌也在其列,在温度达到20~25℃、湿度大于85%时,玉米大斑病便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十分容易暴发病害,并且若玉米生长至拔节期至抽穗期过程中,如果遭遇连续降雨天气,那么便可能会导致玉米大斑病大规模暴发。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3.3 田间存在病株残留,导致病菌滋生

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会附着在患病的玉米残株上,或是潜藏在玉米残株的体内进行越冬,在第二年天气渐暖后逐渐开始活跃。而我国种植玉米的区域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机械收割的方式来进行收获,并且之后直接将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在此过程中忽略了大量病菌的存在,导致秸秆中的病菌残留在田中,为下茬的病害埋下了隐患。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3.4 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种植过程中,若采用连作的种植模式,那么会出现发病率高、发病严重等问题,而若是利用轮作的种植模式来种植,则发病率和发病程度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由于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多数地段都较难开展轮作,通常都会连续重茬连作,直接导致了田地中的玉米大斑病病菌越积越多,而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和减产率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养分充足的土壤中发病率和发病程度都相对较低,而较为贫荒的土地则相对较高,玉米在生长期进行追肥时,也能够进一步降低发病率。一些低洼地带以及种植密度较高的地段会导致玉米之间相互遮蔽,通风和采光都相对较差,土壤中的水分也无法快速蒸发,导致整体湿度提升,进而为玉米大斑病的暴发提供条件。除此之外,施肥也是一个重点要素,若施肥中只施用尿素和磷肥,追尿素肥,会导致土地中的肥力明显不足,不利于玉米正常生长的同时也会降低玉米的抗病能力。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四、玉米大斑病的防治策略

4.1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

多茬种植玉米导致田地中大斑病病菌不断累积,若在玉米品种选择上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那么病害的严重程度则能够得到控制。玉米品种不同,在大斑病的抵抗能力上也各有不同,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是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避免大斑病的重要条件。

在玉米大斑病常暴发的区域,必须要将合理选种作为种植中的重点环节,并全面考量具体情况来选择玉米品种。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4.2 改善玉米耕作制度

4.2.1 适当早播

玉米早播能够尽快进入抽雄期,尽量将抽雄期与夏季多雨时节错开,避免抽雄期遭受连绵阴雨天气导致大斑病暴发,对于降低患病率以及提高产量方面有着显著作用,而早播的时期则需要根据种植区域的具体气候特征以及雨季来进行全方位考量。

4.2.2 及时清理残株

在玉米收割完毕之后,需要针对玉米秸秆进行合理的处理,通过高温发酵腐熟堆肥,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源。同时,按照玉米大斑病的下方叶片病变逐渐向上蔓延的发病特征,在患病期间可以及时摘除玉米植株下方患病叶片,降低秸秆中的病菌携带量,进而减少残株中的病源。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4.2.3 控制好种植密度及间作套种

在种植模式方面,需要利用宽窄行种植的方式,改平播为玉米植株作物间作套种。根据多地玉米大斑病种植模式与大斑病流行状况调查得知,不同种植模式的患病严重性以免耕为最高,平播与平常种植次之,宽窄行种植则为最低。玉米和土豆等作物间作种植能够有效避免玉米大斑病的产生,也能够对病情起到抑制的作用。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4.3 化学防治

根据玉米大斑病的严重程度,先清理掉玉米底部病变的叶片,之后利用相关手段提高通风性和采光性,喷洒杀菌剂。在玉米叶心末期或发现病变时进行化学药物治理,10 d进行1次防治,20~30 d为一个周期。药剂可以选择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溶液、80%速可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溶液,或施特灵水剂2 500倍液。或是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 kg·hm-2来进行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4.4 构建测报制度

在一些玉米大斑病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需要由专业人员负责定期检查玉米的生长状况或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蔓延、病害程度等各方面信息。若种植过程中出现患病植株,并且病症为底部叶片病变并向上蔓延,或田地中湿度较大以及大雨即将来临等情况,则需要及时发出预报和警示,提醒种植人员采取相关的防治手段。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4.5 提高田间管理,使用有机肥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程度和施肥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玉米生长中期最容易出现大斑病,所以在苗期和抽穗期等环节都要做好施肥管理。通过磷肥和氮肥的使用,能够确保玉米更加强壮,避免后期脱肥,保证玉米植株的抗病力等。在有机肥使用的条件下,还需要提高中耕管理以及水分管理,在一些低洼地带以及湿度较大的区域要做好排水工作,优化种植环境,以此来保证玉米健康,并提高其对病害的抵御力。利用合理的施肥技术,每667 m2施加农家肥1 500~2 000 kg、复合肥60~70 kg、过磷酸钙50 kg作为底肥一次性施肥,追肥每667 m2使用尿素45~55 kg,根据土壤肥力需求以及生长阶段来调整追肥的用量,早熟种重点在前期及中期追肥,晚熟种正好相反,而中熟种需要做到平均。当玉米生长至3叶1心,则需要进行第1次追肥,生长至11叶1心时追肥第2次,并适当进行培土。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五、总结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发生较为频繁,同时为害较为严重的病害,因此做好预防和治理工作至关重要,也是保证玉米高产的主要手段。根据种植区域气候和土壤状况等各方面情况来不断改善耕作制度,以及预防与治理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种植人员的种植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病害的防治水平等,进一步为玉米的稳定生产提供保障。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大家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说大家想了解哪方面的,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笔者会根据情况来给大家解惑。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笔者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包括用药方面,都有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