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91歲太奶奶真實經歷,4歲嫁入婆家當了童養媳,一生孤苦無依。

天氣轉暖,疫情放緩,百無聊賴便出門散步。不知不覺走到了村東頭,看見一個佝僂的身影在彎腰撿樹枝,那是我三老太(近門宗親)。我連聲叫她,她卻毫無反應,突然想起老爸好多年前就說過她早就耳背的聽不見什麼聲音了。

我走上前去,現在她耳邊,大聲喊著我的小名,她木然,像是已經記不起我來了。反應了好久,低聲叫出我父親的小名。我連忙點點頭,我們的交流也就只能到此為止……

91歲太奶奶真實經歷,4歲嫁入婆家當了童養媳,一生孤苦無依。


以前聽奶奶說過,三老太一聲命苦,三歲便嫁到三老太爺家做童養媳。太爺從小就有肺癆的毛病,身體差做不了重活,家裡種地紡花都是老太的。肺癆是個無底洞,沒到三十歲老太爺便撒手人寰,撇下老太和一雙兒女。老太的婆婆尖酸刻薄,說是兒媳婦剋死了她兒子,處處為難老太。

好不容易送走了婆婆,八十年代末家家戶戶也分到了田地,她兒子卻又因冬天燒炭取暖死在了破屋裡。現在,近九十歲的老太跟著他的孫子家過日子,所幸身子骨還硬朗。

91歲太奶奶真實經歷,4歲嫁入婆家當了童養媳,一生孤苦無依。


童養媳,從聽聞以來在我心裡就是悲慘的代名詞。跟著奶奶長大的我,從小就會唱:小白菜淚汪汪,從小沒了爹和娘。童養媳苦難講,就怕逼著去拜堂。半夜裡秋風涼,望著月亮哭斷腸。

曾在一本舊書上看過這麼一個故事:是在清朝末年,巫山縣“淨壇峰”對門山上住著一戶姓張的。張家娃娃還沒得好大,爹媽就給他說了一個小媳婦子,也就是童養媳。張家婆子媽比較尖酸刻薄,整天硬逼著幾歲的小媳婦兒做活。

有一天,婆子媽要出門去玩,就裝了一碓窩秫子叫媳婦春,婆子媽怕媳婦躲懶,就在秫子裡倒了二兩菜油。本來秫子就不好春,菜油倒進去又是滑濟濟(滑溜溜)的,媳婦不敢做聲,一個人春了半天也沒春熟幾顆顆兒。

下午,婆子媽外出回來了,見秫子還沒出來,就說媳婦沒得用這點活都幹不好,幾腳把她跺死了。婆子媽又把媳婦的屍體弄到碓裡,和秫子一起春爛噠裝進了鹹菜罈子。

過了幾天,媳婦孃家媽來張家作客,沒看倒女兒,就問親家母:“我的女子在哪兒去噠?”婆子媽說:“媳婦出門去噠。”又過了三天,還是不見女伢子回來,孃家媽就有些懷疑,加上吃飯的時候發現秫子的味道不好,又吃倒一個小指拇兒,心裡明白了一大半。

孃家媽又問親家母: “女伢子到底哪兒去噠,說清楚噠就不去官府告狀,不說清楚就到官府裡去。”婆子媽見孃家媽話來得硬,嚇糟噠,只好把實情說了。

正在這時,放秫子的那個罈子裡飛出一隻小雀子,圍到孃家媽~飛了兩圈,就歇到張家大門口大聲地叫著“苦啊,苦啊。”叫了一陣後,這隻雀子就飛到樹林子重去。

從那以後,樹林子裡就有了“苦啊、苦啊”的雀子叫,人們聽這雀子叫得傷心,又說它是童養媳變的,就給這雀子取名叫“苦雀”。

91歲太奶奶真實經歷,4歲嫁入婆家當了童養媳,一生孤苦無依。


準確來說,我國古代並無童養媳的稱呼,但這種形式卻很早之前就出現過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實行的“媵制”,即女子出嫁時,讓年幼的妹妹與侄女隨同出嫁至夫家,妹妹與侄女長大以後就做了女子丈夫的妾。秦漢以後也有變相的做法,即帝王把貴戚之女自幼選進宮,成年後即為帝王嬪妃,是“童養媳”的一種表現形式。

《公羊傳》曰:“媵者何?諸侯娶一國,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諸侯不再娶。”意思是說,一國的諸侯娶他國的女子為妻時,嫁女方應有兩個同姓國派送的女子和男子去陪嫁,而且陪嫁的女子是“娣”,即妻子的女弟;陪嫁的男子是侄,即是兄長之子。諸侯可以一次性娶妻、媵、娣共九人,然後便不能再娶。

91歲太奶奶真實經歷,4歲嫁入婆家當了童養媳,一生孤苦無依。


北宋時,童養媳應該算是正式形成。宋高宗與高皇后,便是從小一起長在皇宮裡。《元史·刑法志》載:“諸以童養未成婚男婦,轉配其奴者,笞五十七,婦歸宗。不追聘財。”“童養婦”見於正式法律併成為社會問題,反映宋元之際童養媳業已成為社會習俗。

童養媳的風俗之所以形成,第一,窮人家重男輕女,養活不了女兒便贈予他人長大了成為撫養者家中的媳婦。嘉慶間修《縣誌》,說貧者“女生畀人抱養,長即為抱養者媳”。

第二,結親重,婚禮浪費大,陪嫁多,而這種習俗常人又無力抗拒。童養媳習俗可以減少很多支出,有好多家庭從小便有換親的情況。

91歲太奶奶真實經歷,4歲嫁入婆家當了童養媳,一生孤苦無依。


關於童養媳之悲摧,鄭板橋亦有詩云:

小婦年十二,辭家事翁姑。

姑令雜作苦,持刀入中廚。

析薪纖手破,執熱十指枯。

姑曰幼不教,長大誰管拘。

今日肆詈辱,明日鞭撻具。

五日無完衣,十日無完膚。

吞聲向暗壁,啾唧微嘆籲。

豈無父母來,洗淚飾歡娛。

一言及姑惡,生命無須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