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地名看中国之吉林省:直捣黄龙成语中,黄龙府是哪?

农安县,位于吉林省中部,原为古代的黄龙府。

关于黄龙府的来由,传说很多,下面是几种流传比较多的说法:

1、传说公元926年(辽天显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渤海国,他们先占领了夫余城。正月,又长驱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为东丹,改年号天显,改忽汗城为天福城。此后辽太祖又回师夫余城,并在这里住下养病。七月,辽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颗巨星落于太祖殿前。次日天刚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条黄龙盘旋缭绕,身长一里多,浑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后来黄龙钻进了太祖住的行宫,顿时紫气遮天,黑烟蔽日,经过一天时间才渐渐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终年55岁。从此辽将夫余府改为黄龙府。2、传说辽国钦天监有一次夜观天象,忽见有巨星从天而降,落在黄龙府附近。急奏圣宗:“黄龙府一带恐怕要有土龙出世,应立刻修一座塔压住它。”圣宗闻听大惊,立刻答应,马上命钦差随钦天监赴黄龙府造塔。钦差带领大队人马,日夜兼程,走了七天七夜,来到黄龙府地界,当船行至祥州(今万金塔乡)时,发现土龙的头就在这里,于是就决定把塔修在祥州。谁知塔刚修了半截,有一天夜里那个钦天监又观天象,忽然又大叫不好,说土龙知道要在祥州压它,所以又掉头跑回黄龙府了!于是干活的民工只好停下来,连夜赶到黄龙府去修塔。为了快些把塔修好,别让土龙再跑掉,又征调了大批民工和车马,日以继夜地干。一晃过了3年3月零3天,塔终于修好了。这回土龙被压在下面不能动了,圣宗松了一口气,安心坐他的金銮殿了。“土龙”是被压住了,可谁知到1115年(金收国元年),完颜阿骨打聚2500人誓师反辽,他的军队攻破黄龙府。而后阿骨打“命完颜娄室镇守黄龙府”。金国建立以后,曾定都黄龙府,接着便不断派兵进攻北宋政权,并于1126年(金天会四年)攻入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南宋初抗金英雄岳飞曾激励部下,“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即指此城。至今这段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有人说这就是黄龙府地名的由来,也有人说,这就是俗名龙湾的由来。3、当年完颜阿骨打在进攻黄龙府的途中,被松花江水所阻,附近又无船只,阿骨打急中生智,挥着马鞭向江对岸一指,命军队沿着他马鞭所指的方向涉水过江。结果人马行至江心,水深刚及马腹,大军顺利地过了江。等大军过后他再派人测量刚才走的地方,竟深不可测。为了纪念这次渡江成功,1140年(金天眷三年)金下诏改黄龙府为济州,又设利涉县。后因与山东的济州重名,且因黄龙府早有龙州之称,故于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济州为隆州,有时亦写成龙州。4、因是金代隆安府,元代龙安站的音转,据《满洲地名考》和有关资料记载,农安是土名龙湾的音转,龙湾之名是由于伊通河环绕山岗,其形像龙一样弯曲,故而得名。

农安古城始建于古夫余国,两汉时为夫余国都城,隋朝时期名为高句丽夫余城;唐朝时期更名为夫余府,属渤海国;辽灭渤海后,更名为黄龙府,并设黄龙县,统辖五州(盖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三县(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归属东京道(今辽宁省辽阳市)管辖;金时更名为济州,后因济州与山东济州同名,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名为隆安,亦作龙安;贞柏初(1214年)隆安由州升为府,更名为隆安府,属上京路;元为开元路属境;明洪武八年(1375年)归属辽东都司三万卫管辖;永乐元年(1403年)属奴尔干都司的亦东河卫,更名为龙安站;明代中叶属兀良哈卫,明末属蒙古科尔沁部,成为游牧之地;清初属郭尔罗斯前旗游牧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招流民垦种;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农安属长春厅境地;光绪八年(1882年)于农安城分设经历;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为府,设农安县,隶属长春府,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农安隶属吉林省吉长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农安隶属于吉林省;1946年曾更名为长安县,1949年复农安县,属吉林省;1956年属怀德专署;1966年属德惠专署;1969年属长春市,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