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作者|宁镜诚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海上钢琴师》

如果说《泰坦尼克号》是一首谱写在海洋之上的爱情史诗,那么在我看来,《海上钢琴师》则是与海共存的人生之歌。

《海上钢琴师》于1998年10月28号在意大利上映,该片在西方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虽然得过金球奖的最佳原创音乐和欧洲电影奖的最佳摄影,但也仅限于此。

但每一部影片总有适合自己的土壤,《海上钢琴师》因为多年来颇受我国影迷的追捧,所以在去年的11月15号,该片的4K修复版本在我国重新上映。

提起该片的导演托纳托雷,我想很多人可能很陌生,但是托纳托雷的另外两部经典作品一一《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想必你一定有所耳闻。

《海上钢琴师》和上述两部影片也被合称为"时空三部曲",也可以说,要想了解导演托纳托雷,看这三部影片就够了。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男主一一1900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00年的美国,彼时的美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崛起阶段,很多欧洲人都对纽约有着近乎狂热的向往,因此他们就乘坐弗吉尼亚号这艘豪华邮轮去美国追梦。

主人公就是被遗弃在这艘邮轮头等舱里的男孩,他后来被煤矿工丹尼收养并起名1900,1900一生都选择在船上度过,而最终陪伴他的,只有钢琴。

这部影片除了向我们展示:“天才好像在冥冥之中就是孤独的存在”这一显而易见的观点,从影片中转瞬即逝的隐喻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我们似乎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01

后现代主义下的选择困难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当影片最后,好友马克斯问1900,是什么让他拒绝下船?1900回答道:

“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

我们不妨这么理解,对于1900来说,摆在自己面前的选择太多了,多到让自己感到恐惧,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都变得不可控,即便是自己赖以为生的音乐。

无疑,1900的成长方式绝对是后现代的:

他通过报纸和四周营造出的虚拟媒介环境认识世界,他的世界是真实与非真实的混合。在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沙漠中,缺乏的不是概念,而是一个概念的意义太多。

后现代主义讲究要从不同层次去看待问题本身,但是层次太多,反而容易迷失。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对于1900来说,世界对他的概念,就是从船头到船尾,仅此而已。当他下船时,抬头看到“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

他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恐惧,这不能称之为懦弱,而是从小成长在特定的环境下,1900的心理边界已经固定,他的心中拒绝“世界”这个概念,也拒绝融入其中。

拒绝融入的解决显而易见,那就是孤独。

即使是他最好的朋友一一马克斯,也无法说服1900下船,殊不知,1900的这份孤独其实矛盾重重。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你说他渴望孤独么?他会趁着夜深人静,偷偷到通讯室给陌生人打电话,这就是试图和外界建立联系的体现,但是当两个传话人邀请1900和钢琴大师杰利斗琴时,1900吓得落荒而逃;

你说他渴望孤独么?当他录制自己的唱片时,眼神一直随着心爱的女人移动,即兴演奏的音乐也随着自己的心情此起披伏,在那段乐曲中,我分明看到了他想要下船的冲动。

但是,他爱钢琴胜过一切,他由于不善表达因此错过挚爱,他在逼仄的自我空间中刚探出头,就被一种宿命般的孤独又拽了回来。

因为无法选择,那么就不做选择,1900始终是船的儿子,也只能与音乐共存。

02

影片中那些不得不提的隐喻

阿恩海姆曾说:“电影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但不一定产生艺术效果。”

而经典的电影之所以回味悠长,就是因为它的每个画面所传递出的概念,都不是单薄的,而能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海上钢琴师》中的隐喻如果我们能够体会,那么无疑更能接近电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1.1900为何反感爵士乐?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杰利失败后的神情

影片中的一个名场面就是1900和“爵士乐发明者”杰利斗琴,最终后者惨败,黯然离场。

如果我们细心一些观察,当镜头扫过1900的房间时,他宿舍的墙上挂有很多自己和欧洲名人的合照,比如爱因斯坦。

很显然,他们都和1900在船上有过交集,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被这个天才所打动,而就是这些当时欧洲大陆的翘楚,却带着曾经辉煌的欧洲文明登上船,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欧洲,奔赴美国。

1900之所以非常反感爵士乐,就是因为20世纪初正是所谓的爵士时代,而爵士既代表了美国,也是新世界文化的代表。

导演托纳托雷作为一个意大利人,眼见欧洲文明衰落,怎能不借1900之口,大声斥责爵士乐,以宣泄自己的内心的不甘和无奈。

所以说,弗吉尼亚号更像是一位见证者,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变迁,并参与其中;

2.1900的天赋展露早有预兆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当养父丹尼意外身亡,懵懂的1900意外闯入乘客们的船舱,透过忽明忽暗的毛玻璃,他第一次看到了钢琴,而1900和丹尼的初遇,就是在那架钢琴旁。

镜头拉远,玻璃内侧上天使的双手正好抚摸着1900的眼睛,玻璃的另一侧即是艺术的殿堂,1900的一生注定要和钢琴为伴。

这也就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1900无师自通,音乐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就掌握的语言,只不过通过钢琴这个媒介散发出来。

1900在船体剧烈颠簸的时候,随着海浪的节奏弹琴,彼时的邮轮对他来说就是摇篮,他只不过是在弹奏一曲《摇篮曲》,他早已和音乐融为一体;

3.挚友马克斯其实是另一个1900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整部影片都是以马克斯的视角在叙事,和1900比较,马克斯其实就代表着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

当影片开头,马克斯将自己的小号变卖,小号对于马克斯来说就是自己毕生的理想,但现实总是这么残酷,在生存面前,理想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

1900的家在海上,漂泊无依;而马克斯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我们的家在陆地,苛求稳定;

1900甘愿随着邮轮葬身海底,也不愿丢弃自己心中的那架钢琴;而马克斯的小号如果不是乐器行老板的怜悯,早已被自己卖掉果腹。

与其说马克斯是1900的对立面,不如说马克斯那样的生活其实正是1900所向往,但却不愿踏足的。

因为他明白,如果走下船,他的音乐也就失去了灵魂,他也就不再是当初的那个1900了。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所以他才说:“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而我,并不羡慕。”

03

1900未尝不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好多人看到最后都想,为什么马克斯不把1900击晕,然后先拖下船,往后再想办法?

笔者想说,下船后的1900其实就是《红楼梦》中最后选择妥协的贾宝玉。

大观园之于贾宝玉,就是弗吉尼亚号之于1900,它们不仅为这两位男主提供了庇护之所,也是他们的精神乐园,就算你把它称作是乌托邦,也一点不为过。

但贾宝玉胸前挂着的玉石就是1900心中的钢琴,琴在人在,琴亡人亡。

贾宝玉最后虽说中了第七名的举人,但是他还是选择出家归隐,这是一种叛逆,也是一种宿命。1900如果随着马克斯下船,也许会功成名就,但绝不会再现往日的幸福。

让他下船,无疑就相当于摘下贾宝玉胸前的玉石,音乐从此将失去灵魂。

所以,还是让1900在船上待着吧,和他的钢琴一起。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笔者和影片中的马克斯一样,一开始都会有“你为什么不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走下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的疑问。

但是,改变本身其实并不难,最难的是推翻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按照新的一套准则行事,而这套准则即使出自好友之口,但也疑点重重,让人望而却步。

有些人的一生注定与传奇为伍,而传奇本身就带有不可磨灭的距离感,恰好,孤独增加了这份距离感。

当1900在影片结尾呐喊:“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想用《解析彩虹》中的一段话来回答他:

“我们都会死,因此都是幸运儿。绝大多数人永不会死,因为他们从未出生。”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1900,你其实是一个幸运儿。

豆瓣9.3分《海上钢琴师》:天才总是不羁,孤独与他相依

一一END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