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慎言·慎行·慎獨

《三國演義》中描寫,荊州守將關羽很輕視孫權,當關羽攻打曹操之際,孫權乘關羽不備,攻佔荊州。馬謖,三國時期襄陽人,在蜀漢軍中任參軍。劉備臨死時囑咐丞相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後馬謖在鎮守街亭時,由於過高估計自己,打了敗仗,丟失街亭,被諸葛亮揮淚問斬。這就是 “大意失荊州,驕傲失街亭”的歷史典故。正所謂“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一個人的為人處事要避免出現類似關羽和馬謖那樣的錯誤,

就要謙虛謹慎,做到慎言、慎行、慎獨。

慎言·慎行·慎獨

慎言。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如何吃和如何說都顯得非常重要。常聽人說,飯可以亂吃(即使吃病了也是自己的事),話不能亂說(因為聽眾是別人),因而,一個人說話尤其要小心,謹記“話到舌尖留半句,事從禮上讓三分”;“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出唇六月寒”;“說好不錦上添花,說壞不落井下石”;“當著矮人,別說短話”;“長衫有人穿,長話無人聽”;“別人誇,一朵花;自己誇,豆腐渣”;“遊談損德,多言傷神,如其不悛,誤己誤人”這些經典名言和俚諺俗語。我還曾經從報上讀到一段“話該怎麼說”的醒世箴言:“大事--清楚地說;小事--幽默地說;急事--慢慢地說;別人的事--小心地說;自己的事--靜聽自己的心怎麼說;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沒有把握的事--謹慎地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現在的事--小心地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這對於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在什麼環境裡,在什麼對象前,該不該說話,該說什麼話,以及如何把握說話的方式、速度和節奏等,都非常有教益。

慎言·慎行·慎獨

慎行。《論語》上寫道:“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水滸傳》講述:“林沖諫道:‘兄長,人心難忖,三思而行。’”《喻世明言》中說:“你且忍耐,此事須要三思而行。”可見,一個人在行動前,要深思熟慮,考慮周密,預想到成效或後果,不能輕舉妄動,恣意妄行,盲目草率地行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遭到衝動懲罰的個案可謂屢見不鮮。還有,不矜細行,終毀大德,即使是生活小節,也要謹慎行事,否則,就會毀壞自己的品德。特別要切記的是,百善可做,一惡莫為。《來生債》中說得好:“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慎言·慎行·慎獨

慎獨。在唐朝駱賓王的《螢火賦》中,有“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兩句詩。人們習慣用“不欺暗室”這個成語來表達詩中之意,即:待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不要做壞事。古往今來,一切有志、有識、有為之士,都能做到“不欺暗室”,“謹慎守道”,以不沉醉於權力、金錢和美色為誡。但凡是沉迷於聲色犬馬者,沒有不“玩物喪志”的。而一個人要切實把握住自己,就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慎獨,認認真真處世,堂堂正正做人,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

慎言·慎行·慎獨

處世言行正,為人品德高。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慎言、慎行、慎獨,其實是一種修德。而德厚者流光,厚德可載物,也就是說,唯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承擔得起幹大事業的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