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羅馬軍團一共有多少人?

滄桑的小老鼠


這個分時段和要看算不算輔助軍團。

大約在公元前675年左右,重裝步兵在希臘城邦間開始出現,而在稍晚的公元前7世紀末期,羅馬人和其它拉丁民族也隨之學習了這一點,用表面青銅的大圓盾和長矛武裝起來的公民戰士,成為羅馬軍隊的主體。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羅馬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Servius Tullius)將血緣部落劃分制度廢除,轉而以居住區域和財產劃分新的部落及等級,這一或許是為了增加重裝步兵兵員而產生的舉措,使得古羅馬逐漸向國家過渡。

新體系中公民被劃分為5個等級,財產在10萬阿斯以上(大約等於50千克白銀)的為第一階層,這些富裕公民必須自行承擔盾牌、胸甲、頭盔等裝備(均要求是金屬製,而非廉價的亞麻、皮革甲冑),組成80個百人隊,其中較年輕兵員構成的40個百人隊(centurione)負責海外作戰,其餘則本土服役。隨後的各階級分別以75000、50000、25000阿斯財產為準線,第二~第四階級各組成20個裝備程度遞減的重裝步兵百人隊,財產不少於11000阿斯的第五階級的貧民則以輕型的武裝作戰,更窮的公民則被排除出兵役範圍之外。

圖片:庫魯西烏姆戰爭中的重裝步兵軍隊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軍團”(legion)這一概念,隨著早期的百人隊制度的建立,逐漸出現在研究者的視野中。第一階層中的年輕和年長階層,分別以40個百人隊獨立編組,在各自附以第二、第三階層的各10個百人隊後,羅馬軍隊最早的軍團誕生了:每個軍團包括60個百人隊的重裝步兵,和一定數量的輕型部隊。

在重裝步兵軍隊逐漸擴張的同時,羅馬人的騎兵,也逐漸在這支軍隊中成長起來。早在羅慕路斯建城之初,羅馬已經建立了少量的騎兵部隊。在塞爾維烏斯時期的騎兵改革,無非是在已有的6個騎兵百人隊基礎上增加數量,使總數達到了18個騎兵百人隊,每個百人隊下轄若干30人的騎兵中隊(turmae),再之下是10人隊。

公元前4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羅馬軍隊的規模維持在2個軍團。在公元前338年至公元前311年間的某個時間點上,羅馬將其軍隊規模擴充到了4個軍團。

隨著高盧入侵和一系列對外戰爭,羅馬的重裝步兵軍隊逐漸顯得無法應付戰場需求,缺乏機動性和靈活性,因此導致了羅馬軍隊從組織架構到裝備戰法的全面改革。最重要的組織變化,即步兵中隊(manipuli)體系的出現,在新的步兵中隊編制基礎上,羅馬人逐漸拋棄了老式的希臘重裝步兵,而轉向了靈活的線列戰術。

對於新的軍團組織架構,李維留下了明確的記載,在執政官弗裡烏斯·卡米盧斯(M·Furius·Camillus)主持的軍事改革後,軍團的“三線陣”已經初步形成。第一排的是15個步兵中隊青年兵,從年輕人中精選而來,每個青年兵中隊前會配屬20人的遊擊步兵(leves);第二線是15箇中隊的成年兵或主力兵(Principes)。每個步兵中隊理論上大約有120士兵和2名軍官(一位高階百夫長和一位低階百夫長,各自指揮一個百人隊的同時由前者統籌指揮中隊),而青年兵中隊的實力可能稍弱一些。最後的第三線由15個步兵梯隊(ordine)組成,每個梯隊分為3個旗隊(vexilla),分別是精銳老兵組成的後備兵(triarii,仍以重裝步兵形式作戰)、新兵(rorarii)和最不可靠的候補兵(accensi)。每個旗隊擁有60名士兵、2名軍官和1個旗手。

到了波利比烏斯所記載的公元前2世紀中期,羅馬軍團的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改編。每個軍團的步兵人數約在4200人,去掉900人的候補兵後,軍團步兵人數實際沒有太大的變化。第一排青年兵變更為10個120人制的中隊,第二排1200名成年兵同理,第三排600名後備兵編組成了10個只有60人的中隊。每個步兵中隊都下屬兩個百人隊,每個中隊有2個旗手。剩下的1200人都是輕步兵(velites),分別配屬給各中隊進行行政管理;青年軍最年輕,成年軍年齡稍大,而後備兵都是老兵,這點跟之前相同。在必要時,軍團可以進行額外的超編人員補充,達到5000甚至6000的步兵員額(比如彼得納會戰中),增員數目可能是將青年軍和成年軍擴充到各1800人,後備兵數目不變,每個中隊下屬的百人隊可能擴充到100人左右。

在公元前386年,著名的高盧入侵摧毀了羅馬人對於拉丁同盟的控制,羅馬人的征服之路,事實上也就從此正式開始。以重新徵服拉丁同盟為第一步,直到公元前354年,羅馬人才重新掌控了拉丁同盟。從此,拉丁同盟開始按照羅馬軍團的標準組建軍隊,以相同的訓練、裝備和組織提供和羅馬軍團數目相等的軍力,並且接受羅馬人的指揮。

波利比烏斯描述過同盟軍團的具體情況,一般每個羅馬軍團出征時都會搭配一個拉丁同盟軍團,稱為ala,即“翼”,理論上一個拉丁同盟軍團有著和羅馬軍團相同的步兵數量和3倍的騎兵(900人)。因此,當這一時期的史料中提及羅馬軍團的數量時,真正的軍團數量實為兩倍,半數即為同盟軍團。實戰中同盟軍隊的數目往往多於羅馬軍隊,特雷比亞河會戰中參戰的羅馬人有16000人,而同盟人數達到了20000人;公元前180年在西班牙作戰的羅馬人有2個軍團約1萬人上下,同盟軍團則有15000人總數。同盟軍隊由praefecti sociorum即同盟軍指揮官指揮,每個同盟軍團有3名指揮官。此外同盟軍團中還有一支精銳部隊,“非凡者”(extraordinarii),佔到同盟軍團步兵總數的五分之一,騎兵的三分之一。

再然後就是著名的馬略改革。新的羅馬軍團,在沿用步兵大隊—步兵中隊—百人隊體系的同時,做出了一些小的改變,原有的青年兵、成年兵、後備兵間的區分不復存在,各中隊統一了裝備和作戰樣式。每個新的軍團理論上擁有10個步兵大隊,除了保有鷹旗的第一大隊,擁有800人的雙倍兵力外(分屬2個步兵中隊,共5個雙倍兵力百人隊),其餘9個步兵大隊均各下屬3個步兵中隊,每個中隊擁有2個百人隊,大隊的戰鬥人數定額為480人。非戰鬥人員同樣被部署到各級單位內部,百人隊下轄的最小單位十人隊(contubernia)擁有8名士兵和2名非戰鬥人員,組成實戰中的一個縱列(軍團最常見的百人隊縱深是8排)。整個軍團理論上擁有4800名重步兵和1200名非戰鬥人員。

奧古斯都時代的獨立騎兵部隊,以騎兵隊(alae,“翼”)為基本的單位,翼的下轄編制則有480人或者720人兩種,分別擁有16或24個騎兵中隊。輕步兵則根據其招募地,獨立編組成下轄百人隊的輕步兵大隊,每個大隊擁有6~10個輕步兵百人隊,每個大隊的實際兵力定額可能達到了500~1000人。

此後,羅馬軍團的編制基本定型了。此後主要是在此基礎上的波動。

貼一個公元三世紀的時候,羅馬一些部隊的具體數額圖

最後要強調的是,軍隊的實際實力和編制定額之間的是必然存在差距的。畢竟不是遊戲,生病、請假、抽調等等原因,必然導致士兵數量不可能完全跟編制一樣。


冷兵器研究所


與帝國的龐大疆域相比,作為常備武力中堅的羅馬軍團數量堪稱寥寥可數。奧古斯都在其軍事巔峰期將常備軍數量設定為28個軍團,由於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損失了瓦魯斯的兵力,這一數字隨後下降為25個。此後一直到“四帝之年”時期,全國總兵力也只緩慢增加了8個軍團,其中又有4個因戰敗而遭撤銷。因此一直到弗拉維王朝(公元69-96年)初期,全國總兵力也只是剛剛達到29個軍團,比奧古斯都時期只增加了1個。羅馬並不欠缺金錢,在公民總人數(公元14年時為500萬)上也相當可觀,但在條頓堡森林之戰後卻無法補足區區3個軍團1.8萬人的差額。

一般認為,每個軍團的總人數約在6000人左右,包括步兵5120-5280人(組成10個大隊),騎兵120人,另有若干總部人員和指揮官。按這一標準計算,奧古斯都晚年全國正規軍總數約為15.9萬人,“四帝之年”時期則為17.4萬人。在公民組建的重裝步兵軍團之外,還有以非公民為兵役來源的輔助部隊,包括騎兵側翼、輕裝步兵大隊和騎兵混成單位,總數不固定。根據塔西佗的記錄,在公元23年前後,羅馬輔助部隊的數量約與正規軍相當,換言之全國常備軍僅為30萬人。到“四帝之年”時期,這一數字也僅僅膨脹到35萬人左右。

羅馬兵團人數上這麼少看起來還挺不可思議的,當然也是因為當時內戰影響,導致羅馬的男性年齡比例上分化很大,也就是說適齡的入伍人員並不夠,因此,有錢的羅馬人在戰爭要來的時候也會花錢使用僱傭軍。不過也有說法是這是羅馬將精銳部隊部署集中的一種戰略。


國家人文歷史


羅馬軍制一開始模仿的是意大利的伊特魯里亞人,軍隊核心主力是希臘化的重裝步兵分隊。羅馬早期國王塞烏斯.圖利烏斯按照財富等級將羅馬公民進行階層劃分,將羅馬社會分成了許多被稱為“百人團”的單位,這些百人團,既是公民進行選舉,參與政治生活的單位,也是戰時組成軍隊戰鬥的基本單位,最富裕的第一等級要出80個“百人隊”,是全副武裝的希臘化重裝步兵,第2,3,4等級各出20個百人隊,第5等級出30個投石兵“散兵”百人隊。

隨著羅馬軍團從意大利本土逐漸擴張到高盧,舊有的希臘式重裝步兵方陣被證明不適用於地理結構複雜的戰場,也不利於機動靈活作戰,於是對於軍制和武器的改革同時發生,到了迦太基戰爭期間,基本定型,根據歷史學家波里比阿的記載,迦太基戰爭期間,一個羅馬軍團大約4200人,每兩個百人隊組成一箇中隊。三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在“非洲征服者”西庇阿的軍隊裡,一個大隊就包括一個槍兵中隊,一個主力兵中隊和一個預備中隊,

羅馬軍制到了執政官愷烏斯.馬略時期,正式進入了職業軍隊時代,每個羅馬軍團的核心基本單位是中隊,由160名士兵組成,兩名指揮官依舊稱為“百人隊長”,三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人數為480人,十個大隊組成一個軍團,總人數4800人,以往所有步兵士兵之間的鎧甲和武器差別被取消了,統一裝備為沉重的投槍,雙刃短劍。另外每個軍團還額外配備了重型投擲武器,包括55具弩炮和10具投石器。


晴天有時下豬


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分時期,羅馬從建城開始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一共有2000多年曆史,就算算到西羅馬滅亡,也有1000多年曆史,不同時期的羅馬軍團數量完全是不一樣的。



一、共和國時期,義務兵時代,數量不定,5-20萬

羅馬共和國時期實行的是義務兵制,所有有財產的羅馬男子都有可能被徵入軍隊,他們需要自備裝備參加戰鬥,按照裝備高低擔任不同兵種,通常來說,騎兵是羅馬的富裕階層,壯年軍青年軍老年軍是自耕農,輕步兵則是無產者。



在危機時刻,幾乎所有羅馬壯年男子都會被徵召入伍,比如漢尼拔入侵羅馬期間,到了羅馬生死存亡的地步,羅馬所有有戰鬥力的男子,近乎30萬都進入了戰備狀態。

因此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軍隊數量很不穩定,一般視情況而定,少的時候只有5萬,多的時候可以爆兵20萬。

二、帝國早期,小而精的職業化軍隊 30萬左右

共和國晚期,由於常年征戰,義務兵制漸漸被淘汰,職業的募兵制漸漸流行。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奧古斯都對原先臃腫的59萬軍隊進行裁剪,精簡為30萬人,其中15萬公民軍團,多為重步兵,還有15萬輔助軍團,多由外族組成,擔任騎兵弓箭手。





(帝國時期的羅馬軍團裝備精良)

到了圖拉真時期,羅馬軍團小幅增加為33萬,其中重步兵20萬,騎兵有6.7萬人,此時的羅馬軍團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頂峰,職業化程度和戰鬥力首屈一指。

依靠這隻軍隊,圖拉真擊敗了達西亞人並攻克了安息帝國的首都。

三、帝國晚期,分精銳野戰軍和弱雞邊防軍,數量十分龐大 50-70萬

到了3世紀危機和帝國晚期,由於入侵的蠻族太多,帝國邊境四面開花,原先的小而精的職業軍隊雖然強大,但難以處處兼顧,再加上財政困難。



(帝國晚期的邊防軍團)

戴克裡先之後,羅馬軍隊開始更著重於數量而非質量。羅馬帝國晚期的軍隊極為龐大,在59萬—77萬之間,但大部分都是裝備不好的邊防軍,精銳野戰軍東西部之和一般在20萬左右。





(帝國晚期的野戰軍團)

大的羅馬軍隊只有這20萬是敢和蠻族硬碰硬,正面野戰的。邊防軍通常只做偵查,維持治安,消滅小股敵人的工作。當大批蠻族入侵時,他們最大的任務就是趕緊通知野戰軍進行準備。


沉思的托克維爾


羅馬鼎盛時期軍隊大約在50萬上下浮動,但是這跟羅馬的軍隊制度有關。

我國古代使用的是兵役制,也就是戰時為兵,平時為民。實際職業軍人其實很少。這種制度的優勢是兵員廣大,可以瞬間拉起百萬大軍。但是戰鬥力。。。。

要知道冷兵器時代訓練比現代更為重要。一個熟練的弓箭手需要數年的訓練。一個合格的騎兵和重方陣步兵更是需要長年的訓練。

以步兵為例,在混亂血腥的戰場中,心平氣和的變換隊形,掩護戰友。這可比你我軍訓時提正步難上不知多少倍。

而且方陣時代,陣型破壞就等於戰敗。

而羅馬自馬略改革後,使用的就是職業軍人制。類似今日美軍的兵役制度。

軍人數量少,但是軍隊素質相對更高,由國家統一配發兵器,也更加精銳。

當然羅馬公民提供的主要是重裝步兵,其他諸如弓箭手騎兵之類,由各佔領地的其他民族提供。

所以羅馬公民人數較少也是個大問題。等到後期大肆授予其他民族羅馬公民身份,已經晚了。民族融合的時間已經不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