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原創首發:影視,重刷《蝸居》後,我發現最讓人討厭的就是海萍

如果在重刷《蝸居》以後,我告訴大家我很討厭海萍,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罵得我體無完膚。

你們會告訴我,海萍是一個很好的姐姐啊。她是那樣的自尊,她是那樣的自強,依靠自己的力量,終於在大城市站穩了腳跟。

沒錯兒,在個人奮鬥方面,海萍確實是很多不務實年輕人的典範。她也善於抓住機會,能在充滿荊棘的路上,殺出一條羅馬大道來,這些都是海萍身上優秀的品質。我沒有辦法否認,也不能否認。

我討厭海萍,因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她的“強迫”性人格,我看到了她極度“自私”的一面,並且她還對自己的妹妹,宣揚自己的堅強。我很討厭這樣的海萍。


原創首發:影視,重刷《蝸居》後,我發現最讓人討厭的就是海萍

真的不喜歡在《蝸居》裡的海萍,她太自私,太強迫別人

海萍的強迫性人格,反映在對待自己的愛人“蘇淳”的態度上:

看完《蝸居》我發現自己少了清醒的頭腦,因為我沒有辦法判斷海萍到底愛不愛蘇淳——那個從大學時代,一直陪伴她成長的男人。

或許在海萍心底,還是愛著蘇淳的吧,否則她也不會在蘇淳出了經濟問題後,對他一直不離不棄。但反過來想,她會不會因為離婚的代價太大,並且蘇淳是冉冉的親生父親,而不能離開蘇淳呢!

會有這個可能,不是嗎?

海萍和蘇淳是大學同學,在學校裡兩個人就確定了男女朋友的關係,她們是真正的門當戶對。

是那種“郞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關係了,她們是真正的少年夫妻。再也沒有誰比誰更瞭解誰。再也沒有誰比誰更懂得誰了。

海萍和蘇淳大學畢業以後,沒有回到自己老家的那座小城,而是留在了大城市江州打拼。她們一開始蝸居在一個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間裡。她們要在這個小房間裡,解決掉人生的很多問題。吃飯、休息,和人生性福。


原創首發:影視,重刷《蝸居》後,我發現最讓人討厭的就是海萍

海萍和蘇淳也曾年輕的一塌糊塗,她們是少年夫妻


甚至就連孩子出生以後,她們都要在轉不開身的房間裡,照顧寶寶。後來,海萍的媽媽覺得她們的住處太侷促,就把剛出生沒有多久的冉冉,帶回了老家。

海萍每年只有兩個星期能夠見到冉冉,在一次探親後,海萍決定買房,把女兒接到自己的身邊。

問題就這樣來了,想要在江州買房,肯定需要一大筆錢。海萍和蘇淳的錢就連房子的首付都不夠。海萍要蘇淳去向自己的父母借錢,自己也想辦法借點錢,先把房子的首付付掉。其餘的再想辦法。

在海萍買房的那段時間裡,海萍對待蘇淳的態度十分惡劣。她對自己也很苛刻,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甚至在她看到蘇淳抽菸,都想要讓蘇淳戒掉吸菸這個習慣。

在那段時間裡,海萍總是罵身邊的蘇淳,覺得他沒有本事,不能讓自己過上好日子,就連孩子都不能接到身邊來撫育。沒有辦法的蘇淳,只能每天低頭忍受海萍的指責和謾罵。

日子也只能這樣慢慢地熬下去,蘇淳為了多賺點錢,接了私活,被公司告上法庭。海萍這才慌神,覺得不能離開蘇淳,蘇淳才是自己身邊最重要的人。


原創首發:影視,重刷《蝸居》後,我發現最讓人討厭的就是海萍

蘇淳願意陪著海萍過苦日子,也願意陪著她享福

蘇淳是海萍自己選的男人,他從一開始就是那樣遇事不慌不忙的男人,他可以陪海萍過苦日子,也能陪海萍一起享受幸福的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除了抽菸,幾乎不喝酒。當然,這個男人也沒有太大的上進心。

但蘇淳是一個會把錢交給老婆的男人,也是一個懂得疼愛,哄老婆開心的男人。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如果海萍和蘇淳畢業後,回到老家的小城生活,日子會過得很好很開心,也不會為了房子發愁。

但海萍不想過那樣的日子,但她沒有能力,讓自己在大城市裡過的很好,有自己的房子。於是,她就把對自己的“不滿”,加註在蘇淳身上。

這也是海萍強迫性人格的一種體現。

強迫性人格障礙是內心極度的不安全感造成的,性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形成了一貫的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異常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顯著偏離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的認知方式。

為了買房子的海萍,不去參加社會交往活動。

為了買房子的海萍,每天和蘇淳一起吃麵條。

為了買房子的海萍,買了自行車騎行,就是為了節約點份子錢,用在買房上。

為了買房子的海萍,每天在蘇淳面前碎碎念,覺得蘇淳成不了大事。

為了買房子的海萍,強迫蘇淳戒掉香菸。


原創首發:影視,重刷《蝸居》後,我發現最讓人討厭的就是海萍

海萍不但強迫蘇淳要戒掉香菸,也強迫自己不買衣服

海萍在對待海藻和宋思明的態度上,十分“曖昧”:

海藻在江州讀書的時候,經常到海萍家裡蹭飯,海萍把好吃的留給海藻。這時候,海萍是一個很好的姐姐。她對海藻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即使在海藻畢業,面臨著回老家還是留在江州的時候,海萍都說,“當然要留在江州,有我在,還怕餓著你不成嗎?”這時候的海萍,也是好姐姐。

但海藻和宋思明的一步步交往,不得不說海萍在她們之間的關係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然,這不能完全怪海萍,但說她是始作俑者,也不為過。

海萍遇到了買房子錢不夠的困難,她明明知道海藻也不會有那麼多錢,卻還要向海藻哭訴,“錢不夠,不能首付,不能把冉冉早點接到身邊來。”

看到海萍為房子,為錢不夠發愁,海藻向小貝求助。小貝只能拿出自己的兩萬塊錢,不願意把積攢的六萬塊錢都拿出來接濟海萍。因為小貝也想過日子,也想著結婚。但海藻並不理解小貝。

在蘇淳借了高利貸後,海藻終於向宋思明伸手借錢,從此在不歸路上越走越遠。在海藻把錢給海萍的時候,海萍居然一點都沒有懷疑。還是蘇淳覺得海藻的錢來路“不正”,卻被海萍大吼大叫掩蓋過去了。


原創首發:影視,重刷《蝸居》後,我發現最讓人討厭的就是海萍

小貝不願意拿出六萬塊錢接濟海萍,因為他也想過自己的小日子

海萍不是個小孩子,她比海藻大7歲,有著充足豐富的社會經驗,她難道一點都沒有懷疑海藻這筆“鉅款”的來歷嗎?還是她太想用這筆錢了,所以就裝傻充愣,不去問海藻這筆錢的來歷。

後來,海藻又給海萍介紹了一分夥計,教授“美國人馬克漢語”。

海萍這時候也對海藻背後的朋友,有了懷疑,也就這個問題,問過海藻。卻被海藻糊弄過去了,她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較真。因為海萍需要有這份工作,她真的很需要錢去補貼家用。

有了這兩次海藻背後的宋思明“幫助”以後,再接受宋思明的幫助,海萍也變得理所應當起來。她雖然也都會問海藻和宋思明的關係,但每次說的都不疼不癢。

我們假設,如果海萍不接受海藻的幫助,義正言辭的拒絕,在發現海藻和宋思明關係不當的時候,及時掐斷她們的關係會怎樣?

那麼海藻就不會和宋思明繼續聯繫,也沒有了聯繫的理由。而且,那時候海藻和宋思明的感情不夠深刻,海萍是可以把海藻“救回來”的。但海萍沒有。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人性關係裡的惡呢!

哪怕親姐妹,有時候有些事情在習慣以後,也沒有辦法拒絕和改正了。

海萍就是如此。

如果沒有海萍,海藻就不會滑入和宋思明關係的“深淵”,就不會在這種不清不楚的關係裡掉進泥潭,也不會失去自己作為女人的生育權。

在這方面,海萍和海藻的媽媽看得清楚明白。

所以,我不喜歡海萍,不喜歡她的強迫症,不喜歡她的自私,不喜歡她自以為是的對海藻的說教。

我是鑿壁小妖,妖言獲眾不惑眾,和我一起聊聊電影電視劇裡的那些事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