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明明是海底珊瑚建的人工島礁,美濟礁卻綠樹成蔭,這是如何做到的

明明是海底珊瑚建的人工島礁,美濟礁卻綠樹成蔭,這是如何做到的

美濟礁最新衛星照片

美濟礁是中國南沙五大戰略環礁之一,經過我國人工填海後,美濟礁的人工島嶼面積達到5.66平方公里,使它超過太平島,一舉成為南沙第一大島礁。美濟礁的填海工程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建島史上的一個奇蹟,很多關心南海的網友也會經常公佈一些南海島礁的衛星拍攝照片。近日,網上就曬出一張美濟礁的最新衛星照片,照片中的美濟礁綠化覆蓋率顯著提高,機場跑道兩側的綠化帶也是非常顯眼。

我們知道,“吹沙填海”的造島方式,不同於傳統的挖土搬運,而是直接由大型挖泥船將島基附近的珊瑚及岩層攪碎,然後直接將碎珊瑚和砂礫“吹”進島基內,形成陸地。因此美濟島的土壤成分幾乎都是珊瑚砂,成片的綠色植物是如何在沙子和碎珊瑚上種活的呢?

明明是海底珊瑚建的人工島礁,美濟礁卻綠樹成蔭,這是如何做到的

剛剛吹沙建成的美濟礁,一片白茫茫

首先來看看美濟礁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徵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根本,但人工吹填的美濟礁表層為珊瑚砂,顆粒大、鹽分高、養分少,PH值為8~9,鹼性,植物生長必需的有機質含量極低。這種生長環境,可以說比沙漠裡的沙子更不適合普通植物生長。

美濟礁所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盛行較強的東北風和西南風,風大多砂,空氣中的溼氣含有大量的鹽分。島礁地表的溫度能達到50℃左右,一般植物的幼芽和幼苗很難承受這種環境,不是被曬死就是被腐蝕壞死。

儘管美濟礁的環境有這麼多不利因素,但是在島礁的形成過程中,也創造了一些好的環境條件。比如美濟礁的陸地面積擴大到一定規模後,就自然形成了淡水透鏡體。美濟礁的陸地經過雨水滲透後,彙集在海平面以下的珊瑚礁岩層中,使島上珊瑚砂的鹽分減少了90%,這個濃度已基本達到植物生長的要求。

而且美濟礁所處的南沙海域,雨量充沛,年降雨量達到1300毫升。雖然雨季集中在6~12月份,但有了淡水透鏡體以及島上的雨水收集裝置,淡水資源是不用愁了。

明明是海底珊瑚建的人工島礁,美濟礁卻綠樹成蔭,這是如何做到的

美濟礁主要由白色的珊瑚砂填成

美濟礁的環境比較惡劣,這裡適合種哪些植物?

通過對美濟礁的環境分析可以知道,這裡不適合大型喬木類植物,風對樹幹、樹葉和自帶土球的淋溶現象對根系的生長均存在較大影響,早期種植成活率偏低。

那麼這裡適合種哪些植物呢?

首先肯定是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耐貧瘠,在鹼性土壤中能正常生長的植物;同時還要適應陽光充足的環境,具有很強的耐旱能力。

其次,要抗風能力強,因為南海到了颱風季節,在海上毫無遮擋物的情況下,一般植物很少能夠抵禦颱風;同時還要根系發達,生命力強,宜成活。

為了能在南沙島礁普及種植,還必須是節約型樹種,適應性強及養護費用低。滿足這些要求的主要是草藤、灌木等低矮植物,比如馬尾葵、羊角樹、木棉、櫻桃、棕櫚等等,不僅存活率高還能固沙及改良島礁環境。

明明是海底珊瑚建的人工島礁,美濟礁卻綠樹成蔭,這是如何做到的

島上成片的羊角樹

美濟礁有了各種綠色植物的意義

美濟礁的軍民為了能在島礁上擁有一片綠色,想了各種辦法:從大陸帶來了幾十種植物的種子試種;一撥新種的植物沒扛住,就重新換了種一撥,直到它生根發芽;島礁上缺少淡水,大家就用塑料盆接空調水澆灌植物;珊瑚砂缺少養料,就從大陸運來一袋一袋的營養土改造土質。

為什麼這麼執著?

筆者認為,美濟礁雖然是個人造島礁,有了淡水、有了綠色植物,它才更像一個島。“有了綠色植物,美濟礁才有了靈氣”,這也是島上軍民們長久以來的夙願。

明明是海底珊瑚建的人工島礁,美濟礁卻綠樹成蔭,這是如何做到的

美濟礁上的生態菜園

去過海島的人肯定有這個感受,島礁上的色彩是很單調的,除了藍色的天空和海洋,就剩下白茫茫的珊瑚砂。白天, 陽光反射在砂子上,閃得人睜不開眼睛,時間長了還會暈眩。因此,生活在島礁上的人們都特別渴望眼中有一抹綠色。

如今的美濟礁,從衛星照片中可以看到,不僅機場跑道兩側是一排排的綠色草坪,生活區的街道兩旁也都是行道樹。在島礁的一個角落更是出現了一個新品種:生態菜園。這裡成功種植了黃瓜、南瓜、冬瓜、茄子、香蔥、韭菜,莧菜和空心菜等10多種蔬菜,為島上的軍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色食品。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美濟礁的綠色生態系統將更加完善。餐廚垃圾、人體及禽畜的排洩物全部收集進行無害化處理,並最終形成無味初級肥料,用於島礁綠化種植。而美濟礁的綠色環境也吸引了鳥類的到來,守礁人員透露,美濟礁未來還會建設一個溼地公園,屆時,它將真正成為我國南海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明明是海底珊瑚建的人工島礁,美濟礁卻綠樹成蔭,這是如何做到的

美濟島未來規劃圖(網友自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