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學會逆向思考,我們就能在10秒鐘內對90%的東西說“不


學會逆向思考,我們就能在10秒鐘內對90%的東西說“不


看到過一句話:“要是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了,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這句簡單的話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其本質是,要想得到X,就得先研究一下如何避免X的反面。所以,要想獲得成功,就得先研究一下如何才能避免失敗。

這就是“成功-失敗”模型,正向思維聚焦於成功的原因,逆向思維聚焦於失敗的原因,而這個思維模型可以讓我們在看到成功的原因的同時,毫無遺漏地關注到究竟什麼會導致失敗,在實踐中我們又該如何提高成功的概率。思維導師艾菲在《直擊本質》這本書中給了清晰的答案。


一、誤判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

艾菲說我們之所以會有錯誤和非理性的行為,是因為粗心、考慮不周、缺乏經驗,還是能力有限?都有可能。出現錯誤和非理性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誤判心理——由於心理習慣所產生的誤判。

可以說,誤判心理學是一種逆向思維模式,因為它研究的不是如何讓人們更成功、更富有或更幸福;相反,它研究的是,到底哪些心理反應會讓人們做出錯誤的、非理性的判斷與決策。

查理·芒格說,要想避免非理智行為,最好能對自己腦中的怪癖瞭然於胸,然後才能及時預防。

在《窮查理寶典》中,查理·芒格總結了25 種導致判斷失誤的原因,“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極為常見。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的意思是,人們討厭前後不一致,總想著將前後協調起來、統一起來。當“避免不一致性傾向”與“討厭不確定性傾向”結合起來的時候,就會產生非常可怕的後果——過早地做出決定但永不改變。於是,我們中的很多人就會一直抱著在小時候就已形成的錯誤觀念,直到進了墳墓還不放手。

相反,如果我們能瞭解這25 種導致判斷失誤的心理傾向,並開始關注那些會導致錯誤判斷與決策的心理反應,我們就會意識到可能的認知陷阱, 從而避免掉入陷阱。

其實,除了誤判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也幫我們總結了不少人們在不知不覺間做出的非理性行為與選擇。在過去的傳統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即理性人假設。然而,隨著行為經濟學的出現與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人其實不總是理性的,而且這種不理性行為還有著一定的規律。

有這樣一個實驗:A. 你一定能賺30000 元;B. 你有80% 的可 能賺40000元,20%的可能什麼也得不到。你會選擇哪一個?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了A。

這就是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論。

A.在確定性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性收益。(確定效應)

B.在確定性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反射效應)

C.白撿100元的快樂,總是無法抵消丟失100元的痛苦。(損失規避)

D.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你一年收入7萬”和“其他人一年掙9萬、你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多數人竟會選擇前者。(參照依賴)

E.很多人都買彩票,雖然可能贏錢,但基本上贏得很少,買彩票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迷戀小概率事件)

事實上,不論是誤判心理學,還是行為經濟學,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人類的心理、認知和情緒對行為決策的巨大影響。當理解了這些理論後,我們就會擁有抵抗非理智行為的智慧與力量,從而做出正確、明智的決策與判斷。


二、大敗局和小敗局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說:在任何一個商業社會中,成功永遠是偶然和幸運的……對企業家來說,失敗是職業生涯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去思考失敗。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思路,吳曉波寫了本非常有名的書《大敗局》,在這本書裡,他探尋了一些企業失敗的原因。

在創作《大敗局》時,吳曉波肯定想不到這本專門講企業失敗的書,後來竟成了MBA 教學的重要參考讀物。這一切則源於吳曉波的逆向思考。因為他對商業和企業的逆向思考,我們才得以看到一個個真實鮮活的商業故事,看到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企業的失敗,從而獲得成功的啟迪。

在《大敗局》中,吳曉波寫道:“從動筆之初,我就想把這本書寫成一本分析性的著作,我們必須儘量地弄清楚危機是如何發生、如何蔓延的,受難者是怎樣陷入危機的。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歲月中儘可能地避免第二次在同一個地方掉進災難之河……”

那些失敗的故事雖然都是別人的,但對於每一個正在創業的人來說,這些故事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當閱讀這些真實的故事的時候,我們也在不斷了解到底哪些是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並不斷提醒自己去規避這些風險。

正如吳曉波所說:失敗是後來者的養料。我們要運用這養料,思考自己的路,灌溉自己的事業。

張瀟雨在《得到》欄目中,開了一個名為“小敗局”的系列,用來分析近幾年失敗的商業案例。在這個系列中,他一共分析了導致企業失敗的五大原因。


原因一:產品沒人要

“產品沒人要”大概是最常見的失敗原因了。既然一切商業的出發點都是消費者受益,那麼如果你的產品沒有人需要,你就等於失去了成就任何一種商業的基礎。

正如有句話所說:不管你是特別擅長融資,還是特別擅長銷售,或者特別擅長編程等,如果你沒法做一個人們想要的產品,你就一定會失敗。


原因二:無法保持專注

YC公司合夥人傑西卡·利文斯頓說:在看了這麼多公司之後,我發現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專注,尤其是專注在產品和用戶上。

我可以輕易地列出很多“看起來像在努力工作,但實際上對早期公司沒什麼幫助的事情”,比如,和投資人喝咖啡、去各種場合社交、給公司找各種“顧問”、和一些公司進行“戰略合作”等。

原因三:不量化你的增長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量化一件事,你就無法改進它。因為你沒法改進你不能衡量的東西,所以你首先需要量化你的增長。

原因四:隨意亂花錢

由於現在融資環境越來越成熟,所以亂花錢的公司也越來越多。在運營一個企業的時候, 一定不能按照“一切都發展順利的話會怎樣”的情景來設置預算和自己的花銷,因為這樣的容錯性太低,一旦發生什麼意外——而且意外一般肯定會發生——那麼自己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原因五:動機錯誤

YC 公司合夥人傑西卡·利文斯頓說:我發現,非常成功的創業者和一般成功的創業者以及失敗的創業者之間,往往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他們的動機和動力來源往往不同。

特別成功的創業者,往往也不排斥靠創業發財,或者希望自己看起來特別酷,但他們一定會有一些其他的動力,比如非常狂熱地喜歡和信仰自己做的東西。


三、“事前驗屍”法

“事前驗屍”法是提前思考失敗的可能與原因的方法,可用於對行動方案做出初步決策之後和採取行動之前。它要求參與其中的每個人假設所提議的行動方案已經實施卻不幸失敗。

《直擊本質》寫道“事前驗屍”的會議通常是這樣的:設想我們在一年後的今天已經實施了現有的計劃,但結果慘敗,請用5 至10 分鐘寫下這次慘敗的原因。然後,仔細考慮每個人提出的失敗的原因,再根據這些失敗的原因調整行動方案。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第一,決策方案快要擬定好時,很多團隊成員會受到集體思考的影響,“事前驗屍”法則可以遏制這種影響;第二,它能激發那些見多識廣的人的想象力,並將他們的想法引導到最需要它們的地方。總之,這種方法能幫助我們避免由盲目樂觀導致的悲慘結果。

一支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遠征隊可以在事前想象一下登頂失敗的原因,他們發現,這些原因可能包括航班延誤、海關問題、物品供應問題和消化疾病問題等。這就是“事前驗屍”法。這時他們會意識到,失敗的真正原因可能並不是山,而是許多小問題的相互作用。這時,他們就能擬訂更好的解決方案:儘可能多地解決後勤問題。

正如一家公司的宣傳冊上所說的——我們對攀登珠穆朗瑪峰和世界其他高山時食用的食物及準備工作的關注,讓我們的團隊成員很少出現腸胃問題。

這種思考方法與《孫子兵法》的理論不謀而合。有人可能認為《孫子兵法》考慮的是如何才能贏得戰爭。

但實際上,《孫子兵法》是以失敗為前提來考慮問題的。在開始做一件事情時,《孫子兵法》會先假設如果這件事失敗了怎麼辦,然後所有的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圍繞著如何避免失敗、減少代價來展開——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想辦法獲得成功。

當一名銷售人員在為贏得項目做準備的時候,他不僅要思考關鍵的成功因素,並圍繞這些因素做充分的準備,他還需要進行逆向思考:如果競標失敗,失敗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其中哪些原因可能是最關鍵的。當我們用這種方式進行思考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就得到拓展,視野也由此打開。

這就是逆向思考的好處——研究錯從何來,以避免失敗。


四、不為清單

段永平在回顧自己創業經歷的時候,提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詞——不為清單。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給自己設定一些應該如何做事的原則,這些原則會告訴我們“要做什麼”。而段永平的“不為清單”則恰好相反,它也是一些原則,只不過這些原則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做什麼”。

他給OPPO 和vivo 擬定的不為清單包括:沒有銷售部,不單獨和客戶談價錢,所有客戶一個價格,這就節省了非常多的時間;不做代工,因為代工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差異化;在資金方面,不進行任何有息貸款,這樣公司“永遠不會倒在資金鍊斷裂上”。大多數企業垮掉的原因之一正是借了太多錢。

段永平給自己擬定的幾個通用的“不為清單”是這樣的:

A. 不要盲目地擴大自己的能力圈。人能做的事有限,你說什麼、能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什麼、能做什麼。

B.不要一年做20個決策。一年做20個決策肯定會出錯,那不是價值投資。一輩子做20個投資決策就夠了。

C.不懂不做、不熟不投。不懂、不熟的事上不下重注,抓住你能抓住的機會。

D.不要走捷徑,不要相信彎道超車。彎道超車是不開車和不坐車的人說的,彎道超車總是會被反超的。

當我們思考做什麼才正確時,我們常常會找不到方向。如果這時我們能進行逆向思考,就會發現,先排除那些不該做的事,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不為清單”就是這樣一種工具,它能起到過濾錯誤選項的作用。

這就是逆向思考力的作用,它能在關鍵時刻充當我們的“過濾器”,將那些不正確、肯定錯誤或行不通的選項全部篩除,從而將我們推上正確的道路。

正如沃倫·巴菲特所說,有了“過濾器”,我們能在10秒鐘內對90%的東西說“不”。


文章選自《直擊本質》,作者艾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