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網絡暴力可怕嗎?你遇到過嗎?

網絡是在如實反映人性,還是會放大其中的惡意?網絡暴力和現實中的暴力有哪些不同?它所帶來的現實問題是什麼?它可以被阻止嗎?

網絡暴力:虛擬手段和現實問題

2020年初,藝名為奧卡菲娜(Awkwafina)的美籍華裔演員林家珍(Nora Lum)成為首位獲得金球獎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的亞裔女性。

网络暴力可怕吗?你遇到过吗?

但就在她祖父母的出生地中國,她莫名其妙地遭受到了網絡暴力,網絡上卻充斥著對她外貌的詆譭。這些年來,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聽到“網絡暴力”這個詞,但我們真的瞭解這個怪物嗎?

女性是主要的受害者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蘇珊·赫林(Susan C. Herring)在2002年的論文中這樣定義網絡暴力(Cyber Violence):構成或導致攻擊個人或群體福祉(well-being,指身體、心理、情感上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等)的在線行為。

網絡暴力中的很大一部分發生在網絡上,但隨後有可能會延伸到離線環境中——例如有些人會開展“人肉搜索”行為,曝光受害者的住址和手機號等私人信息,給受害者的現實生活帶來極大困擾。網絡暴力不一定帶有物理暴力的成分,但它毫無疑問帶來了心理上、情感上的傷害。

赫林指出,網絡暴力和現實世界的暴力表現出相同的模式,即暴力的肇事者多為男性,而受害者多為女性。在2000年至2001年間,向在線制止網絡虐待組織(organization Working to Halt Online Abuse)報告的網上騷擾案件中,女性佔受害者的84%。十多年過去了,在2015年聯合國婦女署的一份報道中這個趨勢並沒有任何變化,女性受到網絡騷擾的可能性仍然是男性的27倍。

网络暴力可怕吗?你遇到过吗?

在我們身邊的事例就有2018年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當時,大量媒體根據現場圖片捕風捉影,認為是和公交車墜江是因為私家車女司機的人為錯誤,過了很久才發現她完全是正常駕駛,只是事故中另一位受害者。劫後餘生的她不僅遭受了身體和心理的巨大創傷,還要面對網絡“鍵盤俠”們的指責和謾罵。

網絡暴力相對於現實暴力而言,更容易被忽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網絡暴力並不“真實”,也沒有那麼嚴重,不過是虛擬世界的一種發洩而已,想要保護自己只需要離線就好了。理論上是如此,單純的網絡暴力不可能採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所帶來的也只是侷限在情感上的傷害。

但在現實生活中,暴力行為一旦產生便很容易升級,很多施暴者並不滿足於情感傷害,而往往追求將暴力行為升級為實質性的傷害,這也是網絡暴力最讓人擔心的地方。

常見的網絡暴力形式

赫林提出,最常見的網絡暴力有四種:

1)線上接觸所導致的線下虐待行為;

2)網絡跟蹤狂(Cyber stalking);

3)網上騷擾(online harassment);

4)侮辱性/降級代表(Degrading representations)。

网络暴力可怕吗?你遇到过吗?

2018年曾經發生過一件引起廣泛爭議的事件,一名15歲的某視頻網站播主通過網絡接觸了一位10歲的女孩,在線上極力誘導女孩和自己發展親密行為。女孩的母親出於保護女兒的目的和該少年接觸後,這名少年為了報復她,唆使女孩離家出走和自殺。這是典型的線上接觸所導致的線下虐待行為。

網絡跟蹤狂的特徵十分明顯:這類人不僅密切關注受害者在網絡上的一切行動,他們也常常使用一些威脅或恐嚇語句:“我知道你是誰;我知道你(和你的孩子)住在哪裡,以及……”暗示十分明顯:我將使用這個信息去傷害你和你的家人。因此,網絡跟蹤也很可能和現實生活中的人身暴力威脅(甚至死亡威脅)相聯繫。

網上騷擾屢見不鮮。在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後,無辜的女車主就遭受了大量騷擾。不久前還發生過另一個熱點事件:某美妝博主自述受到前男友家暴多年。接著,該“家暴男”的手機號碼被其他網友曝光,試圖為該美妝博主“主持正義”的網友們開始了對這個手機號的主人進行無休止的騷擾和辱罵,最後才發現手機號的主人並非“家暴男”。這些有針對性的暴力威脅或死亡威脅是最常見的網絡暴力,甚至會傷及無辜。因此無論有任何理由,使用任何形式的暴力都是不能被容忍的。

在文章開頭提到的人們針對奧卡菲娜的貶低和謾罵則體現著最後一種網絡暴力形式——侮辱性/降級代表。赫林對於這種網絡暴力的定義頗值得深思:“在這種情景下,人們通常以表達自由、冒犯性和體面標準來討論事件,這些侮辱性的陳述並不是為了傷害特定目標,但很可能傷害了某個特定的群體。”對奧卡菲娜的辱罵中最理直氣壯聲音是:“她就是醜,還不許人說了?”

是的,不能說,因為“言論自由”的意義並不包括在公開場合對其他人的長相品頭論足,拒絕這種行為是最起碼的禮貌。“言論自由”從來都不應該是網絡暴力的遮羞布。除此之外,私自拍攝照片或視頻,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把照片或視頻上傳到網絡上,同樣也是一種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是一種犯罪嗎?

2015年,美國一家市場研究公司的報告中宣稱,地球上的移動設備已經比人多了:我們有73億人,卻有86億設備。而到了2018年,全球移動設備的數量超過120億,平均每個用戶2臺設備。

網絡越來越普及,人們在網絡上使用的時間越來越多,而網絡暴力也隨之普遍和升級,導致人們(尤其青少年和女性群體)遭遇到網絡暴力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多。

网络暴力可怕吗?你遇到过吗?

更重要的是,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忽視了網絡暴力所伴隨的對現實生活的威脅,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網絡暴力的隊伍中。

在網絡上,由於施暴者更容易隱匿自己,也更容易接觸到受害者,進行言語傷害就更加容易;此外,在網絡上,人們瞭解真相的渠道往往更加片面,也更容易被煽動;人們也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嚴重後果。這些都可能變成網絡暴力滋生的溫床。

實際上,互聯網上的“匿名性”只是一個假象,網絡都是有記憶的,想要藉助虛擬的網絡來發洩自己傷害別人慾望的人,實際上會暴露得比現實生活中更快。

網絡本身是中性的,它誕生的初衷也並非是為了傳播人性中的惡。就和所有的工具一樣,讓它傳播善良還是邪惡,完全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存在於網絡上的不止有暴力,也有良善——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們要想幫助邊遠山區的兒童,只需要按幾個按鈕即可;那些幫助別人的“平民英雄”們也不再寂寂無名。

要抵制網絡暴力當然需要從制度和管理層面去進行監管和控制,但對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理性,不要做鍵盤俠,也不要過分關注人性的惡——因為很多惡行的出現就是為了博關注。

相反,我們需要堅信“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這是現實生活中的做人準則,也應該是網絡上的行為準則。

网络暴力可怕吗?你遇到过吗?网络暴力可怕吗?你遇到过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