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转载:记忆中的古镇

苟明科


上良古镇土围城,区域占地一顷零。

内住客商和庶民,出入行的东西门。

东北略高西南低,积水冲涮狗洞门。

店铺建后丁字街,灵千道路穿街过。

东庙西庙神灵验,中街神池水不干。

大学小学南北建,四季两台戏不断。

三七十日万民聚,买卖兴旺百业隆。

聚宝盆中金珠满,取之不尽用不完。

上良地处灵台县西部,俗称“西塬上”,是凤翅塬上的一个市镇。灵千公路穿街而过,古老的街道由土筑的城墙围定。城内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40米,街面南北宽8米,占地108亩。街道中心有个大涝池,把街道分为东、西、南(中街)三道街,街道东西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气候半干旱,年均降水量500mm—600mm.,气温8—9℃,无霜期159天,海拔1398米。街内建有学校两处,东、西庙宇各一处,戏台两栋,有门店房包括过道110多间,门店后院建有厦房,供街民居住,街北后院离城墙较深,有种菜的地方。

上良镇围城有东、西大门,通常牛车可以出入通行,城门上建门楼各一处,在北墙中间建有哨台一处,因街道北高南低,遇大暴雨,水全部涌在西南角,时间一长,就将城墙冲了个水洞,猪狗可以爬进,从此以后,上良街道又新增了 “狗洞门”一词。以前,政府对此地也经常维修,因积水,后来水洞渐渐增大,不但猪狗畅通无阻,有时人也出入行走,人们在取笑某个人时就说“你像是从狗洞门来的,有一股猪狗气味。”对不讲理的人说“你是狗洞门里来的人,不懂礼,不讲理,连猪狗一样。”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围墙土被生产队拉到地里当肥料使用,“狗洞门”也在现代人的脑海中被遗忘了,现在能看到的围墙只有东南角学校院墙所利用的几十米。

上良建筑最大规模是上良完小、东庙、西庙、上良小学、两栋大戏台,明显的标志是街中间一个涝池。(如图所示)

转载:记忆中的古镇

走进东门,向北看就是东庙,庙西是小学校,学校西侧是门店,延伸到西门内北面有一块空地畔,六十年代初在这块地上建了上良农业中学,农业中学撤销后,前身是上良农具社,后来是上良农机站(拖拉机站)。

关于上良完小,有现任老师姚步君先生在《昨天留给今天的故事》一文中这样谈到:上良中学(旧址)的前身是灵台县第二完全小学原址。即:上良完小。学校始建于四十年代初期,是陇上名将杨子恒任绥靖司令驻军平凉期间亲自筹建的一所乡级小学。建校始末可见将军撰写697字的不朽碑文(碑文录于民国《灵台县志》卷二《艺文》),现摘录片段:

碑曰:“……民国二十三年春,统因巡视回灵,……商同县长张东野暨教育当局,并士绅咸青同意,遂请县长筹拨建筑费四千余元,即购地于上良镇之东西隅,并收邑民杨林铎捐地一亩,通计东西共长二十七丈六尺,南北宽有八丈四尺。刻日鸠工庀材,起建头门,房屋共七间,前院大礼堂五间,南北列筑学舍三十间,后各附有厨房、厕所。再东为第一教室三间,又东为第二教室三间,南北对向校长,教员室各三间,两旁接有厨房,东北偏有厕所,校外偏北更为体育场。一切应有尽有,各处卫生光线亦均稍构合度。事虽属草创,现模可云略备,即将第二完全小学校(从朝那)迁移其中,籍事推广。至于此次所需材料,匠工等费,除统捐助薪俸洋三千元外,其余均由教育存欠丈量完后,宜另记录斯举也。经始于本年春二月,完成于万历(可能是农历)七月,挹彼注。兹成功稍速,非统姑为矫情取悦时尚,然不过因地制宜各适所用,聊以作移易繁简,督促桑梓文化进步耳。今后培人才而为地方兴,因地方而造人才,皆当厚望于斯校也。是为记。杨渠统撰”。

上良完小(俗称大学),建在中街的东南面。是灵台县北塬区的一所重点学校,教师师资充实,管理严格,来有周边地区星火、朝那、粱原、什字西部、泾川县南部的学生,吃住在校。第二所学校在东街(俗称小学),是砖土木建成的教室三座,设有一、二、三年级,中院东西建有办公、校舍各三间,后院是操场及厕所。一九五七年,在完小操场坐东向西新建一幢教室六间(分两个教室),在北面建学生宿舍十三间,称新院子。校舍建成之后,两校合并一处,又称上良完小。(如图所示)

转载:记忆中的古镇

进东门,北面就是东庙,庙宇修的高大壮观、雕梁画栋。进庙门是拜殿,门前悬挂大铁钟,响声洪亮,后来移到上良完小院内用于作息报时。关帝殿紧靠拜殿,两殿前后并建,第三排是佛祖大殿,殿东西各建有三霄殿、五聖宫、文昌宫、显聖宫,第四排是玉皇阁,楼前有两棵大相树,直径有一米多粗,后半个院被树荫遮的看不见天,走到后院会感到阴森害怕。庙门外有一间房子,供管理人员(庙官)居住,门外放一把铁大刀,刀柄有小碗口粗,刀重一百二十斤,常年放在门外场子里,每个人都想去试拿一下,也有些青年人常到庙门前场子里赌气拿大刀,有些人能拿的动,但也有的人搬不动。大刀放在门外,经过长年雨淋日晒,没有一丝锈迹,被人们摸的黑光发亮,可惜在大炼钢时被损坏。不但东庙大钟损坏,而且上良地区内各庙宇的钟都搬到上良完小报时使用,被称为学校通讯员的什字郭家沟圈的郭**和上良三村上沟的景**都用铁锤砸坏了。

进西大门,南面是西庙(财神庙)占场地较大,庙院不大,庙坐西向东,进庙门一眼望见财神大殿,大殿建筑宏伟,内有火神、福、禄、寿三星塑像和其他神灵牌位。南北各有其他用房三间,庙对面有戏楼一座,没有南街戏楼大,但比南街戏楼建的豪华壮丽,五十年代倒塌。庙门前场地是柴草市和粮食市场,柴草市南边是牲畜市场,北面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房子,是宰杀场地,特别是在街面上开羊肉馆(摊)的羊全部都要在那里宰杀,宰杀后,没有人收费,也没有人检疫。屠宰场房在市场关闭后倒塌。

西庙的祭祀活动在正月,财神庙会由商界人士组织,正月十五是正日,唱大戏、耍社火。正月二十是东庙的潮山会,由农会组织、群众自愿参加,规模浩大。大戏从西台唱完后再搬到南台唱。天刚亮就有马社火上街,扮演者骑在马上,手拿各种道具,由马童牵马,马头顶额披红,插有表花,脖项戴有铜铃串,响声连天,人称“报马”上街。中午有高抬社火,大戏白天晚上演出不断。正月二十是娘娘会,有些老人急于抱孙子、求儿问女,为抢头香、抽签许愿,天刚亮,就套上自家的牛车,拉上自家和邻居的妇女到娘娘殿抽签许愿,中午坐在牛车上看热闹,下午再坐着牛车回去。社会封建,如果这天青年妇女不上街游玩,以后上街游玩的机会就少了,这天上了年纪的妇女出门走亲戚,在正月二十三必须回家,这是农村早已留下的老规旧俗。这样的群众性庆典活动,在农业合作化后慢慢被取缔了。

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东庙和小学作为国家的储粮仓库,直到六十年代在西门外“乱人坟”地段建起了国家粮库后,这两处地方被人民公社利用,也是现在的政府所在地。

西庙神像搬出的早,先后在原庙址办公的有:上良乡公所、上良区公所、上良人民公社、上良生产大队(三社合一后,上良称为生产大队)、上良卫生所、上良畜牧兽医站。原建筑在街道规划中拆除,背街建起畜牧站,顺街建起商住楼被个体户占用。

大涝池在中街东边,北畔有一行大柳树,两人都搂抱不了,树荫遮半个中街,夏天是人们乘凉和摆摊设点的好地方。在东南畔有一棵爬爬柳树,根部有两米多粗,长的奇形怪状,像一只蛤蟆蹲在涝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头伸向涝池中央,涝池常年有水,人们都说是“神池”,如果水干了就要遭年馑,但水从来都没有干过。随着天气的变化,池中的水也有相应的变化,有时池水发浑,有时水面有一层绿盖,有时冒气泡,有一股腥味。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池水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农事。池中水解决了杨景两庄的牲畜饮水和人们其他生活用水,妇女洗衣,孩子戏水,也有些人把洗衣盆端到爬爬树身上去洗,孩子们爬到树梢跳水玩耍。特别是逢集日,赶集的人在涝池洗脸、洗脚、乘凉解乏。冬天涝池结冰,是个溜冰场,是孩子们滑冰取乐的好地方。涝池在街道重新规划建设时被填,现在的计生服务楼及文化站就建在涝池的原址上。

跳神会期两天,时间从三月底最后一天开始,四月初一结束,一套班子有十多人,有人敲打羊皮鼓,有人身穿道袍,手执道具,有人光着身子、手执长麻鞭,有节奏的在场上抡麻鞭,响声洪亮,有人肩扛神轿,轿子上有木刻的各种神像,装神弄鬼在场上狂奔猛跑,看热闹的人群跟在后面跑。四月初一这一天也是祭虫日,农户都要到特定的地方领取各色三角形的小纸旗,回家后自己制作旗杆,把旗子插在麦地里,意味着这旗是神圣封过的,警告昆虫不敢损害庄稼。这天还有祭炮的习俗,中午在各防暴雨的炮点,人们将土炮抬出系上红布,装上火药点燃,只听的到处炮声轰隆,这一习俗至今存在。

四月二十是上良古物交大会,会期以牲畜、山货为主,物交会闻名于陕、甘、宁三省,也是西部地区麦收前的最后一个交流会,来交流会的有各个省、县的客商,主要是牲畜。客商贩运,以骡马驴为主,牛、驴交易是周边的农户为解决自己耕种使役,除此之外,牛、羊交易主要是平凉、宁夏、泾源、固原、张家川的回民。当地有种地少的人也掏十几或二十元买一头牲畜,麦收后合伙耕地种麦,麦种上后就卖掉,使役了半季,不但没有赔,而且还能赚几个钱。会期,在南街显眼的地方搭一个布棚的是外地人,祖传做木梳子和篦子,棚中放个枕头大的“铜狮子”,这是祖上留传下来的堂号标志。自制木梳,手艺精巧,生意红火。山货主要以关山扫帚、木锨、把张为主,华亭客商把扫帚驮来,堆积如山,农户要把全年所用的扫帚买下,扫帚除了会期有,其余时间是买不到的。还有华亭产的大麻,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陇州的山货编制闻名西北,有荆条笼、簸箕、筛子、背斗、竹蒲篮、竹笼笼、牛笼嘴、牛筋杈、木犁和把张及大麻加工成品的各种绳套。

七月七搭清蘸,为期三天。召集阴阳先生来东庙诵经,高搭诵经台,先生手摇铜铃、口念经文,目的是教化人们积德行善,爱护生灵,超度亡魂。在东门外的大十字高栽方杆,搭起法台,上面挂起各色火边彩旗,在七月七夜晚倒方杆时,人们到那儿去烧纸钱祭奠亡灵,也有人放声大哭,这项活动范围扩大到西至朝那土桥以东,东至南沟杜家和北沟于家,北至黑河,南至涧河,凡属于上良管辖的区域全部参与。跳神和搭蘸,因活动期短而复杂,参与活动区域面广,组织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迷信色彩严重,这两项活动早在农业合作化前就取缔了。

街道虽然铺面房多,但做生意的“坐商”不多,有中药铺四家,最兴盛的是河南人开的字号“同盛德”药铺,棉布兴盛的是“三义合”棉布店、字号“兴盛堂”的杂货铺,陕西手工裁缝“苟氏衣铺,”河南人开的文具店、写字本装订店;泾川的银匠马氏,右集张家的染坊,外地来的鞋匠,剃头匠开的小门店。最有名的铁匠是河南宗师和吉师,做出的活样式好、刃口锋利,手工做出的枪和机械制造的不差上下,名师出高徒,在上良带出的名徒不少,景家庄秦大牛是其中之一,他出身贫困、无有家业,他父秦鸿魁是著名的秦腔演员,在西北享有秦大净的好名声,解放后在陕西长武县秦剧团工作。他在学徒期勤奋好学,出师后他手艺精湛,做出的刀具锋利,无论谁拿来急用的活,他停住手里活就给做,微小的活连钱也不收,常有来做活的人头发长了,他就说:我做活用的桶里的水还热着哩,你把头闷一下,我给你剃。因做活常有热水,又有自己做的剃头刀,门前常年就成了一个理发场地,庄居邻社来人互相帮剃。人们对手艺不好的铁匠评价说:“你的镰,连根挦,挦的土掆哩,说起嘴犟哩。”河南牛姓家经营铁货,大到铡刀、小到苦水,刃口货全是从西安运来的“省货”,供不应求。凤翔铁匠周师给骡马驴钉掌,修蹄,在西部是很有名的。

街面有客房店六家,东街车马店,涝池畔骡马店各一家。开店房要经过管理机关许可才能开。要把每天来住店的客商都登记在“号薄”里。晚上人住好以后,要把“号薄”送到管理处审签。地方宽敞的也有“行商”长期居住,为方便住店的客人,店家也常“卖饭”或“包饭。”

街上也没有长期开设的饭馆,时开时关。常有“麻老婆”的面馆,人去后,锅煎面就溢。每天天亮就有附近的干粮,蒸馍笼笼上街。

木工杜师,手艺独特,雕梁画栋,木刻是一绝。寺、庙建修承担主要角色。解放前在灵台县灵台修建中显示出了自己的本事,十年动乱期间灵台遭到破坏后,他在家中用木板制作了灵台的原貌模型,这次灵台重建时,就按照他制作的模型建成的,其本人还去现场指导过。打制的轿、老牛车,从设计到制作,有一定的小窍门和技术要求,车辆使用灵活轻便,人们夸张的说杜师打制的车在一里外的路上行走,就能听到车轮滚动清脆的响声。

无论是什么店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铺柜上放一个装满烟叶的烟盒,板凳头上挂一个点燃的草绳(是白蒿撮成的,供人们吸烟点火,有笔杆粗,点燃后气味清香,也能起到熏蚊子和苍蝇的作用)。顾客进去后,店主忙招呼快坐下装烟吸。药房都有代销的蜂蜜、黑糖、白酒,在过年时家里有病人抓的药,细心的店主都要用红纸给包上,寓意解除病人一家人的晦气。在春秋换季和生产大忙时,店家把棉布或大件农具赊销给农户,在秋收后农户把店家叫到家里装粮食还债,店家去后农户盛情招待,回来时还送果品、蔬菜和其它农村特产表示谢意。

逢三、七、十是上良的集日,在大跃进和十年动乱时期,集日也更改过,甚至还一度没了集日,但后来仍然恢复到古老的集日,市上除卖盐的用秤称外,其它买卖都不用秤,以“堆”、“驮”、“担”、“袋”、“捆”“把”“个”为单位,粮食以“石”、“斗”、“升”、“碗”来计价买卖,乡下人拿来的东西只要能卖成钱就了事,市场上也有以物换物的习惯。

集日帐子搭满、买卖兴旺,人们自觉的将自己要卖的东西寻找到同类的市场变卖,一年四季的吃食市变化操作,冬煎夏凉,喊叫卖声让人听到顺耳有感,“糖油糕,吃了油糕喝汤哩”,“碾盘大的油饼在知达哩”、“蒸鸡肉,一吸儿的蒸鸡”、“油饼夹甑糕,吃上怪飦合”,羊肉泡、回锅肉摊上坐满了人。卖包子的肩上扛一大斗热包子,手提一个蒜水罐儿窜街叫卖。油糕摊上给扎一碟油糕,捏上一撮白糖,再在上面浇一勺热油,(应声喝汤哩)。油糕最有名的是外地人老寇、老潭、老陶三人的油糕,不扎放在盘子里、拿在手里是吃不到嘴里去的——太酥了。中午,还有热腾腾的水晶包子,老寇的烧鸡也是一绝,他对人夸张的说:“我做鸡肉的卤汤,根子有我先人手里的。”陕西苟二的凉粉,面皮,甜酒茯,量足味美。西门外城角里的豆腐,干湿可口。“鸡肉客”的蒸鸡肉, “老面客”的荞面饸饹,外号“野狼”的干粮。东门外的粽子、麻花,糖坊的糖瓜、荏粘,中心的挂面、点心。乡下三个小脚老婆的热锅油饼在集市上都是很有名望的。

四季街上有几个买醪糟,酒茯子和买茶水的老人,一张简易的小桌,放几个小凳子,一个风匣,用烂脸盆泥一个炉子,放一桶水和茶具。逢集天,在九十点就把摊子摆开。做买卖的人为占摊点来得早,就在茶摊捣罐罐茶过瘾。中午卖大壶茶和白开水。在七十年代,夏季带卖凉水,在水里加点山枝和糖精专供妇女和娃娃,一分钱一杯,这样一天也能收入六七块钱。买茶水的人也是本地的 “百事通,”你要找人问信,走什么地方,向什么方向去,此人最近在不在,或是你要了解的事,只要你问他,他就会给你说的一清二楚。

涝池畔常年有个旱烟摊,是陕西凤翔人,逢集日,将黄、红、褐、绿不同颜色的烟叶分别装在每个一米左右的长形蒲篮里,吸烟的人随意在蒲篮里装烟品尝。人们习惯地把买烟叫做“抓旱烟”,来抓旱烟的人、卖烟的人习惯地拿起碗大的小蒲篮,把烟抓在里面,揉细后给装在烟袋里,小到一把,多到一捆或一包,忙个不停。

从吸烟人拿的烟锅,能看出吸烟人的生活状况和在家庭地位,手提一米多长、白铜烟锅头、玛瑙石烟嘴的人,家庭人口多,是一家之主,不劳动、游手好闲的人。有人拿二尺多长、玛瑙石烟嘴或铜烟嘴的人,大多数是精干的劳动人或年老之人。经常劳苦人的烟锅有六七寸长,多数没有烟嘴,烟锅头是铜或铝的,经常把烟锅装在烟袋里。叫花子烟锅头是泥捏的,有小鸡蛋那么大。

吸烟也是一个老年人聚会场所,不论是在街道和乡村,常有人群冬暖夏荫聚在一起,伸出烟袋,互相品尝。也有人伸出自己的烟袋,说这是新烟,今天刚揉下的,尝我的这烟。这时,就有人忙取笑说,你是给我们夸你新媳妇给你做的花烟袋里。然后,满嘴脏话,惹得老汉哈哈大笑,事实也是这样,在农村中,新媳妇在第一次从娘家回去时,要给上辈吸烟的人绣个花烟袋,给婆婆绣个藏针的针葫芦,给女婿做双新鞋,在婚后第一个夏收时,有躲忙的习俗,回去时给女婿做一顶新草帽、一双新鞋是必须要有的,这是农村的一种习俗。

在水果和蔬菜盛产期,黑河川道(也称北川里),川里人把自产的水果用牲畜驮来,有人批发给街上守街的人,也有几个人合伙买一驮分开自己吃,这时就有一人挽起袖子,一五一十地给买主分配,在分配时有意给筐底留些水果说这是自己的落头。有些驮来因果子质量不好,没批发出去,把驮筐中的垫草掏出来垫在地上倒出水果零卖。午后只听得叫喊声连成一片,“好西瓜杀开了,走着瞅着”、“黄砂瓤、赛冰糖”、“刀响哩、蜜淌哩,惹得蜜蜂乱嚷哩”。如果杀个生瓜,就大声喊道“谁渴了就来,一分一大块、五分钱尽吃哩”、“大离胡桃”、“碗大的水梨,给钱就卖哩”、“泾洲的灯笼红,绿瓤甜脆瓜,又甜又香”、“长武柿子、彬洲梨,亭口的马牙大红枣”。这时候的孩子三个一伙、五个一堆,到处乱抓(偷瓜果),上午随偷随吃,到下午个个兜兜里装的满满的,有些人看自己的水果卖不完,剩下的都是妖桃裂果弯黄瓜,见孩子们围上来时,有意骂骂咧咧的把草一抖,说“我不卖了,快来都抢”,水果滚的到处都是,谁碰见谁拾。衣袖便成了人们赶集装东西的用物,捡了水果或买了东西后,把袖口一扎,东西装在袖筒筒里。如两袖齐装,前后一背,只装一个袖子,一袖穿一袖抱。老年人买的东西,把腰带一紧,揣在怀里,年老妇人上街都习惯提个笼笼或买或卖。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招揽生意的标识,有人肩扛大弓,这就是擀羊毛毡的;有人扛一个大纺线车,这是纺毛线专织羊毛口袋的;有人手拿五尺方棍的,是给人修庄打院、挖窑做土活的;牙行在牲畜市场肩搭一条毛巾,手拿一个精小的鞭子。有人手拿打马鞭或肩上插一牛皮娃娃,这是写戏的(大戏和小戏之分);新货不管放在什么地方,一看就知道是卖的;要卖的旧东西,必须在上面插一支谷草或细柴棍,让人一看这东西是卖的,不是存放的。

牲畜市场在狗洞门处,逢集日,买卖量大,常有“经纪”“牙行”在市场活动,人们对这些人统称“贼牙行”,但政府对这些人员组织过,佩戴“交易员”袖章,这些都是黑来黑去,说生意时用毛巾将手捂住,也有用草帽捂住的,也有人把手放在对方衣襟底下的,这些人都懂牲畜的口齿。在市场上能说会道,同样一头牲口,对买方说能上天,肯吃肯喝,使役乖巧。对卖方说养在家里不吉利,你夫妻长犯口角,谋事不成,连拴的地方都没有。“章有章法,行有行规,”在捂住手捏指头时(讲价钱)不允许别人看见,更不允许别人打听价钱是多少,严禁有第二家插手买卖。经过双方协商同意买卖后,牙行也把自己的介绍费给双方言明,各拿出多少,然后牙行才向众人倡价是多少钱成交,报数后双方不许反悔,也定出反悔后挂红钱(违约金)的数额,还言明买卖不成,瞎了生意不瞎谋,媒钱是少不了的,有些牙行是走州过县的,以此来养家度日,有些牙行是玩古董的。(老牛、残驴、猪羊)之类的,价值不高,介绍费也不多。买卖说成之后,双方都要拿出一定的酬金谢媒。在买卖中,牙行都是倾向买方的。在人们传说中:乡下人牵来一匹母马,随带一头小骡驹来卖,牙行给卖方说:“母子一起卖,给买方说只卖母马、骡驹不卖。”买卖说成办理交钱手续后,双方还谢了媒,牙行从腰里解下布腰带,把骡驹拉回自己家中,作为自有(确有此事)。

柴草市在西街,冬季农闲时,柴草市最大,硬柴来源主要是土桥以西、畜驮车推,蒿柴和饲草来自本地乡下,街民们买的柴要够一年用,煤、炭是粱原人用牲畜驮来出售,用量不太大。主要是店铺人用炭块烤火、煤煨炕。乡下人来时担一担笼,买些炭是过年或红白事烧黄酒烧茶用。煤炭在当时人民群众生活中用途不大。

粮食市场在西庙门前的广场,农忙时有时无,在无粮食市时,买粮人背上三二升粮食,到买小吃食摊上自行噚卖。需要买粮的大户人家和脚夫联系好后,由脚夫驮往外地销售(脚夫家养有高骡大马,三五人一伙,专门给人驮运)。常年出没在西安、宝鸡山路之间。往返有物资驮运。在秋收后粮食市场慢慢大起来,最旺盛的是十一腊月,这段时间也是“斗行”收入最佳时期。“斗行”背个大竹蒲篮、手提一个斗,买卖双方谈好价格,到“斗行”那里去量,有经验的人往斗里倒粮食时特别小心,恐怕把粮食流在斗外,这时“斗行”嫌斗不满,嘴里喊到:“称平斗满,”看样子好像倾向买方,实际上嫌给自己蒲篮里没淌下粮食硬用手往斗里刨。然后“斗行”伸出手将斗上高出部分粮食码到他的蒲篮里,归自己所有。有些人在往斗里倒粮食时不注意,斗满后淌到蒲篮里的粮食很多,卖粮食的人就和斗行发生口角,经旁边的人劝息后,最终还是卖粮的人吃亏。如果买卖双方都很谨慎,斗外淌出的很少或没有淌下粮食,“斗行”没占上便宜,这时“斗行”在买卖双方的袋子里,硬用双手给自己去“掬”。 “斗行”随时清理自己的蒲篮,把粮食倒入自己口袋,等待下一个买卖,一天也能弄一斗多粮食。有荞面、豆面、小米、扁豆之类的自行用升、碗量的另卖。

街道窄小,道路常被人堵塞,这时就听到有人高喊:“咳!油哩!油哩!”或“快咧开,牲口踢哩!”人们听到喊声后,看到有推车的,挑担的,肩扛重东西的人,也有手牵牲畜的,都自觉的把路给让开。有人因急事,一时走不出去,也喊:“油哩!油哩!看把你衣服弄脏了。”人们笑着也把路给让开了。

“唉!油哩!卖油哩!”出自油客之口,那时油的用量大,除生活食用外,晚上点灯照明是必不可少的。常年卖油的多数是泾川人,人称:“泾川鬼儿。”卖油的人聪明伶俐,能说会道。“三个回回(回民)捣不过一个油客。”油客常年担着两个油笼,油笼是荆条编的,下方上圆,上面有碗大的出油口,它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不漏油。天长日久,油笼外面很脏。所以,在人群中高喊:“油哩!油哩!”买油的不用称称,拿油葫芦量的买。俗话说:“穷酒行,富油行(酒行倒完后再滴不出酒来,油行倒完后还能滴出油来)。”所以双方为把油裂的油没有倒净而发生争执。油客耍他灌油的技术,灌油不用漏斗,一手拿油葫芦,一手拿油溜子灌油。闲人也围住买油的看热闹,指点油客灌油的技巧,听他们嘻嘻哈哈的争吵。

在街上,偶尔也有搬尸扯丧的从街而过,将棺材用两根长椽夹绑定,由两匹结实的骡马前后驮着,牲口额头上挂着红布条,脖项上带铜铃串,有节奏的叮当叮当的响,棺盖上盖有望墓纸和一只大白公鸡。孝子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棍、撑一条引魂帆,低着头喊叫“爹(妈)你快回”,旁边一人,走到街道或十字路口,随走随撒纸钱,其他孝子跟在后面,碰见长辈或亲戚,就磕头作揖报丧事。这些都是下塬(把什字镇以下的称为下塬)的穷苦人。塬上耕地少,养不了家,到南川里(百里、新集、龙门),租赁山头种庄稼(做山庄、扯吊庄),然后在租赁的基础上再开点荒地;也有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因家庭过于贫困,去南山后政策比较优惠,被政府分配在南山里的;也有一九五八年为支援山区建设,被政府动员到山区去的“远耕队”。经常在山里的人大都是年老体弱多病,常年劳苦在深山,有病无法医治,勤劳一生,病故后仰面还乡,搬回老家安葬,这样的事前季少见。无论穷富人家,在外去世的亲人搬回来之后,都在大门外搭丧棚,为死者祭奠。这种旧习俗留传至今。

街市是一个“大聚宝盆”,装满金、银、珠宝和钱财,专等众人来取或投放,勤劳、有智慧、财运好的人在聚宝盆里取几个,甚至大捞一把。财运不好,倒霉的人不但没取到,反而把自己的钱财投入“聚宝盆”中,等候别人去拿。

古往今来,街道是个众人齐居、人员复杂,是个“日听王法、夜听古今、传播信息、互通有无”的地方,所以老年人常告诫青年人说“在街上做事讲话要有分寸,胡做乱说有人打嘴哩,不比在乡里,胡说野论没人管,街上有人管哩。”

“欠账腊月必还。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是留传下来的古语,但是,有些人一时还不起,也有些无赖,因债务和琐事在街上打架斗殴,打的头破血流,伤了和气。“腊月穷汉快似马”,年关也是穷人的难关,无论是变卖家产或是提前领取来年干活的工钱,都要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到第二年的二月。在正月告借是大忌,店铺也是过了正月二十三后才开门做买卖,在这期间除了有卖娃娃耍货之类的东西,市场处于关闭状态。

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国家投资,政府实施,街道面貌大变:由街道只能有一辆牛车通行,房屋建筑前后不齐,雨天积水成坑,烂泥挡道,晴天尘土飞扬,变为现在街道拓宽,柏油路面,污水入渠,楼房排列整齐,晚上路灯照如白日,常有清洁工打扫的既干净又文明的街道。

因文化落后,娱乐活动单调,人们盼望街上来个耍猴跳圈、卖狗皮膏药胡谝、用手指头在砖上钻眼、卖武耍棒舞剑、口吃筷子鼻孔冒烟、空中取水耍蛇、人驮碌碡,叫花跪在门前打砖的来供人们取乐。如今转变为乡镇建有文化站,文化广场,读书室,乡村大舞台。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群众自娱自乐。

由经常为琐事在街上论理,不讲理,大打出手,造成人身伤残,变为人人遵法守纪,增强法律意识,讲事实摆道理,用法律保护自己。

由疯子满街跑,傻子到处转,叫花子成群,老小文盲,变为医疗卫生事业先进,疑难杂病能治好,看病吃药有报销,大病有救助,建立敬老院,发放低保、社保,社会救济,残疾孤儿由社会供养,生活有保障,普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免除书本学杂费,农村小学免费供应早餐,人人有知识有文化。

在人群中,明显的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太大,穷人太多,衣不遮体,皮肤粗糙,常年繁重的劳动腰弯背驼,变为从现象上看人人平等,衣着整齐,红光满面。

由家有急事在街上等人捎话传讯,交通不便,耽误时机,变为出远门公交车便利,摩托普及,私家车出现,随时出入方便,手机电话随身带,传达信息,互不耽误。

由集日驮货牲口到处乱拴,堵塞行道,踢伤行人,变为运输车辆,豪华私家小轿车,摩托车整齐摆放。

现实的集市变化,和记忆中的古镇,真是天壤之别,我们要更加珍惜、爱护、建设她。

写于2017年春
作者简介:苟明科(小名六合),生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相)十一月初十辰时(公元1945年12月14日)。一九六〇年毕业于上良完全小学。毕业后曾任西门生产队出纳、会计等职务。一九七〇年任西门大队文书至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任西门生产队队长至一九七七年。在此期间被上良人民公社党委会、革命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奖励小麦一百五十斤及其它荣誉奖。一九七八年任西门大队文书至二〇〇三年。二〇〇三年九月一日被灵台县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种植助理技师技术职称。二〇〇四年任西门村计划生育专干至今,历任上良乡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二〇〇四年六月平凉市司法局颁发《人民调解员证》。二〇〇五年三月和二〇一三年四月被上良乡党委、政府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及”及“十佳计生专干”,颁发荣誉证书及物资奖励。(一九九二年兼职中国人寿保险工作,因工作出色,被评为所、县、地级先进工作者,曾多次获奖,颁发荣誉证书五份,一九九九年元月十五日被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平凉地区分公司、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平凉地区分公司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