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宇文泰、宇文邕與隋文帝楊堅,誰是終結南北朝亂世的最大功臣


前言:

南北朝始於420年北魏、劉宋對峙,終於589年隋滅南陳。一百七十餘年的南北朝,為何先是由最弱小的北周統一了北方,而後北周又迅速被隋朝取代?那麼,究竟是哪個歷史節點,在歷史的走向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呢?西魏北周的創始人周文帝宇文泰、統一北方的周武帝宇文邕、統一南北的隋文帝楊堅,是值得考量的三個關鍵人物。

那麼,考量這三個人物的功勞誰大誰小,必須要搞清楚三個根本問題。

一、南北朝最終統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二、北周、隋的歷史脈絡是不是相沿以成的?

三、三位皇帝各自的關鍵功績是什麼?

認清楚這三個問題,三位皇帝的歷史地位孰輕孰重,便不言自明瞭。

一、南北朝最終統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可以肯定地講,統一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軍事,亦非經濟,而是文化的融合。

南北朝之前是東晉十六國,也是南北對峙的狀態。我們可以通盤考量。

東晉和南朝面臨的三次巨大的亡國滅種的危機,一在前秦進攻東晉時,一在北魏乘齊梁易代時進攻南朝時,一在梁亡陳興時。這三次危機不同於後來隋滅南陳,南方雖然岌岌可危,但最後都挺過來了。

我們試以其中危機最深重的一次梁亡陳興來解說。當時梁武帝年老昏憒,社會矛盾重重,北方侯景趁虛而入,引發了梁朝巨大的動亂,北齊、北周兩家趁火打劫。北周攻入江陵,滅亡了梁元帝江陵政權。北齊軍隊則打過長江進入建康,一度就要攻佔建康。

但令人意外的是,陳霸先竟然以五萬人左右的兵力,擊退北齊於江東;其繼承者陳文帝陳蒨又向長江中游拓展勢力範圍,以江南半壁,再次復興了漢人王朝。

宇文泰、宇文邕與隋文帝楊堅,誰是終結南北朝亂世的最大功臣

論軍事,南陳的軍隊絕不是北周、北齊兩國的對手;論政治,南朝政治制度與北周、北齊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兩樣,談不上什麼正朔的優勢;論經濟,南朝當時衰弱已極,國家掌握的戶口只有200萬人,只及北周的五分之一、北齊的十分之一。

陳朝之所以能立國,還在於南北朝胡漢融合尚未走到最後關頭。用一句俗話講,龍虎風雲還沒有交會,北周北齊內部的矛盾沒有協調好,北周北齊兩個國家的矛盾亦沒有解決好,所以陳朝能以衰弱之極的狀態衰而復振。

我們回過頭觀察北周、北齊兩個國家的走向,也會發現,周齊國力存在明顯的逆轉過程。北周脫胎於西魏,起初只是關隴一隅的弱小國家。北齊脫胎於東魏,佔據著北方最富庶的部分,國力、軍力都遠遠強於北周。

特別是兩國初建之時,東魏的創始人高歡在十五年中接連發動五次大戰,每次戰爭都動員十萬人以上,以滅氣朝氣的氣勢進攻西魏,宇文泰雖說頂住了高歡的攻勢,但其勢力範圍一直被死死限制在洛陽以西,無法染指中原一步。

而兩個國家各自走到半程時,也就是在北周武帝和北齊武成帝時代,兩國實力居然彼此相差無幾。

再到武帝末期和齊後主時期,北周已經完全超越北齊。

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北周和北齊截然相反的漢化之路。北周在宇文泰主持下堅定不移地走了漢化之路,故而政和人旺,越打越強。北齊則在胡漢矛盾的泥潭中掙扎不出,白白虛耗了國力。其中細節,將在第三節展開闡述。

宇文泰、宇文邕與隋文帝楊堅,誰是終結南北朝亂世的最大功臣

總的來看,以民族矛盾為直接體現形態的文化衝突,是南北朝各國之間最大的鴻溝,越過了這個鴻溝,國與國之間才抹去了文化、制度、民族心理上的差別,才輪得上以軍隊、錢糧、謀略論輸贏。

苻堅空有百萬軍隊,但內部不和,決然打不過只有八萬兵的東晉。北魏佔盡天時地利,也終因漢化節奏太快,扯得自家蛋疼,沒能趁南朝內亂把戰火燒大。侯景亂梁時南朝已是垂死之身,周齊二國正有胡漢路線之爭,麻桿打狼兩頭破,故而讓陳朝撿了漏。

所以我們講,隋朝最終滅亡南陳,正是因為南北已無文化上的差別,只餘皇帝姓氏之異,所以統一才是勢不可擋。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從隋朝向上追溯,從北周到隋朝的漢化事業,到底有沒有相沿以成,是不是一條脈絡下來的?這是我們考量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歷史功勞的前提。

二、北周、隋的歷史脈絡是不是相沿以成的?

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首先拋出來答案,確定一定以及肯定。

隋朝的政治實體,幾乎照搬了北周的原班人馬。隋文帝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取得了北周中樞政權。其左右手如高熲、楊素、牛弘、蘇威、王誼、元胄等,武將如韓擒虎、賀若弼、梁士彥、宇文忻、虞慶則等等,勳舊如韋孝寬、李穆、於翼等等,要麼是北周老臣的子嗣,要麼就是北周創業之臣。這是人員上的相同。

那麼政治體制呢?論者多有承接陳寅恪先生的隋制三源說,認為隋制來自於北齊、南陳的更多一些,而北周的制度痕跡最弱。

宇文泰、宇文邕與隋文帝楊堅,誰是終結南北朝亂世的最大功臣

陳先生的結論,並不影響我們上推隋制與周制的緊密聯繫。最簡單的一個事實是,隋朝在滅亡南陳之前,沒有沿用南陳制度的緣由。而周制也並沒有隨著隋朝的建立馬上消退。北周制度,也不全是所謂的復《周禮》、設六官,北周的復古改革只是形式上的,其制度內核仍是參用了漢魏舊制。在參用古制的基礎上,北周的中央機構分化,也為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周的中央的六官,可以基本上和隋朝的尚書六部對應。天官府相當於隋的吏部,地官府相當於戶部,春官府相當於禮部,夏官府相當於兵部,秋官府相當於刑部,冬官府相當於工部。

北周的地方軍政制度,也全盤為隋朝繼承。例如總管府制。總管府是北周地方行政的第一級機構,既管軍又管民,同時還解決了北朝以來州郡氾濫的問題。隋朝建立後,基本上仍採用這一制度。

我們說,制度上的相似,背後必然是理念上的統一。

北周制度精神的核心是復周禮。那麼復周禮又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漢化,意味著爭取人心,意味著佔領法統制高點。

北周宇文氏皇族雖然是正統的鮮卑人,但他們卻以胡入漢,尊起西周的大旗,這一漢化精神和漢化源流,可以說遠遠超越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苻堅,也大幅超越了北魏孝文帝。復周禮之舉,可以認為,宇文泰及宇文氏皇族在精神上已完成了漢化。

這也是關隴集團為什麼能聚集起來的理由。

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在北周之前,東晉南朝對北方五胡國家一直以胡、羯、虜、索虜等帶有侮辱性的稱呼稱之,但在梁陳以後,即使是南朝的官方文書,大都直接以國號相稱,而不再有什麼侮辱性的叫法。

這顯然是北周堅持不懈漢化帶來的直接影響,不僅改變了宇文氏的民族屬性,也改變了北周的國家性質,更難得的是,贏得了漢族的認同。

宇文泰、宇文邕與隋文帝楊堅,誰是終結南北朝亂世的最大功臣

所以我們縱觀隋代周的過程,完全是類似漢、魏、晉禪代的政治禪讓,而沒有任何民族報復之說,冉閔屠胡時代的戾氣全然消失不見。

隋朝建立後,對待北周的法統並沒有廢棄,而是擱置為靜止的歷史。北周所封的爵位,隋朝一律予以承認。

從這個角度說,繼承了北周法統的隋朝,如果拿到南北朝統一的大歷史環境中看,隋朝和北周實際上是一體的。

好了,前面所有論述都指向了一個方向,既然隋和北周可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那麼,評價宇文泰、宇文邕、楊堅三位皇帝的歷史功績和兩位,也終於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

三、宇文泰、宇文邕、楊堅的功績各是什麼?

宇文泰,北周開國皇帝,死後追尊為北周太祖,諡曰文。宇文泰出身北魏六鎮之一的武川鎮,他的一生,既是戰鬥的一生,更是創革的一生。總體評價宇文泰的特點,大概可以如此說,大局觀極強,軍事水平高超,具備政治上的遠見卓識。

宇文泰二十七歲時成為關隴集團的首領,他以區區四萬多軍隊,連續抵抗東魏高歡十多萬大軍為時十餘年的狂攻,穩住了關隴一帶的局面。高歡死後東西魏進入短暫的平靜期,宇文泰一手抓政治改革,採取復周禮、行六官的方式,打響了漢化的第一槍;一手抓軍事,以極為低調的方式,東方戰線向東魏北齊忍氣吞聲,南方戰線上卻接連拿下漢中、益州、荊州等大片領土,改變了國力積弱的現狀。他還天才般地發明了府兵制,這一軍事制度一直保持到唐朝初年,成為周隋唐三朝克成武功的最強利器。

那麼縱觀宇文泰最大的歷史貢獻,無疑在於掀起漢化的浪潮。宇文泰雖是北鎮蠻荒之地的鮮卑,但他對十六國以來漢化的歷史有著清醒的認識,也明白十六國以強橫之資,因為沒有走出狹隘的民族矛盾,才導致敗亡相踵。

宇文泰復周禮政治改革,實際上就是觸及靈魂的漢化改革。這種改革與孝文帝強調變服飾、改漢語、學漢文的形式上的變革頗不相同,而是從政治理念上直通漢文化的祖源,這就一下子贏得了關隴漢人的尊重與信任。而關隴集團能從最初的鮮卑與雜胡豪強的聚合體,變成關隴諸民族的政治聯合體,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孟子說,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宇文泰正因為從文化上找到了團結凝聚大多數力量的終極武器,才有了之後越來越興旺的局面。

從這個意義上說,宇文泰實為北朝漢化的第一大功臣,也是北朝最終得以統一南朝的定鼎巨擘。

宇文邕,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泰第四子,死後尊為高祖皇帝,諡曰武。


宇文泰、宇文邕與隋文帝楊堅,誰是終結南北朝亂世的最大功臣

周武帝最大的功績,自然是軍事上平滅北齊。相比於其父宇文泰,周武帝性格更為果決,也更為陰鷙。他在位的前十年,一直處於權臣宇文護的死亡威脅之下,直到發動宮廷政變殺了宇文護,才得以親政。

從宇文泰去世(556年)到北周滅齊前夕(577年),二十餘年的時間內,北周國力從與北齊持平到完成超越,也非一般領袖所能完成。宇文護以天官府大冢宰輔政時,政局相對穩定,經濟也處在自然發展之中,但軍事上連連喪敗於晉陽之戰、沌口之戰、湘州之戰,北周的軍力受到極大損耗。

周武帝殺宇文護後,立即著手整軍、滅佛、擴戶,政治、軍事、文化全線平推。這些事情,我們以後見之明看起來固然容易,事實上極為考驗周武帝的統馭能力。哪條線推的過火,都會影響平衡,導致意外發生。周武帝在這方面無疑很好地繼承了父親的天賦,即以他推動滅佛為例,為了作足思想上的準備,周武帝親自出席三教辯論大會(儒釋道),以公開的辯論打擊釋道,為統一文化、擠壓沙門霸佔的生產力統一了論調。

而後的滅齊軍事行動,更彰顯了武帝不輸乃父的戰略觀。周武帝發動的兩次北伐,都親率大軍一線攻戰,體現了作為軍事統帥的過人素質。

但不客氣地講,北周武帝在境界上,整體是稍遜於乃父的。他並沒有很好地消解北周仍然殘留的胡化風氣,對胡漢矛盾表現出了不以為意的態度,例如他在很多場合仍然說鮮卑話,在家庭教育上也暴露了胡人家族慣有的野蠻與粗暴。

武帝最大的功績在於,武力消滅北齊,保持住了北周順利發展的態勢。這份功績固然亮眼,但在境界上、源流上,亞於周文帝宇文泰。

宇文泰、宇文邕與隋文帝楊堅,誰是終結南北朝亂世的最大功臣

隋文帝楊堅,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的兒子。楊堅娶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獨孤信之女獨孤伽羅,其女楊麗華嫁周武帝子周宣帝為皇后,是北周明帝的連襟,又是周武帝的親家公,可謂親上加親。

周宣帝暴卒之際,北周出現了政治危機。因為自宇文護、宇文邕以來,北周宇文氏一直大加翦削異姓勢力,企圖保持關隴貴族的勢力,特別是在胡漢之分上稍有抬頭,這導致了許多大族人人自危。故而在周宣帝去世、主少國疑、宗王無權的情況下,貴族們集體反了水,站在國丈爺楊堅這一邊。

楊堅一邊依靠自己的相府班底鞏固政權,一邊依靠北周反水的老將平定三方之亂,短期內迅速穩定了局面。不得不說,這也是極為高超的政治水平。

楊堅的政治視野也極為開闊,他篡了北周的政權,卻毅然決然地繼續堅持宇文泰既定的國策,對內繼續漢化、對外不搞激進的軍事行動。

宇文泰、宇文邕與隋文帝楊堅,誰是終結南北朝亂世的最大功臣

當然,宇文泰時代漢化成立,楊堅時代漢化似乎不成立,因為帝國的當權者是漢人皇帝了。但這時的漢化更體現出統治者的技巧,關隴集團中仍然存在大量鮮卑人士,楊堅的政治任何是消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別,這其實也是一項極為繁複、綿長的工作。

如果像孝文帝一樣搞激進,禁胡語、禁胡風、禁胡服,說不定會重新激化矛盾,走上北齊滅亡的老路。如果放任不管,不善於敉平胡漢差異,那麼隋朝內部會不會生出第二個楊堅?

我們觀察到,楊堅即位後,梁士彥、劉昉、宇文忻等人此起彼伏的叛亂,實際上都隱伏著胡漢衝突最後的殘留沉渣。

萬幸的是,楊堅很好處理了這些矛盾,穩穩地堅持了宇文泰開闢的道路,使隋朝統治基礎比周武帝遠為擴大。

當然,隋文帝在軍事領域,並不如周武帝那般勇決。周武帝花了四年時間,便完成了北方統一。而隋朝以數十倍於陳朝的實力,足足準備了八年,才終於敢動手滅陳。

隋滅陳在政治意義上更大於北周滅齊,但誠如第一節所述,隋、陳已經完全抹平了文化上的差別,陳朝全方位失去了賴以抵抗北朝的力量,隋滅陳在軍事上實際上是有征無戰,換作平庸之主,照樣可以完成南北混一的任務。

所以,隋文帝的功績在於,把準了歷史洪流中胡漢融合的舵,讓宇文泰以來的正確航向沒有偏航。

從歷史的維度看,宇文泰勝在開創和宏遠,周武帝勝在勇決開拓加速歷史發展,隋文帝勝在把穩航向走向興盛。而居於首位的,自然是周文帝宇文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