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王維和孟浩然,真的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嗎?

上學時學唐詩,老師教我們王維和孟浩然是"山水田園派"詩人;長大後看各種文學類的書,總看到"山水田園派是盛唐的一個重要詩派"、"作為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王維、孟浩然並稱"諸如此類的總結;如果去百度百科,也能發現,在王維的介紹裡寫著"多詠山水田園"、"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而孟浩然的介紹裡直接寫道"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可是最近讀到了一些文章,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觀點,把這些觀點串聯起來,忽然發現,"王維和孟浩然是山水田園派詩人"這個幾乎被公認的"事實",其實是該好好推敲推敲的。

王維和孟浩然,真的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嗎?

首先應明確一點,“山水詩”和“田園詩”是兩種題材,有各自的發展脈絡。

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裡說:"《詩經》裡《豳風》的《七月》是中國最古的'四時田園'詩,敘述了農民一年到頭的辛勤生產和艱苦生活,可是這首詩沒有起示範的作用,後世的田園詩,正像江淹的《雜體》詩所表示,都是從陶潛那裡來的榜樣。"

錢鍾書先生把《詩經·豳風·七月》認作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但"田園詩"的發展卻沒有沿著《七月》的路子走。東晉時期,陶淵明辭官歸鄉,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他的"田園詩"與勞動、勞動人民息息相關,卻不像《七月》那樣側重農業生產情況,而是著重表達田園生活的平淡自然,同爾虞我詐的官場形成對立——

比如歸田之初,生活境遇不錯,他便說:"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他愛菊,喜歡採菊花遍植在屋前屋後,便自得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後來住地失火,遷居後生活較為困難,可一旦遇上豐收,他仍然恣意地"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其一》)

王維和孟浩然,真的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嗎?

後世的"田園詩",基本都是遵照陶淵明的內容風格而來,所以陶淵明被稱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那"山水詩"的源頭又在哪兒呢?

袁行霈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中說:"早在《詩經》和《楚辭》的時代,詩中就出現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為生活的襯景或比興的媒介,而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到了漢末建安時期,曹操的《觀滄海》才算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觀滄海》說:"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首詩寓情於景,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達了詩人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被袁行霈先生看作是我國"山水詩"的鼻祖。

王維和孟浩然,真的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嗎?

此後,一直到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山水詩"才真正確立並興盛起來。謝靈運的"山水詩"遙接建安文學的精神,以山水抒情言志。他在"山水詩"裡傾訴"與世不相遇"的悲憤,抒發羈旅孤獨的思念,流露對自然的熱愛,也表達悟道後的欣喜。

謝靈運的《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說:"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詩的前六句寫石壁遊覽的樂趣,接下來六句寫歸來時所見的晚景,最後四句則寫詩人從一天遊覽中獲得的理趣——憂慮少,自然身心輕盈;心滿足,自然和諧舒暢。詩人還說要把這些話送給想養生的人,讓他們都試試這種方法。

說到這裡,可以再用袁行霈先生的話,分別對"山水詩"和"田園詩"做個總結:"田園詩會寫到農村的風景,但其主體是寫農村的生活、農夫和農耕。山水詩則主要是寫自然風景,寫詩人主體對山水客體的審美,往往和行旅聯繫在一起。"

王維和孟浩然,真的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嗎?

王維和孟浩然的創作,有“山水詩”,也有“田園詩”,但沒有“山水田園詩”。

拿王維的《山居秋暝》來說:"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雖是王維在山中隱居時所作,但詩裡沒有農夫耕作,沒有田園生活,它表現的是詩人寄情山水的閒適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所以

這是"山水詩",而非"田園詩"。

再看王維的《春中田園作》:"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這是王維晚年在輞川別墅隱居時的作品,詩裡有"春鳩鳴"、"杏花白"的鄉村景色,也有農民"持斧"、"荷鋤"的勞動場景,與《山居秋暝》相比,這首詩表現的是另一種生活感受,是春天的欣欣向榮,是農民的愉快歡欣,它是“田園詩”,而非“山水詩”。

王維的其它作品,如《曉行巴峽》、《早春行》、《早秋山中作》、《賦得秋日懸清光》等,屬於"山水詩";而《渭川田家》、《田家樂七首》、《春園即事》等,屬於"田園詩"。

王維和孟浩然,真的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嗎?

王維的後半生幾乎是在半官半隱中度過,因此他的"山水詩"、"田園詩"差不多是在同種境遇下創作的,有相似的情感內涵,容易混淆。但孟浩然的"山水詩"和"田園詩"是很容易區分的。孟浩然前半生為了求仕四處漫遊、干謁前輩,他的"山水詩"多創作於這個過程中,寄寓著積極入仕的心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說:"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面對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詩人慾渡無舟,只能臨淵而羨魚,曲折表達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但那八百里洞庭的壯闊景色,又使這首詩具有撼動人心的藝術力量,因此成為傑出的山水詩作。

在對仕途徹底失望之後,孟浩然也選擇了歸隱田園,所以他的"田園詩"差不多都是後半生隱居時所作。如《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朋友家做客,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中,他們舉杯飲酒,閒話家常,充滿樂趣。這是孟浩然"田園詩"裡韻味最純正的一首。

至於孟浩然的其它作品,《宿終南翠微寺》、《山中逢道士雲公》、《宿天台桐柏觀》、《宿武陵即事》、《萬山潭作》等,屬於"山水詩";而《田家元日》、《南山下與老圃種瓜》等,屬於"田園詩"。

漫遊山水和享受田園,是不同的生活感受,很難有一首詩是可以同時表現的。但正如胡適先生所說,山水、田園一類的風光景物都可以歸為"自然",所以它們可以並稱為"山水、田園詩",但要合稱為"山水田園詩"就不合適了。

王維和孟浩然,真的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嗎?

如果以陶詩為宗,王維和孟浩然的多數“田園詩”並不純正。

陶淵明的"田園詩",更多體現的是對田園生活及勞作的享受,他的詩裡很少表現仕途失意的忿忿不平,相反,那是一種"覺今是而昨非"的主動醒悟,所以他的"田園詩"單純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而王維直到晚年,也不曾真正離開官場,他只是在"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偶爾"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一種超然的隱居狀態,所以他的"田園詩"偏於精神境界上的空遠,他更像是田園風光和田間勞作的欣賞者,而非陶淵明那樣的參與者。《渭川田家》說:"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他觀察著這幅平靜悠閒的田園畫卷,羨慕著、吟唱著,注重表達的是自我的生活態度和境界追求。

王維和孟浩然,真的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嗎?

孟浩然的歸隱,則是仕途無望逼迫他逃避到了山林。他並不像陶淵明那樣甘心於躬耕鄉野、和農民一起勞作自足,也不像王維那樣看破紅塵、追求物我兩忘。他似乎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所以會說出"酌酒聊自勸,農夫安與言!"(《山中逢道士雲公》)他還是更喜歡與隱士、或者知識分子階層的人來往,因為他心中渴求的是政治上有所作為,只是無奈現實阻撓,才"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留別王維》)

所以孟浩然的"田園詩"詩,總表現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田家元日》說:"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表面是安居田園,但"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一句,又流露出自己年過四十、尚未為官的無奈。

只是到了後期,孟浩然可能確實在隱居生活裡踏實了下來,所以創作出了《過故人莊》這首純正的"田園詩"。

王維和孟浩然,真的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嗎?

結語

根據《王維集校注》,王維共有365首詩流傳,其中"山水詩"有101首之多,"田園詩"29首;根據《孟浩然集校注》,孟浩然共有263首詩流傳,"山水詩"佔到81首,"田園詩"僅有5首

如果把一位詩人看作某一詩派的代表人物,那創作數量應該是基礎。而王維和孟浩然的"田園詩",比起他們的"山水詩",在數量上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孟浩然,"田園詩"的數量其實極少。

大家願意把他們稱作"山水田園派詩人",可能更多是出於對他們"山水詩"、"田園詩"質量的分別肯定。但對於"山水田園詩派"這個叫法,我們應該有更清楚和正確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