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不管疫情封閉期間還是復工過程中,有人說中小企業尤其是個體受衝擊最大,你認同嗎?怎麼看?

新疆戈壁老王


中小企業受到衝擊最大,不是倒閉,就是在這個期間艱難求存活。那麼疫情如果持續,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小微企業、中小企業和私營業主不會存活超過三個月。我如何自救和不被拖垮,還需要企業堅持求變,國家和各級政府也應該能力出臺有關扶持政策,幫助這些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私營業主度過難關。



為何我們說,受到此次疫情影響最大的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私營業主,而那些國家的支柱產業、生產製造以及互聯網新經濟體企業這受到的波動和影響微乎其微。

個人認為,要原因有兩點:

1、這些國家的支柱產業生產製造以及互聯網新經濟企業,有著天然的抗壓和抗風險能力。

何以會這麼說!?

也就是說,這些企業本身的實力、營業和行業性質來說,受到疫情的影響,被暫時停滯或者緩慢運營,並不會會有較大影響。互聯網企業可以在線上辦公,生產和製造型企業也可以短暫停歇,等到疫情過後再加足馬力。

對於國家的這些支柱型產業,能源、水、電、煤氣和石油等,波動就是更加小,跟本不可能所傷及!

否則,那麼這個危害性就大了。



2、對於這些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私營業主來說,抗風險能力、融資能力和市場壓力的能力較小。

從最直接的表現來看,疫情期間一切都處於停滯或者緩慢運行的狀態。對這些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私營業主來說,完全沒有營業和收入的狀態。

就意味,沒有營業和收入就沒有利潤,只依然要面臨人員工資、租金、物業和銀行及信用債務。稍微沒有資金儲蓄的,很難在這個期間堅持下去。

這些私營業主和小微企業疫情過後,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和資金鍊斷裂的困境!

同時,不論何時,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都是無法最大限度緩解。

他們沒有抵押物和巨大信用,銀行不敢將錢借給他們。另一方面,即使小微企業融到資,因為市場競爭力不足或者運營缺失,依然處於艱難維持的狀態。

因此這些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私營業主的生存就非常艱難。



為了求得生存,這企業要麼倒閉,怎麼申請清算,要麼到處拆借維持,那麼通過裁員的方式來維持一個基本的生存,都是在艱苦維持。

明顯的例子就是,曾經王思聰投資的北京K歌之王因為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被迫裁員200餘人。

國家已經減免了企業2月份到6月份社保保費用,可以延遲繳納住房公積金,也有更多資金扶持和減免政策,對於小微企業生存還是非常艱難。

那麼,這些企業如何自救和存活?

一方面,儘可能的享受到你對政府和國家的資金扶持以及減免政策。此基礎上,求變謀星,減小業務範圍、收縮領域,讓企業從困境中緩慢恢復過來!

另一方面,最大可能去融資和拆借,同時應該摒棄原先的業務模式。如果目前的業務模式需要的資金量比較大,可以Ip新的運營模式,說不定危機之中就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當年2003年非典的時候,馬雲就創造了淘寶,強東也將京東多媒體線下轉移到了線上,建立了京東商城。

希望有所啟發。


借你來往


那是肯定的。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一個朋友他家裡是做染料生意的,而在疫情期間,染料生意非常低迷。不僅要承擔一個高昂的房租,而且還要支付許多的員工成本。

更可怕的是什麼?是疫情期間根本沒有生意,沒有收入,也就導致了他們賬面上沒有現金流。

而且,這不僅僅是對於他們這個行業來說,對於其他相關的行業 影響也是非常大。所以,許多訂單雖然在年前交付了,但是回款一直成為了問題。

這樣來看的話,如果疫情的問題再持續很久,其實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就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其實,我們可以參考2003年的SRA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時非典時期,大量的企業就是以為熬不過這一段週期,選擇了倒閉和破產。

但同樣的,危機,危機,有危就有機。

在許多企業倒閉之後,其實給予行業也是一次洗牌,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熬到疫情結束,並且熬到大部分企業都堅持不下去以後。

其實,市場的份額和空間還是很大的,並且有希望迎來報復性的反彈。


期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專欄】有乾貨,歡迎“品嚐”。


琅琊榜首張大仙


中小企業和個體戶,被衝擊的最大,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對的。我們這幾年,中小企業和個體戶都是在轉型當中,這就相當於一個嬌生慣養的大少爺,以前賺錢太輕鬆了,我們的經濟快速發展了十幾年,現在放緩了,甚至是遇到了一些問題,加上疫情這個特殊的事件,所以,很難,但更多的還是創業者和經營者的心態問題。


羅振宇演說提到一句話,孫洪鶴認為特別正確:未來不是難,不是解決難題;未來是適應在難的環境中生存。我們以前的創業思維太順了。比如一對夫妻開了個小店,一個小店不僅養家餬口,坐店經營,每天就是呆在店裡,這個店也可以賺錢。但現在全新商業模式一來,這些沒有經營能力,還想繼續這種享受坐著開店,連屁股都不動的個體戶,還能繼續賺錢?


我們雖然經歷著最複雜的商業環境,與世界對接,全新的商業領域,不斷的迭代變化,但是我們還是過著20年前的生意經,幻想一旦破滅,災難就會來臨。第一類人:膽子大,重度的投資,特別是那些借錢創業,把全家身價壓上的,會非常的困境;另一類就是坐店坐到死,思維不改變,自己不行,就否定世界的這群人。


這次疫情太突然了,很多企業還準備大幹一場呢,結果還沒有還得及做預案,就突然來了場特殊的事件,這讓很多中小企業和個體戶被動了。




歡迎大家關注孫洪鶴更多的作品,如果認同,可以多交流,多互動。


孫洪鶴


我基本認同這個觀點。疫情期間受衝擊最大的是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的現金流一般都會很緊張。大部分企業現金流無法撐過三個月,有一個高校對中小企業進行過調研,數據顯示85%的企業資金流無法撐過超過三個月。

如果是疫情持續封鎖,那麼這些中小企業都將會遭遇危機。如果再不能貸到款或借到錢,那麼它們的生存問題可能都難以解決。

這時候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又來了。他們從銀行貸款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沒有資產抵押,另外信用可能也不足。

銀行也不敢輕易的把錢借給中小企業,因為他們也擔心收不回來。

所以在資金困難的時候。融資難問題又進一步出現了,大的企業有抵押,有信譽不怕融資問題,而中小企業融資在疫情期間就更是難上加難。

疫情期間,小米、美團這些網絡公司輕鬆去申請幾億甚至幾十億的貸款。而很多中小企業只有砸鍋賣鐵自己湊,或者是企業主以個人的身份去借錢。

所以即使有國家政策扶持,甚至降準降息這些大招出臺,對中小企業的作用都不明顯,因為他們在乎的只有房租和人員工資,反正也貸不到款。

降水放水之後可能還會造成房租和人員工資上漲,他們反而更難了。


莫水宏觀經濟


疫情的發展給很多行業和公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不管是大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其實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是從風險抵抗力的角度來說,中小企業的風險抵抗力肯定沒有大企業強。對中小企業的衝擊比較大,但是對於個體的衝擊可能不那麼大。

一、現金儲備

對於現金儲備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兩頭大,中小小,也就是頭部公司和個體的現金儲備相較於中小企業要更好。

頭部企業因為形成了較大的資源優勢,利潤更大,跟供應商的合作中,話語權也更強,流動資金會更多。一般放在賬上的資金量也會比較大。特別是像互聯網的頭部公司,阿里、騰訊、京東、百度、小米等,從公開的財報都可以看出來,公司鉅額的現金儲備,即使從現在開始什麼都不做,也可以生存很多年。

其次是一些個體商家,因為他們都是偏安一隅,有自己的固定客戶群,也沒有發展的壓力,所以賺取的利潤也都會留下來,不會做投入。

現金儲備最少得應該是中小企業,因為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取得競爭優勢,即使賺到了錢,也必須進行投入,提高軟硬件,核心技術,相關人才的競爭力。所以中小企業賬上不會留很多資金。在這次的影響下,自然也是受到衝擊最大的。

二、運營支出

從支出的角度來看,肯定是大企業的支出更多,不過很多大企業因為有自建產權,所以在租金方面壓力更小,固定資產還有升值的作用,所以在財報上的反應,反而會提高利潤率。加上大企業採購都有賬期,所以在這次疫情的實際的支出,佔比並不大。

中小企業的支出最大就是採購、人工、租金,科技企業就是人工和租金。這兩個方面,都沒有辦法省下來,如果年前有采購,還會造成庫存壓力。加上現金儲備少,停工對中小企業造成的風險更大。

個體商戶則相對安全,個體商戶的經營,往往沒有聘請員工,就算聘請了,在撐不住的時候,解除合同也沒關係,但是中小企業如果都解聘的化,基本就等於破產。

三、融資能力

大企業資金缺乏還可以通過銀行和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大不了出售部分股份,換取現金,因為市場和品牌的影響力還在。

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什麼融資能力,股權沒有太大價值,做銀行貸款也沒有抵押物,信譽度也不能跟大企業相提並論。

個體商戶因為支付的費用少,真的沒有資金了,也可以通過個人借貸就輕鬆解決了,不需要太大的資金量。

所以,總的來說,這次疫情封閉的過程中,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中小企業。

我自己投資的一套寫字樓辦公司,租賃的一家小公司,已經給我發消息說資金困難,希望延遲付房租了,我也只能答應了。


小漁的創業信條


不管疫情封閉期間還是復工過程中,有人說中小企業尤其是個體受衝擊最大,你認同嗎?怎麼看?

不是認不認同,而是事實就是這樣。因為,中小企業原本就抗風險能力較差,對資金、市場等的依賴性較強,一旦出現資金鍊斷裂和市場失去的現象,就無法生存下去。

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多數中小企業都面臨這方面的問題,也都承受著這方面的壓力。而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地方也主要把重點放在了大中型企業身上,對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原則上是不支持的,甚至是嚴格控制的。所以,更需要給予支持和幫助。

2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多措並舉穩企業穩就業。會議決定,除湖北外各省份,從2月到6月可對中小微企業免徵上述三項費用,從2月到4月可對大型企業減半徵收;湖北省從2月到6月可對各類參保企業實行免徵。同時,6月底前,企業可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在此期間對職工因受疫情影響未能正常還款的公積金貸款,不作逾期處理。

顯然,這是在增加信貸資金投放之後,又一更加實在實惠的政策,無疑將為中小企業生存和走出困境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企業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充分利用政策,力爭早日復工復產,儘快走出困境。


譚浩俊


這次疫情重大突發事件,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個體企業影響確實很大,這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具體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中小企業自身資金實力薄弱,經歷近兩個月的停產,承受能力十分有限。

這一次新冠病毒疫情突發事件,來得比較突然,擴散比較迅速猛,而且,病毒潛伏期時間又長,使得全國各地防疫措施逐步升級,人民群眾生活受到極大影響,社會經濟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使所有企業生產幾乎都停滯狀態。尤其是中小企業,自身經濟實力薄弱,而且大部分本身正處於困境,遇到這次疫情突然打擊,簡直是雪上加霜。所以說,兩個多月時間的停產確實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2,個體企業大多數涉及居民群眾生活領域,由疫情造成的長期隔離,給個體企業造成的損失更大。

眾所周知,許多個體企業大都處在居民群眾生活領域。由於疫情所造成的較長時間的隔離,使所有生活領域的秩序全部打亂,社會消費需求急劇下降,使許多個體企業處於關閉狀態,沒有了收入來源,特別是使許多個體企業租賃房屋,以及其他相關支出,難以維繫,確實使個體企業的損失更大。

3,中小企業恢復生產,要用好國家政策扶持政策。

隨著全國防疫形勢逐漸好轉,病毒蔓延的趨勢已得到基本控制,目前,國家明確鼓勵和支持各類企業儘快恢復生產經營。同時,針對疫情給企業造成的嚴重損失,國家各相關部門先後出臺了扶持企業恢復生產的優惠政策。金融部門提供了優惠貸款政策,財政部門出臺了財政專項資金扶持政策,稅務部門出臺了相關的減免稅收政策,各相關主管部門還出臺了扶持相關產業政策,由此,給各類企業恢復生產提供了相應支持。所以,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個體企業,都要研究好國家政策,利用好國家政策,使自己企業儘快恢復生產,儘快扭轉疫情所造成的被動局面,儘快度過企業難關。

4,中小企業面對這次疫情考驗,要著重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做好轉型升級工作。

這次重大疫情,確實給各類企業帶來一定的損失,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也給一些企業轉型升級,帶來了一些機遇和挑戰。我們說,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比較薄弱,但是,船小好調頭,中小企業要抓住機遇,儘快調整好自己的產業結構,做好轉型升級工作,尤其是面對重大疫情激發出來的一些新興產業,有條件企業要積極投入其中,創造條件,積極創辦新興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練經營方式,實現多渠道增加收入,儘快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總之,這次重大疫情突發事件,給各類企業都帶來了相應的損失,使各類企業經營生產經營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要振奮精神,克服困難,採取有效措施,迅速恢復生產。同時,要用好國家相關的扶持政策,要團結帶領廣大員工共同度過企業難關,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職場導航儀


不管疫情封閉期間還是復工過程中,有人說中小企業尤其是個體受衝擊最大,你認同嗎?怎麼看?

這個是必然的!其實中小企業本身抵抗風險能力就比較差!具體我們來說說中小企業生存困境有哪些:

第一、就是沒有疫情爆發的情況下前面兩年中小企業的生存都比較困難。

量化擒牛帶大家瞭解一下2018和2019這兩年的中小企業生存困境,中小企業主要面臨的問題有幾方面:1.是資產負債率偏高,財務成本顯著上升。2.融資難融資貴,很多中小企業,由於固定資產少,可用於抵押的固定資產不多,雖然有很多好的項目,但是在經濟形勢普遍偏緊的階段,貸款難、尋找戰略合作伙伴難,生存發展壓力非常大,而且能貸款貸到的都是打著普惠幌子的高利貸。3.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4.環境保護的壓力,最近這幾年環保執法非常嚴厲,對於很多中小企業也是增加了很大的困擾。

第二、現在受疫情影響更是雪上加霜。

疫情的爆發讓很多中小企業難以為繼,很多本身訂單有但是現在推遲復工復產,很多工人沒法辦正常回崗上班,這個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中小企業本身現金流就比較少,突然遇到這種情況可想而知情況有多麼的大。前段時間去拜訪一個商會他們都非常著急要急著復工復產,後面通過不斷跟上級反映才順利的在20多號復工了。這樣才稍微緩解一下。現在的中小企業面臨的就像如下圖一樣,被放在了火上烤了。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其實是受到的衝擊肯定是最大的。

關注量化擒牛,你身邊貼心的專業理財顧問!專注股市量化策略挖掘,投資者教育。歡迎轉發,討論,感謝你的評論點贊和支持!量化擒牛聲明:所有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依照此報告觀點進行投資產生的盈虧,風險自擔。


量化擒牛


疫情影響下不同企業的境況肯定有所不同,但這種不同是不是可以簡單以企業規模來劃分,以至於得出中小企業受影響更大或者更小的結論呢?我認為不行。

我們來看如何界定疫情的差異化影響因素。

就拿疫情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來做類比。這個影響的結果,自然是指會不會被感染、會不會發病、發病後的嚴重程度、會不會有生命危險。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這些結果呢?我們通過考察事實和分析邏輯,其實不難發現,影響上述健康結果的因素,主要取決於兩類:

一類是影響“染不染得上”的因素,我們可以稱之為“敏鈍因素”;另一類是影響“扛不扛得住”的因素,我們稱之為“強弱因素”。

所謂“敏鈍因素”,就是指對於疫情的影響敏感還是鈍感。主觀層面如個體基因差異,有的人對新病毒易感有的人則天生不易感;有的人免疫系統可以迅速產生針對這種新病毒的抗體,有的人則不行。客觀層面如所在位置和個體行為的差異,有的人住在疫區或有聚集病例的社區相對敏感,有的人住在無病例城市或社區相對鈍感;有的人天天搭電梯坐地鐵相對敏感,有的人整月宅家裡就相對鈍感。

所謂“強弱因素”,就是指對抗疫情或病情的資源和能力強弱。主觀層面如後天身體條件的差異,有的人身強體壯免疫系統運作得當,抵抗力就強;有的人體弱多病免疫系統薄弱或過度反應,抵抗力就弱。客觀層面如防護裝備和醫療資源的差異,有的人口罩手套眼罩消毒水備齊,或者染病後迅速得到專業照顧和治療,抵抗力就強;有的人出門買不到口罩生病住不進醫院,抵抗力就弱。

綜合上述“敏鈍”和“強弱”兩個維度的影響因素,自然可以把受影響的人群分為四類:敏感脆弱人群、敏感強壯人群、鈍感脆弱人群和鈍感強壯人群。顯然,四種人在疫情影響下的境況一定會有比較明顯的差異。

同理,我們完全可以把上述“敏鈍因素”和“強弱因素”帶入到疫情對企業影響的語境中,那麼,如何用“敏鈍”和“強弱”來界定疫情對企業的差異化影響呢?我們不妨先捋一捋,跟疫情相關的企業表徵有什麼?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因素:

一是業務相關性。疫情和防疫工作帶來的社會治理環境的變化,是否對本行業、本企業、本部門的業務帶來直接影響?影響的程度有多大?這就是業務相關性。比如,電影院線和餐飲零售業的業務相關性很強,而電腦網遊和手遊行業則沒有什麼負面影響。

二是生態依賴度。在這個社會分工極度細化的全球化時代,幾乎沒有什麼工作和生意是可以不依賴他人獨自完成的。對供應鏈的上下游、商業模式的利益相關方、工作正常開展所需的第三方及公共服務依賴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因為疫情或防疫工作對商業生態鏈上其他干係人的影響,對自身業務產生連帶影響。

三是法人治理結構。責任越集中的治理結構,危機壓力帶來的破壞力也越集中;而權利越分散的組織,資源整合和決策的效率也相對較低。這兩者都會對企業在特殊時期的生存能力產生關鍵影響。比如採用合夥制和阿米巴模式的組織化解業務壓力的能力就遠高於採用傳統集中管理模式的有限責任公司;而實行資金歸集和集中審批的集團公司,就比那些諸侯林立的低效集團更敏捷的控制成本,因勢而動。

四是生存閾值。簡單的說就是看企業能在主營業務嚴重受損的情況下撐多久。更通俗的說就是看多久就沒錢了。企業的運營成本越低,現金儲備越充足,融資渠道越通暢,就可以撐得越久。所謂生存閾值,其實反映的是組織的資金能力和基礎成本的相對關係。這個基礎成本主要是維持企業生存的固定成本,相當於人在不幹活不運動時的基礎代謝水平。所以,在現金儲備一定的前提下,採用輕運營模式的公司抵抗力強於重運營公司,智力密集型的公司抵抗力強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密集型的公司,資產負債率低的公司抵抗力強於資產負債率高的公司,資產流動性好的公司抵抗力強於資產流動性差的公司,非核心業務外包型的公司抵抗力強於全線業務自營的公司,人力資源主體可替代性強或採用人力外包的公司抵抗力強於人力資源維繫壓力大的公司,採用計時計件結算人力成本的公司抵抗力強於採用高底薪模式的公司,等等。

綜上所述,業務敏感度因素和生態依賴度因素,影響的是企業“染不染得上”,屬於“敏鈍因素”,法人治理結構和生存閾值,影響的是企業“扛不扛得住”,屬於“強弱因素”。所以我們同樣可以基於這兩個維度對疫情影響企業的情況作出矩陣分析,得出四種不同類型的組織,分別是“敏感脆弱型組織”、“敏感強壯型組織”、“鈍感脆弱型組織”和“鈍感強壯型組織”。

對於敏感脆弱型組織,危機迫在眉睫,業務嚴重受損,現金流停滯,資金鍊岌岌可危,內部團隊穩定性受到衝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這些問題逼近組織生存和穩定的底線,如果用一個概念來形容對策,我們不妨稱之為“救濟”。

救濟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焦點集中在生死攸關的核心問題,二是支出僅維持最低水平。

對於敏感強壯型組織,業務受到疫情的明顯影響,但因為組織抗風險能力較強,組織架構和運營機制並沒有崩潰的現實危機,組織關注點在於保持內部運營的有序和外部關係的穩定,避免短期KPI的不良表現轉變為中長期的不利影響。這樣的組織能夠感受到危機帶來的痛苦,相信自身有能力擺脫並急於擺脫這種痛苦,所以傾向於做出“拿時間換空間”的決策,也就是願意為了中長期收益付出有限的代價,當這種付出有明確的針對性時,甚至不太在意付出的性價比。如果用一個概念來形容對策,我們不妨稱之為“清單消費”。就是隻做針對疫情影響下計劃內的事,一是穩住內部陣腳,二是對外做中長期打算。

對於鈍感脆弱型組織,雖然因為業務敏感度和生態依賴度相對較低,對核心業務的影響不那麼直接和明顯,但整個社會治理在疫情防治工作的影響下難免風聲鶴唳,考慮到組織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薄弱,彷彿有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會形成一種“危機感”遠大於危機實際影響的寒蟬效應。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往往傾向於通過控制運營成本降低風險,進而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如果用一個概念來形容對策,我們不妨稱之為“買保險”,就是一是做好預防性準備,還要注重資產保值。

對於鈍感強壯型組織,短期業績影響不明顯,長期風險威脅的壓力也不突出。疫情危機對於這樣的組織來說,“機”比“危”更突出。在疫情和防疫工作導致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節奏整體放緩的情況下,此類組織反而比平時更加關注員工素質提升、戰略佈局調整和關鍵資源儲備。如果用一個概念來形容對策,我們不妨稱之為“進取型投資”。

進取型投資的特點是追求高收益,並願意為此承受較高投資風險。所以鈍感強壯型組織為了進取的經營戰略,會有必要的資源投入和試錯意願。

以上就是疫情對企業形象和對策的差異化分析,至於企業的規模有沒有影響,不能說沒有,只是不能絕對。一般而言,中小型企業大多數比較脆弱,而是否敏感,則要看業務相關性和生態依賴度。



天涯觀千劍


這次新冠疫情,對小微企業的衝擊的確很大,但你知道疫情之下的小微企業有多難嗎?


近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等機構聯合對995家小微企業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34%的企業只能維持1個月,33.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91%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也就是說,67.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只有9.96%的企業能維持6個月以上。
那麼,小微企業如何渡過這艱難的2---3個月的危險期呢?教你3招,讓你立馬提升營業額。


第一招:把線下業務搬到線上

疫情期間,門店無法正常營業,光靠等不是辦法,下面的案例值得大家借鑑。案例:某護膚品品牌CEO孫來春說,大年初六那天,公司業績已經下滑90%,他覺得自己不到2個月就會破產。但僅僅15天之後,他卻依靠淘寶直播完成了一次逆襲和重生,公司的業績不降反升,達到去年同期的145%。到網上去,成為這個春天幾乎所有線下門店的主題詞。淘寶近日發佈的《淘寶經濟暖報》顯示:2月以來,每天超過3萬人來淘寶開新店,其中超過2成來自線下店鋪。淘寶上也湧現出了一批像孫來春這樣的逆襲店鋪,用自己的努力和創新,排除疫情的影響,獲得增長。


第二招:成立商圈異業聯盟

成立商圈異業聯盟,大家一起抱團取暖。案例分析:天津市創業者異業聯盟於近日成立,第一批聯盟商家成員9家,預計在3月15日前完成30家左右,他們的做法是:互為客戶、互為股東、資源共享、創新金融。什麼叫互為客戶?例如:跆拳道館的客戶資源,介紹到洗車行消費,洗車行會員介紹給超市消費,大家互相引流;什麼叫互為股東?跆拳道館將自己的客戶介紹給洗車行成為洗車行的客戶後,洗車行每月給跆拳道館分紅;什麼叫資源共享?如果每家異業聯盟商家平均會員為1000人,30家商家就是3萬的會員量,這個數字是非常龐大的,在公司還沒有開門營業的情況下,通過各公司的微信群就可以產生銷售額。什麼叫創新金融?聯盟商家派代表拿這3萬名客戶名單去銀行談合作,我們讓這3萬人到你們銀行來存款,這筆錢只能到我們聯盟商家消費,不能在銀行提現,假如這3萬人都到這家銀行來存款,每人存3000元,預計存款一個億左右,銀行就可以給聯盟商家2個億的信用額度貸款,這樣做對三方都有利。1、對銀行有利:為銀行吸儲一個億的現金,銀行放貸賺取利息。2、對商家有利:商家鎖定了顧客消費。3、對顧客有利:過去是把錢存到商家,然後享受打折優惠,如果一旦商家攜款跑路,消費者就會蒙受經濟損失,現在好了,消費者把錢存到銀行,一樣可以在商家享受打折優惠。

還有第三招,因為內容較多,有想看的朋友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看我的專欄《創業空手道》,裡面全部是這樣的乾貨,總有一款適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