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壽山石中有一"明角兒":古來稀有,而今難求——艾葉綠

只聞其名而不謀其面

壽山石中有這麼一個"明角兒",《觀石錄》和《後觀石錄》中都有講述,明末進士謝在杭曾"品

艾綠為第一"。明代收藏鑑賞家極為推崇,號稱"天下第一石"。清代康熙年間,杭州學者毛奇齡所寫的《後觀石錄》中,所列上品之石共有13種,"艾葉綠"傲居上品之列。光緒年間鄭傑作《閩中錄》,稱"艾綠,不可多見,大者尤難"。

壽山石中有一

最初《三山志》中記載,"壽山石,潔淨如玉,五花十坑,相聚數十里,紅者,緗者,紫者,髹者,唯艾綠者難得。"壽山石明淨凝膩,常見的有五種顏色,只有艾葉綠最難尋得,這裡的"難得"不止說礦脈洞口不像其它玉石那樣存在隱形分佈規律,可供探尋,而是說艾葉綠存世量也矣不能滿足人們好奇心的探求了,難覓其蹤,足以見其珍罕性。從難以捉摸的造物地到人文之趣賦予的美好希冀,多少人想一睹艾葉綠的芳容,品鑑它歷經世事演變,仍擁不凡質地與肌理美感。

壽山石中有一

壽山石為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並被譽為"石中之王",對於壽山石中的艾葉綠石品種知之甚少,其實艾葉綠之佳石,質細價優,至今已成絕品。艾葉綠是稀有珍品,其質地溫透精絕,不露俗態,恰如其分的與同類品種做出區分,氣韻低調不失含韻,它的顏色更是濃豔鮮嫩,翠綠無比。高兆在《觀石錄》中特別強調,壽山艾葉綠"碧若春草,通體艾葉小花,神品"。所謂"通體"即整體,指艾葉綠上分部的艾葉小花,層次塑造感奇特。有"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之感, 難以捉摸,耐人尋味。

壽山石中有一

"艾葉綠,又名艾綠,清時已絕產。明謝在杭品之為壽山第一,愛其明媚也。"——《壽山石小志》。著名金石研究專家張千弘所著的《古印趣談》一書中指出:"自南宋以來至今八百年,艾綠名聲越來越大,幾乎成了所有綠色印石的代稱。"還未等欣賞其極致的品性,就恍然消逝,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懂行的人有"田黃易見,艾綠難求"一說。艾葉綠的神奇魔力似乎能讓人們的思緒穿越時空束縛,超脫世間浮華,感悟心靈的昇華。

壽山石中有一

由來已久 通靈之物 權利象徵

篆印是書畫界傳統的"文房四寶"之一,在歷代制印所選用石材中 , 最受推崇的就是"艾葉綠"。因其色如艾葉般青翠嫩綠 , 質又細膩溫潤、脂凝通靈 , 而被稱作"艾葉綠"。

壽山石中有一

艾葉綠玉印的由來可以追溯到 5000 年至 8000 年曆史,在遠古時代,部落的巫師或長老為了敬天、祈福消災做法式時必須使用艾葉草,能辟邪、闢禍、祛除疾病、瘟疫等,是通靈的中草藥,同時又是保存火種的重要載體,掌握了火種就掌握了未來,是天賜的寶物。以岫巖玉中的"艾葉綠"為載體的手工製做玉印,獨具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氣韻,受到上至歷代帝王皇室,下至文人雅士的追捧和喜愛,加之皇帝玉璽、玉印的誕生和使用,體現皇帝、達官貴人權力的象徵,影響可謂之深遠。到清朝時更盛極一時,清開國之初的玉璽"皇帝旨印"及乾隆帝的"古稀天子之寶"玉璽的印材都是艾葉綠玉印。一九八三年全國性刊物《書法》(篆刻專輯第四期)特別刊登了岫巖艾葉綠玉印為四大名石。艾葉綠以一定的文化載體形式為依託,承載著記錄歷史散發的餘熱,被賦予時代內涵。

壽山石中有一

壽山艾葉綠二則故事的流傳

近現代以來,艾葉綠鮮有露面,我們可從他人口訴中瞭解一些艾葉綠的形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深曾請福州總督后街"青芝田",找人代買過一對精美的艾葉綠方章,據當年一位青芝田老闆描訴說:"石頭綠綠的,嫩嫩的,窈窈的,看了會讓人心神動盪,魂不守舍。"艾葉綠一經出現,他物必將失色,倒不是依鮮亮的顏色奪人眼球,自在通靈的韻味讓人憂煩頓消,意蘊生香,好生自在。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曾得到一堆艾葉綠章料,後被廖靜文珍藏,並多次對人說起:

這是悲鴻最喜愛的遺物。歷代藏家對艾葉綠珍愛有加,備受推崇與喜愛可在二則故事中得以驗證。

壽山石中有一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樂此不疲,盡此一生投到道自己喜歡的事物中,愜意遐釋。物常聚於所好,在倏忽而逝的時間裡列出珍愛所藏,把玩其中,情趣盎然。文人雅士,愛石"嗜綠",感情真摯,是一種精神寄託的象徵,似乎可寄以閒逸悠遠之志,託以散鬱結之懷。獲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惘然"的古雅格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