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記者 陳友望 孫樂怡

早春,陽光明媚,充滿希望。“沾衣欲溼杏花語,春面不寒楊柳風。”中國人愛春、賞春、惜春,三春雖美,“問春何匆匆”?便有“百計留春春不住”之嘆。

但聰明的古人早就想出辦法,他們用詩畫風雅地留下了春天。山之蒼翠,水之柔婉,花之色味,木之舒曲,各色春天都在畫中留下。唐代大詩人王維就有贊畫詩曰,“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查中國畫史,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便是一幅《遊春圖》。這幅隋朝畫家展子虔留下的唯一畫作。春日裡,水天相接,青山疊翠,湖水融融,士人策馬山徑或駐足湖邊,美麗的仕女泛舟水上,暖風和煦,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綻開,綠草如茵。

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鮮衣怒馬,再現了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人與馬的動勢舒緩從容,正應遊春主題,從畫中人物的從容懶散中體會到春天的適意,更可從其成熟的人物勾勒中體會藝術美。畫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

之後,北宋郭熙的《早春圖》,南宋馬遠的《山徑春行圖》,元代高克恭的《春山欲雨圖》,明代唐寅的《春山伴侶圖》,清代惲壽平的《春雲出岫》,這些名畫家筆下的春天奼紫嫣紅,各具風采。

欲使春常在,只在詩畫中。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遊春是開放的唐代社會風俗,以每年的三月初三為盛。為了讓人們有遊春的好去處,唐玄宗將漢武帝所造之“曲江池”修整一新,使之成為花草繁盛、煙水明媚的遊覽勝地。每到三月三,婦女們尤其是貴族婦女都來此遊賞。喜歡熱鬧的虢國夫人自然不會失去這個機會,與其姐妹結伴而來。 《虢國夫人遊春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畫作。原作已佚,現存的是宋代摹本,絹本設色,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全畫構圖疏密有致,錯落自然。人與馬的動勢舒緩從容,正應遊春主題。畫家不著背景,只以溼筆點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瀠清新。畫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蘇軾《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白麻紙,吉林省博物館藏。“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為酒名。詩人藉此抒發他因仕途坎坷而鬱結在心中的不平。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展子虔《遊春圖》,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季節,到山間水旁“踏青”遊玩的情景。山水樹石與白雲相間,雜以樓閣、院落、橋樑、舟楫,並繪以踏春賞玩的人物車馬加以點綴,生動地展現了春風盪漾、水波粼粼、杏桃綻開、綠草如茵的春景。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春日的江南,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攜琴的小童,漫步於春日山徑,徜徉於柳色之間。這幅馬遠的《山徑春行圖》是典型的邊角之景,以虛寫實,畫面充盈而豐滿,將春天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早春圖》是北宋宮廷畫家郭熙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創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為郭熙晚年之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上自題“早春”,畫的是初春瑞雪退去,大地甦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早春山間蒸氣慢慢的向上升騰,暗喻了寒冷還未完全褪去,解凍轉暖,山巒在動,生命彷彿忽然被叫醒,有一種朦朧的光籠罩著,所有的生命正要透出一點點生命訊號其實是春天最美的感覺。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蔡襄 《蒙惠帖》尺牘 紙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萊子侯刻石刻於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春。內容為: “始建國天鳳三年二月十三日,萊子侯為支人為封,使諸子食等用百餘人,後子孫毋壞敗 ”。大意為萊子國侯君為其子孫分封田地,望子孫永守祖業,刻石以戒。

慢賞古畫中的春天|奼紫嫣紅“問春何匆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