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忽然最近發現今年35歲後的技術工作者,找工作的特別多!對於他們後半職場怎麼度過?

用戶64481198032


感謝有機會回答問題。

茉莉覺得還好吧,身邊這個階段的人都沒有找工作啊。

經驗積累情況

其實這個階段的技術人員,都積累了不少技術經驗和人脈經驗了。退一步來說,如果遇到公司不景氣,被裁員的情況,也可以出來找另外的工作,可能是選擇的要求更加多。

例如茉莉有個朋友是審核員,今年已經40多了,也轉換新的公司,以前是做兼職,現在是全職在一個公司做審核員,妥妥的技術工作者,而且他的同事裡面,不乏退休返聘回來的人,所以這個就是說明了,技術人員其實不怕的,反而是越老越吃香,只要不需要幹那麼多體力活就行。

後半職場怎麼過

茉莉覺得很多有經驗積累的技術人員都會轉型。比如說有些人會轉到後勤部門,例如茉莉公司之前有個測試工程師,也是跳槽過來的,現在做項目經理,一般都是坐鎮大本營,不需要出去;還有一些有更多人脈,而且又比較善於言談的,現在自己開了諮詢公司,創業做老闆,一邊給企業培訓,一邊繼續積累自己的職場價值。

綜合來說,茉莉覺得這個和年齡無關的,大家如果早點做好積累,說不定30歲就開始轉型了。所以看到今天這個題目,茉莉立下決心,也是開始要做好自己的職場規劃的時候了。

Molly小秘書


我也是一名技術工作者:雖然名下有家註冊近十年的小公司,一家去年註冊的新公司。

但這十幾年,內心一直認為自己在買技術! 我很慶幸2008年剛來上海時,沒有將就找工作,而是選擇了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單槍匹馬在陌生的上海創業,用自己的特長,做著無本生意賣技術……

目前閒不下來,總結下,作為技術的自己走到今天,歸納為以下幾點:

1、技術精通(27歲創業前呆過十家公司,精華部分我基本吃透了,待遇差就學點技術保本……)

2、有二年多IT互聯網網站編輯經驗,營銷、推廣自己,有很清晰的思維和思路,經驗這東西:自己總結出來的……

3、真正的“農二代”精神:吃苦耐勞比一般人強,你們信嗎?我現在每天開著電瓶車,風吹雨淋一天在上海轉近百公里……

4、認認真真做事:十五年前混過一年多日企,不管是工作態度、工作任務,真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吸取經驗的。

5:誠信:國內電腦城套路多多,但我沒在電腦城工作過,但感覺這些人被罵“奸商”,並不過份。做這麼多年:客戶除了說我貴,從沒說我坑的……

價格明明白白告訴別人,選擇權不在我。但如果選擇我:工作盡全力去做,售後盡全力去維護,出現意外費用超支虧本:自認運氣差……

很多時候:創業就是做人!

技術人員有技術,利用一些自媒體平臺(今日頭條),聊聊技術,找找志同道合的人,通過內容,吸引需要你技術的人,產生價值,也是不失為一條創業創新的路……

不要怕寫不好,每天寫每天練,每天都會在進步……



IT運維民工


我朋友的爸爸今年65歲,本科大學畢業,現任某大型國有製造業企業售後工程師(負責售後機械維修),退休以後被企業返聘,目前仍然全世界各地跑,幫助企業做售後維護工作。84歲高齡仍在一線的鐘南山院士,90歲仍奔走田間的袁隆平院士,你看,這些65歲以後的人就業也沒有很大壓力嘛。

其實不是這兩年35歲以後的技術工作者找工作的多了,而是一直都是35歲以後的人找工作的多,而且是全部工種,不限於技術工作者。


其中最大的原因我認為是職場當中也存在二八定律。80%的普通勞動者很難進入公司上層的20%當中,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新技術越來越困難,薪資卻越來越高,生活瑣事繁多,越來越不能夠成為公司繁重任務的頂樑柱。當越來越年輕的人取代了這一部分中年人,大家只能出來尋找其他機會。


而中國的人口基數龐大,每年除了新入職場的人,還有無數沒有退休的“中年人”,不斷的更新淘汰,簡直是常態中的常態。只有入局沒有出局的社會形態是不健康的。

一、為什麼35歲是個分水嶺

初期國家把35歲定義為中青年分水嶺,因此很多人心中過了35歲人生就步入中年了 ,而現在,35歲分水嶺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它是指這一年齡段的所有人,基本從30歲開始大多數人都有了職場中年危機。


我們說35歲左右的人,在職場打拼了少說12、3年,而十幾年的職場摸索,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地位,說明要麼能力太差要麼人品不行要麼不太走運。正常一個企業都是有上升通道的,晉升也好晉級也好,換工作也罷,隨著經驗的積累能力一定是走高的。

二、什麼樣的人沒有職場中年危機

題頭我例舉了三位過了退休年齡仍在各自行業做著貢獻的人,其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一些這樣人。醫院返聘的老會計,企業返聘的老技術員,他們是一群掌握著核心技術的人,是靠著工作經驗的積累獲得企業認可的人。這些人的價值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反而會逐漸升高。那麼作為職場中年人,我們是不是要有一些反思。如果沒有在企業中獲得一定的地位,那麼是否在企業中有存在價值呢。哪怕有一點,我們也不用擔憂找工作的了,需要這樣人才的企業大把的存在。

最後我想說,職場危機只是我們大多數人給自己設的限制,不到人生下半場,誰都不能給一生下定論。只要敢拼,說不定人生真正的精彩是在下半場。

歡迎關注@菲妮聊職場,每天分享職場那些事兒。

菲妮聊職場


看了一些幸運者 把幸運當作自己能力得瑟 我真忍不住發言。我是從互聯網公司轉行的 看到很多做技術確實年齡大就難了 不是不提升自己 不是技術不好 問題是 不能那麼加班了。肯定就業難。

我爹退休前是鋼鐵廠高爐設計工程師。央企 雖然沒有失業問題 但是經常性收入不佳。我爹技術一輩子精進 一輩子全國領先 沒用。鋼鐵行業 過幾年就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就不造高爐了 就沒活幹了。所幸 央企退休金現在很高。

行業選擇大於技術水平。可是我爹上個世紀50年代學習鋼鐵 就是覺得國家建設永遠需要鋼鐵。誰知道也有產能過剩。總體來說 屬於運氣問題。


積極經理人


我35歲換的工作,深有體會!人生35歲是個坎。

社會角色轉變!

35歲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個坎!35歲之前可以去拼,去奮鬥,35歲之後擁有更多的家庭包袱,發現一夜之間父母已經老去,啥都幹不了了,需要子女照顧,孩子還小,需要照顧,家庭有很穩定的大額支出,這就導致人的角色徹底轉變了,由很多人支持你變成了很多人需要你!這個轉變對一個35歲的人來說,就是壓力!一種無可替代的壓力。

工作心態轉變!

35歲之前,領導更看重你,有天賦,能努力,是將來的公司的重要培養對象,關鍵還能鬧情緒!所以企業有榮譽也照顧年輕人!而且他們還是替代35歲員工的主力,公司看他們看的是未來,自然很看重。可是部分老員工就不一樣了:工資高,臭毛病多,不服從管理,拿自己太當盤菜。關鍵這麼長時間也不提辭職,那肯定是不會走了,既然這樣,所有利益榮譽就與你無關了。所以35歲時要承受的起這種心理落差,承受不了自然就辭職找工作了。

公司內的地位轉變!

如果在35歲之前沒有走到你想要的位置,佔住你該佔住的地盤,下半生不離職就只能接受平庸化了,以後別人看你就是員工,就是普通人,人生就會灰暗下去!升職加薪與你越來越遠,你會看到一撥一撥的年輕人,爬到你頭上,對你頤指氣使,接受的了就接著幹,接受不了只能換地方了。

隨著壓力增大,心態轉變,地位變化,35歲對人生都是巨大的考驗,很多人後知後覺,到了35歲才感受到人生的威脅,接受不了平庸化的現實,只能重新找工作了!


老機械工程師學編程


技術是一個越老越吃香,越老越值錢的東西,基本上真正掌握著公司核心技術的牛人是不可能出來找工作的,都被老闆小心翼翼的養著。就算自己想走,老闆也不會同意,都是用最大的努力拘留,一是找到替代的人太難了,二是他知道的太多了。如果說一個做技術的人35歲還出來找工作,只有幾種可能

1、技術不過硬

很多人表面上說是做技術的,參與過很多大項目,聽起來好像很牛逼的樣子,可實際是一直都在幹一些基層的工作,技術一直沒有精進,都是混日子的心裡,這種到了一定的年輕自然會被公司淘汰,同樣的工作還不如找一個性價高更高的年輕人。

2、技術太落後

現在的技術迭代升級非常快,技術工人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的技術,要掌握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如果說安於現狀不去學習,還要用80、90年代的東西,隨便一個大學生都懂得,那麼被淘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3、找更好的平臺

出來找工作當然也有一些真正的老師傅,人往高處走,我們也不可能說一輩子呆在一個地方,老師傅也要找更多好的發展平臺。這類人大多技術爐火純青,很快就能找到工作,甚至是企業老闆主動找他們的,根本就不需要當心以後職場發展怎麼樣

35歲是職場的一個分水領,這個年齡還出來找工作,除非有很強大的資源或者是過硬的技術,否則公司一般對35歲以上人都會非常的小心,不會輕易的錄用,很多企業甚至在招聘要求裡就把年齡上限定在35歲。


職場元老


  • 對於技術人員來說,一直有個35歲的傳說,對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是未雨綢繆、提前想好對策是必須的。

  • 技術人的出路可以參考以下幾個:


1. 技術專家

  • 提高競爭力,技術專家路線,在大廠比較吃香。

  • 技術人如果走技術路線,卻技術功底沒有持續本質的提升,會越來越危險。


2. 技術團隊管理者

  • 技術起家,偏向管理,比如團隊Leader、技術部門領導,未來不排除 產品經理。

  • 有的是內部升職,有的是先大廠鍍金,再小廠“當官”。


3. 轉行

  • 相關的:產品經理、培訓機構的培訓老師

  • 跨度大的:回老家從事農林牧副漁、其它各行各業

  • 穩定點的:回老家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不少人是在職考上了,再辭職。


4.小型創業

  • 這個方向的人不少。

  • 培訓班、技術外包、自媒體公眾號、技術顧問,現在不少人都自己走自主單幹路線了,乾的好的會進一步擴大規模。

  • 知識星球等知識付費,是個還不錯的渠道,不少技術大V賺了不少錢。

  • 還有人專門分享“副業賺錢”,思路渠道太多了。


5. 技術合夥人

  • 這個路子稍微穩點。

  • 雖然是創業,但做主業相關的,成了最好。不成,繼續下一次創業,或者繼續技術打工路線。


6. 其他

  • 先開源技術,做大做強後,有知名度後,再全職幹;

  • 積累技術資源等各行各業的素材,收費下載;

  • 運營多個公眾號App,投放廣告,成規模放量賺錢;


  • 總之,對於大多數技術一般的人來說,每多工作一年,職業危機就加重了五分,要提前做好規劃,才不會到時陷入被動的境地。


i新知


作為一個在招聘領域奮戰了15年的HR,最近經常看到這種關於“年齡焦慮”的提問。


我30+了,仍然在更換職業,不夠穩定,以後可怎麼辦呢?

我快40了,還是兩手空空,沒房沒車,還有家等著養,我是不是很失敗?

起初,我也是和下方几條回答一樣,覺得是求職者能力不足或者有欠缺。

有的回答並沒有解決當事人的困惑,僅僅是在指責;

你35歲還換工作,是你不努力/沒前瞻性/不規劃!

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不僅僅是技術工作者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而是現在整體社會趨勢就是這樣,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數增大,畢業年齡推遲,初就業年齡增大,自然而然,在職業規劃的前十個年頭,就會出現諸如頻繁跳槽,重新擇業,因為興趣轉行等問題。


但相應的,個人的職業壽命也在增長,彼得·德魯克 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提到,“個人的工作壽命可以超過組織的壽命,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一個全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即我們在下半生做什麼?”

公司和職員怎麼應對社會趨勢的改變,如何調整心態,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即題目後半段的“後半職場怎麼過?”,才是我們該關注的重點。

倫敦商學院管理學教授琳達·格拉頓和安德魯·斯科特在2018年出版的《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提到:“在當今,過去的受教育—工作—退休三階段人生模式已不再適用,個體需要向多階段人生轉變,夾雜若干個過渡期。”


什麼意思呢?

即因為現代人的年歲增長,可能會出現45歲重回學校,50歲邊上學邊兼職,60歲轉職另一領域的情況。

2015年的美國影片《實習生》就講述了多階段人生的故事,一個事業成功、退休的副總裁在70歲重回職場,從實習生開始做起,以豐富的人生經驗開啟了新的職場生活。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不能再用從前的年齡觀和職業觀來規劃人生了,而是應該把個人看作一個團隊,怎樣建立“即插即用”,適配不同團隊的知識儲備庫,以及如何尋找自己的合作方成為職業規劃的重點。

尤其是技術這種專精行業,要建立個人對職業的認識,找到興趣方向,增補不足,推銷自己,才是“接下來應該做的事。”

德魯克認為,人應該從事副業或者嘗試不同的工作,發展與本職並行不悖的工作和愛好。不再依靠一門手藝吃飯。也就是現下炒的很火的”斜槓青年“的概念。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也會出現更多的”斜槓中年“和”斜槓老年“。

所以,作為一個負責的HR,我會鼓勵35歲重新踏入求職大潮的職員,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規劃,不要害怕重新開始。


楓葉趣聞


以我所在的傳統制造業,35歲的技術人員,正是當打之年,不存在職業危機。至於IT行業我不熟悉,不做評判。

以我這幾年的經歷,也見過不少35歲以上工程師求職者,但不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是技術成熟了,希望有更好的工作。

技術人員到35歲後是道坎。在公司大多承擔了主要技術工作,但前面還有四五十歲的前輩,或是當初的培養關係,公司老闆往往考慮成本與平衡,對35歲左右的骨幹,並不能給足與其能力相對應的薪酬待遇。以至他們失衡離開公司。

加上35歲基本即是單位骨幹,又是家庭支柱,因而很多技術人員希望抓住事業高峰期尋找最佳歸屬。我接待的除了薪酬要求,還有提家屬安排與安家費的,有配車方便接送的,有每月往返機票的。

有些人期待值過高,難免在多家公司碰機會。但因此說35歲技術人員找不到工作那完全是誤會。

反而是有些管理、營銷專業的,過35歲後才感覺在原公司碰到職業天花板,想趁著年富力強經驗豐富,另擇高枝冒然跳槽,往往空降到其他公司水土不服,反而走上了高不成低不就的風雨飄搖的職業路。不小心蹉跎到45後將陷入職場危機。

傳統行業中,管理、營銷職業高峰期在25到35歲,30歲基本要進入中層,35歲要擔綱。要跳必須在33歲前由中層跳到其他公司空降,否則,受企業文化不同,新公司年齡結構不同,年齡過大很多事尷尬不利開展工作。超過40歲只有高手才有機會,否則只能降維就職了。

而技術人員的當打之年在35到45歲,45歲後必須成為行業專家,否則失去與35歲左右技術人員競爭的優勢,基本只能以技術老人享受平淡人生。只要前期工作學習紮實,35歲確實是最佳跳槽時機,技術強精力旺盛有家庭責任,正是各類有研發需求的公司追求目標。

所以見到許多35歲技術人員求職找工作很正常,不是他們找不到工作,是他們主動換工作而已。


老西眾幫


其實從一年多前,中年技術人員的就業壓力就明顯增加了。

這兩年經濟形勢不好,首先反應在資本市場上——創業融資變得困難,緊接著體現在大企業的擴張放緩,內部精兵簡政,削弱福利。

在這種穩定維持階段,一箇中年技術人員的性價比對企業來說,太低了,朝夕不保的不止以往的風光和收入,甚至還有飯碗。

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響,矛盾集中爆發。有已經失業的,有不滿公司降薪等政策想換個環境的,還有心頭惴惴不安想出來探探市場風向的。所以市面上找工作的中年技術工作者特別多。

以前我說過,大部分職場人中年之後的路只有三條:一,進體制,求穩定;二,創業,賭,或者求自在;三,在相對穩定的民企,做老闆的家臣,求溫飽。

這三條前景看起來都不算特別美好的路,已經是職場人中年之後比較好的選擇了。對於職場的下半場,很多人尤其是技術工作者並沒有想到它會來得這麼早,也沒想到會這麼糟。

如何度過?我們從心態、經濟和出路三方面來分析。

一、心態:認清走下坡路的現實

憑技術吃飯的人都有一點傲氣,尤其是辛辛苦苦這些年,終於在自己的領域有了足夠的技術累積和見識,還有一些管理經驗和行業理解,只會覺得自己是增值了,怎麼可能承認自己在貶值?

然而要知道,對企業來說你值多少,不是評估你本身的價值,而是在評估你能為企業帶來多少,以及同樣的人要價多少。企業沒有擴張計劃,沒有好的平臺供你發揮,你的競爭者要價更少,那你的價格就會下跌。

以及你自己也應該能感受到,上有老下有下的生活,時間精力是無法和二十歲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時一樣,全部投入到工作上的。哪怕你堅持健身養生,身體還是會緩慢地走下坡路。

這些,都意味著你在職場貶值。曾經上你一直出於上升狀態的技術能力,在這個階段已經不再是一切,一個機會、一個平臺、一個位置,變得更加重要。而這些因素不由你把控。

喪失把控,就意味著走下坡路。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有波峰就有波谷,有上山就有下坡。到了這個年紀,如果沒有足夠的機遇,那就是一個走下坡路的階段,區別只在於緩急。

只有認清這點,知道自己處於怎樣一個環境,才能更清醒地去作選擇,去面對需要面對的一切,而不是抱著曾經的風光抱怨和迷茫。

一定要丟掉的是面子觀,覺得“我做到過XX位置”“我拿到過XX薪水”“我呆過的公司都是XX級別”,那麼註定這個中年之路會走得異常痛苦。心態放平一點,反而可能儘早找到出路,尤其是現在這個環境,早日在一個尚可的環境穩定下來,徐徐圖之,也許反而柳暗花明。

二、經濟:降低槓桿,做好收入下降的打算

北上廣三十多歲的人,如果買房買得晚,槓桿可能會有點高。就在幾年前,出於收入快速增長期的技術工作者們可能還會樂觀地覺得以後收入會更高,情況會更好,所以買大房子、要學區房、生二胎,生活水準 也像中產看齊:20萬以上的車、出國遊、孩子名校、各種奢侈品數碼新玩具……有的還因為生二胎家裡有一個人全職了、

然而這種中產生活就像幻想一樣,隨時可能破滅。生活的全部都壓在一份高收入上,整個家庭抗風險能力很小。如果發現自己的收入有大規幅度下降,且會持續下降的狀態,第一時間就要考慮自己家庭財政的健康程度。

一個月房貸車貸物管養車等等固定支出要多少?

沒有收入,存款能保持現在的生活水準多久?

哪些是可以調整的,比如上了貴族幼兒園,小學是不是就不用私立校?今年的旅遊是不是就在國內,不一定非要歐美日?

以後收入如果持續在幾千塊,一切怎麼安排?

……

合理規劃一下,至少保證有失業半年能維持日常生活開銷的錢,再考慮父母養老和孩子教育等等。

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高薪工作,最重要的是考慮要不要還留在一線城市。如果還揹著鉅額房貸,也許賣掉回二線會寬鬆許多。

這也是我把心態放在第一,經濟放在第二的原因。沒有一個承認自己在走下坡路,能拋棄面子觀的心態,很難作出撤離的決定。

三、出路

那技術工作者中年之後,出路在哪呢?幾種情況來分析分析。

1.不轉行,不掉架子,繼續找工作

其實很多人下意識地都會先選擇這條路,只有在現實世界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才會重新思考自己的處境和今後的出路。

那這條路本身能走通嗎?

能。

但這和個人能力與努力關係不大,全看機遇。也許能很幸運地跳到一個大廠或者發展中的中型企業,甚至是初創企業,但是水漲船高地和企業一起發展了。或者在大廠穩定中做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雖然收入不會有巨大增幅,但基本還可以保持。

其實大廠大到一定程度,或者本身有國字背景的,和體制內很有相似之處。中年了不能再考公,但找個類似的地方待著也不錯。

關鍵是有沒有運氣找到這麼一個地方,以及保證今後20多年這個地方一直會很牢靠。


2.下沉,傳統行業

技術工作人員在職場內一路高歌的時候,大概率是看不上傳統行業的,比如製造、零售這類。這類企業家大業大,歷史悠久,一些還有體制內的種種毛病,對個人發展來說不夠“爽”。

但是它們的確要穩定得多,而且在互聯網+一切的年代,它們對跨行業的人才是相當渴求的。而且這類企業非常看重學歷、大公司工作經驗,對技術本身的判斷力和項目管理能力相對較少,對新行業新領域的瞭解也不如身在其中的技術人員。所以技術人員如果願意下沉到這樣的企業,非常有優勢。

缺陷就是這樣的企業在一線城市比較少,這又退回上前面我們說的,是不是考慮迴歸二線,甚至回三四線的問題。

3.創業

前幾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候,是技術人員創業的春天。大廠頭銜加一個看上去不錯的點子,也許就能拿到幾百萬種子投資。

現在不同了,投資沒那麼好拿了,但創業始終是很多技術人員的選擇。因為做了這麼多年,肯定有自己想要實踐但一直沒有機會做的東西;再者,創業不失為一條比較“有面子”的出路;三,則是可以一直保持之前的工作氛圍,而不是去習慣一些“陳舊”“保守”的企業文化,這對技術人員來說很重要。

其實創業並不是只有拿投資賣股份一條路,踏踏實實做點自己的想做的事情,接一點合適的外包單子,也是不錯的生活方式。如果行業內有足夠的人脈能接到項目,做個小老闆是很合適一些技術人員的選擇。

切記的是,你是要做生意養家,不要用身家性命去賭。

4.自由職業

自由職業其實和創業差不多,算是縮小版吧。這種更適合資本少、不善管理的技術人員,也可以作為一個短暫的過渡,比較靈活。

5.徹底轉行

徹底轉行要麼是機遇很好,要麼就是真的在下降了。

有句話很殘酷,從中產到送外賣,只有一次失業的距離。也許很有一部分吃了行業發展和年齡紅利的中年人,最終不得不走上體力勞動的道路。

這一點上,日本式前車之鑑。很多餐廳的服務生、的士司機,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對於正在老齡化,不斷延遲退休的中國,這一幕肯定會上演,只是在於落實到個體的時候,是不是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