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朝有三“祖”,皇太极仅为“宗”,康熙到底该不该称“祖”?

沁屿


通常情况下,一个朝代只有开国皇帝的庙号可以称“祖”,此后的子子孙孙都得称“宗”。

几乎所有朝代,都遵守着这个规矩。

但到了明清,突然风云大变,明朝出现了两个“祖”,清朝更甚,出现了三个“祖”。

明朝的第一祖是明太祖朱元璋——这毫无争议。可是他的儿子朱棣,竟然获称“明成祖”,就有点搞笑了。

不过,这与朱棣一点关系都没有。

朱棣虽然多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可在庙号方面,还是很规矩的,他的庙号本是“太宗”——非常规矩,一个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基本都是太宗。

朱棣的“太宗”庙号一直持续到嘉靖皇帝登基之前。

嘉靖登基后,因为他是藩王登基,为了让自己的亲爹得到一个皇帝的庙号,进入太庙,而又不让朱棣的牌位被迁出,便突发奇想,将朱棣的庙号变成了“成祖”——如此一来,朱棣便和朱元璋一样,永世待在太庙。而其他的皇帝,要想有资格继续待在太庙,只能是从活着的皇帝往上数7辈。也就是说,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外,只要新死一个皇帝,就要从太庙中迁出一个皇帝的牌位。因为太庙的神主位只有9个。

所以,朱棣称祖,其实是嘉靖皇帝的私心所致。

清朝的三祖,第一祖努尔哈赤毫(清太祖)无争议;第二祖顺治(清世祖)就有点勉强了,但还说得过去。为何?因为满清入主中原,正是在顺治做皇帝的时候。

有人可能说了,顺治只是个小儿,能起什么作用?真正让满清入主中原的,是多尔衮。

这纯属无稽之谈。不管是谁的功劳,最终都要算在皇帝头上。

所以,顺治在位期间,清朝相当于鸟枪换炮,从东北一隅,变成了富有四海。勉强说顺治算半个开国皇帝,也没人反对。

所以,顺治称祖,也算可以吧。

但是,康熙称祖(清圣组),就不太应该了。

不可否认,康熙对于满清的功劳很大,他摆平了三藩,收复了台湾,还治服了蒙古部落的准格尔部。

可这最多算是缝缝补补啊,算不上开国皇帝啊,也算不上半个开国皇帝。

要是这样就可以称祖,那么击退匈奴、开辟疆域的汉武帝刘彻,更有资格称祖,可人家不是规规矩矩地称“宗”(汉世宗)吗?

所以说,康熙称祖,有点过了。


趣谈国史


称康熙为“祖”,是雍正皇帝所为。确实是违反了已有规则的。

清有三祖: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世祖章皇帝顺治

圣祖仁皇帝康熙

称“祖”必须要有开创之业绩。



努尔哈赤称太祖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开基奠业,开创清朝的第一代领袖。

顺治称世祖,也没有什么问题,清朝正是在他执政期内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主要就是在康熙这儿,后世是很有争议的。

X祖,X宗是属于庙号,X皇帝这是谥号。一般情况下,谥号更重要,是对皇帝一生的功绩和特点的总结。而庙号按规矩来就行了,争吵的情况不多,但守成之君被为“祖”确实很罕见。



这主要是雍正坚持这样搞成的。

即然要打破传统,就要有充分的理由,雍正的理由是这样: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祖有功而宗有德,雍正的意思是康熙名为守成,实有开拓,既有德,也有功,而且功劳大得很,完全有理由称“祖”。

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确实武功赫赫。但是像他这样平定内乱,开拓疆土的古代帝王也并非没有,比如汉宣帝,唐太宗,唐高宗等。



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帝王死后都有庙号的。

一般帝王死后,先会为他建筑专属的家庙进行祭祀,但几代以后就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这称为“祧”。

“祧”的实际意义在于:如果每个帝王的庙都留下来,几代以后,这样的家庙就太多太多了(每个朝代都认为自己会千秋万代),每年到了祭祀上的时候,东跑来,西跑去,烧纸上香,又累又不成体统。

所以,就只给那些于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特别地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比如说,西汉很多皇帝的庙号实际上是王莽给追立的。后来,刘秀夺取天下,又纠正过来,把那些时间短,功劳小,错误大的又去掉。

由于后世皇帝谥号的字数增加了,乱七八糟一大堆,记也记不清。庙号反而显得更严肃庄重,更能体现帝王功绩。于是,庙号就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当然,可以确定的是:雍正为他皇阿玛争取“祖”的庙号,是有违于规则的。

但是,通过这件事情,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意味可不简单:

一、雍正称康熙为“祖”,被大家确认和通过了,借康熙的功绩为自己立了威。谁敢反对,谁就马上会受到集体的攻击。没有人反对,自己做为倡导者,威望一下就起来了。这个帽子大。

二、这就很深了,意味着雍正可绝不是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几千年的历朝历代的规矩说改就改,何况其它呢。


馋嘴肥猫铲史官


康熙当然值得称祖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相当于把天下重新打了一遍;之后开疆拓土,使清朝疆域翻翻。

1、康熙继承的江山

康熙继承的是“皇太极时期形成的会盟体制”。朝廷对满蒙汉八旗是中央集权体制,南方的三藩(四藩),北方的漠南部落是会盟的成员。两边会盟+中间郡县。

这一机制没什么不好,毕竟入关就是靠着这种模式打下的。

(南方军头)

但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毕竟产权不清晰,比如吴三桂作为藩王到底是要1646年的地盘,还是1662年的地盘,可以有多重解释。到这时候,用暴力解决对谁都好。

2、康熙重新打下的江山

三藩之乱起兵的有入关前会盟的汉人诸王,还有广西将军孙延龄、高雷总兵祖泽清、潮州总兵刘近忠、陕甘提督王辅臣等一系列拥有兵权、讨厌削藩的地方实力派。

在叛乱高潮,康熙丢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全部,江西、陕西、湖北部分。而且北直隶、漠南也有人起兵。

(1683年的清朝)

在平叛后,这些汉人军头或被杀或自杀,朝廷的政令直接通行到每个地方;漠南藩王也更加臣服。为之后的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

3、康熙的开疆拓土

清朝的每一次整合都会提供巨大的能量,进而迎来下一轮的扩张。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八旗,具备了与明朝角逐的能力。皇太极强化汗权,会盟蒙汉,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

同样康熙也是如此。在平定三藩后,平台湾,与沙俄作战、三征准噶尔、在晚年还出兵青藏。

(康熙晚年的清朝疆土)

康熙的赫赫武功,称祖自然不为过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按照比较正统的要求,清朝没有一个皇帝是货真价实的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能够被称为祖的人,都是一手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或是力挽狂澜,再造江山的皇帝。比如汉朝有两位祖,一位西汉高祖刘邦,一位是东汉世祖刘秀。这两哥们都是白手起家,统一天下,称为祖完全没毛病。

唐高祖李渊从无到有建立唐朝,称祖没问题,宋太祖赵匡胤情况相似。元朝有两祖,一个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没有当过元朝皇帝,他只是蒙古的可汗,称为元太祖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忽必烈称祖没有问题。明朝原来就是一个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原来是明太宗,后来被嘉靖皇帝改太宗为成祖,有点不妥。



清朝很奇怪很特殊,有3个祖,即太祖努尔哈赤和世祖福临、圣祖玄烨。太祖努尔哈赤根本没有当过清朝皇帝,只是后金的可汗。顺治皇帝虽然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但中原并非他亲自平定的,实际上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顺治皇帝作为世祖有点不符合实际。

康熙皇帝之所以被称为祖,是那些马屁精大臣说康熙皇帝名为守成,实同开创。其实,康熙皇帝真不能称祖,康熙皇帝称祖,置皇太极于何地?要是在明朝,以康熙皇帝这样的功绩要想被评为祖,大臣们肯定不答应。清朝的大臣随着皇权进一步加强,已经很听话了,奴才多了,做奴才也做习惯了,马屁精就多了,连乾隆皇帝都被称为高宗。清朝不少大臣认识到,反正多磕头,多鼓掌,多为皇帝赞美,这才是臣子的本分!



努尔哈赤没有当过清朝皇帝,也没有建立清朝,更没有入关,称为太祖不合适。清朝真要找一个太祖,只能把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摄政王多尔衮加起来,才算是货真价实的太祖,在此基础上,康熙皇帝可作为太宗。


坐看东南了


向敬之

清朝正式的帝王有三祖,即太祖高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另有追尊的四祖: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

作为太祖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虽有称帝之举,但只被后世尊为太宗文皇帝。他有开拓之功,但主要还是守成之君。太宗,也是宗系皇帝中最高的庙号,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后改成祖),都是对国家的统一有煊赫之功的著名皇帝。

祖功宗德,这是儒家礼制尊谥先帝的一种传统,能被称为有功之祖,都是指开国帝王。

顺治帝能被尊为世祖,乃因问鼎燕京、入主关内,为大清王朝开疆拓土扩大了几十倍。而康熙帝被尊为祖,却不免有争议。

他对大清而言,确实有功,如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准噶尔、控制黑龙江领土,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但其功绩,主要在于维稳,而非开拓,故而被尊为祖,有拔高之嫌。

将康熙尊为圣祖者,为后继之君雍正帝。

圣祖之庙号,并非雍正的首创。唐高宗曾追尊一千多年前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为唐圣祖,为李唐皇帝脸上贴金。

而雍正尊乃父康熙为圣祖,给出的理由更是堂皇的:“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清世宗实录》卷一)

最高领导人定了调子,王公诸大臣不好反对。雍正之所以这样做,重点是彰显孝心,为自己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对康熙进行特殊的感激。


以礼观书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后金的第二位汗王。其父亲努尔哈赤开创了后金,是其改后金为清朝。没有其努力,清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入关,但是在他入关前就去世了。

Δ皇太极

可以说清朝是皇太极“创建”,而中国历史上,一般的开国皇帝,都是被称为祖。比如说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但是康熙都是清圣祖,顺治是清世祖,唯独他这个祖宗是清太宗。

在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下庙号都是怎么来的?

庙号是中国皇帝死后,被供奉在太庙里被追封的。一般被认为是起源于周朝,中间曾经间断过。但是发展到清朝的时候,是交给礼部按照功绩先后拟定先皇庙号、谥号,最后交给当代皇帝定夺。一般会拟定好几个,最后由皇帝决定。

Δ努尔哈赤

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很好理解,他靠着十三副甲胄兴兵,统一了当时混乱的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权。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清朝,所以说清太祖的称号是实至名归。

至于顺治是运气好,在他之前清朝一直被关在关外。而皇太极虽然是文韬武略,但是被关在门外没办法,一时间也就有点尴尬。

而清圣祖康熙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儿子的坚持。康熙在位期间,是康乾盛世的开端,也算是清朝的巅峰时期。

Δ康熙

六十多年时间里面,平三藩、内乱、收台湾、阔疆土、征准葛尔丹、与沙俄针锋相对。这些功绩加起来,也算是开创了新的天地。而且庙号毕竟是后来皇帝给的,雍正一直坚持,才有了清圣祖康熙。

所以说努尔哈赤开创江山,皇太极只是在守江山。顺治是入关第一皇帝,康熙是真正的做到了奠定清朝局面。所以他们的庙号称呼,也就很明了了。

而且还有句话是:祖有功,宗有德。所以宗的地位也不低!


史之策


应该的,康熙有这个资格!

首先要明确“祖”和“宗”的区别。

作为中国皇帝的庙号,是皇帝驾崩后,后继者对先皇一生功绩的盖棺定论,因此具有评价性意义。而评价“祖”和“宗”的标准,简单说来就是“无功不称组,无德不称宗”。《礼记》有云:“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

所以,一般王朝的开创者被称为“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而且非常珍贵。以西汉为例,15帝中驾崩后得到庙号的只有4位,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孝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以及汉中宗孝宣皇帝刘洵。一般而言,能得到庙号的皇帝,都是为社稷立下大功的。

而如果不是由开创之功,是不可以拥有“祖”的庙号的。

所以这样看,康熙皇帝虽有大功,且有德行,但只能称宗。

但是为什么雍正坚持为康熙上“圣祖”的庙号呢?雍正认为:“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应该说,雍正的评价很有道理。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的存在感远远不如康熙,一方面是因为顺治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亲政,而是在亲政后数年就驾崩了,因此在清朝皇权的巩固和疆土的开拓上没有太多建树。而这些主要是由康熙来完成的。

康熙在位期间,先擒拿鳌拜收回权力,然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向北击败沙俄,维护了东北的稳定,向西收服了喀尔喀蒙古,并两次击败准噶尔汗国噶尔丹,迫使其自杀,有效维护了北方边境的安全。在位的最后两年,面对准噶尔侵入西藏的行径,康熙审时度势,派遣皇十四子胤禵收服西藏,将清朝势力深入青藏高原,继元朝之后再度将西藏纳入版图。

可以说,这些功绩很难和守成搭上边,倒更像是一个王朝的开拓者为王朝打下万里江山,所以,用祖来形容并不过分。

再加上自唐朝后,只要不是太过分的情况,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庙号的价值也就随之出现了下滑。而元朝和明朝都出现了两个祖,比如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所以一方面,有这个先例了,所以清朝有两个祖,三个祖都不算太过分,另一方面对于皇帝的庙号而言,既然没有那么珍贵了,还有必要讨论来讨论去吗?皇帝说啥就是啥吧!

所以,从康熙的功绩出发,他有资格称为祖。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欢迎关注“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先说说庙号,庙号制度是从商朝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之后的周朝、秦朝都没有沿用,西汉又捡起来用了。

关于庙号的议定,一个基础原则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以此来给予君主祖或宗的称号。

再一个就是祖与宗的数量问题,很多人认为祖只有一个,宗有很多个,在最早期这并没有什么问题,规矩就是这样,可后来规矩被破坏得一干二净,祖也有很多个了。

曹魏有太祖、高祖、烈祖三祖,西晋也有高祖、太祖、世祖三祖,十六国那些小国君主更是一堆祖,祖的议定全凭新任君主喜欢。

总的来说,庙号在商朝起步,周秦不用;西汉重新规定,汉朝也很慎重;魏晋南北朝泛滥成灾,祖与宗成堆;隋唐重新规定,祖的数量减少,宗成了标配。

隋唐虽然重新梳理了一下庙号的议定规则,但祖仍然不是唯一的,“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仍取决于新皇帝的喜好,皇帝想给先皇上个“祖”的庙号并不是什么破坏礼法的事情。

唐朝就有六个祖,即圣祖、献祖、懿祖、太祖、世祖和高祖,圣祖是李耳,即老子,唐朝皇室给自己认的祖宗,是不是没人知道;之后五个则是李渊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李渊自己。

唐穆宗即位后,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为了讨皇帝欢心,就请求给唐宪宗定个“祖”的庙号。(宪宗晏驾,未定谥。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以宪宗功高列圣,宜特称祖。)

唐穆宗下令让大臣们讨论讨论,最终没给父亲上“祖”的庙号,这跟他们父子俩关系不好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唐宪宗的死跟唐穆宗有关,李夷简的龙屁是拍到了龙腿上。

说了这么多,回到清朝,清朝也并不只有三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分别为兴祖、景祖、显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不过是当过皇帝(大汗)的祖而已。

清朝是渔猎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学习中原文化,却并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况且前面有很多鲜活的例子,唐宋元明都有很多个祖,清朝自然也要学习一波,于是六祖横空出世,三祖也太小家子气了。

至于皇太极和玄烨的庙号差别,具体来说,是上庙号的人的差别。

皇太极是“大清”的建立者,从此后金成了清朝,大汗成了皇帝,皇太极作为的始受命之王者,用“祖”庙号并不过分。

但关键是,皇太极的庙号与其说是他儿子福临上的,不如说是他弟弟多尔衮上的,彼时的福临完全是多尔衮手上的傀儡。

多尔衮跟皇太极这个哥哥的关系,那真是相恨相杀,多尔衮的母亲就是被皇太极逼死的,但皇太极却给了多尔衮不小权力,皇太极的妃子孝庄太后也跟多尔衮闹绯闻。

而玄烨(康熙)的庙号是他儿子胤禛(雍正)上的,这父子俩的关系我们不清楚,但雍正对康熙的功业是很肯定的,他刚刚上位,那几个兄弟也不太服,尊崇父亲也符合他稳固地位的需求。

康熙有什么功业呢?简单说就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疆域基础,平三藩、御沙俄、收台湾、平定准噶尔,这些都是巩固大一统的切实措施。

这些功业,如果放在汉朝,也最多是个宗,参见汉世宗刘彻,但在清朝,那就非祖不可了。

清朝官员拍马屁的水平唐朝官员强得多,摸清楚雍正的想法,礼部就上书请皇帝选庙号。其实能够给康熙用的庙号并不多,太祖世祖都用了,高祖在唐朝后基本不再使用,只能重新起一个新的,圣祖就是被大臣们精挑细选出来的。

礼部上书:“帝王功业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义得称祖。此皆经书可据者。臣等窃谓惟圣字、可以赞扬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号、可以显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拟敬上尊谥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曰圣祖。”

在康熙之前,还有两个圣祖,一个是就是上面说的老子,另一个就是宋朝的圣祖赵玄朗,即赵公明,是宋真宗追封的。这两者都是神话远祖,算是扯大旗,可康熙却是实实在在的的雍正之父,凡人中的第一个圣祖,雍正对此表示满意,钦定庙号圣祖。


平沙趣说历史


祖和宗都是庙号,一般来说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来给予的。这里的功不是一般的功,而是开疆廓土的社稷之功,所以祖一般只有开国君主才有,之后的君王一般都是守成,所以都是『宗』。

一般来说,称之为祖的,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就是开国皇帝往上几辈追封的。开国之后,基本上就没有祖了。比如明朝,其实只有一个祖,就是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后来的成祖朱棣其实开始是太宗,是后来到了嘉靖皇帝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爹进大庙,而策略性的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就这样,明朝也不过只有两个祖。

汉朝的情况比较特殊,有太祖高皇帝刘邦,但是因为后来刘秀再造了汉家社稷,故而也能称祖,是为『世祖』。汉朝也就这么两个祖。

所以比较起来,清朝算是比较多的。但是清朝的这三个祖,却也每一个都有充分的理由。

首先是太祖努尔哈赤,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建立者,而后金就是清的前身,所以努尔哈赤当太祖,实至名归;皇二代一般都是太宗,因为太祖以武打天下,太宗以文治天下,天下才能长治久安,清朝其实也是这么来的,清朝正是在皇太极的统治下,开始正规化,制度化,从部落向政权进行了转变。

但是清朝在皇太极的时候依然只是一个地方政权,顺治皇帝是第一个入关的清朝皇帝,也就是真正从一个地方政权走向了一个全国性的政权,这个当然也是社稷级的功劳,故而顺治身故之后,庙号和刘秀一样,为世祖。

到了康熙,先有三藩之乱,后有准噶尔之叛。最危机的时候,整个江南、四川和陕西几乎都不是清朝能够统治的区域了,就在这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康熙居然都挺过来了,还能把国家治理的不错,所谓『惟圣字可以赞扬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号可以显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故而雍正用中指刺血,圈出『圣祖』二字,成为了康熙的庙号。

康熙名为继承,实为开创,同时又缔造了后来的康乾盛世,所以称之为祖,也没有太大的不妥。


经史通义


无论是“祖”还是“宗”都属于庙号,也就是死后被封的号。“祖”一定意义上代指的就是开创者。

历史上大多数的朝代只有一“祖”,便是建立这个朝代的皇帝,以后的就只能叫“宗”了。而清代是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它有三个“祖”。一是太祖努尔哈赤,二是世祖顺治皇帝福临,三便是圣祖康熙皇帝了。

太祖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建立者,他经过艰苦战斗,统一了女真诸部,创立了后金,称雄于关外,怎奈在与明军对战之时,不幸身亡。至太宗皇太极之时,建立清朝,设立皇帝的名号,因努尔哈赤的创业之功,遵奉其太祖理所当然。

顺治皇帝福临之所以被称为世祖,主要在于他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1644年,随着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顺治皇帝虽然年幼,但却成为清代的第一位皇帝。因此以“祖”称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康熙皇帝又是因何称“祖”的呢?这无疑与康熙皇帝的功绩有关。顺治皇帝虽然是清代的第一位皇帝,但因其英年早逝,在国家的统一和治理方面,功绩有限。而康熙皇帝作为接班人,胸怀大略,开创了清代的盛世。

康熙皇帝一生功绩卓著。自其擒鳌拜亲政之后,开始陆续建立大清基业。康熙皇帝利用其在位的这六十年的时间,平三藩、御沙俄,收台湾,平定准噶尔,为清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康熙的每一项事业都倾尽了其心血,每一项功绩都是清代的开创之举。可以说没有康熙皇帝,就没有大清此后200余年的统治基础。

雍正皇帝对于康熙帝有着精辟的评价:“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赐。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特别是最后一句“虽曰守成,实则开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至康熙之时,清代已经建立了,表明上看康熙皇帝是在守江山,实则不然,他通过一系列的南征北战,实现了清代的一统,等同于创业。

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康熙帝将一个统一的盛世交给了后代子孙,可谓是开创性的,因此他无愧于“圣祖”的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