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項羽滅秦而置十八諸侯,他為什麼不稱帝而稱霸王。這是延續戰國思維,還是反對秦始皇帝制?

坎坎且伐檀


首先,與當時人的普遍看法有關。周朝有八百年,秦朝只有十四年,二世而亡。所以,當時很多人認為,秦朝這麼快滅亡,就是沒有分封,國家沒有有效的治理。

第二,項羽沒有稱帝的條件。與秦始皇比,秦始皇打敗了六國,統一了軍隊和土地;項羽只是楚懷王熊心手下的上將軍,自己親信部隊不多,大部分是六國諸侯部隊和義軍。也就是說,軍隊在諸侯王手上,土地也在諸侯王手上。所以,項羽出身楚國貴族,稱王就勉強;由於楚懷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入關中,項羽很被動,而楚王又打項羽臉,堅決要求踐約。楚王的話是狗放屁,但噁心項羽。

第三,項羽的性格決定了項羽不稱帝。項羽對敵人,殘暴無情,屠城的事沒少幹,殺子嬰也乾脆,坑降卒四十萬,眼睛就眨一下;但對待同志、階級兄弟,卻有婦人之仁。性格決定命運,項羽不忍心劉邦下手,也不忍心對六國諸侯下手,是稱不了帝的。反觀劉邦,殺異姓王,從不手軟。連發小、最鐵的兄弟盧綰都不放過。想做皇帝,必須有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那樣的殺伐決斷!


江曉01


【十八路諸侯是義帝熊心所封,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文章,嚴禁抄襲剽竊。

秦末,項羽挾持義帝楚懷王熊心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必須要搞清楚的是,項羽根本沒有資格分封諸侯王,但是項羽擁兵自重挾持義帝熊心,具有推薦權和具體操作權,最後分封十八路諸侯者還是楚懷王熊心。滅秦之時,各路諸侯共同推舉楚懷王為“義帝”,楚懷王熊心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只有他才有分封諸侯的權力,《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

熊心是戰國末楚懷王的孫子,流失民間給人家放羊。你別看熊心只是一個放羊娃,他畢竟是楚國王室的直系後裔,景駒、項梁、項羽等等雖然是原楚國的破落貴族,但是,他們的身份和影響力,比起熊心就要相差幾個等級了。項梁在會稽郡以八千子弟兵起義後,渡過淮河逐漸發展壯大,蒲將軍、黔布等人都投奔了項梁,駐紮在下邳有兵馬六七萬。《史記•項羽本紀》:“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陳勝王被莊賈殺死以後,江北、兩淮之地有很多各種勢力,規模較大的首推陳勝大將呂臣的倉頭軍,號稱20萬很誇張,10萬8萬還是有的;新陽人起義推舉陳嬰為王,陳嬰的母親說:“自我嫁給陳家,陳家三代以內沒有身份高貴者,現在突然稱王很不吉祥,不如歸屬他人為好,成功了可以封侯,失敗了也可以跑路。”陳嬰遂率新陽軍2萬多歸順了項梁;劉邦起沛縣有兵一兩萬;陳勝王舊將秦嘉擁兵數萬,秦嘉立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項梁攻殺了秦嘉、景駒,收降了他們的兵馬。因此,項梁召集各路人馬在薛城開會議事。《史記••項羽本紀》:“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巢人范增已經七十歲了,是個隱士,前往薛城遊說項梁。范增對項梁解釋了陳勝失敗的道理:“秦滅六國,楚國最沒有罪,自楚懷王入秦再也沒有回來,至今,楚國人都憐惜懷念楚懷王。所以,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首義後,不立楚懷王的後裔,而自立為楚王,得不到楚國人的認可,所以陳勝不久就失敗了。君(項梁)自江東起兵,楚國人紛紛追隨你的原因,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將,楚國人都盼望將軍復立楚懷王之後,而恢復楚國滅亡秦國呀!”

於是,項梁派人從民間找到了原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熊心這時候還在給人放羊。熊心雖然是個放羊娃,畢竟是楚懷王的嫡孫血統高貴,歲數雖然不大但還是有點文化的。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楚懷王這面金字招牌具有巨大的號召力,一下子就把楚國的各種勢力團結到熊心的周圍,任命陳嬰為上柱國封五個縣,和楚懷王一起居於都城盱臺,項梁為武信君,楚國擁有兵力30多萬。楚懷王熊心的確立,扭轉了陳勝敗亡後的局面,秦末戰爭出現新的轉折點。

從秦末戰爭的戰略角度來講,秦國滅亡是兩個戰略決定造成的。章邯秦軍主力攻打定陶,項梁及數萬楚軍戰死,但是楚國的主力猶存20萬,呂臣10萬蒼頭軍退守彭城東,項羽的5萬會稽軍退守彭城西,劉邦的3萬沛豐軍退守碭郡。楚懷王熊心從盱臺趕往彭城,收繳了呂臣、項羽的兵權,任命呂臣為司徒、呂臣父親呂青為令尹(宰相)、劉邦為碭郡長,做好了保衛彭城和章邯決戰的準備。但是,章邯對戰場形勢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他沒搞清楚楚軍總兵力,錯誤的認為項梁是楚國的主心骨,殲滅項梁數萬楚軍楚國就完蛋了,因此作出40萬秦軍北上攻打趙國的錯誤決定。

其實,范增說的很對,楚國軍民的主心骨是楚懷王,楚懷王熊心扮演的是楚國的精神領袖,楚懷王這杆大旗不倒,楚軍20萬主力猶在,楚國翻盤滅秦的機會就在。章邯攻陷邯鄲後,趙王歇、張耳退守鉅鹿城,趙國向楚懷王求救,手握重兵得到喘息的楚懷王,就成為了六國的精神領袖,20萬楚軍成為救趙滅秦的最大一張王牌。楚懷王做出戰略決定,宋義為卿子冠軍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軍,率領15、6萬楚軍主力北上救趙,命令劉邦率3萬偏師攻打秦朝關中滅秦,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章邯錯誤的戰術決定和楚懷王熊心正確的戰略決定,已經決定了秦朝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劉邦以區區3萬兵,面對關中外圍的30萬秦軍,採取了“避實擊虛”的戰略,公元前207年10月中旬,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立下了滅秦的頭等大功。鉅鹿之戰,是楚懷王策劃的一場戰略決戰,章邯秦軍主力40萬,鉅鹿趙軍5、6萬、陳餘常山軍5、6萬、燕齊等國援軍10餘萬、楚國援軍15、6萬,諸侯聯軍總兵力40多萬,只要楚軍主力到達戰場,不管是誰指揮鉅鹿戰役,秦軍的失敗是註定的,原因是劉邦率軍進攻秦朝關中,秦軍關中軍團無力北上增援。

但是,上將軍宋義率領楚軍到達安陽就不走了,宋義想坐山觀虎鬥遲遲進兵,在安陽耽誤了46天。宋義“坐山觀虎鬥”延誤軍情,讓項羽抓住了把柄,找到了奪取軍權的藉口,項羽殺宋義自稱上將軍。宋義把楚懷王熊心給害了,本來楚軍的軍權已經到了楚懷王手裡,這一下被項羽給奪取了兵權,沒了兵權的楚懷王真的就成了“傀儡”。項羽在鉅鹿之戰中表現搶眼,和諸侯聯軍合力殲滅王離兵團15萬,棘原對峙時秦子嬰命章邯投降,項羽在滅秦戰爭中立了大功。

劉邦和項羽在滅秦戰爭誰的功勞更大,這個事情真的不太好對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冷清先生認為,兩人的功勞一樣大,沒有項羽率諸侯聯軍決戰章邯,劉邦率軍攻入關中滅秦非常困難;沒有劉邦率偏師攻打關中,把秦軍關中軍團30萬吸引住,秦朝就有可能命令一部分秦關中軍團北上鉅鹿,項羽是不可能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的。劉邦的關中戰場和項羽的鉅鹿戰場,他們都是滅秦的主戰場,關中戰場和鉅鹿戰場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最重要的是劉邦比項羽早兩個月攻入關中滅秦,這是楚懷王有約在先的事情,根據約定劉邦的功勞遠大於項羽的戰功。

在封王的問題上,楚懷王、項羽、劉邦、各路諸侯的意見是不統一的,由於項羽殺宋義奪取軍權,楚懷王就被架空成“傀儡”。但是,滅秦之後推選楚懷王為“天下共主”,讓楚懷王稱帝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羽的野心很大想自己當皇帝,但是各路諸侯不同意,畢竟楚懷王熊心還擺在那裡,劉邦10萬兵馬又不能制約項羽40萬兵馬,項羽就強詞奪理:楚懷王是我們項氏所立,他沒有任何的戰功,滅秦都是諸將和我的功勞,楚懷王的地盤都應該分掉。

項羽不敢稱帝,大家共同勸進楚懷王稱“義帝”,即便這個義帝是傀儡,他至少是名義上的皇帝,分封諸侯最終還是要“義帝”批准加封。項羽憑藉手中40萬大軍,違反楚懷王和大家的約定,越俎代庖具體操縱這件事情,項羽和范增一起密謀陷害劉邦。劉邦本應封秦王擁有原秦國,項羽為了壓制劉邦把“巴蜀漢中”劃給劉邦稱“漢王”;把關中之地一分為三,章邯為庸王都廢丘、長史司馬欣為塞王、都尉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張耳部下)為河南王、韓王成為韓王不讓就藩、趙將司馬昂為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黔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田榮、陳餘皆不封王、蕃君梅鋗封十萬戶,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佔有九郡之地。

儘管項羽操縱的封王很不公平,公元前206年4月,各路諸侯各自就任藩國。假如,項羽不謀殺義帝熊心,大家保持表面上的和諧,畢竟還有一個名義上的皇帝“義帝”楚懷王熊心,很可能一個分封制的“楚朝”就建立了。但是,幾個月後,項羽開始了謀害義帝熊心的計劃,原文:“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義帝在遷徙的過程中,項羽密令衡山王、臨江王擊殺義帝於長江。由於項羽不遵守約定擊殺名義上的皇帝“義帝熊心”,登時天下大亂。

韓王廣無功,項羽先將他降封為侯,後來又找藉口殺了他;原齊王田榮沒有封王,起兵後兼併齊王、膠東王、濟北王,然後自稱齊王擁兵十幾萬;臧荼追殺遼東王,陳餘起兵夥同代王趙歇攻打常山王張耳,趙歇再次自稱為趙王,封陳餘為代王,擁兵十幾萬;劉邦兵出陳倉攻降關中三王。公元前205年2月,劉邦出函谷關向項羽宣戰,歷數項羽“十大罪狀”。齊國反叛後,項羽率30萬大軍征討,項羽知道劉邦已經出關,打算剿滅齊國後再回頭和劉邦決戰。劉邦和項羽經過四年楚漢戰爭,項羽兵敗垓下在東城被漢軍殺死,劉邦最終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








冷清先生


項羽封分18諸侯,自稱西楚霸王這個事情我們需要來細細分析。這是由當時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由改朝換代的規律所決定的。

首先我們我們來說說秦末楚漢的歷史。秦末自陳勝揭竿而起,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只要能拉起人馬佔領山頭,便能稱王稱。後來比較出名的如項梁項羽叔侄、田儋田榮田橫三兄弟、劉邦蕭何的豐沛集團等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起家的。

再說說滅秦這件事。事實上,並不是項羽滅掉了秦國,只能說是他消滅了咸陽城秦軍最後的主力部隊。

當時的實況是這樣的,項羽在鉅鹿,邊打仗,邊談判,有效地消滅了秦軍最後的主力,對於秦王朝給予雷霆一擊,當然這也是項羽能夠在咸陽主持分封的主要原因。但是滅掉秦國,各諸侯全都出了力,武臣、韓廣、張耳、陳餘、田儋、魏豹等人,都是通過和秦軍作戰才得以光復了六國的土地,所以在滅秦上,他們的功勞也是不可忽視的。而且除了這幾個人,由劉邦蕭何主導的豐沛集團,更是滅秦的大功臣,劉邦的大軍從彭城出發,一路攻城略地,摧毀了秦政府的一道道防線,最終逼秦王子嬰投降。

滅秦之後,就到了項羽在咸陽城主持封分的事情了。對於這個事情,說的通俗易懂一點,在場所有的諸侯都心知肚明,以當時各諸侯的實力,是沒有人可以像秦始皇一樣稱帝的,只能大家先各自稱王,然後再慢慢爭搶土地和人口。這就是當時各諸侯心裡的小九九。

當時其他諸侯之所以能夠同意由項羽來主持分封,只不過是因為此時項羽的軍事實力更強,誰都不會傻到無緣無故地和項羽作對。而項羽更加明白,自己和各諸侯之間不是統屬的關係,只是盟友關係,倘若自己處事公道的話,可能大家會尊稱自己一聲大哥,否則定會被群毆。

自古就有言:好漢不吃眼前虧!項羽能在咸陽城自封霸王,與各諸侯平起平坐,這足見其膽識與謀略。若不然,他能不能走出咸陽城都需要畫個問號!


盛說紛紜


項羽率諸侯聯軍40萬入關,所率是諸侯兵,估計項羽自己的軍隊最多20萬。

而劉邦有10萬軍隊在霸上(今西安市東)。

齊國兵馬沒有一起入關,估計兵力也在10萬左右。

還有一個彭越也沒有入關,雖然是遊擊部隊,大概也有3萬人馬。

匈奴在北邊虎視眈眈,南越尉佗在南邊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就怕你們不鬥,等中原幾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

滅秦三年,大家都缺糧,不光秦將章邯缺,項羽也缺。沒有糧草再戰獲勝很難。如果項羽要稱帝就要把各國諸侯國的兵都控制住,而除了一個九江王英布是自己的將領,其他都不是。

如果此時項羽稱帝,就會受到各方夾擊,勝算很小。只能把滅秦有功勞的都分封為王,然後再一一消滅和征服。

而劉邦稱帝不同,楚漢戰爭五年,六國立的王都差不多消滅了,就算還有餘孽,也成不了氣候了。其他諸侯也臣服了。韓信又不稱帝,就只有劉邦勢力最大,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了。總之項羽是當時“勢力”不允許。而劉邦運氣好。


豬豬大師


項羽是鐵了心的不當皇帝,但為了彰顯自已在眾諸侯王中的特殊地位,搞出了一個介於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兩不像的詞彙,西楚霸王。顧名思義,西楚霸王,就是西楚有一霸,爾等焉敢不俯首稱臣!不服氣?惹我你試試!試試就試試!第一個跳出來公然不給項羽面子的是田榮,殺了項羽分封齊地的齊王,自立為王。項羽知道後豈能不怒,於是領著手下的虎狼之師,如一陣旋風似的趕到了事發現場,齊地城陽,簡單粗暴的就打敗了田榮。

項羽不稱帝而稱霸王真正的原因是:當時的情況不適合稱帝,作為一個站在一定高度的領導者,頭腦必須是有的,當時項羽的親兵不過10萬,秦朝是諸侯國一起反的,雖然主要的仗大都是項羽打的,七國的王室和舊貴族還是在的,他們的利益訴求是復國,項羽的第一需求也是復國,志同道合才反的秦,不可能反掉一箇中央集權再建一箇中央集權。

項羽當時構建的國家機制就像之前的歐洲國家機制,分封制有分封制的好處,周朝是歷史上最長的帝國,並且文化思想是最發達的時期,經濟相比之前也是最強的。但是分封是需要有個霸主壓制的,項羽想做這個霸主。所以他不想延續戰國的管制,俸祿制,也不想想實行秦朝的郡縣制,而是真正的想實行分封制。


鴞鸚鵡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點,秦朝並不是被項羽一個人推翻的。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掀起了反秦的序幕!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秦軍最後的主力。而秦朝最後被推翻,參與的諸侯都有功勞。

至於項羽不稱帝的原因:

第一,當時的各個諸侯也明白,自己是不能稱帝的。因為沒有人的實力能做到一支獨大,如果冒然稱帝,肯定會被其他諸侯聯合起來群毆!此時的項羽也清楚,自己和這些諸侯也只是盟友,而不是上下級關係。

第二,與項羽的格局有關係。項羽當時攻下咸陽並洗劫一空後,就著急迴歸江東。他的想法是,自己發達了,為什麼不衣錦還鄉?所以,項羽的胸懷做王已經足夠,撐不起做皇帝的野心。

第三,項羽當時的軍事實力雖然強,但屬於他自己的江東子弟卻沒有多少。如果稱帝,其他諸侯會來群毆,自己的兵力肯定扛不住!

再加上秦朝用武力統一六國的時間很短,對秦朝的認同感還不是很強。秦朝被推翻,其他六國的勢力肯定摻雜其中,項羽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不敢冒然稱帝!

我是孫老師。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發表意見


開心的魚頭


所謂的十八路諸侯是在反秦過程中壯大的起義軍,不是項羽置的,無論項羽封不封這些人,這些人都算做是獨立的勢力,並且不是項羽能夠控制的。

項羽在滅亡秦國後,就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有兩個問題最為緊迫:



1、滅秦後,是像秦始皇一樣稱帝,還是回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狀態?恢復戰國晚期的政治秩序?

2、如何對待這些反秦的十八路諸侯?

針對第一個問題,項羽的反應很明顯,就是選擇回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狀態,再作下一步的打算。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不能以今天開上帝視角來看待當時的政治問題,我們今天知道秦始皇的郡縣制是歷史進步的產物,在當時的時代,除了秦始皇、李斯、劉邦等極少數人這麼認為外,大部分人,包括秦朝中央政府中都有很多人反對實際郡縣制,主張恢復分封制,包括秦始皇當時的丞相王綰、博士淳于越等絕大部分秦政府官員都認為分封制好於郡縣制,就更不要說這些反秦的起義軍了,在當時佔主流思想的是恢復分封制,而郡縣制則是非主流思想。

項羽出生於戰國晚期,是原楚國的貴族,上將軍項燕的孫子,項羽無論於公於私都更加傾向分封制,於私,秦國殺了他的爺爺和族人,於公,秦國滅了他的國,毀了他的貴族生活,項羽當然會實行分封制,況且當時很多人認為秦國的滅亡是由於郡縣制造成的,沒有分封自已的貴族,沒有諸侯王來勤王,才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被滅亡,有這種思想的,還包括劉邦。



既然實行分封制,就不可能稱帝,包括分封時自稱西楚霸王,也能看出項羽不想稱帝,當然也有其它原因,後面再說。

既然項羽想恢復戰國晚期的政治秩序,就必須實行分封制,也就回到了第二個問題,如何對待這些反秦勢力?

我們先看一下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有哪些:



1、封楚王熊心為義帝

2、封自已為西楚霸王

3、封劉邦為漢王

4、封秦國降將章邯為雍王

5、封秦國降將司馬欣為塞王

6、封秦國降將董翳為翟王

7、封原魏王魏豹為西魏王

8、封趙國國相張耳的部下申陽為河南王

9、封原韓王韓成韓王

10、封趙國將領司馬昂為殷王



11、封原趙王趙歇為代王

12、封張耳為常山王

13、封英布為九江王

14、封吳芮為衡山王

15、封原楚國上柱國共敖為臨江王

16、封原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17、封燕國將領臧荼為燕王

18、封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

19、封齊國將領田都為齊王

20、封齊國將領田安為濟北王



仔細研究一下項羽的這個分封,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名堂,項羽的這個分封很大可能是范增的意見,這個分封對項羽自已是很有利的,但是對有些諸侯可就是不公平了。

一、原來六國的王基本上是被遷移分封,目的就是削弱這些原六國的諸侯王勢力,如原來的趙王趙歇被封成代王,遷移分封;原來的燕王韓廣被為遼東王,遷移分封;原來的齊王田市被封為膠東王,遷移分封;而原來的韓王韓成雖然沒有被遷移分封,但是韓成被項羽扣押了,不讓他回封國,原因是因為張良幫忙劉邦,後來項羽還殺了韓成。



二、原來六國實力相對較強的國家都被分成幾個相互制衡的國家,避免一家獨大。如原秦國關中之地,被封成三個秦國降將,互相制衡;原來齊國的齊地也被一分為三,分別封了三個諸侯王,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獨大。

三、項羽把最重要的防範對象劉邦封在當時看上去還算偏遠的漢中及巴蜀地區,並且讓秦國三個降將牢牢控制劉邦的出川路線,以制衡劉邦。

四、沒有隨項羽入關的諸候,項羽沒有封,如彭越、陳餘;與項羽有私仇的諸候,項羽也沒有封,如田榮。



從項羽的一系列動作來看,項羽是故意而為之,就是故意這樣封的。項羽把自已封為西楚霸王,意思很明顯,就是恢復春秋戰國時期的思維,只有春秋時期只有霸王這個稱號,至於後面是否會統一天下稱帝,我認為項羽是走一步算一步,因為他非常年輕,當時才26年,有的是時間跟這些諸候來耗著。所以是先稱霸王,暫時不稱帝。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項羽當時的實力雖然是最強大的,在鉅鹿之戰前項羽的嫡系人馬只有五萬人,鉅鹿之戰勝利後,項羽的軍隊人數急劇增加,有可能達到20萬,當時劉邦的軍隊有10萬,其它諸侯王的軍隊合在一起也有20萬,項羽的實力不足以吞下所有的諸侯王勢力,只能是先分封,之後再逐個收拾。

而且項羽在26歲就被稱為天下霸王,肯定是非常的自傲,這個年齡就達到這麼高的地位,項羽沒有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基本上是由著自已的性子來做事情的,以至於後來的最終失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前208年十月到公元前207年九月,項羽鉅鹿一戰消滅秦軍主力,使得曾經統霸天下的秦王朝名存實亡。項羽經此一戰更是名動天下,確立了其在反秦隊伍中的領導地位,儼然已經成為當時天下諸多反秦勢力中的“扛把子”。

公元前207年項羽進入秦都咸陽,在一系列的“騷操作”下秦王朝徹底滅亡,留給項羽的似乎就只剩下“承天順命,繼位九五了”。可是,令人費解的是項羽並沒有坐皇帝,而是自立為“西楚霸王”,同時他又分封十八位諸侯王,讓他們各行其是,治理國家,這又是為什麼?

筆者認為項羽首先是有實力坐皇帝,他之所以稱霸而不稱帝恐怕原因不止一個,這裡小編就淺談幾點因素。

1.夙願達成,稱霸得以彰顯其滅秦之功。

項羽是當年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算是六國貴族行列的人。他一生秉承“滅秦復楚”的人生理念。從一開始就打著恢復楚國的旗號進行反秦鬥爭。終於強秦被他親手毀滅,完成了夢想當然就要恢復原來楚國的輝煌,所以他自稱“西楚霸王”,預示著楚國後裔剪滅秦國,稱霸諸侯,也算是對祖國的一種致敬吧。從這一點看的話似乎稱霸是最能顯示項羽的功績的。

2.秦朝滅亡的教訓讓他不敢輕易嘗試皇帝寶座。

在當時,秦朝是第一個創立“皇帝”尊號的諸侯國。 那時君、公、霸、王似乎是很普遍的尊號,因為戰國時期就有很多的霸主存在過。“皇帝”一詞雖說是代表至高榮譽,但秦國卻是二世而亡,這個“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都被滅了,自然“皇帝”的尊號也會被取消,項羽當然也就不敢輕易的嘗試坐皇帝了。

3.對自己的高度自信

項羽其人處事果敢霸氣,力能扛鼎,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將。鉅鹿一戰就已經能夠說明他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和人格魅力。滅秦後天下又陷入了戰國時期的那種諸侯林立的局面,項羽自認為只有他的“王霸之氣”才能夠掌控全局,主宰天下。只要是有人反叛他,西楚霸王便會立即發威,像滅秦一樣剿滅他,完全沒有必要坐皇帝,因為當了皇帝后就很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霸王氣概”了,這對項羽而言似乎是不妥的。

4.稱帝的時機不到。

項羽稱霸時天下共主仍然是楚懷王,此時項羽稱帝豈不是比懷王還大?這樣一來當時起義的理念就沒有意義了;

除此之外整個滅秦戰爭中六國的其餘貴族雖說沒有出多大的力,但他們趁機紛紛復國,也有了很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個個都有吞吐天下的志向,項羽雖說勇猛異常,諸侯們都懼怕他,但鉅鹿一戰諸侯們都作壁上觀,此時稱帝難保陰溝裡翻船。所以項羽就封他們各自為王,先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等到合適的機會在逐步的消滅他們。

以上四點便是筆者分析的結果,總的來說,項羽分封諸侯當霸王而不稱帝既不是戰國思維也不是反對秦朝的制度。這是一種時代選擇,當時的天下形勢還遠沒有到稱帝的時候,此時對於而言項羽稱霸卻是最合適的,倘若是稱王的話,筆者感覺項羽是不會的,因為他是王中之霸。


雜家小子177790247


項羽,楚國貴族之後,其祖先被封於項,因而得姓項。秦國發動吞併楚國之戰的時候,項家的項燕為楚國盡力,戰死。當時,有說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國統一之後,項羽和項梁也和其他六國的貴族一樣成為了大秦的子民,可是每一個政權的滅亡必然有復辟的勢力,山東國家在這一點上是統一的,但秦始皇的勢力強大,在治理六國貴族上他也是下了一番苦心,很多貴族都被統一遷徙到關中監視了起來,所以大凡這個時候,雖然貴族有謀反之心,卻沒有魯莽行事的膽量,他們在等機會。

適逢當時陳勝、吳廣發動開始農民起義,秦始皇又死了,二世繼位又導致朝廷內亂。在大好的背景下,那些貴族們紛紛殺郡守響應陳勝、吳廣,無奈陳勝、吳廣之輩根本不懂那些貴族的套路,貴族們只是藉助農民起義的勢力來發展自己,他們並沒有跟誰農民起義推翻爆秦的決心,所以當起義軍的大軍西攻關中的時候,在趙國的張耳、在燕國韓、在楚地的項羽項梁、劉邦等都在忙於發展自己,誰都不願意發兵去打秦國。起義軍一直是孤軍深入,周文在戲被章邯的打敗成了這件事情的轉折點,我覺得在這件事上六國貴族是高興的。

陳勝被殺之後,項羽項梁因立楚懷王而得民心,其實這個時候各地已經封了王,有的是自己封的,有的是陳勝封的,不過那個時候,秦國已經戰勝農民軍,等於是死灰復燃了,而且集結了自身的精銳由守反攻。楚軍本來已經很強大,但在定陶一戰,大傷了元氣。也就是說,定陶一戰之後,六國諸侯的實力其實都差不多,只有連橫起來這一條出路了。

所以救趙也是無奈之舉,但秦軍傾國而來,很可怕。項羽在鉅鹿之戰的獲勝很不容易。這一戰基本上奠定了項羽為霸主的地位了。後來項羽滅秦之後,他只能分封諸侯,論功啦辦理。他這四十萬部隊是諸侯聯軍,不分封當奈何,項羽遵從的是戰國時期的舊制度。項羽很明白那些六國貴族反秦的初衷就是秦王稱帝,而剝奪他們的政權。欲讓他們不反,首先得給他們利益。這個,劉邦開國的時候也是這麼幹的。

至於為什麼劉邦穩住了江山,而項羽不能。其實,他們兩個人有著本質的區別,項羽是貴族,他代表著貴族階級利益,而劉邦,他不論這一套,他是個農民,路怎麼走對,他就怎麼走,分封啥的,就過度過度吧。



牛在看你


說實話,沒看到這個問題之前,還真的是沒有去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沒看到過關於這方面的書。項羽沒有稱帝的真正原因,對於我們實際上是不得而知。歷史上也沒有留下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所以,我們只能是按自己的理解來探討這個話題。個人覺得,大概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吧!

一是在當時“皇帝”的稱法並沒有那麼深入人心。皇帝這個稱號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認為其功已蓋古人,兼採三皇和五帝的說法,結合起來叫皇帝。加之秦始皇統一中國時間不長,以法家思想治國,給人們留下的是民不聊生的生活。在人們心裡對秦的印象是“暴秦”,心目中對秦始皇這個“皇帝”的稱法應該也是並無好感。哪怕是劉邦打敗項羽後,也沒有急於稱帝,而是在各方力量擁戴後才稱帝。

二是項羽沒有稱帝的時機。滅秦後,項羽雖然自稱西楚霸王,但由於分封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他還沒來得及坐穩屁股人家就舉旗造反了。並且面越來越大,項羽滅火都忙不過來,根本沒時間考慮稱帝。

三是項羽沒有稱帝的基礎。項羽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但卻是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家。在滅秦自稱西楚霸王到分封,分封的出發點是個人的喜好以及和他關係的好壞,而不是從公平或者是怎樣更有利於天下安定的角度來考慮。戰爭結束後,不是著手於政權和執政基礎的建立,而是抱著富貴歸故鄉回老家去了,這直接導致了滅秦後天下依舊是大亂的局面。

綜上所述,項羽在當時情景下不可能稱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