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

张夫贞


崇祯如果能南逃到南京,至少可以形成三国杀:明、清、顺。南明可以活得更久一些,但最终还是会被清军消灭。

崇祯帝如果在孙传庭练好兵前的1643年上半年,能机智地带着孙传庭、吴三桂等人以御驾亲征为名,率所部到南京镇守,明朝肯定不会那么快就灭亡。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之所以完的那么快,主要原因是弘光帝朱由崧是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光棍皇帝,当然,朱由崧个人素质不行。


北宋灭亡的时候,国力十分强大,而且还在不断上升。只是因为徽钦二宗昏庸无能,才被金兵攻破开封。

国力强,家底就厚,经得起折腾。所以就算丢了北方半壁河山,南宋还是能够苦苦支撑。

明朝末年,情况却大不相同。天灾人祸不断,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北方南方经济都已经崩溃。

崇祯接管时,大明朝早已腐败不堪,生性猜疑加上刚愎自用,处死大将军袁崇焕,致使军心涣散无力抵抗这内忧外患


北宋被灭,但是最能打的主力军没有损失,当时北宋最难打的是西军,也就是防守西夏的军队,非常的精锐,能打!因为防守西夏,并没有和女真人打,所以损失不大!另外那时候,北宋末期,名将如云,岳飞,韩世忠,张俊,还有四川的啥来着,名字忘记了!明朝能比么?明朝最精锐的部队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结果。崇祯如果跑了,吴三桂就是三明治了,北方有清军,南边北京被李自成占领了,你们觉得吴三桂会怎么办??他绝对会投降!

其次,君臣离心,君无担责之能,臣无献策之心!天下是老朱的,与众臣有什么关系呢?你崇祯不行,大不了换个李自成来,他来了我们势力依旧。

最后,明朝确实已经烂到根子上了,再加上天灾,如果没有开国皇帝的气魄和能力,是保不住朱明江山的!


独秀文苑


如果从表面上看,崇祯在煤山上吊的时候,明朝的局面要比宋朝好很多。除了华北地区之外,南方还有大量的军队,尤其是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的军队,都还比较完整,规模也不小。而且,南京有完整的朝廷机构,只要崇祯去坐镇,就可以稳住局面,起码保住半壁江山没什么问题。这都是宋高宗南渡时候所没有的条件。

但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崇祯时期,外有后金,内有闯献,折腾了很长时间,朝廷的权威就在这个折腾的过程中慢慢消耗。李自成最后一次从襄阳出发,在攻占洛阳之后,先北上进攻大同,然后再向东朝北京进攻,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尤其是掩护北京西北方向的大同宣府,没有抵抗就直接投降,让北京的西北门户大开。

这就说明,这时候各地的军队已经不再忠于朝廷和崇祯了。各地的将领和官员们也都知道,明朝灭亡是早晚的事,他们在心理上早都已经不再忠于明朝和崇祯了,所以他们投降起来心理上毫无负担。没有投降不投降的问题,只有对谁投降的问题,以及投降了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待遇的问题。所以,李自成来了,他们投降李自成,清军来了,他们投降清军,显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南方的明军和官员也是这个状态。比如沿江四镇的将领们,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这种人,他们完全是明朝用巨大的财政负担养起来的,目的是让他们协助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但越到后来,他们就越是万寇自重,在进攻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时候出工不出力,以保存实力为首要目标,生怕自己的实力受损。

一开始,万寇自重还只是因为他们怕真的没有了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就没有用了,在朝廷和崇祯的心目中地位会下降。而到后来,这就是一种明朝的船还没沉,老鼠都开始准备跳船的心态。因为他们都觉得明朝这条大船已经快要沉了,所以都要保留实力,给自己准备后路,以免明朝的船沉的时候,他们也跟着一起殉葬。

这在任何朝代的末期,都是一种普遍的状态。明朝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南宋在灭亡之前,蒙古反复进攻襄阳,意义也就在这里。因为襄阳这时候不仅是军事和战略上的要点,更是南宋抵抗蒙古的抵抗意志,只要攻破襄阳,整个南宋的抵抗意志就瓦解了。每个王朝的晚期都有这种把整个抵抗意志都集中在上面的军事要点,一旦被攻破,就会全线崩溃。

襄阳被攻破,整个南宋就再未能组织其有效的抵抗。蒙古军队到达临安城下的时候,南宋不仅已经军队没有战斗意志和战斗决心,官员也一样,早都跑完了。谢太后召集文武官员商量对策,半天了也没人来,谢太后就很沮丧的说,我家三百年来待士不薄,现在到了危难之际,居然没有一个忠臣了。崇祯在北京城破之前,也遇到了这种场面。

而且,崇祯在北京就一直没有处理好阉党和东林党党争的问题,才导致朝廷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他本人也被东林党的舆论所绑架,结果李自成来了,那些口头上的东林党率先投降。这时候南方的情况也一样,南京的官员们也仍然是分成阉党和东林党,而且都有各自的势力和支持者。比如钱谦益,在当时算是江南文士领袖,也是东林党领袖,也唱了很多高调,但清军来了,他率先投降,别人还没剃头,他就先剃了。

每个朝代经历了初期的创业期之后,既得利益阶层就会开始逐步固化,并分化、重组、勾结、斗争,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络,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都包裹进去,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会演化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有些朝代发现了这些问题,试图进行改革,基本上都失败了,成功的极少。有些朝代发现了也无动于衷,继续混吃等死。

既然自我改革改不动,最后就只能从外部改革。宋朝、明朝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内部需要改革,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自我改革改不了既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最后是金军南下,打进开封,整个利益集团都变成了俘虏,新党和旧党都变成了金军眼里的肥猪。但也正是因为金军把之前需要改革的既得利益网络完全摧毁了,宋高宗才能重建一个新的体系,来维持统治。

李自成虽然打进了北京,但是江南地区始终没有受到战火波及,原有的既得利益阶层的结构和网络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比较完整,内部改革是很难真正打破这个网络的。在这个意义上,就算是崇祯能够逃到南京,另立朝廷,也很难打破南方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利益集团网络,反而有可能变成这些势力的傀儡。除非李自成或者清军先扫荡一遍,彻底摧毁这个网络,崇祯再来重建,才有可能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机。


萧武


罗永浩的,罗辑思维,崇祯为什么跑不了有精辟的回答。我拿还记得的说下,

1.从孙传庭败亡到李自成攻陷北京有半年时间崇祯确实想过跑也有大臣上书迁都。南明为了争正统几个王爷打成一片,崇祯没有这个问题,南京六部是一套完整班子可以立即投入运转比南宋赵构强的多。

2.崇祯极度刚愎自用,任期内杀了多少督师,大学士,拿罗胖的话说陪领导吃完饭想请领导洗个桑拿,领导虽然很想去,但多半还会推脱,作为下属需要的是不停的委婉劝说,领导才半推半就的从了。而崇祯呢,是饭吃了桑拿半推半就洗了,第二天就通知纪检这个下属是个贪污饭给我拿下。迁都逃亡抛弃宗庙是十分丢人的一件事,到最后,大臣们没有一个愿意主动提出来,得了,今我提出来回头找我秋后算账,要跑您自个提。就这样时间就在这推诿扯皮中耗尽。

3.前面说过,也有心腹秘密和崇祯提出以去山东给孔圣人进香的名义南下,半路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派人保护接到南京,崇祯也首肯,但出京需要另募精兵保护,需要崇祯从内库出钱,崇祯当时就不愿意了,说找户部要钱去,当时的境况户部那还有钱,您看到这时候崇祯还这样扣门。

4.狼来了喊的次数太多了,终明一朝天子守国门。北京被围过很多次,尤其崇祯一朝,满清鞑子数次从北古口入关在山西河北山东数省大肆掳掠财富人口。袁崇焕就是以救援北京不及时为借口被凌迟的。但数次被围均转危为安,大臣和崇祯帝确没分析清楚今时不同往日,大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已经糜烂不堪,到了崩溃边缘。

5.崇祯还有最后一支底牌,驻扎在山海关由吴三桂统领关宁铁骑,殊不知这支耗费了明末最后一丝元气供养的军队,早已成了边镇军方将领的私兵,有奶便是娘,朝廷还供养着他们时候,那就是朝廷军队,实际上李自成兵临北京,吴三桂根本就是按兵不动。说什么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纯属文人胡说八道,这老小子早和多尔衮勾勾搭搭了。一片石大战十七世纪东亚最强大三支军队,主力由反叛的明西北边军组成的李自成军队,吴三桂指挥的所谓关宁铁骑,多尔衮指挥的满清八骑。吴三桂被李自成杀得节节败退即将崩溃时,一声辫子兵来了!!奠定了满清两百多年的国运!!


飞马84509264


崇祯皇帝南迁,对历史不会有什么重大影响。因为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而崇祯皇帝早已把枪杆子弄丢了。

崇祯十七年,在中国的历史疆域上,最少也有二百万条枪杆子。但是崇祯皇帝能抓住几条枪杆子呢?实在少得可以忽略不计。

当时天下有六大军事集团:

第一大的军事集团是满清军事集团,占据东北地区。

第二大的军事集团是李自成军事集团,占据华北地区。

第三大的军事集团是张献忠军事集团,占据西南地区。

第四大的军事集团是左良玉军事集团,占据长江中游地区。

第五大的军事集团是江北四镇军事集团,占据着江淮地区。

第六大的军事集团是郑芝龙军事集团,当时占据着东南地区。

这六大军事集团的总兵力加起来,保守估计也得有二百万以上,整个天下基本上已经被这六大军事集团瓜分了。南明皇帝高高在上,自然无法控制这些枪杆子,也无法控制他们军事力力量覆盖下的地区,崇祯皇帝就算南迁,也是一样的结局。

总的来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崇祯皇帝手里还有一枝能拿出手的、而且他真正能控制的军队吗?没有了!

在孙传庭死前,崇祯还拥有一定的资本,可就这么点资本想翻盘,难度也太大了。但在孙传庭死后,崇祯就一点翻盘的资本也没有了。

事实上,在孙传庭出战前就有人说,这是皇上仅剩的一副家当,皇上要当心啊。可就这仅剩的一副家当,也被李自成给打碎了。没有军队支持就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经济来源的王朝,只有覆灭一条道路可走。

因为皇权政治的宣传,所以我们总认为崇祯皇帝南迁,就能如何如之何了。其实呢,如果崇祯皇帝南迁了,无非是南明皇帝扮演的角色,改由崇祯扮演罢了。总而言之,他高高在上,却是只能当一个傀儡,因为当时整个天下的地盘,基本上都已被上述六大军事集团控制了。

这六大军事集团控制着二百万以上的军队,南明皇帝高高在上,自然是两手空空,一点能拿出手的军事力量也没有。崇祯皇帝即使南迁,其实也是两手空空,依然没有一点能出手的军事力量。

区区一个皇帝的空头衔,在皇权政治的宣传里,自然有着惊人的神力、魔力。实际上如果皇帝只剩下了这么一个空头衔,大哥愿意给他面子,自然啥也好说,如果不愿意给他面子,那他就啥都不是。

所以汉献帝看着臣子揪住皇后的头发往外拖时,只能哭天抢地的说,这叫什么世道啊?这叫什么世道啊?可基于权臣的角度看,这就是汉献帝给脸不要脸的结果。因为权臣把你摆的那样高,你不好好坐在那里当傀儡,就是欠收拾!

所以,南明皇帝在西南时,权臣住着宽敞明亮的宫殿,南明皇帝只能住着低矮的房屋,关键是还能天天受着权臣狗腿子的气。后来换了一个好脾气的权臣,南明皇帝终于可以住进宽敞明亮的宫殿了,终于可以拥有表面的尊荣了。所以他虽然依旧是傀儡皇帝,却也感觉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顾道惊城


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答案肯定是拥立!因为没人敢不拥立。


明朝是一个中央集权、君主集权高度发达的朝代,纵观整个明朝,没有一个人敢造反,也没有一个皇上约束不了手下任何一个臣子,哪怕是到了明朝末年,国家已经破败不堪,崇祯一道圣旨,仍然想杀谁杀谁。也就是说这套完整的体制决定没有人敢不服从皇上。这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如果崇祯南下,明朝能不能有救。

崇祯


我们通过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并享国100多年和明朝灭亡后南明建立却很快灭亡来说明如果崇祯南迁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宋金南北对峙。


一、宋徽宗的九子康王赵构逃到南方后,一个有效的政权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整个南方其实一直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下,后来金兵南下,赵构就逃到海上,南方的局势一度混乱不堪。幸亏韩世忠黄天荡一战,金兵北返,从此直到金国灭亡,再也没有南下。而赵构也逐渐建立健全中央政府,局势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二、明朝灭亡前夕,有人建议崇祯南迁,或者至少把太子送到南京,这样万一北京不保,南方的中央政府可以迅速运转起来。由于明朝始终以宋朝为教训,凡事都跟宋朝反着来,不和亲,不纳贡,不迁都,不谈判,所以明朝被后人认为非常有骨气。但事实证明,骨气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有正面作用的。如果当年崇祯能突破这一点和后金谈判,送些钱粮给后金,稳定好局势,然后集中兵力对付关内的农民军,那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被剿杀也是指日可待。待关内稳定后,再集中兵力对付后金,即使不能歼灭后金,但保全国家甚至逐步收复辽东都是可以的,这是正确的计划,可是骨气二字害了崇祯和整个明朝。

靖康之变


好了,扯远了,继续回来。崇祯死后,南方经过讨论,迅速拥立福王为弘光帝,但这个是党派之争不和的产物,所以本身就难以做到团结一致,只是形式上还是统一了。可是此时南明军阀做大,等到李自成跑到湖北,清兵南下时,左良玉、江北四镇纷纷投降,南明立刻就土崩瓦解,这时没有一个核心人物可以统领天下,所以先后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出现了绍武、隆武、永历等政权,而且一度出现互相争正统甚至出兵攻打这样的局面,这样大大削弱了南明自身的实力,也让清兵南下更加容易。


综合以上部分我们来对比:

1.宋代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原逊于明代。

2.北宋灭亡时,太上皇、皇帝、太子等人被一窝端,只剩下一个不受待见的康王赵构,而明朝灭亡前大臣劝崇祯南迁或让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监国。

3.金兵南下时南方处于混乱状态,无政府状态,而明朝灭亡时南方毫发未损,而且在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

满清骑兵


就这三点来看,明朝灭亡时无论哪一点都远强于北宋灭亡时,如果崇祯南下或让太子到南京监国,那么整个南方明朝就有一个完整的政权中心,人心巩固、团结,政令有效执行,军队统一指挥,将领不敢跋扈,其他的王爷也绝对不敢轻易称帝,这样整个在南方会形成一个统一而有效的中央政府,形势远好于北宋,可惜啊。


之后,清兵南下,左良玉部、江北四镇全部投降,随后明朝土崩瓦解,清人剃发易服,不从者皆杀,从此,我们完全进入了一个只能做奴才,甚至做奴才而不得的朝代!


真历史


朱由检南迁的话,他们当然会拥护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关键在于他是否有那个力挽狂澜的能力。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师之时,朱由检自己苦哈哈地去了煤山,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是,当时的局势对于朱由检而言真的已经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吗?显然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朱由检完全可以采纳朝臣的建议南迁,然后在南京继续撑起明朝的旗帜。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的时候,赵构手里的牌还不如朱由检,可也一样撑起了南宋,南宋仍然存续了149年。

倘若朱由检选择南迁的话,即便撑不了那么久,可是再撑个十几二十年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若是他足够有能力的话,弄出一个所谓的“中兴”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当时南边还一片歌舞升平,经济实力还在,军队也还算完备,这是朱由检手上所掌握着的底牌。

朱由检手头最缺的是什么?是钱,他一度“穷”得要低头向朝中的官员伸手借钱,只可惜朝臣并不买他的账。

借钱?没有。

他之所以这么穷,实则是因为钱多数进了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士绅地主阶级,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田产和人口隐匿不报,导致了明朝政府所受到的田赋少之又少,商业税也是如此。

收不到税,哪来的财政收入?

所以,对于当时的朱由检来说,重中之重是将财权夺回自己的手中,不能继续任由士绅地主阶级把控,这得下百分之一百的决心和狠心。

只要朱由检在南迁之后,他能够意识到财权对皇权的重要性,发狠将财权夺回来,然后依靠财力整顿军备,再以军队为后盾整顿吏治,软实力、硬实力一块发展的话,他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只可惜朱由检的能力实在支撑不起他想要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他虽然有雄心,奈何却无雄才伟略。

朱由检自从接手了明朝之后,确实一直很想力挽狂澜,一直很想带领明朝走出困境,乃至于重回巅峰。

可是,他没那个能力呀!

他是足够勤奋,说他宵衣旰食也不为过,可是治国之道绝不仅仅在于勤奋二字,尤其是临近乱世的时候,只有勤奋而无智谋韬略的话,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朱由检既不懂制衡之道,也不懂用人之道,既没有帝王魄力,也没有帝王胸襟,除了弄出勤政这个空壳之外,几乎一无是处。

让他力挽狂澜?

他不仅挽不了,还会让狂澜来得更猛,倒得更快,他的存在只会起到反作用。

朱由检的制衡之道和用人之道,简直是小学没毕业的水平,应该怎么制衡,应该怎么用人,他可以说是一塌糊涂、一窍不通。

他铲除魏忠贤可以,他用东林也没事,可问题在于如果铲除了魏忠贤之后,只用一个东林的话,谁来制衡东林?

没人制衡东林的话,东林一旦掌权,他们势必会逐渐脱离朱由检的掌控,甚至于发过来掣肘朱由检这个皇帝。

他用人也很有意思,谁有没有才能,他不知道,反正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信,于是用起人来就感觉是全凭喜好。

今天看谁顺眼就重用谁,等到明天突然看不顺眼了,又一巴掌直接拍过去,打一巴掌还是轻的,重则要了别人的脑袋。

他的这个用人方式越往后越极端,几乎已经到了用谁就疑谁的地步。

朱由检作为一个皇帝,没有一点帝王魄力的话,也是一个颇为致命的缺点,这意味着他没有主见和决断力。

东林说什么,他信什么。

哪怕是他讨厌得咬牙切齿的所谓魏阉余孽,还是一个从后金逃回来的宦官,说袁崇焕通敌,然后他便气呼呼地拿下袁崇焕了。

他问朝臣借钱的时候,朝臣说不借,他就没辙了,换成一个有魄力的皇帝还不直接把刀架到他们的脖子上?

有些时候,有些人,该杀就杀。

朱由检是一个身处于末世的皇帝,不是什么太平皇帝,处理事情的时候就得果决,甚至是狠辣,不能优柔寡断,也不能妇人之仁,更不能像朱由检这样当个懦夫。

所以,朱由检即使逃到了南边,即使受到了军民的拥护,凭他“一无是处”的本事等待他的也是失败。

既是趋势使然,也是能力使然。


宁糊涂


毫无疑问,如果崇祯皇帝朱由检南迁成功,南方一定会拥立,当时南方也不具备明显的挑战者,而且有一整套政府班子在南京,这是大明朝的特色。历史上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不包括南明),继承的是木匠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皇位,他在法理上是大明朝的合法皇帝,士大夫阶层有特别注重法统的合法性,所以无人能挑战崇祯的皇位。

假如南迁成功,历史的一种假设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不妨假设崇祯南迁成功,历史会大概率有什么样的走向。

明朝南迁的结果,可以有例可循,那就是历史上的南宋。宋朝被北方的金国屈辱打败,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羞耻的靖康之难,徽、钦二帝和无数皇亲贵族百姓被金人掳走,但宋徽宗九子赵构幸免,建立了南宋,都城就是应天府,明朝时候的南京。

南宋建立以后又立国152年,绝对是不短的时间,甚至一度中兴,涌现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而南宋面临的对手,同样是金人,也就是女真族,同样定都南京,那么如果崇祯南迁成功,南明面对女真人的后金,同样可以存活,甚至收复旧地。

首先,崇祯迁都南京以后,明朝南部有着广袤的国土人口财力,正规军和杂牌军共超过百万,占据江南富庶之地,没有宁边等军事包袱。这是极好的处境,崇祯完全可以收复河山。

同时,李自成肯定会占据北京,开始抢掠,然后开始和山海关的吴三桂谈判。吴三桂手下掌握着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是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李自成要是硬吃,将会死伤惨重,关外还有着后金虎视眈眈。我想两者会达成协议,李自成无论是封吴三桂为王,还是放吴三桂南下,吴三桂将没有任何理由投清。

那么后面,李自成和后金直接将成为直接对手,两者兵戎相见,后金也很难击败李自成,至少最后两者相互消耗。南边的崇祯,在丢失河山后,大明朝团结度空前高涨,会涌现一批名将,逐步收复河山,将李自成封为西北山,二者共同击败后金,占领后金国都沈阳,也不是没有可能!

爱护羽毛的崇祯和失控的东林党人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崇祯由于个人的各种缺陷,以及明朝末期君臣对立,崇祯想南迁却没有成功,他和大臣都不愿意承担败逃的历史责任。逃离北京,就意味着放弃国都,这在当时已经完全由东林党人掌握朝堂的明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巨大的道德压力,不允许他们支持崇祯迁都,只能死守北京,进而错过南迁的最后机会,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围城。

历史上,由于国都守不住外逃的皇帝不在少数。比如安史之乱中的唐玄宗逃往四川,清朝的慈溪逃往西安。这些成功外逃的掌控朝政者,大都能很好的掌握政局,所以能外逃,但崇祯明显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宦官势力被崇祯一锅端,东林党失去制衡势力,而东林党又是表面气节做的最好的一群人。

甚至在北京城下,李自成派出特使让崇祯封他为西北王,他就撤兵,同时帮助崇祯平定各地叛军,打败关外的后金。封李自成为西北王,这已经是既成事实,又帮忙平叛,这是非常好的条件,说明李自成也没有当天下王的政治野心。但是,崇祯和善于讲仁义道德的东林党群臣没有答应,北京城破,大明朝破灭。


白杨说史


现在假设一下崇祯皇帝如果南下,那么结论毫无疑问就是:不需要再拥立,他本来就是大明王朝的正统皇帝,掌握着整个南方的完整政权!

其实明朝问题基本都出现在北方,北京西面是李自成,北面是皇太极,而南面其实才是统治最稳固的地方。崇祯皇帝没有看到这一点,如果效仿当年的元顺帝(元顺帝北逃)崇祯南下就可以了,丢失的土地还可以徐徐图之,结果愣是没走,这可把李自成和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给惊呆了(天下就这么容易得手了)。

整个明朝立国依靠的就是南方,特别是江南、江东,朱元璋正是依靠南方的力量才消灭诸侯,推翻元朝统治的!虽然崇祯的时候北京是首都,但是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度,当国家危及的时候是有应急预案的,南京拥有一套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副本,只要皇帝南迁就可以激活。

况且南方是完全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即使北方完全陷落,对于大明来说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大明仍然拥有半壁江山!

其实按照我的观点,北方既然守不住李自成的攻击,完全可以放弃,本来北方就是一块烂摊子,先退回南方,整顿好兵马,等李自成多尔衮决战完之后再北伐,完全可以重整河山!

可惜,崇祯不善权变,明朝灭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七夜解说游戏


肯定会拥护的!至少有正统的名义在!你看看明亡后一个个打着朱三太子名义的就折腾了几十年,更何况崇祯是正统的皇帝,有大义名分!南明的几个政权名义都不是那么正统,所以,发出的号令好多将领不遵守!导致乱成一锅粥,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崇祯南迁,带走一部分兵力,甚至可以直接带走整个关宁铁骑,放弃整个北方,像南宋一样偏于一隅!等李自成下北京,搜刮一番,分土地给农民后,南方的那些士子,大地主阶级大商人就能真正看清形势了,才会更有力支持崇祯!

崇祯南狩,改变刚愎自用的性格,忠臣要用,那些奸臣也要用!忠臣虽忠,但有时候不动脑子呀,奸臣虽奸,但阴谋诡计多呀!整合整个南方的势力,练兵!整个南方繁华富庶,把北方的大包袱丢了,等待清兵跟李自成死磕,磕的差不多了!南方的压力就减轻了!然后以待天时!这样子,就算不能收回整个北方,至少江山社稷是保住了,祖宗留下的江山还在,就还有翻盘的机会!不迁都,是很有骨气,但是骨气没有用!身死国灭,要骨气屁用!



生活如此无奈


那是必然,因为崇祯是大明名正言顺的正统皇帝,而各地的总兵尚没有唐中期以后藩镇武将的实力,仍然收到文官的节制,而文官是忠于皇帝的,至少面子上是这样。

在这说,南京不是陪都,不是临时都城,而是正样巴紧的首都。也是因为明朝采用的是双都制,南京同北京一样,有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统,即使崇祯想抛弃北方的官员,到了南京以后一样可以正常运转政府。



所以如果崇祯能跑到南京,那明朝怎么说也能多活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因为到了南京以后,支援北京都城的粮饷就没有再运输的必要,这就为政府省了一大笔钱,短期内解决了财政危机。


再看看崇祯跑到了南京之后实力,武汉有左良玉,淮北有刘泽清和高杰,湖南有何腾蛟,虽然除了左良玉以外都不是什么厉害角色,其手下的兵力也足以保证东南地区的太平了。

而且以文制武的格局不乱,崇祯就完全可以让史可法去节制淮北四镇,让他们老老实实的挡着大顺或者大清。


再退一步,就算是崇祯不南下,让太子南下,大明的结局也会比之后好的多。奈何崇祯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态度也不坚决,再加上君臣之间的不和谐,使得崇祯一次次的放弃了南迁的机会,最后也就只能落个自缢煤山的结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