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夷陵之战刘备气势汹汹怎么就失败了,原因是什么?

兔牙传说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军事动员不足,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动员起来。刘备集团里不但是原来益州遗老遗少对关羽没有概念,不愿意打这场战争,就是诸葛亮、赵云也反对。这次对吴作战,刘备已经失了人和,在内外政治上都处于被动地为。

其次,刘备集团在军事实力上没有绝对优势,关羽张飞已经不在,诸葛亮赵云没来。关兴、张苞等少壮派将领勇武有余、智谋不足,难以堪当大任。

最后,刘备的对手陆逊可不是菜鸟,意志坚定。陆逊作为收方深深知道攻方的刘备最怕的就是久攻不下,粮草不济,军心难保。所以,陆逊以地理优势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刘备等于不战自溃。

总之,决定军事最重要的是政治,然后才是战略战术、地理粮草。而刘备发动的这场战争,这些因素几乎一个优势没有,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注定失败。


中原一条虫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最终以刘备惨败告终,那么为何气势汹汹的刘备会失败呢,个人认为此战刘备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决策失误导致放弃水陆并进,舍船就步,还有就是陆逊是智勇双全的帅才,刘备却没有重视。

夷陵之战的背景

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蜀汉基本完成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设想,形势一片大好,但紧接着关羽失荆州,蜀汉遭到重创,不仅失去了上将关羽,更重要的事丢失了门户荆州,刘备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在称帝后马上发兵东吴,夷陵之战爆发。

我们知道这一次“老炮儿”刘备遭遇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不仅没有夺回荆州,更是损兵折将,国力再一次遭到重创,刘备也因此颓废,不久便郁郁而终。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傅子》

那么身经百战,气势汹汹的刘备为何会遭此惨败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刘备放弃了水陆并进的战略,舍船就步

刘备率领众将伐吴,开始频频得胜,但大军到达夷陵后,却突然放弃水陆并进的势头,弃船就步,刘备亲自率领大军挺进猇亭与陆逊相持,之后更是在密林中建立营寨。

而我们通过陆逊的话可以得知,东吴忌惮的正是水陆并进的蜀汉大军,而刘备放弃水军无疑为失败埋下了隐患。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三国志》

陆逊是智勇兼备的帅才,但刘备却没有重视

陆逊虽然是文武双全的一位帅才,但当时的他还是籍籍无名,在刘备看来乃黄口孺子,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此时的刘备犯了当时关羽一样的错误,没有足够重视陆逊,而在多次挑衅未果后,被陆逊看出破绽,一战功成。

两人第一次交锋是刘备派吴班带数千人在平地结营,自己带兵埋伏于山谷之中,要是碰到一般人可能会上当,但陆逊没有,刘备只能尴尬的自己走出来了。

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资治通鉴》

而就在陆逊坚守不战的策略下,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主攻方的刘备大军欲战不得,疲弊不堪,而刘备因为轻视陆逊,连营七百里,而正是这一举动被曹丕吐槽刘备不会打仗。

而陆逊之后又派兵攻打刘备军营,试探了一把,找到了破蜀之法,于是便用火攻一举大败刘备。

总结:综上所述,气势汹汹的刘备之所以败给东吴陆逊,是因为其战略决策失误,放弃了水军,加上轻视陆逊,犯了大意的毛病,而陆逊作为一位优秀的帅才当然不会放过如此良机。而其结果就是成就了陆逊威名,而刘备则名声扫地。


临石观海


北伐一梦终成幻,诸葛病逝五丈原。夷陵之战后,蜀汉彻底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已经无力争夺荆州,当年《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自然也就无法实现。

此后诸葛亮北伐中原,不过是聊尽人事,于大局已经无补。诸葛亮想要以智力欺辱魏国,而不是凭实力,自然也注定了其无功而返,甚至病死军中的结局。

夷陵之战的背景

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成为三大主要势力。其中,曹操势力最强,孙刘有抱团取暖的需求,因此继续联合以抗曹操。

曹操和孙刘势力集团的矛盾,此时仍然是主要的。但三方谁都没有力量消灭谁,因此积极发展自己力量,争夺对方边郡以扩充自己实力,为最后战胜对方做必要准备,是这一时期的大势。

因此,孙权在接下来的时间占领交州,曹操拿下关西、汉中,刘备夺取益州并进一步和曹操争夺汉中。这个过程中,东吴出于对自己安危的考虑,也是极力想要往西发展,但因为刘备的阳奉阴违,东吴向西发展的想法最终扑空,这也埋下了孙刘反目的隐患。

在这种背景下,孙刘爆发争夺荆州三郡的战争,曹刘爆发汉中之争,孙曹爆发淮南之争。但孙权在合肥之战中大败,争夺淮南受挫。而关羽则利用刘备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机,曹操南线阵势不稳,因此趁机发动襄樊之战。

孙权合肥之战后,接受了吕蒙的建议,认为夺取荆州比夺取徐州好处更多。孙权趁机向曹操求和,而曹操也想挑唆孙刘两家相斗,因此立刻和孙权结为姻亲。

在暂时解除了北面的威胁后,孙权命令吕蒙偷袭荆州,并最终斩杀大将关羽。至此,孙吴全据长江,刘备退出荆州。

而此前的格局也被打破,由孙刘联盟改为孙曹联盟,共同抵抗刘备。此前,刘备的实力略胜于孙权,在孙权占据荆州后,这种实力对比也被打破,孙权开始略强于刘备。曹操则是坐收渔翁之利,孙刘自相内斗,削弱了各自的力量,使得曹操地位更加稳定。

但不久后,曹操去世,儿子曹丕即位。尔后,曹丕、刘备先后称帝。蜀汉因为丢失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自然落空。蜀汉已经无法两路出兵,对曹魏形成钳形攻击。刘备不甘心失败,且错误估计了荆州归附孙权的牢固程度。刘备以为凭借自己在荆州的号召力和本身强大的实力,可以顺利夺回荆州。

一方面为了关羽报仇,一方面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顾手下大臣劝阻,一意孤行要伐东吴。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战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夷陵之战的过程

刘备为了避免孤立,虽然压下了蜀汉内部反对的力量,但同时也想争取曹氏集团的支持。但此后曹丕篡汉自立,这是刘备不能接受的,因此刘备试图和曹魏和解的愿望落空。

而在东征孙吴的过程中,张飞被手下杀害后,他的首级被带到东吴。新仇旧恨,更是蒙蔽了刘备的眼睛。而原先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大将,马超重病、黄忠去世,魏延需要镇守汉中,而赵云等人并不支持刘备伐吴。在缺少大将的情况下,刘备亲自挂帅,顺长江而下,而且兵力上占据优势。

长江三峡是蜀、吴之间的交通要道,且三峡地势险要,最窄处仅一百多米。东吴对刘备东征非常担心,派人向刘备求和。除此之外,孙权还破格提拔了原先表现突出的陆逊为大都督,统帅大军防御刘备。

然而被蒙蔽了双眼的刘备,对于东吴的求和视若无睹,仍旧坚持伐吴。因为此时的蜀军占据绝对优势,身处长江上游,兵力也远超吴军,且水、步军联合。如果此时刘备趁势而下,速战速决,胜算还是很大的。但刘备却在秭归逗留了五个多月,想要等待荆州的响应。

陆逊虽然年轻,却深通战略。他认为此时蜀军气势正盛,且三峡太过狭窄,无论是作战还是粮草的补给都对吴军不利。因此,陆逊战略性撤退,把三峡让给刘备,吴军接连后退了五六百里。

刘备进入三峡后,却受制于天险,即使有百万大军,在狭窄的三峡之内也摆不开。原先的优势,此时却化作了劣势。陆逊退到夷陵后,如果再后退,荆州便有丢失的风险。丢掉了荆州,东吴便处在蜀国的兵锋威胁之下。

于是,陆逊退到夷陵后,从后撤转入防御状态。蜀军一路追随而来,却在夷陵地区受阻。黄权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顺流而下容易,可一旦战事受挫,后退的时候却也更加艰难。他请求前去试探吴军,而让刘备坐镇后方。

刘备不从,把黄权调到江北,防御魏军。刘备率领其他将士继续前进,蜀军的队伍在三峡之内被拉得很长,从巫峡一直到了猇亭、夷道。蜀军分险据守,军营分布在长江沿岸,密密麻麻。

陆逊派出军队和蜀军对峙,但却又坚壁不战,以疲劳蜀军。原本一路攻势顺利的蜀军,此刻在山林之中扎营,兵力无法铺开,时间一久,自然疲劳。而且因为战线拉得太长,补给也是一大困难。

刘备想要诱使吴军快速决战,但陆逊却借助孙权的权威,压下了自己一方各种反对的意见,只是一心坚守。经过了半年之后,时节已经到了盛夏,山林之间暑热难耐,蜀军的士气也要跌到低谷。

陆逊认为反击时刻已经到来,便派出兵力前去试探攻击。经过试探之后,陆逊便有了火攻的策略。他命令士兵带着茅草,火攻蜀军营寨,然后各方配合,逆流攻击蜀军。

蜀军营寨迅速被攻破,许多将士不得已之下投降。刘备收集残兵,还想抵抗,但被陆逊四面包围,死亡几万人后,刘备不得不趁夜色突围逃走。刘备一路逃到秭归,被命令用来断后的士兵几乎全部战死。而从秭归到白帝城的过程中,吴将孙桓阻击刘备。刘备不得不丢下马匹,翻山越岭才得以幸免。

幸好此时赵云、马忠带领人马前来接应,才使得刘备最终脱险。东吴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但因为担心魏国背后偷袭,并没有进入蜀地追击,而是北上防备曹丕。至此,夷陵之战以刘备的大败结束。

原本被安排在江北防御曹魏的黄权,回蜀的道路被隔断,投降东吴又不可。无奈之下,黄权投降曹魏。有人建议刘备逮捕黄权家人,已经醒悟过来的刘备,却没有听取这个意见,反而优待黄权家属。

刘备失败的原因

夷陵之战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战。这一战使得东吴保卫了自己夺取荆州的胜利果实,也使得吴、蜀力量得到改变,围绕荆州的军事冲突也得以解决。那么,原本各方面都占据优势的刘备,最终为什么失败了呢?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第一,刘备没有认清大势。虽然东吴攻占了荆州,且关羽、张飞之死都和东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此时蜀汉的主要敌人,仍旧是曹魏政权。蜀汉同曹魏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刘备舍弃主要矛盾,却打击次要矛盾,把东吴逼向了曹魏,使得自己处于孤立地位,自然缺少了胜算。

第二,刘备缺少谋臣良将,犯了兵家大忌。刘备此次征伐东吴,身边缺少谋臣良将,没有人能替他出谋划策。且此时的刘备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即使正确的意见也听不进去。蜀军没有顺流而下、水陆并进、速战速决,便已落入了陆逊的圈套。

而且蜀军战连连绵千里,补给困难,撤退更加困难。而且刘备此时也是昏招频出,把军营扎在山林之间,直接把优势转化成了劣势,最终为陆逊火烧连营创造了条件,这是刘备犯了兵家大忌所引发的后果。

第三,陆逊的高超谋略。陆逊此时资历尚浅,但其本人的谋虑却是远超同辈,更是甩刘备十八条大街。陆逊顶住其他将领的压力,坚决地按照自己谋略执行,使蜀军分布在绵延千里的战线上,化解了蜀军的兵力优势。通过将近半年的时间,极大地打击了蜀军士气和战斗力。

而陆逊一旦找准战机,便果断出击,以火攻之法给蜀军以致命打击。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强力打击了蜀军之后,陆逊并没有趁机攻入蜀地,而是把力量用来防备魏国。事实证明,陆逊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不久之后,魏国大举征伐东吴。陆逊的高超谋略,使得他能洞察战场瞬息万变的战机,从而大败刘备。

第四,孙权的强力支持。陆逊虽然有帅才,但和孙权对他的强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陆逊用孙权命令弹压反对者,建议孙权放弃追击蜀军,而把力量用来防御魏国,都得到孙权积极响应。

此外,孙权还忍辱负重地接受曹魏的封赏,和曹丕虚与委蛇地商讨派遣太子入质。孙权的这些行动,给了夷陵之战所需要的时间。

夷陵之战的胜利,是东吴君臣的整体胜利,其中尤以孙权、陆逊的功劳最大。对蜀汉而言,夷陵之战的失败,是蜀汉君臣不能团结一心的失败。刘备一意孤行,过高估计自己号召和能力。诸葛亮则限于尴尬的地位(哥哥诸葛瑾从东吴送来劝和信),而不能力劝刘备。

赵云、黄权等反对意见,被刘备无情打压。而刘备新提拔的冯习等将领,能力还尚有欠缺。而后来刘备沿江扎营,亦不能听取黄权正确建议。可以说,蜀汉势力集团的失败,大部分责任都在刘备身上。

此战后,蜀汉无力夺回荆州。而东吴占据荆州,长江天险有了保障,无力也无意去攻打蜀汉。自此,三国逐渐稳定了各自的疆域,进入到鼎立的阶段。


历史摩天轮


题主你好,刘备在前期气势汹,但是他在这次战役上我觉得有以下6个方面,导致了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1.利欲熏心,他急于夺回荆州五郡。关羽襄樊战役失败后,吴国夺回荆州南部,关羽本人也在临沮被俘后被处决。刘备与关羽之间的兄弟情谊比君臣之间的兄弟情谊更为重要。即使这是为关羽报仇的口号,也说不过去过去。关羽是谁?是蜀国官员而已。因为一个官员破坏联盟友谊。这是一个私人方面。荆州对蜀很重要。当时是借的,就像借款,既然是借款,就必须有还款期,这是借款关系的基本常识。不过,刘备占领汉中后,实力有所增强,他不打算把荆州送回东吴。吴国武力夺取此地,吴国也想生存,这是这个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开始。没有开始,就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

2.战士们疲惫不堪,战斗力严重下降,战斗效果不理想。刘备在这里没有充分理解士兵的感受。大部分士兵是刘备从荆州带到益州的。在益州和汉中打仗多年后,他们显然很累了。蜀军的士兵们厌倦了战争。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为关羽报仇。他们对于报仇没有太多意愿这是个人恩怨。他们被迫跟着刘备去打仗。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战斗力比吴军差得多。

3.内部成员未能统一战线。关羽被杀时,刘备曾计划进攻吴,但在赵云、诸葛亮等的劝阻下,刘备没有出兵。刘备要考虑大家和自己站在对立面的原因的,也要考虑一意孤行的后果。刘备完全拒绝了内部成员的意见,用权力控制。最后,刘备只能独自行动。由于时间不够,刘备甚至没有组建参谋团。带个黄权还要防御魏国偷袭,这仗打的本身就很困难。更何况,前线战场处处被封锁?

4.轻视对手,过于自信,不分析敌人将军的实力,对敌人的防御能力不足。刘备在进入吴国边界时,顺利攻占了几个要塞,有点自大,骄兵必败嘛。陆逊来到战场上,刘备应该想到当时陆逊参与了对荆州的突袭,但他并没有重视陆逊。刘备和关羽的心态是一样的。他认为吴除了周瑜没有人,吴也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按照这种心态,不可能胜利的。而且,陆逊的军队大约有五万人,和蜀军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没有差距,就要看自己的能力了。

5.战况恶化,行动方式未能改变,部队部署未能及时调整。在蜀军攻打夷陵前夕,参事马良看到陆逊不是战败撤退,而是把蜀军引诱到吴国腹地。刘备对此完全否认。刘备的想法是陆逊被打的无力还击才会逃跑退出了。陆逊退到夷陵以后,就不再退了。刘备认为陆逊是不敢退了,因为过了夷陵就是长江防线。经过几个月的僵持。吴军没有开战,蜀军也不能继续推进。这时刘备还不想改变战术。这样,吴军就有时间准备反攻了。陆逊在积极考虑如何应对,改变作战部署。

6.部队的分散,兵营的错误部署,导致蜀军进入了一个万劫不复之地。刘备在夷陵地区几个月没有前进。当时,蜀军并没有开始进攻吴国。夏天在35度的高温天气下,刘备分兵到各地区的山林区,扎营围攻吴军。以自己为首的主力进入山林区避暑,打算与吴军长期作战,但他没有考虑进山林的后果。吴军一发动进攻,刘备就没时间集中兵力反击。如果树林里用火呢?这些刘备都没有考虑到。如果他有顾虑,他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显然,陆逊的军队是有准备的。当陆逊发现蜀军已经进入森林,他已经准备好了进攻的计划,陆逊用火攻烧毁了蜀军的主要营房。事实上,向敌人放火档次最低,但效果最好。蜀军的避火场面也是混乱的,不是有序的避火。曹丕听说刘备是这样作战的,就指出了不利的一面,根本没有几百里结营作战的道理。


有李行天下


公元221年,在关羽死后约两年,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刘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求和不成,一面向曹魏称臣求和解决后顾之忧,一面任命陆逊领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蜀汉几乎全军覆没,精锐尽丧,自此完全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刘备逃回白帝后一病不起,最终亡故。

大部分人从小深受《三国演义》影响,对作为正统的蜀汉充满哀叹与惋惜,每每阅读于此,总是畅想蜀汉该如何如何获胜,但自年龄日长,接触正史后,才晓得,虽然夷陵之战刘备气势汹汹,但却注定了这场战争蜀汉必败。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分析。

刘备不顾一切攻打东吴,除了急于复仇,夺回荆州外,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更是一场堵上一切的豪赌。

关羽与刘备情同手足,按《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如今关羽被杀,刘备不但失去了最亲密的兄弟,还失去了蜀汉唯一一位能够单独镇守并具有帅才的将领。此外,荆州被夺,诸葛亮《隆中对》自汉中,荆州两地夹击曹魏的战略构想自此搁浅。要知道此时汉中自两汉以来地质变化极大,从汉中进攻雍凉关中的难度更大,万难再重现汉初韩信“明修栈道,暗度成仓”的情形,失去了荆州这个天下之腹,失去了直捣曹魏政治中心许昌战略要地,也失去了汉中-上庸-荆州这一进可攻退可守的完美战线,如不将荆州夺回,刘备不但将失去夺取天下的可能,更是只能困守蜀汉,等待中原恢复后也是难逃灭亡的结局。另外,荆州是刘备的大本营,也是刘备的人才库,刘备在此经营多年,手下众多文臣武将,如诸葛亮,魏延,黄忠,蒋琬等等都是属于荆州派,而刘备的统治之基便是荆州派,作为客军为了维持统治,刘备不得不以荆州派打压益州士族,失去了荆州,失去了根基,刘备再益州的统治将极其不稳,大部分荆州派也将人心浮动,迫切希望夺回荆州。失去兄弟,失去大将,失去进取天下的可能,失去根基和人才库,刘备迫切的希望打败东吴夺回荆州,此时难免心情急切,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这也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另外对比两军实力,蜀汉在6万左右,东吴军力差不多,两者实力相差不大,而蜀汉更是深入吴境,战线拉得极长,崇山峻岭间补给很难供应,而东吴则主场作战,以逸待劳,再加上刘备轻视东吴主帅陆逊,以后世角度来看陆逊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是少有的良将,此消彼长之下,蜀军焉能不败,刘备焉能不败?

其实,刘备还是知道以自己此时的实力不足以吞并或者说大败东吴,他寄希望的是曹丕能够出兵,要知道曹魏在荆州,淮南两线布有重兵,荆州兵团,淮南兵团就像两把利剑悬于东吴头上,只是没想到的是,孙权居然能够脸皮厚到为了解除曹魏压力,舔着脸向曹魏称臣,要知道此时刘备,曹丕已称帝,孙权还只是名义上曹魏的吴侯,可想而知他有多憋屈。而曹丕更是因为刚称帝国内局势不稳,再加上不想蜀汉占便宜,居然按兵不动,错失良机。失去了曹魏这一潜在的外援,以刘备的实力想击败集中力量对付自己的东吴,是万万不可能的,这也算是刘备的一个失败的原因吧。

综上所述,刘备在实力,在心态,在外援,在能力上,在天时地利上对东吴并不占优,尽管看起来伐吴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失败也是注定的。


梦语独断


夷陵之战的起因从历史书籍上看主要是刘备为二弟关羽复仇,但从刘备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而言,他做事谨慎不可能冲动的举国之力为关羽报仇,主要还是为统一大业而为之。

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东吴主将为陆逊,历史有名的火烧连营就发生在此战之中,表面看主要是刘备一方用兵失误造成的。在两军僵持不下的阶段把永军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准备秋后再发起进攻,给了陆逊有机可乘。但实际的情况还是庞大的蜀汉军队补给线出了问题。没有强大的水军,后方的物资补给和兵员的补充更全部依赖长江的情况下,故而刘备不得不把赌注全押在陆战上。

反过来孙吴依靠强大的水军,随时能够威胁蜀汉的后方和补给线,完全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能够从容的先择决战的时机和地点。

所以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东吴完全掌握主动权,刘备也是被迫将水军当陆军使用,刘备的失败也是时间的问题。兵家有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后勤保障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刘备失败的原因1、后勤出问题2、保障后勤的水军太弱,不是东吴的对手3、其次才是排兵布阵的失误。





小雨衣裤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东汉末年,群雄奋起,各地方势力相继起义,企图在乱世中分杯羹!而在这相互吞并的战争中,“官渡之战”使的曹操一举扫除了袁氏集团,奠定了北方势力。“赤壁之战”又最终导致了三国鼎足之局。而作为刘备大规模的复仇之作——

“夷陵之战”,则让刚成立的蜀国政权风雨飘摇,获胜的吴国也是大伤元气,双方罢兵言合,一如既往的双方协作抵抗曹魏。也是通过此战后,三国之间终于有了相对的安宁。

夷陵之战的导火索:

孙权趁关羽攻打樊城之际,派吕蒙袭取了荆州,此一恨也!帐下将领捉住关羽,继而杀之,此二恨也!

想想当初的同生共生,一幕幕真情实感,令人心碎。创业之初的艰难,关羽一直陪伴在左右,风里来,火里去,亲如兄弟!根基站稳了,最好的兄弟却被他人斩了首,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

在称帝后的这一年,联同张飞两路分兵,浩浩荡荡夺荆州,替关羽报此血仇。而张飞因在前进的途中,心思悲痛,辱骂暴打将领,反被手下趁夜割了头。

张飞的死,更让刘备痛苦万分,归根究底都因东吴而起。刘备誓要血贱江东,决一雌雄争一高低。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

面对刘备的怒火气焰,孙权派人求和修好,备不允准。孙权只能被迫应战,令陆逊为总指挥,开赴前线备战。

吴军众将坚持一战,被陆逊劝止。言道:蜀军气势正旺,应避其锋芒。在加上以高攻低,水陆并进,全面进军,吴军处于下风,讨不到任何便宜。吴能诱敌深入,伺机决战。众将心悦诚服,依言退避。

因吴军一直在打消耗战,不正面对决。而在吴军顽强的抵御下,又不能进,只能扎营于深山中,屯兵绵延几百里,相持不下。

而这场战争从正月开始,直至六月。整整快半年无果。军士将领也深觉疲惫,全军陷入僵局,进退两难。在加上南方的六月,天气酷热难当,水土多有不服。江中士兵也弃船上岸避暑。这也免除了陆逊当时担心的水陆多点进攻的忧虑。

从出兵到相持,蜀军暴露的败迹越来越明显。兴怒之师,缺乏冷静应对!在面对诱敌之计,吴军沉着冷静,按兵不动。刘备心焦乱麻,又无计可施,缺少临场应变能力。

兵家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久的互耗相持,磨的蜀军是军心焕散,慵懒倦身。而这所有的一切,陆逊都观在眼中,即将反攻的时刻终于快到了。

夷陵之战,陆逊战胜的原因:

以逸待劳的陆逊,眼看着蜀军地形不利,军心松散,长久的被动防御,终于等来反击的时候。

于是制定了阻断蜀军退路,切断粮草接应,实施火攻突袭的作战方针。

瞅准了时机,在深夜闷热的夜晚,蜀军松懈无防的夜晚。命令士兵各带干草,硫磺等易燃之物。放火攻营,多点开花,鼓声大震的同时,刘备军中慌乱不迭,争相撤逃。

这真是前有奇袭,后有阻截厮杀。刘备是溃不成军,一路败逃,直至白帝城。

陆逊的胜利在于,临危不乱,面对气势汹汹的刘备,选择隐忍退让。察天时,观地利,有一个全盘的远见方针计划。善于抓住时机,看准弱点,因情而定,因势而变。

有耐心,不急不燥寻找机会。在众军不理解的情况下,节节退守,沉着安抚军心。面对刘备的阴谋,不为所动,始终保存着正面决战的大兵力,致使刘备分兵阴谋破裂。

面对一路败逃的刘备,并未像蜀军似的一味深入,还考虑到魏国的威胁,急时的返军固守。在军事素养上,陆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夷陵之战,对两国的影响:

对蜀国来说:刚成立的稳定政权,经此一战后,全军几乎覆没,大大削弱了劳动力生产力。国内也动荡不堪。职掌大权的诸葛亮,花了太多的时间用来平乱,及恢复国内经济。

也使得匡汉的理想不得不推迟,振兴民生,重组军队,休生养息乃第一要务。

对吴国来说:胜利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蜀国面临的问题,吴也是一样。

还要应付魏,时不时的来犯。耗不起,也打不起。同样只能把精力放在治理国内民生,提高生产力上。

作为隔岸观火的魏国来说,兵强马壮,国富民强,与任何一国开战都够资本。正因如此,吴蜀虽说仇深似海,也只能摒弃前嫌,一如既往的言和抵御强大的魏国。三国之间,也都有了短暂的安定对峙局面。

本篇结束!


铭豪谈史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引言

众所周知,关羽失荆州兵败被杀,未过多久刘备便在成都称帝,自立汉中王。仅仅数月时间,就集结了五万军队,准备讨伐东吴。

夷陵之战的由来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属于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防御成功的战役。为了给被东吴所害的关羽报仇,刚称帝三个月的刘备集结大军,挥师东下,欲灭东吴。孙权得知后,求和未成,便做了两方面打算:

1、向曹魏称臣,免去后顾之忧

2、任命陆逊担任都督率兵与蜀军对抗

起初,刘备大军一路过关斩将,打得东吴军队节节败退,眼看就要直捣黄龙,蜀军将士各个心潮澎湃,刘备更是觉得东吴无大将。然而事与愿违,中途出来个陆逊,阻断了蜀军前进的道路。这一相持就是大半年,即便刘备多次挑战,陆逊就是闭门不出。面对高温环境的恶劣,粮食的短缺,蜀军将士们都已精疲力尽,无心再战。

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夷陵之战惨败

刘备见状,便将兵力分散到各区域的丛林里,形成对吴军的包围趋势,其则亲率主力军进入山林地区避暑,准备长期作战的计划。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此布局正中陆逊下怀。丛林之处,兵力分散,一把火攻,蜀军惨败。此战是继关羽失荆州后,蜀汉面临的又一大损失。刘备也因此战病死白帝城。

总结

夷陵之败源于刘备的刚愎自用,出征前军师诸葛亮及大将赵云就曾力谏,不宜出兵,可刘备固执己见,不听劝阻。后因打了几场胜仗便轻视东吴兵将,最终又做出错误决断,吴军火烧连营,致使蜀军夷陵之战大败。


游子dream


在历史的长河中,百余年的三国历史是最为耀眼的一段时期,不只是三国出现了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乱世中的三国,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枭雄曹操凭此战击溃强敌,从而一统北方;再比如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仅凭借着数万精兵,便战胜了强大的曹军,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被称之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偏安西南一隅的蜀汉昭烈帝刘备,举全国之兵对东吴发动的一场为关羽报仇的战役。这场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全部国力,刘备旨在灭吴,而孙权在求和不成后,便下决定心派年轻的陆逊挂帅应战刘备大军。这场战役,最终在东吴陆逊的出色指挥下,皇叔刘备败的十分惨烈,几乎全军覆没。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那么,这场由刘备辛辛苦苦发动的灭吴之战,为什么会败的这么惨烈呢?这场战争又改变了什么?

在大军伐吴前,刘备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称帝建立蜀汉,延续大汉王朝;第二件事就是动员全国军事力量筹划伐吴,其目的就是灭吴为关羽报仇。可能很多人觉得,刘备之所以不顾丞相诸葛亮以及赵云的劝阻执意兴兵伐吴,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外,那就大错特错了。当时的刘备,可能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夺回战略要地荆州。荆州市蜀国的门户,是蜀国可以直接出兵一统天下的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直接导致了北伐困难系数的提高,这一点可参考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之战。

因此,不论是从私人感情还是国家政策来看,刘备都咽不下这个窝囊气。作为刘邦的后人,汉室后裔,蜀汉皇帝,他内心那颗流着大汉先烈的血,告知他必须要兴兵伐吴,不光是夺回荆州这么简单,如果顺利的话则一举灭掉东吴,为之后的一统天下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经过自己一番深思熟虑后,刘备最终举全国之力,还是对东吴孙权开战了。

不管怎么说,刘备还是经过充分地准备,率数万大军踏上了伐吴的征程。当时两国的国界已移到巫山附近,此次伐吴,刘备所带的武将和谋臣如下:大都督冯习,大将军吴班,前部统帅为张南,一同前往的还有镇北将军黄权和关羽之子关兴。谋士主要由马良、尚书令刘巴等。面对杀气腾腾地蜀军,孙权在求和无望的前提下,拜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帅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计五万士兵开赴前线,抵御刘备大军。

再看刘备这边,虽说此次出征没有带名将赵云和马超,但还是靠着吴班、冯习等将,于战争的初期,将驻守宜都的东吴陆逊打得大败,致其连退有千里之远。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这才利用地形安营扎寨,转入了战略防御态势。公元222年,刘备大军在猇亭建立了大本营。面对吴军扼守要地、坚守不出的情况,刘备纵使百般挑战,即便就连孙权的亲侄子孙桓被困,吴军诸将纷纷请战救援,陆逊也不为所动,毅然坚守夷道,以待时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相持不决,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图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就这样被陆逊化解了。六月江南,正是酷暑时节,天气非常炎热。面对炎热的高温天,蜀军将士逐渐失去了斗志,为了躲避高温,刘备无可奈何之好下令全军将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待到秋后气温凉爽时再发动进攻。而陆逊则迅速抓住战机,认为此时反攻时机已然成熟,于是在征得孙权同意后,用一把火大败刘备大军。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镇北将军黄权不得已投降了曹魏,刘备仅率少数人马狼狈逃回白帝城。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重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终以刘备的惨败、东吴的胜利而结束。刘备之所以惨败,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战场布局

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面对坚守不出的吴军,再加上为了躲避高温,刘备竟然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的深山密林里,设立了几十个营寨,连绵七百里。虽说扎营的地方是高处,有着一定的地理优势,但是扎营的地方是杂草丛生,容易被火攻。就连曹丕得知蜀军的扎营方式后,向大臣说道刘备毕竟不懂军法,刘备必备东吴所败。果不其然,刘备的这个破绽被陆逊看穿,陆逊仅用了一把火便打败了刘备。

二、三国形式

刘备伐吴是在称帝后,此时的曹丕早已称帝,三足鼎立的形式已经形成。作为刘备的头号敌人,兵强马壮的曹魏时刻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弱小的蜀国。为了伐吴大业不出意外,刘备在兴兵前曾派遣使者出使魏国,目的就是讲和。另一方面,东吴在战争初期也因为担心两面受敌,便派使者出使曹魏,向曹魏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三方都是各怀鬼胎,曹丕则是选择观望。但为了防范魏国,蜀国把伐吴将军里最优秀的黄权安置在了长江北边,目的就是防范曹魏乘机袭击。本来所带的大将就不够优秀,还要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在形式上说,刘备的几率很小。

三、感情用事

之所以这样说,不是不考虑刘备、关羽的兄弟情谊,大家都知道,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是被世人称赞的一段佳话。在关羽被东吴从背后捅刀子杀害后,刘备的怒气一直没有减少。他恨孙权的背信弃义,怒吕蒙的小人行径。但此时的刘备不再是一个皇叔的角色,他是蜀汉的皇帝,身上有着光复汉室的重任,他不应该丧失了头脑,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阻,不顾一切为兄弟去报仇。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冷静,自然也会错失了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刘备“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刘备焉能不败。

夷陵之战结束后,新建的蜀汉受到重创、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军阵亡。在刘备死后,蜀汉境内叛乱四起,国力大受影响。反观吴国这边,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自身损失也是不小。为了共同抗击魏国,两国再次修好,三国局势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对峙态势。






影视职员


刘备以替关羽复仇为借口,调发10万大军,倾国进击东吴,欲夺回荆州,消灭孙权,从而导致了夷陵大战。

东吴面对蜀汉的优势之军,大胆实施战略退却,挥师急退600里,把难以展开兵力的峡谷山区让给了蜀军,使蜀军趑趄颠簸在崇山峻岭之中,从江北转至江南,又从江南转至江北,疲惫不堪,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以致在东吴一击之下,迅即兵败山倒,全军覆没。

刘备在夷陵战役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战略方针的失误

在魏、蜀、吴三方复杂的斗争中,联吴抗曹,本是诸葛亮为蜀汉制定的基本战略方针。弱小的蜀汉,也只有严格恪守这一方针,才能生存于曹魏和东吴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并逐渐求得自己的发展,但做为蜀汉的最高决策者刘备,却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当初关羽由于破坏了这一方针招致了兵败身亡,丢失荆州的下场。刘备非但不去冷静地分析形势,权衡利弊,弥合这一方针的裂痕,反而一再拒绝东吴遣使修好,联合抗曹的建议,置长远战略利益和主要敌人于不顾,怒而兴师,致使自己一败涂地。相形之下,孙权则胜其一筹,他在决心抗击刘备的同时,主动向曹魏请降称臣,使自己避免了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专力对蜀,在劣势中脱出了被动地位,为战胜刘备。创造了基本战略条件。

指挥决策的不当

夷陵战役中,蜀军的作战指挥,有许多失误之处,然而致命的要害则是蜀军以10万之众,行进于沿江的高山峻岭之间,既难以展开兵力,又无法机动进退,且连营700里,兵力分散到难以令人置信的程度,实为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笨拙之举。当魏文帝曹丕得知这一情况后,便耻笑刘备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这样的作战部署,攻则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守则无法形成深沟高垒的坚固防御。故而当遭到东吴军攻击之时,首尾不能相救,任其剪裁切割,10万大军未做有组织的抵抗,便冰消瓦解。

犯了“怒而兴师”的兵家大忌

怒不兴师,所以历来为兵家信守,是因为盛怒之下,往往失去理智的控制,导出不计后果的盲目行动,置国家命运于孤注一掷的危险境地。关羽的兵败被杀和荆州的丢失,虽说对蜀汉是一个重大的挫折,但并非致命的一击,刘备此时如若以大局为重,慎重地思考对策,选择战略上的有利时机,或徐图缓进,或先联合东吴击灭曹魏,均有可供选择的多种稳妥之策。但刘备听不进群臣的劝告,急不可待地发兵东进。因而,当刘备战败之后,诸葛亮叹息道:“法正如果在世,必定能够阻止主上东行;就是东征,也不致惨败到如此地步。”

缺乏战将谋臣的辅佐

刘备东征之时,军师诸葛亮被留守成都,谋士法正、庞统等人早已死去;他的猛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等有的亡故,有的也未随军出征,赵云只为后军将军。因此,尽管刘备曾身经百战,但内无运筹帷幄之士,外无威镇三军的将帅,不能不是其失败的重要因素。然而东吴的情况则大大不同,既有孙权、陆逊这样的统帅,又有潘璋、朱然、徐盛、诸葛瑾、韩当、孙桓等优秀将领,刘备诸将自然难以与之匹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