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張柬之發起的神龍政變:選錯了人,一片忠心反遭殘忍清算

張柬之發起的神龍政變:選錯了人,一片忠心反遭殘忍政治清算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漢族,唐朝襄州襄陽人。張柬之憑藉能謀善斷的才能得到狄仁傑與姚崇的極力推薦,在武則天執政末期得任宰相。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已是風燭殘年的武則天臥病在床,素得武則天寵愛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倆把持執政,朝政一片混亂。

對李唐忠心耿耿、一心想復辟李唐政權的張柬之審時度勢決定發動政變,定下了三個步驟:首先決定以張易之張易宗兄弟倆謀反為由起事,其次以邀請遭因張氏兄弟告發而導致子嗣被武則天殺害的太子李顯參與政變,再次以復辟唐朝的名義獲得忠於李唐政權禁軍將領的支持。


張柬之發起的神龍政變:選錯了人,一片忠心反遭殘忍清算

張柬之


一、 張易之張易宗兄弟倆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大臣們的憤慨,獲得了發動政變的政治理由

御史大夫魏元忠曾經彈劾稟奏張易之等人的罪行,張易之向武則天申訴,反而誣告魏元忠與司禮丞高戩相約有扶持太子的野心並告知鳳閣舍人張說可以作證。第二天武則天命張說等人在朝廷辯論,張說頂住了張氏兄弟的威脅利誘,極力作證魏元忠等人並沒有說過扶持太子的言論。雖然魏元忠逃過一劫,但他與公正無私的張說還是同樣毫無理由的遭到了武則天的貶黜。張易之張易宗的行為引起了大臣們的憤慨,再加上平日的劣跡斑斑,張氏兄弟種種倒行逆施的行為給了張柬之發動政變的理由,政變有了民意基礎,以謀反的名義誅殺張氏兄弟也就“名正言順”。

二、 張易之張易宗誣告唐中宗李顯的子嗣導致李顯子嗣被武則天殺害,找到了政變成功的關鍵人選

長安元年(701年)九月,太子李顯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祖母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深表不滿、暗地議論,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李顯的子嗣因非議張易之張易宗慘遭武則天殺害,殺子之仇不共戴天,在張柬之看來,李顯與張易之張易宗兄弟有著深仇大恨,李顯對剿除張氏兄弟的行動無疑是在李唐宗室人員中最不會持反對意見的也是最有支持力度的,邀請太子李顯參與政變不但得到了一個堅實後盾,而且在誅殺二張後向武則天逼宮、復辟唐朝的計劃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李顯當時的太子地位以及與張氏兄弟的仇恨,無疑是李唐宗室人員中被張柬之視為誅殺二張進而復辟唐朝政變行動的最佳人選。


張柬之發起的神龍政變:選錯了人,一片忠心反遭殘忍清算

唐中宗李顯


三、 獲得禁軍將領的支持,找到了發起政變的武力基礎

最後,張柬之經過一番謀劃後在禁軍將領中尋找到了唐高宗生前大力提拔的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找準時機故意向李多祚問道:“將軍今日的榮華富貴,是誰給的?”李多祚流著眼淚回答說:“是高宗皇帝給的。”張柬之說: “現在大帝的兒子受到張易之和張昌宗這兩個小子的威脅,難道將軍不想報答大帝的恩德嗎!“李多祚回答說:“只要對國家有利,我一切都聽相公安排,不敢顧及自身以及妻兒的安危。” 忠於李唐政權的李多祚成功被說服並且與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一同定下了剷除張易之和張昌宗的計謀。張柬之獲得禁軍統領李多祚的支持為政變成功奠定了武力基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率領羽林軍迎接皇太子李顯進宮,到迎仙宮處死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並且來到了武則天的面前決定逼宮。張柬之面對武則天,頂住了武則天的質問與壓力,武則天無奈之下答應還政與太子李顯。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別攜帶天子的璽書前往各州進行安撫工作。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李顯於是成功登基,李唐政權也得以順利成功復辟!

誅除張易之、張昌宗,擁立李顯,復辟唐朝,唐中宗李顯論功封賞,提拔張柬之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不到半年,他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免除治理政事。同時,參與政變的其他四人也被封王。令人唏噓不已的是立下復辟唐朝之大功的張柬之等五人,最後被武三思誣告中傷構陷韋后,張柬之被中宗李顯貶為襄州刺史隨後又流放到為偏僻的瀧州,張柬之在憂愁憤懣中身亡;敬暉也遭到了降職處理,被貶到海南崖州當司馬,後被武三思派人虐殺。其他三人,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彥範、袁恕己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神龍政變的五王都無一倖免地遭到了殘忍清算,慘遭清算的時間,距神龍政變結束僅僅過了一年。


張柬之等五王的悲慘結局,其實從一開始張柬之等人擁護李顯參與政變便註定了。仔細分析,張柬之選擇李顯參與政變並擁立李顯為帝犯下了三個錯誤。

一、 對李顯政治才能的錯誤判斷

當初,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氏兄弟後,薛吉旭曾告誡敬暉:“雖然,兩兄弟已經剷除,但是,呂產和呂祿這樣的大人物還在。這時應該趁著兵勢去誅殺武三思,匡扶正室。”後來,敬暉曾多次向張柬之提到這件事,張柬之都沒有同意。等到張柬之等五人遭到貶黜時張柬之才說出了不乘勝追擊武三思勢力的原因。張柬之認為:“這應該是皇帝的事情。”他始終堅定地認為身上流有唐太宗、唐高宗血脈的李顯有著父祖英明神武的基因,偏執的認為李顯還是英王的時候就因勇敢、忠烈而聞名,歷經民間磨難登基稱帝后定會奮發有為。張柬之留下武氏子弟,無非是希望中宗李顯能親自懲奸除惡,通過清除武氏子弟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建立自己的權威。

張柬之:主上昔為英王,時稱勇烈,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今反如此,事勢已去,知復奈何!《資治通鑑》第二百零八卷

縱觀史書,對李顯在任英王時勇敢忠烈的事蹟沒有明確記載,張柬之對李顯“勇敢忠烈”的判斷在現在看來缺乏明顯史料證實,雖然不排除李顯年輕時可能有勇敢忠烈的行為,但張柬之卻明顯犯了一個錯誤:人的習性會隨著環境發生變化,李顯在武則天的長期高壓之下,早已養成了戰戰兢兢、懦弱膽小的習性。

還有一個張柬之對李顯的才能誤判的明證就是:李顯在政治才能上的稚嫩。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顯於同月甲子日繼承皇帝位。李顯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鞏固自己的權力,不顧眾人反對把岳父韋玄貞破格升為侍中。 宰相裴炎當場表示此舉不可,李顯對裴炎口無遮攔地說道:"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還吝惜一個侍中的職位嗎?" 這些話給了本來想自己稱帝的武則天來說給了廢黜李顯的理由,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武則天召集百官於乾元殿,裴炎等人率禁軍入宮,宣太后令,廢李顯為廬陵王,流放均州(湖北丹江口市)。李顯高聲向太后武則天喊冤"我有什麼過錯?",武則天怒答:"你要把天下給韋玄貞,這還不是大罪嗎?”。隨後,李顯又被流放到了房州(湖北房縣),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流放生涯。在李顯第一次登基稱帝的時候就有行事草率、任性自負的壞毛病,而這種壞毛病也導致了李顯第一次在皇帝位上僅僅呆了55天。李顯相比於李他的弟弟李旦,在隱忍的耐性與妥協的智慧上嚴重缺乏。李旦在武則天正式稱帝前好歹也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並且在武則天稱帝后一直以皇嗣的身份遷居東宮,多年來通過自己的個人能力化解了武氏一族以及酷吏的多次攻擊。李顯相比於李旦,在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中政治智慧與才能嚴重不足。

二、 對李顯成為太子後與武氏聯姻從而鞏固權力的行為沒有清醒認知

武則天在狄仁傑的反覆勸誡後於聖曆元年(698年)從廬州迎回李顯回朝立為太子後,表明了自己有還政於李顯的想法與實際行為,但為了維護武氏一族的權力,聖歷二年(699年),特意命令武氏與李氏皇族互結姻親,並讓他們在明堂相約盟誓,要兩族和睦共處。

李顯鑑於自身慘被武則天廢黜的教訓以及多年擔驚受怕的流放生涯,對於自己母親武則天的權威從心底是非常恐懼和忌憚的。李顯被重立為太子之後就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係,再加上母親武則天的命令,他立刻決定和武氏進行了深度聯姻,他把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把最寵愛的幼女安樂公主則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成了武三思的兒媳。李顯與武家結親,無疑是想通過武家結成姻親關係穩固確立自己的地位。

張柬之對於李氏與武氏因武則天之命和睦共處的盟誓以及李顯與武氏結成姻親的行為沒有清醒認知,導致了武則天去世、李顯登基稱帝后武氏仍然掌控朝廷大權的局面,張柬之寄希望於李顯親自動手剿除與自己有著姻親關係的武氏變得更有難度、也更加缺乏可能性。尤其是武三思更是勾結韋后獲得了李顯絕對信任,“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庭武三思等及其黨羽仍當權用事,武氏一族的權力地位與在武則天時期並無多大差別,而且氣焰更為囂張,這直接導致了張柬之等人最終遭到了武三思的政治報復。

而反觀李旦雖然一同受武則天之命參與李武兩族和睦共處的盟誓,但並沒有與武氏一族結成姻親,相比於李顯更加容易與武氏勢力切割,這在李旦重新登基後極力打壓武氏勢力的行為來看可見李旦對武氏一族的態度。


張柬之發起的神龍政變:選錯了人,一片忠心反遭殘忍清算

武三思


三、 對李顯參與政變的態度並沒有客觀認識

癸卯(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李顯有所猶豫,沒有馬上出來,王同皎見狀趕忙勸說:“先帝傳位殿下,殿下無故遭到幽禁廢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無不義憤填膺,已經有二十三年了。現在天降良機,北門的羽林諸將與南牙朝臣得以同心協力,誅滅兇惡小人,恢復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去玄武門露下面以滿足大臣與將士們的期望。”李顯趕緊回答說:“兇惡小人的確應該翦除,但是天子聖體欠安,你們這樣做能不使天子受驚嗎!請諸位擇日再圖此事。”李諶見狀不妙趕緊勸說到:“諸位為了國家不顧身家性命,殿下為什麼非要讓他們面臨鼎鑊的酷刑呢!請殿下親自去制止他們好了。“李顯無可奈何、思慮一番這才被迫出來,隨同王同皎等人前去。

張柬之對李顯參與政變時猶豫的態度並沒有根本性認識,雖然張柬之對復辟唐朝有著一片赤膽忠心,對維護李唐政權滿腔熱血,但卻忽視了李顯對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的“質疑”態度:使臥病在床、風燭殘年的天子(武則天)受到驚嚇,讓自己落下了不忠不孝的壞名聲。這表明了李顯對張柬之等人發起的神龍政變並沒有秉持非常贊同的態度,被迫參加政變可能更符合李顯的心理。這從李顯對復辟唐朝有大功的狄仁傑的評語可見一斑:“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天下豈有皇帝剛剛得病,就讓太子監國的道理。這是狄仁傑在樹立私惠,想趁機討好我。”在李顯看來狄仁傑、張柬之等人不是“忠臣”,為他說話是為了私利,有這種偏見在,再加上他人的挑撥,發動神龍政變的張柬之等人就一直受到李顯的忌憚與猜忌。李顯的這種態度也直接導致了張柬之等人遭到武三思的陷害後,雖然昏聵無能但始終掌握最終決定權的李顯沒有顧念張柬之等人復辟唐朝、擁立為帝的忠心與功勞,直接下達了貶黜五王的詔令,並且直接或間接地對張柬之等五王實施了政治清算。

唐中宗詔令:“則天大聖皇后,往以憂勞不豫,凶豎弄權。暉等因興甲兵,剷除妖孽,朕錄其勞效,備極寵勞。自謂勳高一時,遂欲權傾四海,擅作威福,輕侮國章,悖道棄義,莫斯之甚。暉可崖州司馬,柬之可新州司馬,恕己可竇州司馬,玄暐可白州司馬,並員外置。” 《貶敬暉等詔》

而反觀李旦,在神龍政變的時刻,李旦統率南衙禁軍,捕獲韋承慶、崔神慶等張氏黨羽,為神龍政變的成功、降低武力流血衝突做出了積極有力、迅速得當的措施!


結束語:

張柬之雖然忠心可嘉,發動了誅殺張氏兄弟,並直接對武則天逼宮,為復辟李唐政權做出了極大功勞,但因為對選擇扶立的對象——李顯政治才能的錯誤判斷,對李顯成為太子後與武氏聯姻從而鞏固權力的行為沒有清醒認知,對李顯參與政變的態度並沒有客觀認識,直接導致了參與政變的幾個功臣在一年的時間裡就遭到了政治清算,而且武氏一族、韋后母女紛紛在中宗一朝結黨營私、敗壞朝政,唐朝的國勢相比於武則天時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錯綜複雜,絲毫見不到任何拔亂反正、蓬勃向上的跡象!直到中宗太子李重俊發起的景龍政變、李隆基發起的唐隆政變才最終肅清了武三思與韋后母女的政治勢力,唐朝在經歷了系列的紊亂無序後終於進入了新的發展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