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盗帅夜留香YE


周世宗不是没有给儿子周恭帝留下一些心腹,而是他看走了眼!周世宗虽然是英年早逝、年不满四十就挂了,却不是像后来宋太祖那样猝死。在临终之前,周世宗还是有大把时间安排身后事的,而且他也的确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但是,周世宗彼时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身上,以至于忽略了宋太祖可能存在的威胁。



张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李重进是周太祖的亲外甥,而周世宗虽然名为养子,实际上却只是周太祖的内侄(柴皇后的亲侄子)而已,这两个人与周太祖的关系实际上比周世宗要近得多,李重进与周太祖甚至还有血缘关系!单就前面说到的这些,已经足以让周世宗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了。但是,二人对周世宗的威胁远不止如于此!张永德手里握着禁军殿前司,担任着殿前都点检,也就是后来宋太祖干的那活儿!而另一支禁军侍卫亲军司则掌握在李重进手里,李重进担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换言之,周世宗虽然坐在皇位上,但身家性命却掌握在两个对皇位有着直接威胁的对手手中!



正是因为如此,周世宗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防这两个人上。加之宋太祖在周世宗面前一直摆出了一副“忠臣”的嘴脸,以至于周世宗如此精明之人,居然忽略了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周世宗晚年为了防患于未然,利用“点检做天子”的小木牌发难,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有很多人认为,那块小木牌很可能是宋太祖为了搞掉张永德上位而玩出的把戏。但是,个人倒是觉得未必。即便搞掉了张永德,宋太祖凭什么就那么肯定周世宗会让他出任殿前都点检?个人认为,这件事很可能就是周世宗为了拿下张永德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至于李重进,周世宗则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将其晋升为了归德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即所谓“使相”。职务高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虽然李重进仍然兼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主要精力却被分散了。于是,周世宗主动为其“分忧”,派出自己的亲信韩通出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间接控制了侍卫亲军司,逐步架空了李重进。



在暂时“摆平”张永德和李重进之后,周世宗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不得不开始为身后之事作出相应安排。首先是将禁军交给了自己认为可以信任的宋太祖和韩通,让二人相互牵制,不至于一家独大。之后又对宰相进行了分权,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分权,相互牵制。同时,又以宰相节制禁军,企图让文臣与武将相互牵制,形成权力平衡。除此之外,便是周世宗的岳父符彦卿了。符彦卿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曾出任忠武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守太师等职,爵封魏王。不仅位高,而且在军中颇具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是两位符皇后(小符皇后即后来的符太后)的父亲、周恭帝的外祖父(周恭帝非符太后亲生,而是她姐姐大符皇后所生),为了自家的利益符彦卿也会尽力为外孙周恭帝镇住场面!



但是,周世宗忽略了几点,而这几点恰恰是致命的!首先是韩通,周世宗的出发点是没错的,用韩通和宋太祖相互牵制。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韩通的性格。韩通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傲,虽然对周世宗忠心耿耿,但是和同僚的关系却都不怎么样!相反,宋太祖和同僚的关系却相当融洽,甚至和张永德的关系也非同寻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上中层军官,很多都是宋太祖的“好哥们”“好兄弟”!单单这一点,宋太祖足以架空韩通,变相控制侍卫亲军司,周世宗的第一个权力平衡就这样被打破了!



再说第二个平衡。韩通本身与几个宰相关系就非常一般,仗着自己是周世宗的心腹,根本不把几个宰相当回事。而且,韩通自己也挂着同平章事的宰相衔,不甩那老几位也很正常。同时,几个宰相虽然有些节制禁军的权限,可手里根本没有直属军队,无论什么事也绕不开宋太祖和韩通。这种相互牵制实际上非常牵强,几个文臣宰相根本无力制衡两大禁军统帅。第二个平衡先天不足,不久之后便形同虚设。



这之后便是符彦卿了。周世宗对这位岳父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符彦卿不仅是自己的岳父,而且还是宋太祖胞弟宋太宗的岳父!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宋太宗。说起来,符赵两家也同样是儿女亲家。虽然说外孙当皇帝,符彦卿和老符家最得益。但是,符彦卿已经封王了,对于外戚家族而言,已经到顶了,而且是“超编”了!宋太祖当皇帝,老符家后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禄,损失并不是非常大。更何况,如果像后来那样,宋太宗当上了皇帝,那符彦卿仍然是皇帝他岳父,没区别!当然,建隆元年符彦卿还不可能预见到自己小女婿也能当皇帝。如此一来,如果是其他人篡位,符彦卿和符氏家族肯定会拼死一搏,可当皇帝的偏偏是自己另一位亲家赵弘殷的儿子!符彦卿这支杀手锏也失去了作用……



最后就是宋太祖了,周世宗当初设计这一套权力平衡体系时并没有把宋太祖列入野心家的范畴,而是把他列入了可以信任之人的行列。如果是其他人,这一套权力平衡系统还是会发挥相当大作用的,只可惜,周世宗遇上了宋太祖、看错了宋太祖,到头来一切努力全部白费……所以说,并不是周世宗没有给儿子留下心腹,而是周世宗看走了眼,错把白眼狼当托孤之臣了……“陈桥兵变”,宋太祖黄袍加身,整个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大部倒戈,韩通独木难支,被王彦升诛灭了满门,成为了宋太祖这场不流血政变的唯一一点遗憾。在军队倒戈之后,文臣已然没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些人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以保全自己的富贵和全家的性命。而被周世宗寄予厚望的符彦卿,直接被小女儿(宋太宗符皇后)、小女婿拿下,保持沉默……一切顺利,宋太祖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实质性抵抗便轻而易举当上了皇帝,顺利到宋太祖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顺利,以至于最后连周恭帝的禅位诏书都没有预先备好……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不流血政变就这样阴错阳差地发生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柴荣自然是有一些忠臣的,但是赵匡胤在称帝之前,也有一帮自己的势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义社十兄弟”。其中势力最大的有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韩重赟、刘廷让等人,他们在柴荣在世之时,就已经掌握实权,身居高位。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周世宗柴荣在驾崩之前就已经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调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止他死后武将篡位。其主要措施就是将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调离京城(他之前的职位正是殿前都点检),同时又将赵匡胤提拔,用以制约郭威的外甥李重进。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得以跻身高层。

而赵匡胤的“敌人”也不少,他们可能是忠于后周的,最起码和赵匡胤不是一路的。其中就包括刚才说到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还有副都指挥使韩通(此人成为赵匡胤登基的过程中唯一被杀的人)。在地方上,还有潞州节度使李筠(此人后来最终起兵反抗赵匡胤,并被镇压)。

除此之外,曹彬(后来成为宋朝第一梯队的大将)、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此三人为柴荣临终托孤的大臣)等人都和赵匡胤没有明显的特殊关系。

在这些人中,只有李重进和李筠顺利起兵抵抗赵匡胤,但最终都被平定,身败名裂。韩通在京城没来得及组织队伍就被杀了,最终被赵匡胤追认为后周的忠臣。而曹彬以及三位宰相,后来都顺从时势,成了宋朝的大臣。

可以说,赵匡胤登基之前虽然是有了自己很大的势力,但是如果不是学习周太祖郭威的“率兵外出抵御契丹入寇”这一招,他不论通过和平还是暴力手段建立新政权的胜算都不是很大。


国史通论


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虽然他十分信任赵匡胤,但在自己去世前,还是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以制约赵匡胤。

他让赵匡胤主管殿前司,却让韩通主管侍卫司。赵匡胤和韩通私人关系不佳,这一点柴荣是心知肚明,而这样的安排,就是让二人互相牵制。

另外,手握兵权的符彦卿、张永德等大将,也都是制衡赵匡胤的力量。 在临死前,柴荣还给儿子安排了三个辅政大臣范质、王溥、魏仁浦,让他们去约束所有的武将。


不过,这看似“三保险”的操作,虽然显示了柴荣高超的御人之术,可这是建立在柴荣没死的前提下。一旦柴荣咽气,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后,包括符彦卿、张永德在内的后周大将,都向赵匡胤表忠心,成为了大宋的忠臣。因为这种故事,在五代时期发生了N回,“新桃换旧符”而已。

其次,本来能跟赵匡胤较量一番的韩通,却因为势单力薄,再加上赵匡胤突然发难,成为了后周的陪葬品。

再次,三个辅政大臣,也是能力堪忧、智商捉急,他们没有调查“契丹入侵”这个消息是否真实,就贸然建议赵匡胤带兵出征,给了他绝佳的篡位时机,而在赵匡胤从陈桥驿回开封后,三人也没有丝毫应对之策,范质、王溥都摇身一变成为大宋臣子,唯有魏仁浦稍作了一下抵抗,但一个文人,又能怎么样呢?在赵匡胤的感化下,魏仁浦也投了降。

就这样,三个辅政大臣又开始为赵匡胤稳定局势,鞍前马后、日夜操劳了。 想想他们的前辈冯道,也是如此啊,冯道老先生在五代时期,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

国家换了11个皇帝,冯道照样当他的官。 这就是五代时期的一种生存之道,而柴荣的这些老部下,都深谙此道。不能说柴荣用错了人,是当时的大环境,总会塑造出这样的人。


深夜聊斋


柴宗当然留下了心腹忠臣。为了让周朝能够延续下去,他特意提拔了一些大臣如魏仁浦以及范质、王溥军,不过这三人要不是没能力,要不就是只会循规蹈矩。所以,柴荣特意留了个“大忠臣”——赵匡胤。但是赵匡胤想要上位,也并不容易,就算没有所谓忠臣阻挠,也有一些图谋不轨的人“从中作梗”。




伴君如伴虎,索性做个“忠臣”——赵匡胤

  • 野心将军——赵匡胤

赵匡胤是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他不甘当臣子,所以暗中慢慢积累实力。

刚开始的赵匡胤没权没势,只能靠最古老的拜把子来结交好友,由此养成一股势力。想当年,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不也是如此吗?

赵匡胤为人正直,很讲义气,很快就笼络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不乏几个手握重权的高级将领。

不光如此,赵匡胤治军严格同时又善待下属,得到了很多底层士兵的支持,这也为他日后能顺利兵变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 被“影帝”欺骗的周世宗

然而,周世宗毕竟不是个昏君,英明的他不可能没有察觉到赵匡胤的种种举动。



周世宗并不是全然相信手下的将领,作为君王,他深知朝代更迭频繁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大将拥兵自重。

当时周世宗相信一句话,“方面大耳之人才可做皇帝。”因此,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精神,周世宗杀了不少“方面大耳”的人。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理由,这不就把赵匡胤给说中了吗?赵匡胤仪表堂堂,也生得方面大耳,因此也是周世宗的重点监视对象。

一次,周世宗请赵匡胤喝酒以此来试探他。可赵匡胤却装出一副“悲痛欲绝、视死如归”的样子,口口声声说着“愿为陛下献出一切。陛下能登临皇位,完全是天命所归”之类的话。这一时让周世宗语塞,也不好问下去了。

自此以后,赵匡胤更加小心翼翼。善于玩弄权术的他,一点也没被权术弄栽了跟头。一次南唐撒下血本,给赵匡胤献上几千两白银,企图离间周朝君臣。赵匡胤哪会上这当,二话不说,把钱充公。

在后来的作战中,赵匡胤更是身先士卒,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是他从不邀功,一直把功劳让给部下。父亲带病想进城,他却拒之门外,理由是忠于王室。

在外人眼中,赵匡胤可是个本本分分的大忠臣。当然,周世宗也是这么想。

赵匡胤成功了吗?不,只是一半。

几个拦路虎

赵匡胤就顺顺利利地登上皇位?那自然是不可能。

  • 张永德

张永德有一层特殊身份,那就是郭威的女婿,也就是后周的驸马爷。他也是靠着这个上位的,一直做到殿前都点检的位置,并手握重兵。



张永德是赵匡胤的上司,平日里对其多有照顾。可在利益面前,赵匡胤可顾不了什么仁慈。

这个人比较好搞定,因为他没什么群众基础,皇帝一声令下给了他权力,自然也能一声令下让他卸甲归田。

怎么扳倒张永德呢?这个还用不着赵匡胤操心,他的谋士就替他想出来了。

959年的一天,周世宗无意间得到了一张刻有“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当时的人可不比现在,可迷信。张永德作为驸马,想造反?

但凡有点造反苗头的,就得掐灭,张永德就是个例子。为了保住江山,周世宗临终前一声令下,把张永德调离权力中心。

而赵匡胤作为“大忠臣”,就顺利登上了殿前都点检的位子。

  • 李重进

李重进也是个“关系户”,作为郭威的外甥,他得以平步青云,掌管侍卫亲军司的数万大军。

论血缘,李重进还比柴荣要近点,只可惜柴荣从哪方面都吊打他。虽然能力不够,李重进也有一颗当皇帝的心。赵匡胤想要对付他,事实上是不太容易的。

这次,赵匡胤动用了关系网。话说此时周世宗已经去世,留下年幼的宗训和符太后一对孤儿寡母。

而符太后又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避讳改名赵光义)妻子的亲姐妹。符太后毫无执政经验,亲姐妹说李重进这不好那也不好,她就把李重进贬出京城。

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跃成为天子。难道真没人反对?



二李反叛

虽然赵匡胤提前掌控了舆论,也控制了中央军,但毕竟人心叵测。一夜之间改朝换代,和赵匡胤关系好的当然不反对,但关系疏远的那意见可大了。这就比如说李筠以及前文说道的李重进。

  • 李筠造反

李筠是昭义节度使,主管山西3州。而他早就有不臣之心,如今赵匡胤当了皇帝,他更是不服,不满的情绪一直挂在脸上。

而赵匡胤也早有耳闻。李筠为了打探虚实,就把儿子李守节派往京城。赵匡胤一见李守节,就开口道“太子”,弄得李守节是大惊失色。赵匡胤多精明,一举识破了阴谋,还警告其父安分点。

李筠知道后,非但没有悬崖勒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李筠当然知道自己实力不够,于是联合北汉,不过这也同时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李筠认为北汉皇帝不成熟,有失天子威严,甚至有点后悔投靠他;而北汉皇帝又认为李筠有异心,派了不少耳目来盯他。总而言之,双方谁也不信谁,这也为他们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李筠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自己一反,那些原先属于周朝的将领都会跟着倒戈。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举起“匡复周室”的大旗以后,北边竟然没几个投降的(早就被赵匡胤笼络)。

两军刚一交战,宋军就取得了优势。而且一个月后,赵匡胤还率军亲征。不出意料,李筠最后“玩火自焚”(真的是跳入火中自焚)。而其子,也就是前文说到的李守节见大势已去,遂开城门投降。

  • 又是李重进

前文说道,赵匡胤使了个小招,把李重进调到扬州。在李筠造反以后,李重进也蠢蠢欲动。

所以,他派自己的幕僚翟守珣连夜赶去北边,企图与其形成统一战线,一南一北夹击赵匡胤。



可令李重进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幕僚早已是赵匡胤的人。所以翟守珣并没有去李筠那边,而是赶到了宋都。交战正酣的赵匡胤得知消息后,也害怕两边吃不消,所以使了招缓兵之计。他告诉翟守珣,无论如何,一定要稳住李重进。接着,他还赐了李重进一张“铁券”,表示对其的信任。

李重进本就不是当帝王的料,赵匡胤略施小计,李重进就不出声了。

等到赵匡胤收拾完李筠,反过头来说来就要算李重进的账。赵匡胤早知李重进要反,但凡事要讲证据,同样要想解决李重进首先他得有罪。

于是,赵匡胤以皇帝的身份调任李重进去山东。赵匡胤的意图很明显,之前又给了他“铁券”。意思就是让世人知道:我待他不薄,若是他敢辜负圣意,哼!

果然,李重进扣押了朝廷的使者,举起反宋的大旗。和李筠一样,他也知道“势单力薄”的道理,于是就近找南唐帮忙。

可南唐早已风雨飘渺,自顾不暇,岂会去帮人打强盛的宋?于是,南唐国主断然拒绝了李重进的请求。



李重进分不清形势,以为自己有点兵有点粮,就可以跟赵匡胤一决高下了?简直是做梦!

和李筠下场一样,他也“玩火自焚”(真的是跳入火中自焚)。

两次叛乱,赵匡胤都选择亲征,且都迅速平定了叛乱(李筠64天,李重进不到60天)。因此,还在观望的节度使们不敢闹腾,都老老实实地服从赵宋政权。后来,赵匡胤通过政治手段,把节度使的权力一点点分散,最后全部收归中央。至此,周世宗的“忠臣”全部倒戈,成了赵匡胤的“忠臣”。

《宋史》

《长编》

《宋太祖》

《周世宗柴荣》


千百年前


人们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在一个朋友圈的几乎都是比较接近和相近的。赵匡胤的朋友圈就有两个大神,一个是后周太祖郭威,一个就是牛逼哄哄的柴荣。

郭家和柴家原本是扯不上关系的。都是因为柴荣的姑母而扯上了。柴荣的姑母柴氏一开始是唐庄宗的妃嫔,唐庄宗挂了以后,唐明宗就把唐庄宗的妃嫔都遣散了,让她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当然还看在她们没有功劳有苦劳的份上,给了她们每人一笔遣散费。柴氏在回家的路上就碰到了郭威,双方看对了眼,缘份来了门板都挡不住,柴氏的第二春就这样来了。柴氏把自己所有的遣散费分了一些给自己的父母后,就把剩下的做为嫁妆,把自己打包一起嫁给了老郭。

郭威因为自己的儿子都被后汉隐帝刘承佑给杀没了,无子,所以就收养了柴荣。这样柴荣就从郭威的侄子成为了养子,公元954年郭威死了,柴荣就成了后周的老大。柴荣和郭威关系这么亲近,赵匡胤和郭威,柴荣也早有交集。公元948年郭威还是后汉的枢密使,赵匡胤就来投身其下,公元953年柴荣担任开封府尹时赵匡胤担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此时,柴荣就是赵匡胤的上级领导。柴荣只比赵匡胤大六岁,公元954年北汉契丹入侵后周柴荣御驾亲征,赵匡胤作战英勇,北汉契丹大败。公元956年,柴荣征南唐淮南,大败南唐军,得胜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公元957年,赵匡胤随柴荣征南唐,最终平定淮南。南唐李璟想用离间计,离间赵匡胤和柴荣的关系,干掉赵匡胤。赵匡胤把物证交给柴荣后,柴荣更觉得赵匡胤可靠,每次柴荣御驾亲征时赵匡胤都有跟随一起。可以看出,柴荣是把赵匡胤当成自己的心腹的。殿前都指挥使虽然职位不是最高的,但是是皇帝的心腹,又掌握着军权。柴荣身边能与赵匡胤抗衡的文武官员几乎没有,所以,赵匡胤的真实野心暴露出来时后周满朝文武几乎没有怎么反抗,就顺利交接了。

柴荣是一个有野心,想成大事的人。他的理想是统一中原。赵匡胤跟随柴荣在一起,耳濡目染,也成了一个有野心的人。有野心的人碰到有野心的人,历史才会产生耀眼的火花,光芒万丈。柴荣用他的野心开创了一个朝代,可惜半途而废。赵匡胤用他的野心开创了一个朝代,一个繁华富庶而又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



沐容劍秋


每位皇帝在位期间做的最重要的大事首先是防范一切可能谋反的潜在力量或人事,其次是培养和确定皇储并为之铺好继位之路。

皇帝身上发生的几乎所有事,都是围绕这两年事展开,柴荣当然也不例外!


比如为儿子选好的导师,培养一批忠臣心腹留给太子,甚至还会为了让儿子顺利登基提前扫清障碍,这些柴荣都有做,可是,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居然还是轻易的就被赵匡胤得手了,这是为啥呢?

主要原因两点:

一、柴荣死得太突然,幼子来不及得到锻炼!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英勇善战,勤于战事国事,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文能治国武能打仗有为之君,但也正是因为他把一切的精力都铺在了国事上,反而错过了对孩子的手把手教育和培养,而赵匡胤先是跟着郭威学到了不动声色黄袍加身的一系列政治权谋操作,郭威称帝后他又跟着柴荣,一路获取了柴荣的信任并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有了自己的拥护者,这样他既具备了政治斗争的实际经验,又具备了知已知彼的优势,还有柴荣的信任。

而他的对手柴崇训没有经过任何历练,没有兵权,没有威望,根本不是赵匡胤的对手,纵然有几个文臣的拥护,也实在不是赵匡胤的对手,继位不一定非要打仗,但没有兵权和威望,继位只会困难重重!

二、赵匡胤会隐藏自己的野心,善权谋,柴荣错信于他!

这并不是贬低赵匡胤,实话说赵能从普通士兵做到宋朝开国太祖,政治眼光,能力,人格魅力自然是非凡人能比,但我们以柴荣的角度来说,赵匡胤便是个篡位者,作为柴荣最信任的心腹重臣之一,他最终做出了背叛旧主之事,这是柴荣之不幸,柴荣犹如把一只老虎放在自己儿子的身边,本意了是为了保护儿子,最终却变成了屠龙刀。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

过于注重个人成就的父母往往会错过孩子的养育,最终导致一生拼命的心血最终变成了为他人做嫁衣,用现在的话说:再大的成功抵不了教育子女的失败!

一些大事往往是天命,就算是知道结果,刻意避免,也不会改变结果!柴荣当初就是因为看到一块木牌上写着“都检点为天子”担心前任殿前都检点谋位,才提拔了赵匡胤,因为他觉得这样就可以避开上天的安排,谁知换了赵匡胤做都检点,反而才真正被谋位了!


历史随笔


赵匡胤为什么能够轻松即位 和柴荣死前的人事安排关系不大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轻松即位主要原因是:

1、五代时,握有兵权的大将都不会绝对效忠,而是凭兵权说话,谁有兵权谁有就话语权。这有是赵匡胤得手后,立即杯酒释兵权的原因——虽然江山得来太易,但赵匡胤非常珍惜。

从唐朝藩镇割据开始,节度使以兵权夺位的事迹并不少见。

比较下周恭帝即位时册封的节度使名单:

王仁镐、袁彦、李继勋、陈思让、韩令坤、高怀德、张铎、李重进、向拱、韩通、张永德、赵匡胤、慕容延钊、石守信等14人。

赵匡胤即位时册封的节度使名单:

韩通(起兵过程中以谋主身份被杀)、石守信、高怀德、张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其他节度使不变并加爵位。

赵匡胤即位时,周恭帝即位所册封的大臣就有5人参与,占据总数的36%。

2、赵匡胤以北伐为名将京城所有精锐都掌控在手,轻松控制后周恭帝、太后和满朝大臣。

“诏今上率兵北征。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

赵匡胤在率兵北伐出发的第二天清晨就立即兵变,回京控制经常即位,完成改朝换代。其他节度使根本不可能反应过来。

48小时不到,大周的天下就成为了大宋天下!

由于赵匡胤控制后周恭帝和太后,其他节度使即便不服赵匡胤,也难以兴兵勤王。

3、五代时期实力说话,禅让即位的也不少,赵匡胤不过是其中一个。

后梁太祖朱温,禅让即位;

后梁朱友珪杀朱温即位,后梁末帝朱友贞杀朱友珪即位;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即位;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李存勖被刺杀后被拥立,算是兄死弟及;

后唐闵帝李从厚,因哥哥李从荣过早夺位而死,进而得以即位;

后唐末帝李从珂,以养子身份杀兄弟李从厚而即位;

后晋高祖石敬瑭,借助契丹击杀李从珂灭后唐即位;

后晋少帝石贵重,继承即位;

契丹耶律德光,俘虏后晋末帝石贵重即位;

后汉高祖刘知远,反叛契丹自立;

后汉隐帝刘承佑,继承即位;

后周太祖郭威,禅让即位;

后周世宗柴荣,继承即位;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承即位。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留下了,因为在柴荣心中,赵匡胤就是那个忠臣。实际上,柴荣临死之前一顿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赵匡胤,而是张永德和李重进。而赵匡胤正是柴荣用以防备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棋子之一,只不过没想到“这枚棋子”却最终篡位了。

一.后周的禁军系统

后周禁军分为两个系统:殿前司系统和侍卫亲军司系统。前者统帅为殿前司都点检,下设副都点检,殿前司都指挥使。后者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设副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等。原本,侍卫亲军司是最重要的禁军系统。柴荣登基后,窝居太原河东地区的北汉政权欺负柴荣年轻,勾结契丹南下。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胜北汉军。但是高平之战中,曾经发生过大将樊爱能、何徽不听号令、不战自溃的事情,柴荣深感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危害,于是大力整军,“选天下精状补充殿前诸班”,从此殿前司地位压过了侍卫亲军司,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而具体负责为殿前司选拔精壮士兵和基层军官的,就是当时柴荣的心腹将领,赵匡胤。

周世宗柴荣画像

二.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

后周显德六年,柴荣御驾亲征辽国,意图夺回自后晋石敬瑭时期就割给契丹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结果柴荣在后周军已拿下三关十七县,节节胜利之时,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军。回军途中,军中出现了“点检做天子”的流言。而当时任殿前司都点检的,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虽然柴荣不相信这个预言,并且自信的评价张永德说“吾观之,终不是富贵之人”,但是古人还是十分在意这种谶语的,最终还是免去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之职,而新任的都点检就是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流言是谁传的,又是谁在柴荣病重这个关键节点上,将“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写在了三尺长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据最后受益原则,推断是赵匡胤导演了这一幕。但是,我个人觉得,导演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赵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军系统的统帅,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的李重进。

如果是赵匡胤传的“点检做天子”,以当时赵匡胤的资历,正常情况下,位高权重的都点检一职是根本轮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荣让赵接任都点检,是纯粹的破格提拔。赵匡胤没必要在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继任殿帅的情况下,导演这样的闹剧。而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当年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对柴荣,在生前就让李重进跪拜了柴荣,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进在朝中,最大的政敌正是张永德。二人一度剑拔弩张,关系十分紧张。李重进在此时陷害张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赵匡胤像

赵匡胤是柴荣心腹,虽然已经在后周军队中多次为统帅出征,独当一面,但是和张永德、李重进等宿将比,资历太浅。那么为什么柴荣要破格提拔赵匡胤呢?这就是柴荣自以为自己设计权力的巧妙之处:

柴荣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军中威望资历甚高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这两位禁军大帅。张永德被闲置,启用了资历浅的赵匡胤,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军的信号。然后,李重进当年是跟柴荣争过皇位的,谁知道强悍跋扈的李重进会怎么对待未来的小皇帝?张永德已废,那么失去制衡的李重进也不可以留在中央。于是柴荣让李重进在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同时,兼任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将其排挤出中央,让其实际上脱离了侍卫亲军系统。最危险的两人,都被废掉了。那么对于接任殿前司统帅的赵匡胤,柴荣真的就一点没防备吗?当然不是。

侍卫亲军司的实际指挥权,落入了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韩通,这个人,“性刚而寡谋”,不善于拉帮结派搞关系,柴荣出征时,多次委任韩通在京师汴梁留守。因此柴荣对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权交给他。有了韩通坐镇侍卫亲军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荣新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拉名将符彦卿为外援为小皇帝护航。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自后唐起就是名将,已经出仕五代,此时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权重。

最后,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范质为首相,另两人为副相。同时,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职枢密使,统管军政,另两位宰相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协管军政。三大宰相亲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权和调兵权。没有他们的首肯,赵匡胤、韩通想调动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结一下周世宗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就会清晰的发现,禁军统帅两个都是心腹,但是一个资历浅(赵匡胤),一个不会处关系(韩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权,又同时参与军政,合作却又互相制约,同时可以牵制两位禁军统帅。之后再拉符彦卿为外援,如此稳固的权力结构,可谓天衣无缝,试问,谁还能威胁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荣低估了赵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们来看一看,柴荣驾崩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将领:

两大禁军统帅,韩通不善交际,跟谁都不对付。赵匡胤很善交际,跟谁关系都好。

侍卫亲军司中,三把手韩令坤“素与太祖(赵匡胤)亲善”,四五把手高怀德、张令铎跟赵匡胤关系也很好,虽然没到结拜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没有矛盾的。后来陈桥兵变,二人均态度明确的拥立赵匡胤,赵匡胤还将妹妹嫁给了高怀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说了,全是赵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结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审琦,是著名的“义社十兄弟”,最早和赵匡胤结拜之人。可以说,整个禁军高级将领,跟赵匡胤关系不太亲近的只有挂名远离中央的李重进以及韩通。

如此的军队结构,就算赵匡胤之前没有野心,柴荣死后,野心也该生出来了吧?

其实,柴荣选的宰相团队也有问题。首相范质为人过于自负跋扈。柴荣病危之时,觉得权力拆分的还是不够,想再加一个副宰相。这个人就是柴荣还不是皇帝时候的潜邸旧人王著。柴荣当着赵匡胤(名义上的武将之首)、范质(文臣之首)的面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但是范质不想再分权,而且范质讨厌王著,认为其嗜酒如命,结果公开违背柴荣诏命。柴荣驾崩后,范质对此事一拖再拖,最终王著也没有被任命为副宰相。前面我讲过,三宰相控制着调兵机构枢密院,没有他们首肯,赵匡胤一兵一卒都是无法调动的。但是后来,传言契丹入侵,范质也不经查证,就匆匆将大军交给了赵匡胤,最终使得赵匡胤轻易获得军队控制权,进而发动陈桥兵变。

另外,外援符彦卿也有个致命问题:符彦卿的二女儿虽然被柴荣立为皇后,但是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陈桥兵变,你让符彦卿帮谁呢?而且满朝文武,柴荣没看走眼的只有韩通,也只有韩通听说兵变后想着组织兵力抵抗,但是还没到家就被赵匡胤心腹王彦升截住杀死了。这种情况下,符彦卿又能做什么呢?

所以,柴荣临死前看似将权力层层分割,互相制约,但实际上,对赵匡胤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只能说,柴荣这次是看走眼了。


杜少说历史


北宋的建立与赵匡胤登上皇位,在现代人看来,是比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开国皇帝登基建立新朝代是容易很多。而且,赵光胤的班底与人才队伍,都是后周周世宗柴荣辛辛苦苦培育的将领。我们不禁有了疑问,柴荣在患重病的时候,为什么不担心赵匡胤会篡夺皇位,没有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忠臣吗?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赵匡胤为啥能轻易篡夺柴荣打下的江山:

一 皇帝年少没主见,这也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必然条件

后周周世宗柴荣一生雄才大略,在临终之前,为年幼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皇位都做了一些安排的。尤其在人事方面做了不少调动,为年幼儿子登基保驾护航。如他任命了三个人为托孤大臣,其中就没有赵匡胤。这三个人的能力与资历,都能够完全镇压文官集团,也可以压制武将集团。所以这个人事安排也没什么毛病。

但是,后周的灭亡也不是心腹和一两个忠臣所能阻止的。主要是当时七岁的皇帝,再加上二十岁的太后,年幼经验不足是很难在乱世中立足的。年轻的皇帝与年轻的太后很难驾驭大将,更加难以驾驭托孤大臣,再加上主少国疑,处理事情都是优柔寡断。赵匡胤也因为皇帝年少没有主见,在带兵打仗时候也要面临很大风险。即使赵匡胤不黄袍加身,其他大将黄袍加身也是必然,到时候后周的皇室也必然会灭亡。

二 柴荣过于疑虑,不信任托孤大臣,没有忠臣支持

柴荣过于疑虑,不信任一切托孤大臣。死之前相传要调离张荣德,并不是把儿子托孤给赵匡胤,却是把儿子托孤给岳父。但是,柴荣又不是很信任自己的岳父,于是就又托孤给以符彦卿为首的三个宰相,以及韩通和赵匡胤。

柴荣的如意算盘就是,通过大臣的互相牵制,使没一个人能够掌控全局,尽心尽力去辅助幼主。但是这一种互相怀疑,必然让大臣之间互相猜忌,对皇帝幼主也是猜忌,使大臣很难树立对后周王室的信任感。简单来说,后周没有对皇帝忠诚的力量。再加上后周的国运也太短,从建国到后来被赵匡胤篡位,只花了短短九年时间,根本就没有培育一支效忠于柴氏家族的忠臣骨干,这也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提供了机会。

三 后周的皇位也是篡位的,也为赵匡胤的篡位营造舆论契机

后周的皇位也是篡位来的,是靠杀戮起家。郭威杀了汉隐帝,立无辜的刘赟为皇帝。然后刘赟没到京都的时候,郭威就把刘赟杀掉,黄袍加身,自立为皇帝,之后传给养子柴荣。这一种靠杀戮起家的,无疑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也为其他大臣篡位提供了示范作用。

虽然柴荣也没预料到自己死之后,年幼的儿子会面临主弱臣强的境遇,更没想到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在武将中有着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儿子的皇位居然“和平过渡”在异姓大臣的身上。不过,赵匡胤在“黄袍加身”篡夺后周皇位之后,对柴家人照顾也算是很不错,没有做得太过分,照顾有加,也算是对得起知遇之恩。这也是赵匡胤“篡位”能为世人认可的重要原因。


七彩飞扬


认为此文最靠谱:

周世宗柴荣驾崩前,按照他对五代以来的皇权更替情况观察看,他是提防着这三个人~即妹夫张永德,表弟李重进,岳父符颜卿。这三个是最有可能抢儿子江山的人。

那个“点检作天子”的木犊来的特别奇怪。在世宗班师回京时,健康状态持续恶化,谁最有可能制作这个木犊?虽然李重进排名第一,最有嫌疑的,但还不是唯一人选。排名第二的肯定是赵匡胤。因为,把张永德拿下,赵匡胤都会是受益匪浅的人,这是必然趋势。

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又是世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所以,让赵匡胤做了新的“点检”,可能让赵匡胤也意外。

所以,驾崩前的朝政人事安排,看似几乎是天衣无缝。

可是,只能说柴荣这次可是看走眼了。看似简单面善忠心耿耿的赵黑子,恰恰成为后周江山的掘墓人。

历史就是这般的充满着不确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